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5 文言词语和句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文言词语和句式编写意图一、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是为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结合所学过的五个必修模块中的文言文,掌握积累并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三、尝试以专题研究和小论文写作的方式,探究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现代汉语修养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建议一、在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中,不必过多地讲解文言知识的概念和术语。
要让学生明确,教材已经提供了一个“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知识框架,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利用这个框架积累、梳理文言知识,掌握方法,养成习惯上。
二、文言实词的教学,要指导学生关注那些在古文中经常出现,而且容易跟现代汉语相混淆的词语,提高对这些词语的敏感性,注意把握它们和现代汉语的细微差别。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其中的“速”字,古文中有“迅速”的意思,如:“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尽心上》)也有“召请”(不速之客)、“招致”的意思,“迅速”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最普遍。
“始速祸焉”中的“速”字当“招致”讲,但学生一不留神就容易理解成“迅速”。
这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明确只有讲成“招致”,才能准确地把握苏洵对燕国灭亡原因的看法。
而对那些没有普遍意义的字词则不必追求字字落实。
三、文言虚词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虚词用法的理解上。
要帮助学生懂得常见虚词在上下文里的具体作用,并能进行分析和比较。
学生对某一虚词的用法能随口说出几个课文中的句子加以解释,这最能表现出学生的文言虚词掌握情况,教师不要要求学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
虚词的教学常常借助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指导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古文的原意。
例如,比较“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并序》)与“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遂”字。
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

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2)、从动词跟别的词结合的语法关系上判断,如
用在“其”“之”后,则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四、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
小学而大遗 将军身被坚执锐
(一)形容词作名词 从形容词在句子的位置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 (1)、
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二)名词作状语: (1)、 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
“从(在、当)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常以身翼蔽沛公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二、一词多义
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 逐步延伸开来。如“寒”本义是冷, 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 衣或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 申为恐惧、害怕。例如: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二、一词多义
(二)、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2、辐射式。即词的引申义环绕一个中心, 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 由其辐射产生的引申义有木节、关节、 季节、节操、节拍等。 例如: 盘根错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清明时节雨纷纷 单于壮其节 钿头银蓖击节碎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 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一、通假字
小结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文所 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几十个,如 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规类整理,平时 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这对文言文阅读 大有帮助。
必修5:文言文句式和词语

必修5:文言文句式和词语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共有三个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二、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预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
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另外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三、教学过程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第一、文言词语(一)词类活用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非凡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课本中的典型例句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PPT74页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文言词语和句式-ppt课件课标版必修五

2019/8/2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yuwen520 友情提供QQ:764723079
二、一词多义
(三)、掌握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1、类似联想 2、接近联想 3、对比联想
懂得一词多义的演变时不同的联想方法 可以从看似孤立的一词多义之间找到一定的 联系,以便根据上下文意,选出正确义项。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例:江、河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例:臭、谷 (由谷类的总名到现在专指小米或稻子)
2019/8/2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yuwen520 友情提供QQ:764723079
(三)古今异义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 例:涕(眼 泪—鼻涕)信(信使—书信)
④词的感情色彩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 先帝不以臣卑鄙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知识梳理)
2019/8/2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yuwen520 友情提供QQ:764723079
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将
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 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 径。
2019/8/2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yuwen520 友情提供QQ:764723079
2019/8/2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yuwen520 友情提供QQ:764723079
二、一词多义
(二)、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2、辐射式。即词的引申义环绕一个中心, 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
由其辐射产生的引申义有木节、关节、
季节、节操、节拍等。 例如: 盘根错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2019/8/2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2)

1、疑问句
2、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板书设计:
3、否定句。
4、用“之”或“是”提宾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教案
教学目标:探究并掌握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宾语前置
教学方法:引导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重点是来解决宾语前置的问题。
二、明确概念
1、什么叫宾语?
2、什么叫宾语前置?。
三、规律探究:
1、例题:
规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的条件: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
2、例题:
规律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3、例题:
规律3: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4、例题:
规律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四、练一练
五、结语
六、作业。
2019年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用)ppt课件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作主语或宾语 ❖ 尊贤而重士 ❖ 将军身披坚执锐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后代宾语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 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课堂练习
一词多义
❖ 二、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词义 ❖ 练习“绝”
①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④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石钟山记》) ⑤ 以为妙绝 (《口技》) ⑥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⑦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促织》)
比较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于”字
❖ 积于今六十岁矣 ——表时间,到 ❖ 而大声发于水上——表处所,到,在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表原因,由于,因为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表对象,对,对于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比较,比,超过 ❖ 不求闻达于诸侯——表范围,在 ❖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表被动,被 ❖ 鱼跃于渊——表处所,从 ❖ 求救于术(袁术)——表对象,向 ❖ 逢蒙学射于羿——表对象,向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表被动,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①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 《项羽本纪》 ②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欲辟土地,朝秦楚 《齐桓晋文之事》 ④ 且臣少仕伪朝 《陈情表》 ⑤ 自将磨洗认前朝 《赤壁》 ❖ Zhāo ❖ 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词多义
❖ 二、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词义 ❖ 练习 “朝” ❖ 朝cháo
①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 《项羽本纪》 拜见 拜访 ②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朝见 ③ 欲辟土地,朝秦楚 《齐桓晋文之事》 使……朝 拜 ④ 且臣少仕伪朝 (《陈情表》朝廷 ⑤ 自将磨洗认前朝 《赤壁》 朝代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五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课件(4)

通过对已学过的 知识,进行相关 联想,可推断词 意。
实词词义推断法 成语推断法
①收天下之兵
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思,可推 断为“兵器”。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可推断出其意为“端 正”的意思。
不少成语来源与 文言文,可利用生 活中掌握的成语的 意思来推断其意。
实词词义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
“眄”的含义,根据含有目字旁的“眄” 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概的意思是 “看”。
②拔剑切而啖之。
“啖”的含义,根据口字旁,就可知 其大概是“吃”的意思。
通过对字形 结构(象形字、 会意字、形声 字)的分析来 推断。
实词词义推断法
类似句式推断法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 也应是名词,译为“险固的地方”。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 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 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古人行文,往往前后句子句式 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类似的语 句,在相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 反义或意思相近的词,运用了排 比、对偶等修辞。可根据上下句 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推断。
实词词义推断法
形容词活用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善万物之得时(敬慕)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审容膝之易安(使……安乐) ②眄庭柯以怡颜(使……愉快)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宾主) ②倚南窗以寄傲 (傲然自得的情怀)
4、形容词的意动 ①悦亲戚之情话(以……为悦) ②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
数(量)词活用
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行十 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词语和句式编写意图一、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是为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结合所学过的五个必修模块中的文言文,掌握积累并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三、尝试以专题研究和小论文写作的方式,探究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现代汉语修养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建议一、在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中,不必过多地讲解文言知识的概念和术语。
要让学生明确,教材已经提供了一个“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知识框架,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利用这个框架积累、梳理文言知识,掌握方法,养成习惯上。
二、文言实词的教学,要指导学生关注那些在古文中经常出现,而且容易跟现代汉语相混淆的词语,提高对这些词语的敏感性,注意把握它们和现代汉语的细微差别。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其中的“速”字,古文中有“迅速”的意思,如:“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尽心上》)也有“召请”(不速之客)、“招致”的意思,“迅速”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最普遍。
“始速祸焉”中的“速”字当“招致”讲,但学生一不留神就容易理解成“迅速”。
这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明确只有讲成“招致”,才能准确地把握苏洵对燕国灭亡原因的看法。
而对那些没有普遍意义的字词则不必追求字字落实。
三、文言虚词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虚词用法的理解上。
要帮助学生懂得常见虚词在上下文里的具体作用,并能进行分析和比较。
学生对某一虚词的用法能随口说出几个课文中的句子加以解释,这最能表现出学生的文言虚词掌握情况,教师不要要求学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
虚词的教学常常借助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指导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古文的原意。
例如,比较“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并序》)与“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遂”字。
“遂”一般解释为“于是、就”,带入前一句,顺理成章;带入后一句,粗看似乎也行,细看则不足以表现屈原的精神品格。
指导学生再查工具书,“遂”字还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终于、竟”,《屈原列传》一例正是这一解释的最好体现。
四、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句式的语法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句子形式,自然会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不同,文言句式教学的重点就应放在这“不同”上。
目前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也在日渐贴近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际,不少试题都涉及到文言句式的知识。
如2004年广东卷中有一题要求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中一句是:“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这就是一个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奚以知之”翻译时应按“以奚知之”的顺序,全句的意思是“不知道您根据什么知道这件事呢?”像这样一些内容都为一般文言文所常见,具有典型的意义,值得学生认真掌握。
有关资料一、部分练习参考答案1.《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字(1)副词,互相:“相见常日稀”,“六合正相应”,“黄泉下相见”,“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2)副词,单指一方:“登即相许和(她,代媒人)”,“会不相从许(你,代仲卿)”,“嬉戏莫相忘(我,代兰芝)”,“誓天不相负”(你,代兰芝)(3)名词,相貌:“儿已薄禄相”2.名词用如动词的用法(1)“吾师道也。
”(《师说》)师,学习。
“师”和“道”两个名词连用,根据句意,不能构成主谓或并列的关系,则可能是动宾关系。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游水。
紧跟在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
由此推论,用在副词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如“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3)“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重耳之亡》)“妻”,给……做妻子。
紧跟在介词结构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
(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舍”,修筑房舍。
后面紧跟着介词结构的名词常用如动词。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之”,尊他为王。
后面紧跟着代词的名词常用如动词。
3.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用法(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常前置。
(3)“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否定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
(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否定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
(5)“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当强调宾语时,常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加“之”作标志。
(6)“率师以来,惟敌是求。
”(《左传》)当强调宾语时,常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加“是”作标志。
4.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用法(1)“相如前进缶,(相如)因跪请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语承前省略。
(2)“权起更衣,肃追(权)于宇下。
”(《赤壁之战》)动词宾语承前省略。
(3)“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主语承前省略,介词宾语承前省略。
(4)“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主语蒙后省略。
5.文言文中被动句的用法(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见……于”表示被动。
(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用“见”表示被动。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用“为”表示被动,“七庙隳”,无标志被动句。
(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用“为……所”表示被动。
(5)“使不辱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于”表示被动。
二、关于“课外延伸”1.这是一个探究性的练习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虚词在表达中的作用。
学生可直言己意,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当以鼓励。
一般地说,“朱雀之门”较之“朱雀门”,语气舒缓,有强调“朱雀”之意。
2.这一题通过断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熟悉虚词的使用规律。
参考答案: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
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孟子·梁惠王下》)三、参考资料关于词语教学1.实、虚词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比重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文言文教学目的是:“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在培养阅读能力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是词汇。
所以词语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杨树达在《词诠·序例》中说:“凡读书有二事焉:一曰明训诂,二曰通文法,训诂治其实,文法求其虚。
”也正是这个道理。
而在词语教学中又应该以实词为主,历代的词汇工具书从《说文解字》的九千多字到《康熙字典》的四万七千多字,主要收集、训释的是实词,这正说明了实词数量多,而且难于掌握。
如果不了解一个句子中实词的意义,那就根本没法看懂这句话的意思。
课文中这类例子甚多:“捐失成功,稽度时日”“视端容寂”“苫蔽成丘”“陟罚臧否”“先达德隆望尊”“子墨衰绖”等句中都没有虚词,不理解其中某个实词,就看不懂整句的意思。
即使是带有虚词的句,如果不懂其中实词的意义,也仍然看不懂句意。
反之有些句子如果不了解虚词的用法,还能大致理解文意。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去掉“之”“而”并不影响文意,可是如果不懂“产”“异”“质”“章”四个实词就没法理解这句话。
又如“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只要知道是连词,句意自明,至于在这句中到底表示什么关系,却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从另一方面说,实词多而且难,虚词数量远较实词为少,而且有一定规律性可寻。
有些人强调虚词的研究,主要是看到近、现代研究虚词的书多,其实实词的研究,早已是“前人之述备矣”。
我们这里说的比重,是指多少难易而言,而不是重要与次要的问题,在培养阅读能力中两者是并重的。
2.常用词的积累和掌握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的三要素之一。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
无论是学汉语还是外国语,也不管是学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必须积累、掌握一定的常用词,这是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
传统积累词汇的方式,一种是通过诵读几百段、几百篇文章,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通过语感而理解若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种是阅读古代有关语言文字的书籍,如《尔雅》《说文》《广韵》《广雅》等,取得充分的理性认识,通过综合、例证也可以掌握若干词义。
特别是后者,是培养扎实的掌握词汇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必要的阅读能力的基本功。
两者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前者耗时费力,后者不适用于中学生。
因此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说,为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要在吸取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一些比较科学的并有实效的方法。
教师对教材中的文言文必须胸有全局,对每一课的常用词要了如指掌,克服文言词语教学中的盲目性。
现在多数语文教师是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阶段,进行小的循环。
但即使在小循环中或因工作需要,或因目前水平所及,有的人也只能教某一两个年级而不能一直跟到毕业,这就使达到上述要求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在一册书中,某课书要让学生理解或掌握哪几个常用词,全册书中又应当理解、掌握哪些常用词,教师总不能心中无数。
推而广之,一册一个安排,一年、两年直到三年都该有个具体安排,即使只教一个年级,也应该了解其他两个年级的教材情况,了解并熟悉这些篇目和各篇中的常用词。
正因为词汇需要长期不断地积累,如果每个教师教文言词语只管自己的一段,而没有一个长远的全局观念,那么学生在词语方面的所得,只能是支离破碎,学此忘彼。
高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不少常用词,可是无论是从教材还是课外文章中提出一个学过的常用词,学生往往是似曾相识,有的甚至瞠目不知所对,这就是在常用词的教学上,缺乏整体观念、缺乏系统性的结果。
不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就谈不到培养阅读能力,当然也就谈不到鉴赏,更谈不到研读。
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有层次地教会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对于学习文言文实在是至关重要的事。
如何积累、掌握常用词?基本步骤应当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以新带旧,以旧证新),扩展延伸(就义项说)。
综上所述,词语教学应当做到有一定的系统、层次。
这个系统的依据有三:第一依据教材中出现的频率;第二依据常见的义项;第三依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
《为学》中的常用词有“为”“难”“易”“贫”“富”“语”“欲”“恃”“钵”“足”“犹”“越”“明年”“自”“知”“至”“顾”“鄙”“乎”“之”“矣”“也”“以”“何”“焉”等。
这么多的常用词,学这篇文章,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应该理解掌握多少个,就需要教师在统观全局的基础上加以选择。
在上列词语中的“贫”“富”“足”“自”“知”“至”等词义和现代语义相同或接近,不必作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