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2020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设计

2020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契丹族和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内蒙古宝山壁画《仕女出游图》。

这是考古工作者在一座古墓中发现的古代壁画,请同学们根据壁画内容猜一猜这幅壁画绘制的时间和地点(《仕女出游图》展示了典型的唐代绘画风格,地点为中原地区,如洛阳、西安等)。

这是现收藏于内蒙古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宝山壁画墓主人下葬的时间为923年。

那时候,为什么距离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遥远的内蒙古会出现唐代艺术风格的壁画?那时候,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那是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

新课讲授契丹族与党项族1. 阅读课本(P.33---34),出示出示图片:《北宋形势图(1111年)》,(1)在图中标注契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在图中标注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契丹族建立辽政权:时间:10世纪初,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辽政权的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时间:11世纪前期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西夏的发展: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点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展示《北宋建立形势图》)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当时与之并立的政权还有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二、讲授新课(一)崛起与并立1.契丹的兴起与政权建立(1)、多媒体出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1)请问这首诗歌描写的是哪一少数民族?(2)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生活情景?(预计效果,学生回答:契丹;游牧、狩猎)(2)、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介绍契丹族的活动区域与契丹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和战:宋夏议和后,边界贸易兴旺
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回答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学生看图片展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交流,选代表回答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学生进行合作探讨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使学生直观了解
锻炼学生从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对西夏与宋议和作出整体感知
全面看待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议和
(4)出示西夏王陵图并做简单介绍,进入对党项族的学习,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5)总结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治国措施
(6)列表归纳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基础知识。
4.学习第二部分:辽与北宋的和战
(1以图片展示的形式分析澶州之战的原因及过程(2)思考:有关澶州之战的知识点
(3)看视频:澶渊之盟
(4)对澶渊之盟作出正确评价
课堂小结
辽、北宋、西夏民族政权并立,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此时的民族关系主流:民族之间友好交往,
民族交融是主流。
板书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兴起及与北宋的和战
兴起: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契丹),上京临横府
和战:澶渊之盟后,维持和平局面
二、西夏建立及与北宋的关系
兴起:11世纪前期,元昊(党项族),兴庆府
5.学习第三部分: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
(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
(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
6.巩固提升: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学习目节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之间地理政治背景2、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和互动3、懂得不同朝代的对内政治稳定与发展状况4、熟悉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教学内容】一、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二、唐朝的西北地区三、北宋的全面发展四、北方草原的另一种文明——辽朝五、西夏的辉煌与挣扎六、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七、北宋的经济繁荣【教学重点】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与互动2、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3、北宋的经济繁荣【教学难点】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2、辽宋和议以及其对各自朝代的影响3、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在课堂上放映几个片段,考察学生们对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和辽、西夏的认识。

2、讲授与互动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互动的各个方面,了解其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方面的重要性。

3、合作学习根据学科属性的不同,分组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相关的作业和阅读课外书籍了解更多相关历史。

【教学过程】第一步热身启动1、学科问答环节- 询问学生对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和辽、西夏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提问环节- 问题一:北宋与辽、西夏有哪些互动和交流?- 问题二:辽宋战争给两国带来哪些影响?- 问题三:北宋经济为何能够繁荣发展?第二步知识梳理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流北宋与辽、西夏为邻,与其之间交往频繁。

例如,北宋曾向辽朝贡纳玉和丝绸,辽朝则向北宋贡献马匹、皮货等物。

西夏与北宋的交往集中在其早期,其中主要经济交流往来是盐和铁器。

2、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北宋与辽朝之间的战争发生早期,主要包括边界的小规模冲突,以及钦差大使的错误使得双方之间的战争加剧。

后期,战争转入规模较大的阶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会同年宝刀事件”。

最终,辽宋和议的签订结束了局势的恶化。

3、北宋经济的繁荣北宋王朝经济繁荣,区别于唐朝较为集中经济政策模式,采取更为开放的沿海经济社会结构。

最新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精品教案

最新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精品教案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2.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最后出示下表:3.(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史料解读(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2.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教师指出:背景: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老师归纳: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对历史人物的介绍,还包括了一些历史观点和评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在并立时期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它们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 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学生课前活动】搜集北宋、辽、西夏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介绍《天龙八部》,相关人物的不同身世,引出北宋、辽、西夏、吐蕃、大理政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三)自主预习与讲解:一、契丹族与党项族阅读教材(P33、34),思考下面问题,在教材中找出1.契丹(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2.西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学生基本都可以找到答案,注意古今地名。

然后分别简单讲述契丹族和西夏族的兴起。

明确地理位置和兴起时间。

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辽、北宋、西夏分别的民族、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限时记忆,找学生来黑板完成表格。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完成表格(不同时期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学生基本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注意宋真宗时期是先战后和。

然后分别讲述每一阶段宋辽之间的关系。

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需要重点分析。

补充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对澶渊之盟的不同看法,注意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三、西夏与北宋的和战阅读课文36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找到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授课课题】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授课老师】李慕华【授课班级】七(5)班【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掌握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和宋夏战争的有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2)通过列表归纳方法,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西北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的重大贡献。

(2)认识到这一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频繁,但是民族有好多、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流。

(3)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不要“唯汉”独好。

【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契丹的兴起和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辽宋“澶渊之盟”及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学生: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教师:宋太祖及他的继承人宋太宗先后消灭了南北方各个割据政权,但北宋的统一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对全国的统一。

教师出示《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地图教师:指出当时由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建立的辽,由党项建立的西夏。

在这一时期,辽、西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这些政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今天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一起去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讲授新课一、契丹族与党项族教师: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的民族,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浪漫的传说:一个骑白马的英俊少年和一个牵青牛的美丽少女不妻而遇,相互产生爱慕之情,之后结为夫,繁衍后代。

这就是契丹族的祖先。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契丹族兴起的历史。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34页相关内容,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①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

②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2、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3、结合课本动脑筋,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
2.提出问
题:北宋、
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最后出示下表:
民族契丹族汉族党项羌
政权辽北宋西夏
时间916年960年1038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

赵匡胤元昊都城上京东京兴庆
重大
事件
澶渊之盟
陈桥兵
变重文
轻武
宋夏议

3.(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史料解读(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
2.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教师指出:背景: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老师归纳: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目标导学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

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夏和议的影响)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答案提示: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课堂总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

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我们这一节课讲了辽、宋、夏、金几个朝代。

这一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

因此,我们对这种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各民族在开发祖国的边疆,扩展中国的国土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