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_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2015版)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 ·第一节
实施改革的现实依据与理论基础
二、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分析的局限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的分析主要是从生产关系的性质 来判断矛盾存在与否。由于对社 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停留在它的 基本特征方面,特别是对中国社 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清醒、科学 的认识,因而没有真正找到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 径和手段,在主要矛盾和基本国 情的把握上出现了严重失误。
第七章 ·第三节
第二代改革的启动及对改革中重大社会关系的处理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也是改革与稳 定的基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 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 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第七章 ·第四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第四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一,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 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 来,必须对外开放。
主动开放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需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 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自身抵御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更好地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一带 一路‛)、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进 发展。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形成竞争的新优势,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 握主动权。

第七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PPT

第七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PPT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概论”课程组主讲教师:赵文波教学目的与要求• 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了解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思想,认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正确处理一系列重大关系。

• 4.掌握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there’sthe CONTENTS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路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作出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国内和国际背景改革的背景国内国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造成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当时政治局面混乱,经济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情况对比表项目 时间1978年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10位第2位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 1.7%12.9%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世界位次第29位第1位人均国民收入190美元7500美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7.5%不足3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67.7%37%•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生机盎然,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2015年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2015年版)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贱人, 你骗得我好惨
如不自宫 ⑤ 也能成功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由于之前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 建设社会主义”,我国存在大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具体 体制机制。在搞清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后,为了让我国 社会主义重新焕发生机,1978年开启大气磅礴的改革开 放浪潮。但是,这种改革虽然全面深刻,也只是社会主 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对不是戈尔巴乔夫式的改 旗易帜的改变。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的原因
◆国内背景 政治上,“文化大革命”严重混淆敌我,严重践 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造成冤假错案堆积如山。
据统计,“文革”十年中,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高达230 万人,占“文革”前夕全国1200万干部的19.2%。党和政 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 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 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2、国企私有化的建议违反宪法,有颠覆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的嫌疑。
新加坡航空公司,经常被评选为世界上最好的航空公司, 是一个国有企业。新加坡航空公司57%的股份,被新加坡政 府的控股公司淡马锡控股持有。淡马锡控股是新加坡财政 部100%控股的公司。备受尊重的印度交通运输管理局也是 一个国有企业。 [英]张夏准(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教授、 韩裔经济学家)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七章__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2015版)

第七章__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2015版)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康有为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改变中国的命运。变还是不能变,维新派与保守派为此产生激烈争议。
【案例】“祖宗之法”与“祖宗之地”
一天,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问话”一开始,荣禄就气势汹汹地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不能变。”康有为回答说:“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荣禄被驳斥得哑口无言。
1.国内情况:人民生活困难,经济发展处于缓慢和停滞状态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国家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国家经济处于缓慢的发展和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极为困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案例】“文革”结束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城市
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然而,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进反退,还少了49元(曾培炎主编:《新中国经济50年》,第897-898页)。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粮票,更是流行了40年,被称作“第二货币”。“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照相机),五大件置备整齐不到600元,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虽个个心向往之却只能敬而远之。服装从颜色到样式,单调划一,蓝、黑、绿、灰,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主色调。
授课日期
2015年11.10日-11月17日
时数
2课时
课型
理论课
课题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知道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体会出坚持改革的方向的重要性,理解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知道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必要性和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外开放理论(2015年版)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外开放理论(2015年版)

(一)实行改革开放决策的背景
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改革开放 的背景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 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1.国内背景:整个政治局面十分混乱;整个经济情况实际 上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 缘。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 局势,成为人心所向。 社会主义建设坎坷,文革浩劫,国弱民穷,穷则思变。 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中国生产力发展缓慢。 1952年中国的GDP 占全球5.2%,1955年降为4.7%, 1978年下降到2.5 % (2002年约为4.6%)。
LOGO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 基本国策
教学目标
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充分认识改革开放是决
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
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 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的性质、特点、地位,改革 与革命的区别。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 会 发 展 的 根 本 动 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
社 会 形 态 生 产 方 式
推 动 社 会 形 态 的 更 替
邓小平与毛泽东社会基本矛盾思想的比较
毛泽东与邓小平 关于社会主义基 本矛盾理论与实 践的对比 角度:毛泽东 从生产关系和 上层建筑出发 角度:邓小平 从我国的现实 生产力状况出 发
本制度的前提下,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探讨一下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 二次革命?改革和革命有何相同之处?
首先,目的一致,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扫除障碍。 其次,作用一致,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 段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七章课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课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 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 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直到1978年,中国人均粮食产 量还是318公斤,只比国民经 济恢复后的1952年多30公斤, 比1956年多10公斤,整整徘徊 了22年。全中国有三分之一的 地区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有 三分之一的地区生活水平不如 30年代。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大逃港”事件
深圳历史上共出现了四次大规模 偷渡‛,分别为1957年、1962 年、1972年和1979年。据广东省 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 计,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 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 多人次。参与者来自广东、湖 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全国12 个省、62个市(县)。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主要内容: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必由之路
‚我们把改革当做一种革命‛ ——邓小平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视频:对外开放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毛概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PPT

毛概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PPT
12
改革成果
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同期 世界经济年均增长不足3%;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有第10位上 升到第2位;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有1.7%提高到12.9%,进出口贸易 总额在世界的位次由29位跃居第1位。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0美元 上升到7500美元,已经有低收入国家升至中上等收入国家,人民生活 从温饱不足发展到向全面小康迈进。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30多年的实践充 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 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 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1978年7月,《华盛顿邮报》记者杰伊 马修斯获准参观中国桂 林的一家工厂。在这篇题为《尽管宣布要对工厂进行改革,工 作仍然松松垮垮》的报道中,马修斯写道:“同中国的大多数 工厂情况一样,桂林丝袜厂的工人看起来并不是干劲十足 的。„„生产线上工人过多使工人长时间闲聊着。当我走进一 个车间的时候,有3名女工同正在旁边桌上的另外3名女工聊天。 我一进去,她们就很快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然后交叉着双手 坐在那里,好奇地向我张望。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1名女 工干了活,而没有一个女工说得清楚她们的生产定额是多少。” 最后马修斯断言:“这种松松垮垮的工作态度,仍然是妨碍这 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主要障碍。”
• 第三,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 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相联系的认识,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 问题。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革命是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 的最高表现,是被统治阶级 推翻统治阶级的夺权斗争。

(2015版)第七章_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2015版)第七章_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一)对内改革要求对外开放 (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四)我国何以要实行对外开 放 (五)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 生的关系 (六)全球化的含义与特点 (七)我国历史上的对外开放
今天的农村
大丰收
看我们酷不酷?
我们不再交农业税了,国家还 要给我们补贴呢 !
青藏铁路通车了!
最受农民欢迎的“新农村合作医疗”
50年代春节
中心思想:欢乐与大事相连 50年代春节大事记: 1954年春节刚过,中央决定兴建武汉长江大桥; 1958年除夕,2.7万民工、解放军官兵、机关干部、 学生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 1959年春节,周恩来总理与赫鲁晓夫再次碰杯,中 苏进一步扩大经济合作,决定未来八年,由苏联方面帮助 我国建设78个大型企业和电站…… 关键词句:“从前我哪儿敢这样想呀”,“今年又比 去年强”。 流行歌曲:《欢度佳节迎新春》(1958年流行) 时尚活动:写信慰问人民志愿军 人气单品:三尺多长,上面插着小红旗的大糖葫芦
社 会 形 态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生 产 方 式
社 会 基 本 矛 盾
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
推动社会形
态的更替
生产力
邓小平与毛泽东社会基本矛盾思想的比较
毛泽东与邓小平 关于社会主义基 本矛盾理论与实 践的对比 角度:毛泽东 从生产关系和 上层建筑出发 角度:邓小平 从我国的现实 生产力状况出 发
1980年春节前,四川彭县农民陈开方(前右)买了一台价值人民币520元的12英寸黑白电视 机,引来乡亲们羡慕的目光。
90年代春节 中心思想:提高生活品质 大年初一的饺子不包了--太费事,买点儿速冻 饺子代替;年夜饭不在家里吃,偏要去餐馆里吃家 宴;大过年的,不好好在家里呆着,偏要外出旅游 放鞭炮…… 关键词句:身体健康 时尚活动:旅游、健身、短信拜年 人气单品:鲜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他说:“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同时,又进一步提出,“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他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是不完全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摘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曹普学习时报2008年10月)
农民“已经饿了十好几年啦!”
农民的日子更加艰难,农村真苦,农民真穷。据原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统计的数字: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
西欧几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也相当高,机械化程度高,丹麦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只有6%~7%,但生产的粮食、牛奶和猪肉,可以满足三个丹麦总人口的需要。2011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48.73%)
(摘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曹普,学习时报,2008年10月06日。)
1.国内情况:人民生活困难,经济发展处于缓慢和停滞状态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国家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国家经济处于缓慢的发展和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极为困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案例】“文革”结束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城市
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然而,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进反退,还少了49元(曾培炎主编:《新中国经济50年》,第897-898页)。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粮票,更是流行了40年,被称作“第二货币”。“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照相机),五大件置备整齐不到600元,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虽个个心向往之却只能敬而远之。服装从颜色到样式,单调划一,蓝、黑、绿、灰,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主色调。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含课外作业)
师生活动
【课前探究】布置学生课外观看改革开放相关纪录片或者政论片
【导语】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词、关键词之一。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普遍认为,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让老百姓奔向富裕安康的幸福大道,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崛起于世界东方。民间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是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
我们这里所说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组合词。按照字面的解释,“改革”是指改良和变革,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开放”与“封闭”相对,是指解除封锁,建立同外界的联系,让外面进来,里面出去。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改革开放”是指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让中国强大起来。
3.理解如何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如何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教学资源
文本资料、视频资料、网络资源
教法与学法
讨论法讲解法问答法案例分析法
学情分析(含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教师面对的学生是90后,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对改革开放有相当的见闻和切身体会,本部分内容在中学也已经学习。但他们对为什么要改革开放缺乏深刻认识,对改革开放存在的问题缺乏理性认识,教学中重点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经验以及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问题。
【案例】1978年中国与西方发展差距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瓦,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手忙脚乱。
为什么要外逃呢?下面的事实可以说明:
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罗芳村。不过,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000元;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人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币,两者差距达100倍,如此之悬殊,难怪人心向外了。
逃港的民众用行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发展状况,决定中国不改革开放不行。
小组讨论:你觉得为什么要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自己的语言,说想说的话。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引导,特别是方向性的引导)
(过渡)现在我们来结合文本内容了解一下改革开放为什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提问】想一想:七八十年代,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呢?如果不改革开放,现在的中国,会是怎样的呢?现在中国十几亿的人民,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不改革行吗?)
改革,在我国古代称作“变法”,古代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治世不一道,便法不法古”,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商鞅用这种观点批驳反对变法的人。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从七国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为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授课日期
2015年11.10日-11月17日
时数2课时Biblioteka 课型理论课课题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知道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体会出坚持改革的方向的重要性,理解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知道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必要性和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得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始终强调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3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锐意改革,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变革之深、影响之光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国际环境:中外经济科技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中国面临巨大压力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学习西方,才能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教材p127上介绍了1978年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逐步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培养起改革开放意识,从情感上理解和支持改革开放这项基本国策,对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建设性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原因、基本特点与作用。
2.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2.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
1978年,中央批准四个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分别赴西欧、东欧、日本和中国港澳地区访问。西欧经济代表团最为瞩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侦察兵”。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一个多月马不停蹄的考察,代表团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有了实感:“差距太大了,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代表团的访问收获,对于邓小平决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康有为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改变中国的命运。变还是不能变,维新派与保守派为此产生激烈争议。
【案例】“祖宗之法”与“祖宗之地”
一天,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问话”一开始,荣禄就气势汹汹地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不能变。”康有为回答说:“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荣禄被驳斥得哑口无言。
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
导入:回看改革历史。
(一)怎样改革开放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
1.一纸契约签订,一个时代开始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始实行,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生活。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