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精彩的中国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第一章:中华文化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定义:中华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和成果。
2. 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元一体、和谐共生。
3. 中华文化的影响:对东亚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儒家思想、汉字、四大发明等。
三、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案例,如儒家思想、汉字等,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文化定义和特点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认识。
第二章: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2. 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儒家思想:仁爱、礼仪、中庸之道等。
2.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
3. 佛家思想:因果报应、禅宗等。
4. 现代社会的启示:如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
三、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
2.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中华文化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理解。
2. 小组汇报:评估学生在探讨中的表现,以及对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认同感。
第三章: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如诗词、书法、绘画等。
2. 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文学艺术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
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传承意识。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活动方法】活动式、体验式。
【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共同收集本地的文化资料。
2.分组收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国画、饮食、民歌、剪纸、书法、武术、瓷器、丝绸等)。
3.分组收集中国在文学、军事、科技、天文等方面的史料(主要收集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方面的资料)。
4.分组收集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较大的传统格言、警句、诗歌等。
5.分组收集有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报道。
【活动过程】活动一: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课堂导入:教师播放音乐视频《唱脸谱》渲染气氛,活动铺垫。
(播放视频:唱脸谱)第一组学生代表展示所收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国画、饮食、民歌、剪纸、书法、武术、瓷器、丝绸等)。
学生交流:说一说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对自己有何影响。
(教师要结合学生所找的资料引导学生作出评论,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品味中华文化独特韵味的能力,引导学生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生活。
)活动二:故土寻根第二组学生代表展示所收集的本地文化。
教师展示所收集的本地文化(对学生收集的本地文化的补充)。
教师提问:作为当地人,你觉得当地在哪方面的文化让你觉得自豪?为什么?学生交流(略)。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到:本地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以当地文化为荣,我们更要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自豪。
)第三组学生代表展示所收集的中国在文学、军事、科技、天文等方面的史料(主要收集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世界的影响方面的资料)。
活动三: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第四组学生代表展示所收集的对自己成长影响较大的格言、谚语、诗歌以及典故等。
教师提问:这些格言、谚语、诗歌以及典故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交流(略)。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所熟悉的格言、谚语等,体会它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
)活动四: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第五组学生代表展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报道。
灿烂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中华文化教案教案标题:灿烂中华文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灿烂中华文化,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提问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二、学习中华文化(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或习俗进行研究。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所选择的节日或习俗,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3. 教师补充:教师补充每个节日或习俗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三、体验中华文化(20分钟)1. 传统手工艺制作:选择一个传统手工艺项目,如剪纸、中国结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
2. 传统服饰试穿:准备一些传统中国服饰,让学生尝试穿戴,并了解其文化背景。
四、文化交流(15分钟)1. 观看短片:播放一段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短片,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分享:学生分享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认识和体验。
2.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案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表现评估。
2. 学生制作的手工艺品评估。
3. 学生在文化交流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评估。
教案延伸:1. 邀请专家讲座:邀请中国传统文化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2. 传统音乐欣赏:组织学生欣赏中国传统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教案内容与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相适应。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3. 提供相关资源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
希望以上教案建议和指导能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教学顺利!。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目标:1. 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传统价值观。
2. 掌握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如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传统节日等。
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积极态度和自豪感。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与尊重。
教案大纲:一、导入(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地理、历史、人文景观等资料,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心。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对中国文化有哪些了解?你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什么?二、学习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30分钟)1. 通过PPT和互动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及其历史背景。
2.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的内容(如地理、历史、语言、文学、艺术、传统节日),调查并制作海报展示给其他小组。
三、深入了解中华文化(40分钟)1. 各小组展示海报,分享他们所调查的内容,互相学习、交流。
2. 听取学生意见,选择一部分重要内容展开更深入的讲解,如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庆祝方式、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等。
3. 观看相关视频片段,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四、体验中华文化(4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相关的手工艺制作或舞蹈表演,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2. 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中国古代的文化活动,如戏曲表演、传统婚礼等。
五、总结与展望(15分钟)1.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并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学到的新知识和体验。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对你有什么启示?你打算如何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教案完成后的评价和调整:1. 评价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所展示的海报的准确性和有关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程度。
2. 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反馈,增加互动性和探究性,提高学生参与度。
3. 在教案中适当加入课堂游戏或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诗词、书画、戏曲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汉字:汉字的起源、发展、结构特点及书法艺术。
2. 诗词:古典诗词的分类、特点、代表人物及名篇鉴赏。
3. 书画:中国画的起源、分类、特点及著名画家简介。
4. 戏曲:中国戏曲的起源、分类、特点及著名剧种简介。
5. 民俗: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字、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中华文化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如书写汉字、鉴赏诗词、绘画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中华文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汉字、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的相关知识。
3. 分析:分析具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4. 讨论:引导学生就中华文化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如书写汉字、鉴赏诗词、绘画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书写、绘画、鉴赏等。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中华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风格及著名建筑简介。
2. 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的分类、特点、代表菜肴及烹饪技艺。
3. 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 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5. 宗教信仰: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3)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全球视野。
二、教学重点1. 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3.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三、教学难点1. 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2.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如故宫、长城、京剧等;(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华文化?它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如汉字、诗词、书画、哲学等;(2)分析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3)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秦始皇陵等。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欣赏与实践(1)让学生欣赏中华文化的艺术作品,如诗词、书画、京剧等;(2)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创作,如书写汉字、绘制山水画等;(3)教师点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强调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特点;2. 探索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4.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华文化的历史和传统;2. 中华文化的艺术形式和特点;3. 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2. 中华文化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材料;3. 学生阅读材料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印象和感受。
二、知识呈现(1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展示中华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包括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辉煌时期。
2. 介绍中华文化的艺术形式和特点,如中国书法、绘画、剪纸、京剧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传播。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方面,如中华美食、中医、功夫电影等,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
四、学生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中华文化的其他方面,如中国传统节日、古代建筑等,并与同学分享他们的发现。
六、练习与评价(15分钟)1. 发放学生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
2. 收集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他们的思考。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新认识和体会。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2. 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中国留学生或华人社区的代表来学校分享中华文化。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2. 中华文化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材料;3. 学生阅读材料和练习题。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2.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华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3.中华文化的代表作品欣赏。
4.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三、教学过程1.中华文化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通过给学生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卓越成就,以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20分钟)介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古代文明的诞生,中华文化的独特传统和核心价值观,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3.中华文化的代表作品欣赏(30分钟)通过欣赏中国传统音乐、舞蹈、绘画等形式的艺术作品,感受中华文化的美丽和独特韵味;通过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段,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
4.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0分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及相关的习俗和传统活动。
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重要意义。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技术:利用投影仪和电脑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2.互动问答:提问学生关于中华文化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视听欣赏:通过欣赏音乐、舞蹈、绘画和文学作品等,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
4.小组讨论: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估1.课堂笔记: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课堂笔记,记录下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和观点。
2.小组讨论:对小组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合作精神、主动性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3.最终测验:通过书面测试,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相关文化场所,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2.设计学生参与中华文化展示或演出的活动,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灿烂精彩的中国文化教案一、【程标准】: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新教学】:(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探究提示: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
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团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费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戴独特民族传统。
◇点拨:相关健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丰富创造力。
◇堂练习: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
形式绚烂多彩.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答案:D解析: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
A、B、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
故正确。
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位王,但不是首位。
故D项错误。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这一知识点。
第一层从科学技术与民族文明的关系分析;第二层分析了巾国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
证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在古代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
◇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学们交流共享。
◇探究提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堂练习: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故A、B项不选。
题干强调的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故项不选,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里讲述了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了区域文化的成因,其次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具体表现。
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影响较大。
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堂探究: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如果把这些文化与你的家乡文化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新的特点吗?◇探究提示: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
◇堂练习: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答案:A解析: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
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
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
◇注意:民族文化深深地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通过一定的物质展现,可以表现在建筑、民族文学、舞蹈、习俗、信仰、衣着等方方面面。
◇点拨:“相关链接”中提到的《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郝英雄史诗。
史诗的篇幸结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
从民族文学角度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
◇堂探究:你还知道哪蝗少数民族舞蹈?它们务有什么特点?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及演奏的乐器吗?◇探究提示:x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陧,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
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
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
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
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
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Ⅺ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此知识点教材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分析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第二,分析了民族文化的地位;第兰,分析r民族文化之问的关系;第四,总结其意义。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地位。
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意义。
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点拨:“教材插图”说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既有本民族的色彩,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博大、深厚。
◇堂练习: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民族文化是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义化底蕴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尤认同感.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义有中华文化共性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A、、D项都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只有B项错误,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
◇本小结:.本宏观把握捷径:本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具体原因、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不同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而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全貌。
2.把握本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系统掌握全内容,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知识结构】【标点击】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演示: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不同文化样式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
•文化心理、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认同,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自主探究】阅读文,完成表中的内容目题问题探究归纳和结论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文学艺术的作用?2、文学艺术的特色?3、文学艺术的地位?4、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的特点?6、科学技术的地位?、文学艺术对于反映、展示有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