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景洪市三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景洪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8页,共8页。
全卷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答卷前,务必就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号和座次号等信息正确填写在指定位置。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是()。
①社会发生巨变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④儒家思想形成正统地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老子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它的主要思想不包括( )3、A、“道”即万物B、“无为而治”C、祸福相依D、养“浩然正气”4、儒学开始定于一尊与哪两个人物有关()5、A、孔子和孟子B、秦始皇和李斯C、汉武帝和董仲舒D、“二程”和朱熹4、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A.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汉武帝创设太学 C.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 D.明朝八股取士5、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进步意义是()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私有制C.倡导民主自由D.反对中央集权6、2013年7月16日清华大学4000多名研究生在校体育馆上了“最后一课”,校长陈吉宁的临行叮嘱聚焦于两个字:良知。
良知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社会道德的底线,就是要知耻、知愧、知恩。
我国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要“致良知”、“知行合一”。
该思想家是()A.孔子B.朱熹C.王阳明D.王夫之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B.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标志C.元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D.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8、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
”依据古代科技史知识判断,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创造了领先世界的先进文明B、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C、西方近代科学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D、阿拉伯人、法兰克人照搬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9、引发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b22e4d1bee06eff9aff80711.png)
景洪市三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全卷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四时之外朱良志中国人有独特的时间观,我们在过程中看待生命,生命是一绵延的流,绵绵不绝,以时间统空间,世间的一切都在时间的流动中活了。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还有一种超越的思想,即所谓“荣落在四时之外”,就是悬隔时间,截断时间之流,撕开时间之皮,到流动时间的背后,去把握生命的真实,拷问永恒的意义,思考存在的价值。
它是中国哲学内在超越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美学中极富价值的思想。
苏州沧浪亭有一小亭,亭廊柱上题有一幅对联:“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
”亭子不大,景致也无特别之处,但这幅对联却令人难忘,只是觉得放在这优雅的处所,格调似过于冷峻。
前句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感叹,如欧阳修《浪淘沙》词:“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这是代未来预想,今年很好,当下很好,但来日如何,明年如何?明年不知流转于何处,时间转瞬即逝,人是未来宴席的永远缺席者。
后一句引东晋王徽之对竹子的感叹,强调当下此在的感受。
两句又有密切的情感逻辑,正因为我们无法把握未来,正因为必将缺席,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当下的人生盛宴。
这幅对联有无奈,但更有惊悟。
中国艺术强调时间、空间带给我们的是局限,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
这里含有中国人刹那永恒的思考。
禅家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为妙悟的最高境界,一个悟道者,在一个静寂的夜晚,享受山间之清风、湖上之明月,由当下所见一月,想到万里长空,天下是是处处,都由这一月照耀,由此刻,想到自古以来,无数人登斯山、登斯楼、望斯月,月还是以前的月,山还是以前的山,江湖还是以前的江湖。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

景洪市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第Ⅰ卷(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3分) (3)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3分) 8.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独秀峰① (清)袁枚 来龙去脉②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③。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④焉。
【注】①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以平地孤拔,无他峰相对,故名。
②来龙去脉:旧时堪舆(风水先生)以山势为龙,以山势起伏连绵为龙脉。
③南斗:星宿名,在南天。
④伤:妨碍。
(1)请赏析第二句中“插”字的妙处。
(4分) (2)细读本诗,说说袁枚通过这首诗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4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__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__,穷岛屿之萦回。
(王勃《滕王阁序》) (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4)适莽苍者,________________,腹犹果然。
(庄周《逍遥游》) (5)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7)____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 (8)《谐》之言曰:“__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政治】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1、广告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网络文化、服饰文化、西方节日文化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由此可见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B.文化影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潜移默化的C.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D.人总能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2005年6月10日,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举办纪念冼星海诞辰100周年音乐会,冼星海,这位抗日音乐家,他的音乐和精神永远感动着人们。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2—3题2、尽管是抗日乐曲,每当冼星海创作的、雄浑激越的《黄河大合唱》旋律响起时,总会让人热血沸腾。
《黄河大合唱》是永远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号角。
这说明①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文化遗产②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③传统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产生深刻影响④我们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3、冼星海继承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积极创新,创作出呼唤抗日、鼓舞民众的现代革命音乐。
这说明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的发展 B.文化继承是对历史文化全面、彻底的承接C.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4、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
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传合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老等等。
下列对上述主张的评价中,你认为正确的有A.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应永恒不变B.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扩充其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C.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D.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不断改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5、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其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

2015-2016学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9分)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
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
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
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
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
仅2012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
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
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
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
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
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
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
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
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
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
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
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
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尔才用。
云南省景洪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云南省景洪市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满分:150分(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小儿黑结婚》之所以创下了农村畅销流行的新纪录,关键是作品成功塑造了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农民中的落后形象,以及作品中的口语大众化的语言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B、和张恨水一样,老舍对北京市井文化的阴暗面较为警惕,同时又对传统文化在现代都市中的失落,持一种惋惜、回顾的态度。
C、《红高粱》虽然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2002年它又十分醒目地出现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名单上。
D、虽然巴金先生年老多病,体力不支,却仍然笔耕不辍,每天至少写两千字的文章。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明清时期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有施耐庵的《水浒传》、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B、《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指的是一方面小说继承了唐传奇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小说又继承了志怪小说的传统。
C、“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编者是冯梦龙。
“二拍”是指凌蒙初编写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D、《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的开山之作,现存六十回本非李宝嘉一人所作。
3、下面一段文字出自哪部作品()(3分)东北乡,人万千,阵势列在墨河边。
余司令,阵前站,一举手炮声连环,东洋鬼子魂儿散,纷纷落在地平川。
女中魁首戴风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前。
A、《呼兰河传》B、《红高粱》C、《红旗谱》D、《小二黑结婚》4、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及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6分)A.《红楼梦》作者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如“甄士隐”、“贾雨村”谐寓“真事隐去”、“假语存焉”,“贾宝玉”寓意“真顽石”,“贾琏”则谐寓“假廉”。
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让读者回味无穷。
高二语文试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全卷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四时之外朱良志中国人有独特的时间观,我们在过程中看待生命,生命是一绵延的流,绵绵不绝,以时间统空间,世间的一切都在时间的流动中活了。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还有一种超越的思想,即所谓“荣落在四时之外”,就是悬隔时间,截断时间之流,撕开时间之皮,到流动时间的背后,去把握生命的真实,拷问永恒的意义,思考存在的价值。
它是中国哲学内在超越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美学中极富价值的思想。
苏州沧浪亭有一小亭,亭廊柱上题有一幅对联:“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
”亭子不大,景致也无特别之处,但这幅对联却令人难忘,只是觉得放在这优雅的处所,格调似过于冷峻。
前句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感叹,如欧阳修《浪淘沙》词:“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这是代未来预想,今年很好,当下很好,但来日如何,明年如何?明年不知流转于何处,时间转瞬即逝,人是未来宴席的永远缺席者。
后一句引东晋王徽之对竹子的感叹,强调当下此在的感受。
两句又有密切的情感逻辑,正因为我们无法把握未来,正因为必将缺席,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当下的人生盛宴。
这幅对联有无奈,但更有惊悟。
中国艺术强调时间、空间带给我们的是局限,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
这里含有中国人刹那永恒的思考。
禅家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为妙悟的最高境界,一个悟道者,在一个静寂的夜晚,享受山间之清风、湖上之明月,由当下所见一月,想到万里长空,天下是是处处,都由这一月照耀,由此刻,想到自古以来,无数人登斯山、登斯楼、望斯月,月还是以前的月,山还是以前的山,江湖还是以前的江湖。
景洪市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第Ⅰ卷为阅读题,共70分;第Ⅱ卷为表达题,共80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
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
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
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
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我们无意否认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而只是想提请注意,媒介的变化已然掩夺了阅读的本意,但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太不以为意了。
尽管生活中,他们不认为开车可以完全代替走路,赏览风景,尤其僻远的美景,更是非走路不可。
但一回到阅读,认知就发生了偏差,对读图、读网不能代替读书的认识,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清楚。
相反,忘记由文字构成的书籍,因符号抽象,常呈现为一开放的结构,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能唤起人往复思考,是最锻炼人脑的活动。
其中经典阅读,尤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
而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
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
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
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对此,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
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并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概述与简介 2015—2016学年景洪市第三中学 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测试卷 第Ⅰ卷为阅读题,共70分;第Ⅱ卷为表达题,共80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风”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
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往往依赖家庭教育。
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
在这一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
“家风”还是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
无锡《锦树堂钱氏宗谱》所记载钱氏《家训》,可以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
在传统社会,家风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展开,因族群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不同,侧重会略有不同,但无外乎是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在每一个具体的家族中,家风不仅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还是家族精神的体现,通过代代家族成员具体的行为而践行和传承。
有的历史人物,可能和这个家族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因为相同姓氏往往也被说成是本族的祖先。
用祖先的荣耀和事迹,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凝聚家族成员,使他们对于姓氏家族本身产生认同。
家风实际是一种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从家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具体现实,一个宏观抽象,二者其实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
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也就更容易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上的“浅出”。
现实中,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家庭、国家的统一。
而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家庭情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当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可谓是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
它有时候就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尽管它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却能通过言传和身教让每个人刻骨铭心。
正因为家风是每个人从小就不断触及的,因此,对一个人的影响就是整体和全方位的。
家风的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离析,家风的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
在社会加剧转型过程中,不仅传统大家族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也对家庭道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将家风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需要我们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维护一个个社会细胞的和谐与安定。
无论现实多么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如何变化,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的存在,仿佛就是一棵棵参天大树,屹立不动。
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
我们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
1.下列关于“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社会教育不发达的传统中国,家风是人们所受的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成员受教育的起点,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它。
B.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的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位家族成员的言行,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C.家风是家族成员共识性的道德观念,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开,不外乎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D.受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代代传承,已融入到了每个人的血脉。
2.下列对“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家风是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载体,它使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鲜活。
B.从家风到社会主义宏观价值观,一个具体现实,一个宏观抽象,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
C.中国人有浓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成员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从中受到家风无形力量的影响,这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性。
D.要想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我们既要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又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传统大家庭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日趋严重,家庭道德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家风难以继续传承。
B.有的大家族,把和自己姓氏相同但并无直系血缘关系的杰出历史人物说成是自己家族的祖先,是为了凝聚家族成员,赢得社会的认同。
C.要让家风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大作用,将它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就需要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
D.家风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对个体的教育是持久而全方位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家风的继承和发扬。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4~题。
【注释】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本文是一篇使用了拟人手法的散文。
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
③〔传zhuàn〕传车,驿站的车马。
④〔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
⑤〔山薮〕深山密林。
⑥〔苶(niè)〕疲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读其行录而善之善:认为……好 B.怜嘉,视其颜色怜:可爱 C.命以名曹处之处:安排,处理 D.遂得爵其子爵:封爵位,授以官爵5.下列各组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 B.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 C.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 D.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B.叶嘉出身布衣,从小重视节操培养,胸怀大志,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C.文章写的是茶叶,但通篇没有一个“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D.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山薮⑤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
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8、诗的中间两联,主要用了哪两种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物?(5分) 答: 9、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考题 (请在第11、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只能做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小题,若多做或不选则以第11题计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
朱丽每次来舅家,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
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子。
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
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
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
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 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
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
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
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
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
她紧盯住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潮水般向她涌来。
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