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抑制性土壤真菌菌株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

合集下载

厚垣轮枝菌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

厚垣轮枝菌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

J, s e il - n - . 2e p c al E 7a d E 8 y
Ke r s e t i u c lmy o p r m; e me tdfl a e ; y wo d :V r el m h a d s o i i f i u F r ne t ts ir
在 一 定 的局 限性 ,如 :种 植 单 一 抗性 品种 ,常 导
虫二龄 幼 虫(:活性均 有强烈 的抑制作 用 ,尤其以 E 7和 J) 一 E 8的作 用最为明显 ,J在作 用2 后 全部 致死。 一 4h
关 键 词 :厚 垣 轮 枝 茵 ;发 酵 液 ; 大豆 胞 囊线 虫 ; 生物 防 治
sc n - t ejv nl J n gso eeo eag c e e o d s g u e i s( )a d e g fH t d r l i si a e 2 r y n n
t elb c n i o s T e r s l h w d t a i ioa e r n e h o dt n . h e u t s o e h t x s l ts me td a i s s f t t s h d n f c s o h e t d g ac ig x e t i r e a o ef t n t e n ma o e e g h t h n .E c p la e
中 ,淡紫 拟 青霉 ( a c o y e lc u ) P ei m csi i s 、厚 垣 轮枝 l la n
ef cs o iiⅢi m h a d s o i m e me td f t t s o f t f vetc u c l my o p ru f r n e l a e n e i r
A b t a t n s yb a y tn m ao e s pp e sv ol i Ve t s r c :I o e n c s e td u r s ie s i,sx r ̄ elim hlmyd s ru wee ioa e am eI o ee m ie t e ilu e a o poi m r s lt d i t d tr n h t

丛枝菌根真菌丛枝发育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影响

丛枝菌根真菌丛枝发育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影响
a d d wi 0 0 J f C tab sue fr n tg d e t 4 0 2 o N a r u c l migsa e,fl d v lp n tg h S o ul e eo me ts e,a d d c mp sn tg ep cie a n e o o igsa ers e t — v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 ( ) 9 9 2 1 7 2 : 5~ 9,00 Jun lfQnd oA r u ua nv ̄t N trl c ne o ra o ig a gi l rlU i i ct e y( aua i c) Se
文 章 编 号 :17 6 4—18 2 1 )2—09 O 4 x(0 0 0 0 5一 5
o y a s m a o e Die s s n So be n Cy t Ne t d s a e
L u —iL iWA G We h a Z i—h n LU R nj I nx, I J Hu, N i u , HU X nc a , I u —n — i
摘要: 丛枝菌根 ( AM) 真菌能诱导植物抗病性 , 而且 已有迹 象表 明该真 菌在植 物根 内形成 的丛枝 结构 与降低 土传 病 害有 关。为了进一步 探索 丛 枝发 育 在 AM 真菌 诱 导植 物抗 病 性 中 的作 用 , 者 于温 室盆 栽 条件 下 播种 大豆 作 ( l i a ) 鲁 豆 1 Gy n m x “ ce 1号”同时接 种摩 西球囊霉 ( lm sm s a , m) 幼套球 囊霉 ( lm s tnctm, . ) Go u os e G. 、 e Go u u i u G e 、 e a 大 豆胞囊线 虫( C He rdr lc e 3号生理小种 、 S N, t o eagy i s) e n 并在其丛枝发育初期 、 盛期 和消解期 分别 接种 S N二龄幼 C 虫 (0 0个/ ) 同时设置对 照。重点测 定 A 真菌 不 同发 育 阶段 丛枝 对 S N和抗 病性 的影响 。结 果表 明 , i 40 株 , M C G. n 或 G. 丛枝发 育初期 、 e 盛期 和消解期 均能有效地降低根上或根 围土壤 中的胞囊数量 、 根内线虫 数以及病 情指数 , 其 中 ,. G e的效果优于 G. , i 其丛枝发育 的 3个 阶段 的病情指 数分别为 3 . 、5 4和 3 . , n 792 . 1 1 显著低于对 照 5 . 。表明 37 A M真菌发育 盛期 的丛枝抑制 S N、 C 降低病 害程度 、 提高植物抗病性 的效应最 大。 关键词 : 丛枝菌根真菌 ; 丛枝发育 ; 大豆胞囊线囊 线 虫 病 的影 响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并继续侵染大豆植株。
农机具传播
带病土壤中的幼虫和成虫可以通过 农机具的携带进行传播,导致病害 的扩散和蔓延。
水源传播
带病的水源也可以传播大豆胞囊线 虫病,例如灌溉水可以携带病土中 的幼虫和成虫,导致病害的扩散和 蔓延。
03
症状识别与诊断
症状识别
01
02
03
幼苗
生长缓慢、矮小、叶片苍 白,根系发育不良,根瘤 少。
成株
植株矮化,叶片变黄,结 荚少,荚小而秕。
胞囊
白色,表面有光泽,像卵 圆形肾形物体。
诊断方法
观察症状
观察植株是否有上述症状。
土壤养分分析
测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了解是否有营养缺 乏导致线虫病发生。
显微镜检查
取根际土壤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胞 囊存在。
实验室检测
使用专业的检测方法进行确诊。
04
生物控制
利用天敌如捕食性螨、昆虫等控制线虫数量。
化学防治
土壤处理
用化学药剂如石灰、硫磺等处理土壤,消毒灭杀 线虫。
种子处理
使用含有杀线虫剂的种子处理剂进行种子处理, 预防线虫危害。
田间施药
在发病初期及时施用杀线虫剂,如涕灭威、呋喃 丹等,控制线虫繁殖。
05
防治效果评估与监测
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评估指标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引进国外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经验,加 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大豆胞 囊线虫病的挑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农业防治
通过轮作、深耕等农业措施,能够减少胞囊线虫的数量,减轻病 害发生。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发掘新型防治手段
继续研究和开发新的生物、化学和农 业防治手段,提高防治效果和可持续 性。

大豆连作障碍及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大豆连作障碍及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6]
与轮作时无显著差异。王进闯等 研究发现连作 2~3 年的大豆中
[7]
孢囊线虫病下降最为显著;宋洁等 也通过研究发现连作两年时
大豆孢囊优势寄生真菌要比轮作显著增多,发生率和危害程度
与轮作时无明显差异,但大豆的生长情况要稍差于轮作种植条
[8]
件 。长期连作使孢囊线虫优势寄生真菌成为抑制孢囊线虫病的
研究发现,使用促根剂后能使重茬大豆增产 19.24%,迎茬大豆增 产 16.9%。在发病初期落花后,用 1:1:200 倍波尔多液或用 50%福 美双 500-1000 倍液或用 65%代森锌 500 倍液,还可用 75%百菌 清 700-800 倍液喷 1-2 次,每 600 平方米用量 75 千克。
线虫数量变化发现连作条件下不饱和孢囊量以及孢囊线虫数量
都要比轮作时显著增加。大豆根腐病也是导致大豆减产的主要
原因之一,根腐病中的镰孢菌含有大量的病原菌,侵入大豆植株
后可引起大豆萎蔫和根腐病的发生,使大豆产量和品质大大减
[4]
[5]
少 。陈申宽等 同样发现大豆连作增加了根腐病的病情指数,使
得大豆根腐病加重。但多年连作的大豆中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
关键词:,原产于中国。大豆中含有丰
富的蛋白质,是重要的固氮作物,还是饲料蛋白、食用油的重要
来源。大豆是忌连作的作物,连作引起大豆病虫害增多,土壤理
化性状发生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改变以及根系分泌物的
化感作用加剧和土壤酶活性的降低,这是导致我国大豆种植面
主要抑制因子,这种改变的原因可能是在长期的连作条件下改 变了根腐病病原微生物的群落,从而抑制根腐病的持续蔓延。
2、根际微生物群落变化 长期的连作会使得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地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
抗病品种选育
通过抗病基因的挖掘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成功选育出了 一批抗病性强的大豆品种,有效降低了线虫病的危害。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手段,对大豆胞囊线虫病 进行了有效控制,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生态 环境。
科研展望
1 2 3
深入研究线虫与大豆的互作机制
进一步揭示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发展及大豆 抗病的分子机制,为抗病育种和防治提供更有力 的科学依据。
采取合理的轮作模式,如与非寄主作物 轮作,可以显著降低线虫的数量和危害 。
VS
轮作年限
适当延长轮作年限,可以降低土壤中线虫 的积累,减轻病害的发生。
06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科研 进展
科研现状
分子机制研究
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线虫 基因组、繁殖机制、致病基因等方面,为防治线虫病提供 了理论依据。
种子传播风险
虽然种子携带的线虫数量较少,但仍 然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特别是在重 病田种植时。
03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 方法
农业防治
01
02
03
轮作换茬
通过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 作,可以显著减少线虫的 数量,减轻病情。
抗病品种选择
选择对胞囊线虫病抗性较 强的品种,可以降低发病 风险。
深耕土壤
深耕土壤可以将线虫翻至 土壤深层,减少其侵染机 会。
化学防治
药剂拌种
使用杀线虫药剂拌种,可 以有效预防线虫的侵染。
土壤处理
在播种前,使用杀线虫药 剂处理土壤,可以杀死土 壤中的线虫。
根部施药
在发病初期,将杀线虫药 剂施于大豆根部,可以有 效控制病情。
生物防治
生物农药
植物提取物

试论大豆主要病虫害危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试论大豆主要病虫害危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在大豆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病虫害,使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受到较大损害。

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避免病虫害为害的范围更广、损失更严重。

本文对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危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论述。

一、大豆胞囊线虫病1、主要危害:主要对植株的根部产生危害,受害植株根系发育不良,支根少,须根多,在须根上附着大量白色颗粒。

此病会导致植株发育不良,矮小,茎叶呈现淡黄色,形成瘪荚甚至不结荚,可造成大面积减产。

2、发生规律:此病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主要是由于气温及田间湿度异常所引起,而且与大豆田的栽培管理水平也密切相关。

3、防治措施:一是确保种子无病菌。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筛选,将病粒剔除,再对种子进行消毒,严禁播种带病种子。

二是实行土地轮作。

避免重茬和迎茬种植,应在禾本科的后茬种植大豆。

三是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科学施肥和灌水,既满足大豆生长对水肥的需要,又要保证不多施,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四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

选用含呋喃丹、3%呋喃丹颗粒、涕灭威等药剂,进行包衣、拌种、撒施或喷施防治。

二、大豆根腐病1、主要危害:此病主要危害大豆的根部,根部受害后会首先在茎基部出现暗褐色的斑块,斑块逐渐扩大并向上延伸,植株下部的侧枝受感染后叶片变得萎蔫并向下低垂,叶柄的基部也发生萎缩,植株茎基部与根系腐烂,植株枯萎死亡。

受此病影响,大豆减产率可达25%以上。

2、发生规律:此病会在大豆生长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发生,是由多种土壤病菌侵染引起的。

连作会加重根腐病发生程度,连作的年限越长,发病越严重。

土壤含水量过大或过于干旱,都会导致病情加重。

播种过早、过深,偏施氮肥等也会导致此病进一步加重。

3、防治措施:一是对种子消毒。

利用克露或瑞毒霉锰锌等药剂拌种,一方面可以杀死种子表面上的病原菌,另外播种后也可以抵抗土壤中的病菌侵袭。

二是进行土地轮作。

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严禁重迎茬种植。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

5.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利用抗病和耐病品种,加强耕作栽培 措施,作好种子及土壤药剂处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1.利用抗、耐病品种 2.耕作栽培措施 适期播种,保证播种质量,合理密植,宽行种植, 及时中耕增加植株通风透光是防治病害发生的关键 措施。 3.药剂防治 利用瑞毒霉进行种子处理可控制早 期发病,但对后期无效。利用瑞毒霉进行土壤处理 防治效果好,有沟施、带施或撒施。
• 真叶期发病,茎上出现水浸状病斑,叶黄化萎蔫,主根变为深褐色 侧根腐烂。 • 成株期发病,叶片褪绿,植株萎蔫,病茎的皮层及维管束组织均变 褐。
大豆疫霉根腐病病株
大豆疫霉根腐病病株
大豆疫霉根腐病症 状
2.病原
鞭毛菌亚门疫霉属大豆疫 霉(Phytophthora sojae) 称大 雄疫霉大豆专化型,属鞭毛 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产生卵 孢子。卵孢子球形,壁厚, 单生在藏卵器里。雄器侧生。 卵孢子发芽长出芽管,形成 菌丝或孢囊。孢囊无乳状突 起,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或 直接萌发生出芽管。
大豆胞囊线虫病根为害状
大 豆 胞 囊 线 虫 病 田 间 为 害 状
2.病 原
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雌雄成虫异形又异皮。雌成虫柠檬形,先白后变黄褐,大小0.850.51mm。壁上有不规则横向排列的短齿花纹,具有明显的阴门圆锥 体,阴门小板为两侧半膜孔型,具有发达的下桥和泡状突。雄成虫 线形,皮膜质透明,尾端略向腹侧弯曲,平均体长1.24mm。卵长椭 圆形,一侧稍凹,皮透明,大小108.2×45.7(μm)。幼虫一龄在卵内 发育,脱皮成二龄幼虫,二龄幼虫卵针形,头钝尾细长,三龄幼虫 腊肠状,生殖器开始发育,雌雄可辨。四龄幼虫在三龄幼虫旧皮中 发育,不卸掉蜕皮的外壳。

大豆胞囊线虫病化学药剂防治技术总结

大豆胞囊线虫病化学药剂防治技术总结

大豆胞囊线虫病化学药剂防治技术总结大豆胞囊线虫病(别名:大豆根结线虫病,黄萎病,俗称火龙、大龙秧子)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

胞囊抗逆性很强,可保持侵染力8年。

田间的传播主要通过农机具和人畜的活动携带含有线虫或胞囊的土壤。

碱性土壤最适宜线虫的繁殖,pH值小于5时,线虫几乎不能繁殖。

通气良好的砂土、砂壤土及干旱瘠薄的土壤也适于线虫生长发育。

大豆胞囊线虫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轮作与发病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连作大豆,线虫数量迅速增加,而种植一季非寄主作物后,线虫数量便急剧下降。

因大豆胞囊线虫病使病植株地上部表现矮化瘦弱、叶片退绿变黄,故又名黄萎病。

病株的根部可见到许多白色或黄白色的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后期胞囊颜色变深,为褐色。

根上的胞囊为此病诊断的主要根据。

轻病株地上部常常没有症状,但其根部也有许多胞囊,重病株则萎黄枯死。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大豆生产国美国、巴西、中国和日本都有大面积发生。

大豆胞囊线虫病一直是美国南部16个州最严重的病害。

1991年和1992年美国南部州所有大豆病害造成的大豆产量损失分别为12.6%和11.1%,大豆胞囊线虫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分别为3.08%和2.5%,居所有病害之首。

美国中北部地区由于大豆胞囊线虫病造成的损失每年达2亿美元。

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有大豆、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等,全国大多数省份均有栽培。

油料作物病害种类很多,80年代初我国已有报道的大豆病害有30种,胞囊线虫病在东北三省的一些地区十分猖獗,是造成该地区大豆低产的主要原因,重病地可因此病而绝收,华北、西北和长江流域的部分省份和地区有发生危害。

大豆胞囊线虫病可以采用化学药剂防治。

每亩用3%克百威颗粒剂5kg,防治效果可达70%。

但该药剂毒性较大,应谨慎使用。

随着各国政府对环保的严格要求以及民众对安全性农产品的迫切需求,传统的高毒杀线剂已被禁止或限制使用,安全环保的杀线剂成为大势所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A r ut rl e o re n n i n n si t , i n j n ies y Ha b 5 0 0 C ia . g i l a R s u c sa d E vr me t n t ue Hel gi gUnv ri , r i 1 0 8 , hn ) c u o I t o a t n
Ab t a t sr c :Fu g o l e u e n ma o e p p l to y t er a t g n s i b h v o n h we n ic u d r d c e t d o u a i n b h i n a o itc e a i r a d s o d a
陈 井 生 李 肖 白 李 泽 宇n , , , 范文 艳。 贾洪 琪 , 红 丽 倪 洪 涛。 , 潘 ,
( . 龙 江省 农 业 科 学 院 大 庆 分 院 , 龙 江 大 庆 1 3 1 ;2 黑 龙 江 八 一 农 垦 大 学 农 学 院 , 1黑 黑 636 . 黑 龙 江 大 庆 13 1 ;3 黑龙 江 大 学 农 业 与 资 源 环 境 学 院 , 636 . 黑龙 江 哈 尔 滨 1 08 ) 5 0 0
株 的发 酵液 包衣处理 大豆种 子 , 够抑 制 大 豆胞 囊线 虫的繁 殖 , 中菌株 D 0 9的 抑 制作 用最 强 , 能 其 q5 D 0 2次之 , q 3 q1 D O O的抑 制 作 用最 弱 , 制 率 分 别 为 8 . 5 、 0 5 和 4 . 2 。综 上 所 述 , 株 抑 3 0 8 . 8 1 5 菌 D 0 2对 大豆胞 囊线 虫的抑 制活性 最高 , q1 其他 4株效 果接近 , Dq 3 但 O 0对胞 囊形成的抑制 效果一般 。
河 南农 业 科 学 , 0 1 4 ( ) 9 —2 2 1 ,0 7 :09
J u n l fH e a r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lu a ce c s o r a n n Ag iu t r lS in e o
不 同抑 制 性 土 壤 真 菌 菌 株 对 大 豆胞 囊 线 虫 的 抑 制 作 用
( , qn r n h o i n j n a e fAg iut r l ce cs Da ig 1 3 1 , h n ; 1 Da ig B a c fHel gi gAc d my o r lu a S in e , qn 6 3 6 C ia o a c
2 Colg fAg iutr , i n j n y rc lu a iest , qn 6 3 6 Chn ; . le eo rc lu e Hel gi gBa iAg iut rl o a Unv riy Da ig1 3 1 , ia
摘 要 :利 用稀释 分 离法 , 从抑制 性土壤 中分 离获得 真菌 菌株 , 究不 同菌株 对大 豆胞 囊线 虫的抑 制 效 研
果 。结果表 明 , 获得 的 1 0 真 菌 中有 5个菌株对 大豆胞 囊线 虫胞 囊孵化和二龄 幼 虫(2 具有抑制 活 0株 J)
性 , 别 是 D 0 2 D 0 9D 0 3 D O O和 D 1 1 经 D O 2 酵 液 处 理 后 , 豆 胞 囊 线 虫 J 分 q 1、q5 、q0 、 q3 q0 。 q1 发 大 2的 校 正
死 亡率达到 8. 4 , 0 8 经其他 4株 真 菌处理后校 正死 亡率均在 7 左右 。D O 2发 酵液对胞 囊孵化 的 O q1
相 对抑制 率达 到 8 . 9 , q 0 7 6 % D 0 3和 D o o 酵液对胞 囊孵化 的相 对抑制率也在 8 % 以上 。用 5 茵 q3 发 O 个
CH EN g s e g L1Xio b i, ey , AN e — a Jn —h n , a ~ a LIZ — u i F W ny n , J A n — i, AN o g l , n —a I Ho gq。 P H n —i NIHo g t o
关键 词 :抑 制性 土壤 ;生防真 菌 ; 大豆胞 囊线 虫 ; 制作 用 抑
中图分 类号 :¥ 3 . 5 4 5 6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0 4 2 8 2 1 ) 7 0 0 3 1 0 —3 6 (0 1 0 —0 9 —0
S p r s i n o fe e tFu g s S r i s i u p e sv u p e so fDi r n n u t an n S p r s i e f S i o ee o r y i e o l n H t r de a gl c n s
i g a d a tvt fs c n t g v nl J )o ee o e a g y i e r e t d Th e ut n n ciiy o e o d sa ej e i u e( 2 fH tr d r l cn s we e t se . e r s ls
g e tpo e ta s bi o r 1a n s r a t n i la oc nt o ge t .The s r i 01 t a nsDq 2,Dq 9,Dq0 3,Dq 3 nd Dql 1 05 O O 0a 0 we e r iolt d f o ne a o - u r s i e s i y d l i .The e f c s o if r n t anso g t h s a e r m m t de s pp e sv o 1b iuton fe t fd fe e ts r i n e g ha 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