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病
商丘市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

受 害 面积 0 . 4万 h m 。2 0 0 7 年 发 生面 积达 0 . 7 万h m ;2 0 0 8 年发病较轻, 2 0 0 9 年 为 害面积进 一步扩大 至 1 . 3万 h m , 2 0 1 0 年 为害面积迅速扩大至 1 . 5 万h m ,受 害严 重 豆 田每 6 6 7 m 仅 收6 7 . 5 k g ;2 0 1 1 年为害面积 1 . 0万 h m ,2 0 1 2年发 生相 对较 轻 ,发生 面
大 豆田毁种 。该 病害 在田间分布 不均 匀 ,常成团 、成片发生。
二 、 大 豆胞 囊 线 虫病 的为 害 症状 、传 播途 径和 发病 原 因
( 一 )为害症状 大 豆胞囊线虫 病在整个 生育期均 可发病 ,受到大豆胞 囊线虫侵 染的大 豆植株 明显矮化 ,叶片退绿 变黄 , 叶 片瘦 弱 ,呈缺水 、缺氮状 。病株根 系 不发达 ,根瘤稀 少 ,形成 大量须根 , 须根上 附有大量 白色雌 虫 ,后期雌虫 死亡形 成褐色 的胞囊脱 落至土中 。在 苗期可 造成死 苗 ,若在大 豆开花 前后 侵染 , 病株 生长迟 缓 , 植株枯 黄 , 矮化 , 叶片 自下而上逐渐失绿黄化 , 开花少 , 结荚 率低 ,豆粒 干瘪 ,严 重影响大 豆 的产 量及 品质 ,且感染 后的大豆植 株 很容 易被土 壤中的其他 病原菌侵 害 , 根腐 病等病 害发生严重 ,造成大 豆结 荚 少、荚秕 、粒 少 ,产 量低。该病发 病 越早 ,为 害越重 ,受 害的大豆 田一 般 造 成产 量 损 失 1 0 %~ 2 0 %,严 重 地 块在 5 0 %以上 ,甚至绝产。 ( 二 )传播途径 大豆胞 囊线虫发 育成熟 后 ,胞囊 从 大豆 的根 表落下来 保存在 土壤中 , 因此 ,大豆胞 囊线虫 的传播都是 与土 壤有关 的土传 方式 。 由水 引起的传 播 :由水 引起的大 豆胞囊线 虫传播主 要发生在 坡地。由 天然降水 引起的地表 径流将 高坡 土壤 河南农业 2 0 1 3年第 7期 ( 上)
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方法

幼 虫 孵 出后 不 久 即 可 取 食 , 多 雾 的 清 晨 取 食 为 在 多 , 阳 光 直 射 时 , 隐 蔽 在 叶 背 栖 息 。幼 虫 历 期 一 般 在 则 1 ~l天 , 1 9 老熟后除掉背 上的粪堆 , 然后爬到适宜的叶 片 或 叶鞘 上准 备 化 蛹 , 化 蛹 于 丝茧 中 。 并 负泥 虫中性喜 阴凉 , 所以多发生在 山区 、 丘陵区 , 尤 其 山谷 、 山沟 稻 田发 生 多 , 山越远 发生 越 少 , 阳 光 充 离 在 足 的平 原 地 区 则 很 少发 生 。 同一地区同一年份发 生期早晚与轻 重受多方面因 素影 n 向。一 般 离 越 冬 场 所 近 的 稻 田发 生早 , 害 重 ; 危 早 插秧 比晚插秧稻田害 虫发生也早 且重 。 适宜的发 生条件是阴雨连 绵、 低温高湿天气 。 负泥 虫天 敌 , 卵期有负泥虫瘿 小蜂 ; 虫至蛹期 寄 幼 生蜂有负泥虫瘦姬蜂 、 负泥虫金小蜂等。 四、 防治方法 1 清除害 虫越冬场所的杂草 , 、 减少 虫源 。 般于秋 、 春期间铲除稻田附近的 向阳坡 、 田埂 、 沟 渠边的杂草 , 可消灭部分越冬害虫, 减轻 为害。 2 适 时 插 秧 : 可 过 早 插 秧 , 其 离 越 冬 场 所 近 的 、 不 尤 稻 田更 不宜 过 早 插 秧 , 以避 免 稻 田过 早 受 害 。 3 药 剂 防 治 : 秧 后 应 经 常 对 稻 苗 进 行 虫情 调 查 , 、 插 旦发现有成 虫发 生危害 , 并有加重趋势时 , 应进行 就 喷药 。如 成虫 危害 不重 , 但幼 虫开始危 害并加重趋 势 时, 亦进行喷药防治 。药剂如下 : ( )0 1 9 %晶体敌百虫 , 每公顷10 -2 5 克 , 50 2 0 加水喷 雾。 ( )O 2 8 %敌 敌 畏 乳 油 , 每公 顷 10 -2 5毫 升 , 水 50 2 0 加 喷雾 。 ( )O 3 5 %杀 螟 硫 磷 乳 油 , 公 顷 12 ~10 毫 升 , 每 15 5 0 加 水喷雾 。 ( ) . %敌 杀 死 乳 油 , 公 顷3 0 5 毫 升 , 水 4 25 每 0 ~40 加 喷雾。 ( ) . %功 夫乳油 , 5 25 每公顷3 0 40 0 5 毫升 , 加水喷 雾。
大豆发生孢囊线虫(火龙秧子)病怎样防治

大豆发生孢囊线虫(火龙秧子)病怎样防治大豆发生孢囊线虫病怎样治?大豆孢囊线虫病又叫“火龙秧子”,是由线虫侵害大豆根部引起的,干旱和沙碱地发生较多,病株根系发育不良,侧根显著减少,细根增多,生长缓慢,植株矮小,茎叶变黄,花期推迟,荚小,子粒不饱满,严重时不能结实,甚至全株枯死。
大豆孢囊线虫以孢囊内的卵在土壤内越冬,第二年春卵发育成幼虫,雌性幼虫侵入大豆幼根皮层内,经四次脱皮变为成虫。
突破皮层,露出寄主体外,用口器吸着在寄主上,成为白色球状物,内藏大量卵粒,遇不良环境,体壁增厚变褐,整个虫体变为孢囊,留在土壤中越冬。
防治方法
一、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
二、增施有机肥,促进大豆生长健壮,减轻受害。
三、每亩用3%呋喃丹颗粒剂8-10斤,施入播种沟里,覆上3-4厘米土,然后播种。
此药对大豆幼苗有轻微药害,随大豆生长逐渐消失,对后期生育无影响。
大豆根部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212023.9大豆根部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对策付国会(岫岩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发展中心,辽宁 岫岩 114300)1 大豆胞囊线虫病1.1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表现及发生规律大豆胞囊线虫病可发生于大豆整个生长周期。
该病的发生是由于土壤中的线虫侵入大豆根系,吸取大豆营养,导致大豆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植株发育不良、矮小、茎叶呈淡黄色、开花迟缓、结荚率降低和结瘪荚、籽粒萎缩褶皱,严重时大豆不结荚,导致大豆产量严重下降。
病株根部可见乳白色小颗粒状物质,该病的发生与大豆的栽培管理技术相关,在温度和湿度异常时易发病,土壤湿度60%~80%时该病的发生率最高,土壤结构疏松的沙壤土和盐碱地,土壤透气性好,该病的发生较重。
1.2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措施选择抗病性强、不携带病虫害的种子进行种植,播种前挑选完整、饱满的大豆种子进行拌种消毒等工作。
剔除不完整种子,可使用3%呋喃丹颗粒、涕灭威等化学药剂进行拌种,或是施用于土壤中。
土地实行轮作制度,尽量选择在禾本科的后茬种植大豆,可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提高种植管理水平,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让大豆生长健壮,可提高大豆对病虫害的免疫能力。
2 大豆根腐病2.1 大豆根腐病的危害表现及发生规律大豆生产过程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为大豆根腐病,该病可由多种致病菌导致,防治困难,主要危害大豆主根。
该病发生的初期主要是在根部生成小病斑,多为褐色或浅黑褐色,随病情进展颜色加深变成红褐色或者暗褐色,形状扩变为梭形、长条形和不规则形,侧根数量减少。
严重时侧根和须根脱落,整根变为秃根,皮层呈现红褐色或暗褐色溃疡状。
大豆根部受损导致植株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地上部分的茎节数和分枝数量降低,病情轻者可继续生长,但大豆产量和质量严重降低,病情重的植株可死亡。
病菌也可侵袭大豆种子,致使种子变软,表面生长白色霉菌,不能萌发。
土壤湿度过高或干旱都会加重病情,提早播种和播种穴过深也可加重病情,病菌可在土壤中生存2~3年,连作可加重病情严重程度,连作年限越长越严重。
大豆抗孢囊线虫病基因资源

大豆抗孢囊线虫病基因资源1. 引言说到大豆,大家可能会想起那香喷喷的豆腐、豆浆,甚至是我们日常吃的豆瓣酱。
嘿,这些美味的食物背后可是大豆辛苦耕耘的结果啊!不过,大豆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那些可恶的孢囊线虫,简直是大豆农民的噩梦。
线虫像个不速之客,悄悄溜进农田,破坏根系,让大豆憔悴得像个失去水分的花朵。
那么,今天就来聊聊大豆抗孢囊线虫病的基因资源,看看这场“战斗”背后的故事。
2. 孢囊线虫的来历2.1 谁是孢囊线虫?首先,咱得先认识一下孢囊线虫。
它是一种微小的寄生虫,专门盯着大豆这种美味的植物下手。
别看它小,它可是能把一片田地搞得鸡飞狗跳的主儿。
线虫通过根部侵入植物,慢慢吸取养分,导致植物萎缩,简直是想让人捶胸顿足。
2.2 为什么要研究抗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可没闲着。
他们就像古代的智者一样,想方设法寻找能对抗孢囊线虫的基因资源。
通过筛选那些对线虫有抵抗力的大豆品种,研究人员希望能把这种“隐形杀手”打得落花流水。
这样一来,不仅能提高大豆的产量,还能保障农民的收入,真是一举两得!3. 大豆的抗性基因3.1 基因的“战斗力”那么,这些抗性基因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抗性基因就像大豆的“护身符”,可以帮助大豆识别线虫的入侵,并启动防御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当线虫一靠近,大豆就像被点燃的火箭,瞬间发起反击,让线虫无处遁形。
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大豆品种的基因组进行分析,找到了很多关键的抗性基因。
就像在挖宝,挖出一个又一个珍贵的基因资源,让人眼前一亮。
3.2 如何利用这些基因?研究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咱们能不能把这些基因直接“植入”到大豆里呢?答案是,当然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把抗性基因导入普通大豆,让它们也能像“超级英雄”一样,拥有抵御线虫的能力。
这就好比给大豆穿上了一层“盔甲”,让它们在面对天敌时,不再手忙脚乱。
4. 前景展望4.1 未来的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农田可能会变得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大豆孢囊线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大豆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che)病综合防治技术的防治原则、农业防治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大豆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15671 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 525 有机肥料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DB 23/T 018 大豆生产技术规程3 防治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经济、有效、简易和安全的防治策略,优先使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必须使用的化学药剂防治等措施。
促进大豆产业发展,保证生态环境改善。
4 防治措施4.1 农业防治措施4.1.1 品种选择依据生态条件选用对大豆孢囊线虫病抗(耐)性较好、优质高产和熟期适宜的大豆品种。
4.1.2 选地与轮作措施4.1.2.1 选地选保水、保肥、肥力较高的土壤种植大豆。
4.1.2.2 轮作实行3年或3年以上轮作,不重茬,不迎茬。
前茬选择玉米、马铃薯等非豆科作物为宜。
发病严重的地块选择万寿菊、珍珠粟等前茬作物为宜。
4.1.3 整地措施对前茬进行伏翻和秋翻、起垄或秋季浅翻、耙茬深松起垄。
4.1.4 施肥增施农家肥,结合整地每公顷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8%以上) 15t以上,做底肥一次施入。
或翻压绿肥。
做到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合理搭配,有条件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
肥料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
4.1.5 防止机械传播病原拖拉机和农机具作业时先从无病田开始作业,再到有病田作业,作业后及时清除机具上的病田土壤。
4.1.6 镇压措施播种后及时镇压。
4.1.7 田间管理措施未发病地块田间管理出苗深松中耕培土两次。
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

大豆孢囊线虫病研究进展杜志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 黑龙江大庆163316)摘要:本文综述了大豆孢囊病的发生与危害、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病原及生物学特性、抗大豆孢囊线虫病品种资源的筛选和鉴定; 抗大豆孢囊线虫病品种的选育。
并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大豆;大豆孢囊线虫;筛选;抗病育种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简称SCN),是由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Ichinohe)侵染引起的,是危害世界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1],其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休眠体(胞囊)存活时间长,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
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发生较普遍,一般可使大豆减产5%~10%,严重的可达30%以上,甚至绝产[2]。
该病目前是世界各大豆生产国大豆生产的主要障碍,因此,该病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
1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现、分布及危害1.1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现据戴芳澜《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记载,大豆胞囊线虫最早在中国发现,1899 年俄国植物病理学家雅切夫斯基(Jaczevski)等在我国东北地区西部报道发现大豆根线虫,当时命名为Heteroderaschachtti,即甜菜胞囊线虫(戴芳澜等,1958)。
1915年日本掘正太郎(Hori)在日本福岛附近发现胞囊线虫病,称嫌地病,又叫萎黄病。
1952 年日本学者一户稔(Ichinohe)将大豆胞囊线虫单独列为一个种,定名为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即大豆胞囊线虫。
1936 年在朝鲜发现,美国1954 年首次报道在北卡罗莱纳州发现大豆胞囊线虫病。
1968 年埃及在尼罗河的金岛上发现,1978 年前苏联在黑龙江流域发现,1983 年在哥伦比亚发现,1984 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现,1987 年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发现(刘维志,2000),阿根廷也报道发现大豆胞囊线虫[3],巴西也有该病的报道(Yorinori,1999),其中危害较重的是美国、日本和中国。
大豆胞囊线虫病化学药剂防治技术总结

大豆胞囊线虫病化学药剂防治技术总结大豆胞囊线虫病(别名:大豆根结线虫病,黄萎病,俗称火龙、大龙秧子)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
胞囊抗逆性很强,可保持侵染力8年。
田间的传播主要通过农机具和人畜的活动携带含有线虫或胞囊的土壤。
碱性土壤最适宜线虫的繁殖,pH值小于5时,线虫几乎不能繁殖。
通气良好的砂土、砂壤土及干旱瘠薄的土壤也适于线虫生长发育。
大豆胞囊线虫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轮作与发病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连作大豆,线虫数量迅速增加,而种植一季非寄主作物后,线虫数量便急剧下降。
因大豆胞囊线虫病使病植株地上部表现矮化瘦弱、叶片退绿变黄,故又名黄萎病。
病株的根部可见到许多白色或黄白色的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后期胞囊颜色变深,为褐色。
根上的胞囊为此病诊断的主要根据。
轻病株地上部常常没有症状,但其根部也有许多胞囊,重病株则萎黄枯死。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大豆生产国美国、巴西、中国和日本都有大面积发生。
大豆胞囊线虫病一直是美国南部16个州最严重的病害。
1991年和1992年美国南部州所有大豆病害造成的大豆产量损失分别为12.6%和11.1%,大豆胞囊线虫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分别为3.08%和2.5%,居所有病害之首。
美国中北部地区由于大豆胞囊线虫病造成的损失每年达2亿美元。
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有大豆、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等,全国大多数省份均有栽培。
油料作物病害种类很多,80年代初我国已有报道的大豆病害有30种,胞囊线虫病在东北三省的一些地区十分猖獗,是造成该地区大豆低产的主要原因,重病地可因此病而绝收,华北、西北和长江流域的部分省份和地区有发生危害。
大豆胞囊线虫病可以采用化学药剂防治。
每亩用3%克百威颗粒剂5kg,防治效果可达70%。
但该药剂毒性较大,应谨慎使用。
随着各国政府对环保的严格要求以及民众对安全性农产品的迫切需求,传统的高毒杀线剂已被禁止或限制使用,安全环保的杀线剂成为大势所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胞囊线虫病
Soybean Cyst Nematode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
美国、日本、朝鲜等国均有发生。
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到地,一般减产10%~20%,重者可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
该病是我国目前大豆上危害最大、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尤其在黑龙江、吉林等省的西部干旱地带发生普遍,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各大农场发病面积占45%,超过53万hm2,有的地方因大面积严重发生而毁种,致使5、6年不能种植大豆。
症状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
大豆受害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瘦弱,似缺水、缺氮状。
病株根系不发达,根瘤稀少并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雌成虫),后期胞囊变褐色,并脱落土中。
病株根部表皮常被雌虫胀破而被其他腐生菌侵染引起根系腐烂,使植株早枯。
病株叶片常脱落,结荚少或不结荚,籽粒小而瘪,
图5-1 大豆胞囊线虫
1.二龄幼虫;
2.三龄幼虫(雌);
3.四龄幼虫;
4.雌虫;
5.胞囊; 6三龄幼虫(雄); 7.四龄幼虫(雄); 8.成熟前的雄虫; 9.雄虫
质量严重下降。
病原
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che ,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
线虫的卵
初为蚕茧形,一侧微弯,95~118μm ×39~47μm 。
形成
于雌虫体内,贮存于胞囊中。
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
变成成虫。
1龄幼虫在卵内;2龄幼虫破壳而出,雌雄难
分,均为线状,线虫在土中自由活动数周后从根冠侵入
寄主;3龄幼虫雌雄可辨,雄虫仍为线状,雌虫腹部膨大
成囊状;4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
成虫雄虫线状,体长
1.2~1.4mm,雌虫梨形,0.21~0.58mm 。
线虫发育温度范围为10~35︒C ,适温为17~28︒C ,
10︒C 以下幼虫不能发育,31︒C 以上幼虫开始衰退,至
35︒C 时幼虫不能发育为成虫。
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
幼虫发育越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日数就越少。
胞囊线
虫对干旱的抵抗力较强而对高温的抵抗较弱。
发育湿度一般以土壤湿度60%~80%为最适宜,土壤过湿,氧气不足,线虫容易死亡。
土壤湿度直接影响胞囊存活期,在土壤湿度为0%时,只能存活一个月。
胞囊线虫生殖方式为雌雄交配,交配后产卵在雌虫体内,一般可产卵200~500粒。
雌虫尾部形成胶质、不定形的卵囊,卵囊中的卵粒几天内即孵化成为1龄幼虫。
胞囊线虫除危害大豆外,还可危害小豆、绿豆、白羽扁豆。
其他多为不常见作物和杂草:金沙草、水棘针、苜蓿、野碗豆、野生大豆等,多数杂草线虫只能侵入而不能繁殖。
大豆胞囊线虫有生理分化现象,美国1983年报道以3号和4号小种为主,也有1号和5号小种。
我国黑龙江及吉林为3号、辽宁兼有1号和3号小种,山东、山西、安徽、江苏为4号小种,此外安徽还发现5号小种,山东、河南发现7号小种。
病害循环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块也可混杂在种子间成为初侵染来源。
胞囊抗逆性很强,可保持侵染力达8年。
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田间作业时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含有线虫或胞囊的土壤,其次为排灌水和未经充分腐熟的肥料。
线虫本身活动范围极小,在土中一年仅能移动30~65cm 。
种子中夹杂的胞囊在贮存条件下可存活2年,种子的远距离传播是该病传至新区的主要途径。
美国还发现鸟类可远距离传播线虫,胞囊和卵粒通过鸟的消化道仍可存活。
胞囊中的卵在春季气温变暖时开始孵化为1龄幼虫,1龄幼虫存在卵壳内,2龄幼虫冲破卵壳进入土壤,雌性幼虫从根冠附近侵入寄主根上经皮层进入中柱,其唾液使原生木质部或附近组织形成愈合细胞,堵塞导管。
线虫则以吻针插入愈合细胞吸收营养。
经3龄,4龄期幼虫发育为成虫。
其后雌虫体随着卵的形成而肥大成柠檬状,即大豆根上所见的白色球状物。
后期雌虫体壁加厚,呈褐色越冬胞囊。
在根中发育为4龄幼虫,不再取食,发育成的雌成虫重新进入土中自由生活,性成熟后与雄虫交尾。
大豆胞囊线虫因土温差异每年发生的代数不同,一般认为东北为3~4代,上海为10代左右。
在5 cm土层内温度在17.8~23.3︒C时,胞囊线虫一代需24~41d。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决定于土壤条件、耕作制度、气候条件和作物种类等。
通气良好的砂土和砂壤土,或干旱瘠薄的土壤有利于线虫生长发育;黏重土壤,氧气不足,线虫死亡率高。
碱性土壤更适于线虫的生活。
据调查,当pH<5时,线虫几乎不能繁殖;pH值高的土壤中胞囊数量远高于pH值低的土壤。
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
由于禾谷类作物的根分泌能刺激线虫卵孵化的物质,使幼虫从胞囊孵化后找不到寄主而死亡,因此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使土壤中线虫数量急剧下降。
与小麦轮作3年的大豆地,每株只有胞囊0~15个,而2年连作的地块每株胞囊50~90个,而多年连作则每株胞囊高达70~150个。
作物种类对土壤中线虫的增减有明显影响。
在有线虫的土壤中,种植寄主植物,线虫数量明显增加;而种非寄主作物,线虫数量急剧下降。
如种植线虫能侵染而不能繁殖的作物,如菜豆、豌豆、三叶草等,则可促使线虫卵孵化,但不增加后期胞囊数量,这种植物比休闲或种植其他非寄主作物更有效,往往称这类作物为“诱捕作物”。
土温影响线虫发育速度。
10︒C以下线虫停止发育,35︒C以上不能发育成成虫。
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愈快。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首先注意防止把虫源传到无病区。
在病区应采取以合理轮作和加强栽培管理,种植抗、耐病品种,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选育抗、耐病品种目前我国栽培品种中尚无经济性状好的高抗品种,但品种间对
胞囊线虫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
我国对4000多份材料进行抗性鉴定,感病占60%以上,高抗的很少。
虽也发现一些品种如黑龙江省的小黑豆、辽宁的长粒黑、山东省齐河小老鼠眼黑豆等免疫或高抗品种,但它们都是小粒黑豆,品质差、产量低、生育期长,尚未发现可作抗源的大粒黄豆。
在生产上利用耐病品种可增产10%~15%,但耐病品种只能减轻当年受害不能减少土壤中胞囊数量。
美国曾从2800个原始材料中筛选出了“北京”等抗源都来自我国,说明我国抗源丰富。
用这些抗源与优良品种杂交,或将黑大豆抗性基因转移到黄大豆中,选育出适于各地种植的抗病黄大豆品种前途光明。
河南省对当地推广的大豆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商丘7680、跃进5号耐病性较强。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消灭虫源轮作是防治胞囊线虫病最主要措施。
轮作年限一般不
能低于3年,实践证明,轮作年限越长,效果越好。
一般与禾谷类作物等非寄主植物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
在大豆播种面积大的地区,轮作还可与种植抗病品种相结合。
即轮作制中加入一季抗病品种或诱捕作物如绿肥作物等,可减少轮作年限提高防病效果。
适当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可减轻线虫危害。
在高温干旱年份注意适当灌水,效果尤为明显。
3.药剂防治目前可用于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杀线虫剂有3类:种衣剂(含呋喃丹等杀
线虫剂)、薰蒸剂和非薰蒸剂。
大面积应用种衣剂,省时省事,防效明显。
薰蒸剂,如25%DD 混剂,有效成分用量为120~150kg/hm2于播前15~20d处理土壤,防效较好,但运输使用困难,已很少使用;二溴氯丙烷,有效成分用量45kg/ hm2于播前10d施入深20cm沟中随即覆土播种。
非薰蒸剂,如涕灭威、呋喃丹、力满库等,如3%呋喃丹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0~45 kg/ hm2随播种一齐施入土壤,防效显著。
还可用复合药剂防线1号(13%灭克磷+甲拌磷)及甲基异硫磷,其效果与以上药剂相似。
也可用甲基异硫磷拌种,其用量为种子量的0.3%~0.5%,也有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