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意思及故事
孟母三迁的意思和故事

孟母三迁的意思和故事孟子,名轲。
因受孔子思想影响,他很早便有了向外发展、寻求功业的强烈欲望。
然而,当时儒家思想已经趋于僵化,学术界权威“仲尼”、“子思”等人所信奉的“礼乐”,已与现实生活不相适应,在现实中很难立足,也使得年轻的孟子对社会深感失望。
为了逃避纷乱嘈杂的世俗环境,他决定离开父母到外地居住。
孟子的母亲觉察到了儿子的心事,非常着急,就同他一起商量。
他们选择了最安全、最清静的学舍,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的一个学堂里,租下了一个院落,又买来邻居家的房子,作为搬迁后的住所。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环境,一连搬了三次家。
原因是孟子的父亲做官时候,犯法遭到通缉,家被官府查抄。
幸亏孟子母亲每天都到学堂里去接送他,才使孟子躲过了一劫。
所以,当孟子成人后,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和母亲。
他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孟子之母本意是要给儿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更主要的是想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孟子的母亲用她的行动表达了一个伟大的母爱。
于是,孟子之母就带着孟子到学堂附近的一个环境幽雅、景色宜人的地方——坟墓附近去居住。
可没想到,就在孟子将要进入学校的那一天,他见到了死在这里的齐宣王。
齐宣王召见孟子谈话时,孟子说:“大王怎么能够因为死人而耽误了时间呢?请允许我现在就回去收拾行李。
”齐宣王十分不高兴,对孟子说:“你难道不想留在我身边做官吗?”孟子说:“假如一个国君打猎时掉进了陷阱,恰巧一只狐狸跑到了洞里。
你把它逮住吃掉了,当然是件好事,可是要是那只狐狸真的是你的老师或者父亲呢?你该怎么办?”齐宣王沉默不语,思考着这个问题。
就这样,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到市场旁边的一座学宫里去住,以避开闹市的喧哗和尘土飞扬。
学宫旁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个喜鹊窝。
孟子之母想:“喜鹊窝总是被破坏性的手指捅掉,它们就再也筑不起来了。
虽然这棵大树比不上我们居住的学宫那样宽敞明亮,但我们不能让它永远存在呀!”于是,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
孟母三迁的意思和故事

孟母三迁的意思和故事《三字经》里有句话: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小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于是孟母带着孟子搬到了城里居住。
一天,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在花园玩耍,孟母远远地看见了,就叫孟子回去,孟子却不听,孟母只好走过去把孟子叫住,问他为什么不回家?孟子说:“那个孩子穿着红色的衣服。
”孟母大惊,急忙走到跟前仔细一看,只见那孩子身上的红衣服都烂得露出了棉絮,她才恍然大悟,原来儿子的本性是不愿意受到约束的啊!孟子的妈妈姓仉,人们就叫她仉(读“宅”)氏。
仉氏年轻的时候就守寡,所以没有改嫁。
她唯一的儿子名叫孟子,十分聪明,可是特别调皮捣蛋。
孟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很喜欢读书,可是当他看见自己的同伴们在外面玩耍嬉戏时,心里就会很不舒服。
有一次,仉氏发现孟子在读书,就在他的手臂上打了一下,孟子觉得很疼,就大哭起来,再也不肯读书了。
孟子的妈妈姓仉,人们就叫她仉(读“宅”)氏。
仉氏年轻的时候就守寡,所以没有改嫁。
她唯一的儿子名叫孟子,十分聪明,可是特别调皮捣蛋。
孟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很喜欢读书,可是当他看见自己的同伴们在外面玩耍嬉戏时,心里就会很不舒服。
有一次,仉氏发现孟子在读书,就在他的手臂上打了一下,孟子觉得很疼,就大哭起来,再也不肯读书了。
很久以后,孟子长大了,也成了一个挺有学问的人。
当他听说自己的老家在靠近墓地的地方,而且有许多坟墓时,觉得特别伤心,就告诉妈妈说:“我们搬家吧!这儿离闹市太近,我怕有什么事情会发生;而且又有那么多死人,晚上还会闹鬼,我害怕!”仉氏特别生气地说:“不行,我不能为了让你避开闹市和坟墓,就让我们母子三人搬到荒凉的地方。
无论如何,哪怕搬到天涯海角,我也要跟着你。
”这时,孟子看见妈妈已经哭了很多眼泪,便答应了妈妈的要求,跟随妈妈搬到了集市附近的住所。
他每天读书的时候,总要站在墓地上向南远眺,希望看到他的母亲正挥舞着鞭子在赶他的老师。
后来,人们就用“孟母三迁”这个成语来形容母亲对孩子的关心。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母三迁成语故事1【汉字书写】:孟母三迁【汉语注音】:mèng mǔ sān qiān【成语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记载:孟轲幼年因住处靠近墓地,玩儿时就“为墓间之事”,孟母就把家搬到街市附件,孟轲又学“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宫边上,孟珂“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褒义词,形容教子有方。
【孟母三迁的意思】:孟母:孟子的母亲;指为了子女更好地发展,为其寻找更好的环境。
旧时用以称颂贤母善于教子。
【孟母三迁的近义词】:孟母择邻、杀彘教子、慈母择邻;【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年幼时丧父,其母不再嫁亲手将他抚养成人,孟母是个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女人。
孟家住在一块墓地的附近,送葬的队伍隔三差五从他家门前走过。
孟子就和邻居的孩子模仿队伍中跪拜、哭嚎的样子,还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游戏。
时间长了孟母忧心忡忡,她觉得这样的环境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市集旁边。
孟母住到城里后,发现这里地处闹市,打铁声、叫卖声不绝于耳。
没多久,孟子又静不下心来了,看书时总是东张西望,还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母见了心烦意乱,便再次搬迁,这一次由于有了前两次的前车之鉴,她把家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这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终于孟子开始静下来了,他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他经常到学宫旁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来。
孟母看到孟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了,非常高兴,她心想:这才是我儿子学习的地方啊!孟子进步很快,掌握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德高望重的大思想家。
孟母两迁三地用心良苦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母三迁成语故事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母三迁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鲁国人,在他3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后来孟子由自己的母亲一手带大的。
孟子幼时非常的贪玩,而且他的模仿性非常的强,本来他们家是住在坟地附近的,但是他经常学习别人哭丧,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于是搬到了集市附近。
孟母搬家到学堂尽管孟子的家搬到集市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善,因为孟子又模仿集市上商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也意识到了这个集市的环境对儿子成长也不好,后来孟母就将家搬到了学堂旁边。
也正因为孟子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孟子那就与学堂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深知学习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心里非常的高兴,于是孟母就决定再也不搬家了。
孟母三迁给我们的启迪就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一定要为孩子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以上就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了,孟母平日里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自己除了送他上学之后,自己还亲自监督孩子学习,有一天十分调皮的孟子逃学回家被正在织布的母亲发现了,孟母十分的生气,就拿起剪刀将好不容易织好的布给剪了,孟子看到母亲的举止非常的害怕,立刻跪在了地上闻母亲为何剪了布,孟母责备道:“你学习就和我织布一样,学习必须是通过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而我织布也是一样的道理,织布必须通过一线一线来织,你如果以后在偷懒,半途而废的话,就像这被剪了的布一样,好不价值”,孟子通过母亲的敦敦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发愤图强,专心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所以我们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不应该半途而废,贵在坚持。
拓展阅读:孟母三迁成语【成语】:孟母三迁【拼音】:mèng mǔ sān qiān【简拼】:mmsq【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孟子三迁_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子三迁_孟母教子的故事【--母亲节祝福语】导语: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都有背过三字经,里面就是说孟母交字的故事,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孟母教子的故事,欢迎借鉴!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
孟母对这个独生子毫不溺爱姑息,从小严加管教,精心培育。
历史流传下来的孟母教子的故事。
1、孟母三迁“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
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
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
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
孟子和村中儿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丧葬的过程,有时还抢人家的贡果吃,孟母发现儿子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
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
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市场上拍卖喧闹,而且邻居是杀猪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猪,模仿他邻居的样子用竹片杀掉,沿街叫卖。
孟母忐忑不安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
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
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对孟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2、沽肉示信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
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母三迁成语故事1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淘气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快乐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2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孟子少年丧父,母亲一人将他拉扯大。
在他小时候,他家住在坟墓旁,孟子总是模仿这些前来扫墓的人,孟子的母亲觉得住在这里对他的成长不好,就搬到了集市上,住在集市附近,他在这里又学习起商人做买卖,孟子的母亲觉得这里也对孟子的成长不好,他们又搬到学校附近,这里的学生饱读经书,孟子想他自己也应该这样做。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

三一文库()〔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导语:孟母三迁旧时用以称颂贤母善于教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孟母三迁▲【汉语注音】:mèng mǔ sān qiān▲【成语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记载:孟轲幼年因住处靠近墓地,玩儿时就“为墓间之事”,孟母就把家搬到街市附件,孟轲又学“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宫边上,孟珂“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褒义词,形容教子有方。
▲【孟母三迁的意思】:孟母:孟子的母亲;指为了子女更好地发展,为其寻找更好的环境。
旧时用以称颂贤母善于教子。
▲【孟母三迁的近义词】:孟母择邻、杀彘教子、慈母择邻;▲【孟母三迁的反义词】:;▲【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年幼时丧父,其母不再嫁亲手将他抚养成人,孟母是个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女人。
孟家住在一块墓地的附近,送葬的队伍隔三差五从他家门前走过。
孟子就和邻居的孩子模仿队伍中跪拜、哭嚎的样子,还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游戏。
时间长了孟母忧心忡忡,她觉得这样的环境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市集旁边。
孟母住到城里后,发现这里地处闹市,打铁声、叫卖声不绝于耳。
没多久,孟子又静不下心来了,看书时总是东张西望,还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母见了心烦意乱,便再次搬迁,这一次由于有了前两次的前车之鉴,她把家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这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终于孟子开始静下来了,他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他经常到学宫旁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来。
孟母看到孟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了,非常高兴,她心想:这才是我儿子学习的地方啊!孟子进步很快,掌握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德高望重的大思想家。
孟母三迁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
孟母三迁
【拼音】:
[mèngmǔsānqiān]
【解释】:
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出处】: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举例造句】:
为了让孩子读上名校,许多家长都孟母三迁。
【成语典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母三迁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
孟母三迁
【拼音】:
[mèng mǔ sān qiān]
【解释】:
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出处】: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举例造句】:
为了让孩子读上名校,许多家长都孟母三迁。
【成语典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