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易水送人》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原文、赏析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出自唐代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原文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有集。
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创作背景: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
骆宾王《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全诗翻译赏析

骆宾王《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全诗翻译赏析易水送别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文解释】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译文2:这易水曾经是荆轲去刺秦王和燕太子丹告别的地方,壮士荆轲当时唱着歌儿激动得头发竖起冲脱了帽子。
昔时这位壮士已不在了,但今日我觉得还是同当时一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而令人激动。
译文3: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词语解释】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人:指荆轲。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诗文赏析】因为徐敬业用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骆宾王被武则天抓进监牢。
但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
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忿忿不平,又不满意武则天的统治;一方面想为推翻唐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
在这种彷徨压抑中,骆宾王写出了“易水送别“这首诗。
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却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表现出今日送别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小学三年级语文《于易水送人》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于易水送人》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地点。
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全诗构思巧妙,语言含蓄,寓意深远,感情强烈,笔调苍凉。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于易水送人》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于易水送人》原文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yān]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易水:河流名,也称易河,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此地曾是荆轲刺秦时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处。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
这里指荆轲。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mò):即“殁”,死。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译文: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头发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于易水送人》教案教学目标:1、读为主,再度中理解诗意。
2、读中想象诗的意境,抒发情感。
3、复朗读,熟记诗歌。
教学准备:诗歌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骆宾王《咏鹅》1、揭题《于易水送人》2、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有很多诗人都以次内容写过诗歌。
3、教师范读。
4、自己读诗,你读懂些什么?易水:河流名燕单:燕国太子,名单。
为了报仇,请勇士荆轲刺秦王,可惜没有成功。
没:死去冠:帽子5、解释诗意:在易水河边,荆轲向送行的太子告别。
他知道此去刺杀秦王,凶多青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国,于是就大声地唱起歌来:"猛烈的风啊刮起来,易水冰冷;勇士离开了这里,也决不再回来。
"荆轲唱着,慷慨激昂的连头发也一根根竖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顶起来。
【于易水送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于易水送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骆宾王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及注释】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1、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3、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4、昔时:往日;从前。
《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mò):死,即“殁”字。
5、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那年冬天,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于易水送人 古诗

"于易水送人"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如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的背景取自《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据记载,荆轲在易水边与燕太子丹告别,前往秦国行刺秦王。
临别之际,高渐离击筑(一种古代乐器),荆轲和之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骆宾王的这首诗就是以此故事为题材,抒发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前两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描述了荆轲与燕太子丹告别的场景;后两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则表达了对荆轲英勇精神的怀念和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于壮志未酬的英豪的深深敬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
骆宾王《于易水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骆宾王《于易水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骆宾王《于易水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于易水送别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于易水送人①此地别燕丹②,壮士发冲冠③。
昔时人已没④,今日水犹寒⑤。
【注释】①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②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指燕太子丹。
③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冠:帽子。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④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⑤水:指易水之水。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创作背景】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作品鉴赏】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即荆轲。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的意思

《于易水送人》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首诗。
诗中描述了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通过咏史以喻今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的前两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借助怀古之事,描绘了送别的地点,回顾了荆轲在易水辞别燕太子丹的情形。
这里,骆宾王对荆轲的敬佩景仰之情通过“壮士”二字表现出来,而“发冲冠”则通过描述人物激昂感慨的情绪,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诗的后两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用了对仗的手法,诗人的情绪自然地从第二句的愤慨过渡到悲伤苦闷。
这里,骆宾王在深深地缅怀荆轲这样的英雄的同时,也感慨如今的唐朝在武后的把持下,奸佞横生,国家危在旦夕,像自己这样想要匡复李姓王朝的人处境艰难,宏志难展。
《于易水送人》这首诗表达了骆宾王在送别友人时的感慨,以及对古时英雄荆轲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担忧和自己处境的无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标题]
篇一:《于易水送人》赏析
《于易水送人》赏析
作者:
来源:《课外阅读》2008年第20期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唐)骆宾王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
”(《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寓、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目,发尽上指冠”。
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
“此地”。
即诗题中的易水。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
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感受。
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挚友。
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
作为送别诗的一格。
这首绝句可说是别开生面吧。
篇二:2于易水送人
于易水送人
学习目标:
1.在故事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易,宾,冠,昔”4个生字。
2.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诗意。
3.在读中想象诗的意境,抒发情感。
4.体会诗人的“借景抒情”,明白诗人抒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先听个故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和这个故事有关的送别诗。
作者是骆宾王。
(宾:前鼻音组词)二.知诗人
了解骆宾王《咏鹅》
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三.解诗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名字是《于易水送人》
板书课题,学习:易-难易水,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是荆轲与燕丹告别去刺秦王的地方。
四.明诗意
师:人间最难舍的是“别情”,古人离情诗中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内容各异,情感各异。
《于易水送人》是送别诗的名作,被人们传送至今,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已读一读这首诗吧。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滋阴,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注释了解诗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1)燕丹:燕国太子,名单。
为了报仇,请勇士荆轲刺秦王,可惜没有成功。
(2)冠:帽子
(3)没:死去
4.集体交流诗意
这里是荆轲与燕丹告别去刺秦王的地方啊.当年燕丹及其宾客送荆轲的情景历历在目。
当时每个人都怒发冲冠,泪流满面。
荆轲却吟诵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义无反顾地登车而去。
古代的英雄豪杰已经不在了,可是易水依然如故流淌着,还像当年那么寒冷。
五.悟诗情
师:送别诗中有凄清感伤之别,有清新乐观之别,还有渗透身世遭遇之别的送别,那《于易水送人》
1.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诗人陷入彷徨乞求的苦闷之中。
2.想象说话
师: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抛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然而现实却是生不逢时,沉沦寂寞,此时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
想象说话:骆宾王望着滔滔的易水,心潮起伏,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六.赞读全诗,背诵全诗
篇三:骆宾王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
秋风萋瑟,筑声凄凉。
空旷的易水河边,古人的一腔怨气,吹皱了一河秋水:“风萋萋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冲冠怒发下,是一个个悲壮凄怆的灵魂。
河的那一面,便可能
是主人公埋骨之所,他却仍然踏着悲壮的歌声迈过河去,去实现他作为人的价值。
悲乎?壮乎?千年后的易水边,不同的送别,相同的荡气回肠,君且前行,一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