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叶病和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技术浅析

合集下载

浅论大豆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技术

浅论大豆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技术

浅论大豆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技术作者:张晶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1期摘要: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大豆已成为我国大豆市场的主流品种,其生产、流通与加工都具有相当规膜,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那么要大豆稳产高产,对大豆虫害的防治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本文以大豆的主要虫害防治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关健词:大豆虫害种类病虫防治防治措施一、大豆霜霉病1、症状大豆霜霉病成株期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产生不规则或圆形的黄绿色小斑点,后渐成灰褐色。

2、发生规律:我省多发生在7-8月份,气候较为凉爽时,如遇雨水多、湿度大,病害发生普遍,易于流行。

3、防治方法:可选喷1:1:200倍波尔多液、65%代森锌500倍液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2次。

二、大豆灰斑病1、症状成大豆灰斑病株期叶片病斑初呈红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褐色,中部灰褐色。

2、发生规律苗期低温多雨,发病重,常造成缺苗。

成株期病害流行与降雨量、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

3、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三、大豆胞囊线虫病1、症状:寄主受病后,根部表现根系不发达,根瘤减少,须根增多。

大豆胞囊线虫病2、发生规律:大豆胞囊线虫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7℃-28℃,10℃以下不能发育。

3、防治方法:10%克线磷颗粒剂2千克。

以上药剂主要用于土壤处理。

四、蚜虫1、症状成蚜或幼蚜集中在豆株的顶叶、嫩叶背面、嫩茎、嫩荚上刺吸汁液。

豆叶被害处叶绿素消失,叶片卷缩呈不规则形的黄斑,枯黄色斑点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

受害重的植株生长不良,叶卷缩、发黄,叶片早落,植株矮小,分枝及结荚减少,百粒重下降。

2、防治方法(1)播前施药用3%呋喃丹颗粒剂,在播种前沟施,每公顷用药75千克,持效期达80天且兼治多种地下害虫及苗期地上部害虫。

简析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简析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简析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但由于其生长周期长且生长期多发病虫害,给大豆种植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保障大豆产量和质量,防治大豆病虫害势在必行。

下面将简析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希望能对大豆种植业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大豆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1. 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是大豆常见的病害之一,其病害主要在大豆的幼苗期发生,会导致大豆苗期枯死。

防治霜霉病的关键是做好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加强通风和阳光照射,适当控制田间密度,避免大棚效应。

可以喷施优质高效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大豆根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常在大豆生长期间出现。

防治根腐病的方法主要是加强田间排水,保持土壤透气性,控制土壤湿度,合理施肥,提高大豆植株的抗病能力。

大豆褐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大豆的叶片上。

预防大豆褐斑病的关键是加强田间管理,注意及时清除病害叶片,消毒田间工具,定期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

5. 大豆蚜虫大豆蚜虫是大豆上的一种常见害虫,喜欢在大豆的幼苗期出现,造成叶片受损,影响大豆的生长。

防治大豆蚜虫的方法包括喷洒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加强大豆的田间管理,及时清除害虫,保持大豆植株的健康生长。

1. 合理施肥大豆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养分,合理施肥可以增强大豆植株的抗病能力,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在施肥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土壤的情况和大豆生长的需要,科学配比化肥,避免施肥过量或者施肥不足。

2. 选择病虫害抗性强的品种在大豆种植的过程中,应该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对大豆的危害,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3. 清除病害部位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应该及时清除病害的叶片、茎秆或者根部,避免病害的扩散。

4. 加强田间管理在大豆种植的过程中,要及时除草、松土、畦整和通风,保持大豆植株的健康生长环境。

5. 合理轮作在大豆种植的轮作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合大豆生长的前茬作物,避免病虫害的继承和传播。

简析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简析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种植大豆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大豆病虫害的存在,使得大豆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经济效益。

为了避免病虫害给大豆种植带来的经济损失,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为大豆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

本文对大豆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1、大豆胞囊线虫病(1)发生特点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一种贯穿于大豆各个生育期的病害,发病后会导致大豆植株长势变弱,整株矮化,叶片变黄,根系发育不良,须根增多,而且须根上会生出一些白色的颗粒物。

此病的发生与大豆种植的土壤环境条件及田间管理强度密切相关。

此病对大豆种植危害严重,防治不到位会导致大面积减产。

(2)防治措施一是在购买种子时要做好检验,避免种植附带线虫的种子。

二是要强化种植管理,为植株健康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要对大豆田进行合理轮作,避免土壤中有害物质的过多积累。

四是利用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或浸种,将种子上附带的线虫杀死。

2、大豆霜霉病(1)发生特点大豆霜霉病主要对大豆的叶片和豆粒造成为害,发病后会在幼苗2个真叶的叶脉边缘出现褪绿色病斑,整个叶片也会变成浅黄色,此时遇到气候过于潮湿,会导致叶片的背面生出灰白色霜霉层,也就是病原菌的孢囊。

大豆进入成株期后,发病的表现为叶片表面呈形状不规则的浅褐色病斑,病斑同样会生出灰白色人病原菌的孢囊。

豆粒的表面也被白色菌丝层包裹,这层白色菌丝含有数量可观的病菌卵孢子。

(2)防治措施一是选择种植抗病性强的大豆品种,尽量不要从外地购种,可采取自留种田的方法。

二是对种子进行药物处理。

用克霉灵或敌克松等药物浸种或拌种,可起到有效预防效果。

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病株,及时将病株拔除,消除初侵染源。

四是在病害发生后,用多菌灵或百菌清等药剂用水稀释后进行喷施。

3、大豆根腐病(1)发生特点大豆根腐病是发生在大豆根部的病害,大豆的幼苗期和成株期均会感染此病。

发病初期,大豆植株的茎基部会有褐色斑点出现在表皮上,随着发病加重斑点颜色越来越深,直至坏死,腐烂。

简述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简述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在大豆种植中常常会受到病虫害的侵扰,对大豆的品质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大豆常见的病虫害有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霜霉病、大豆根腐病、大豆蚜虫、地下害虫、豆荚螟、豆天蛾等,本文针对以上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危害及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

1、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整个生育期都会受到感染的病害,高温高湿的环境更易引起此病害的发生。

大豆感染此病害后,会导致根系发育不正常,出现大量须根,须根上附着大量的白色颗粒物,而且植株表现为矮小纤弱,叶片发黄,造成结荚减少甚至是不结荚,严重影响产量。

防治措施:一是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做好种子消毒,杀死种子上可能附带的线虫。

二是对地块进行合理轮作,减少胞囊线虫病的病原菌。

三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

选用含有呋喃丹的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用涕灭威喷施,或利用25%DD混剂进行熏蒸,都可以取得较好防治效果。

2、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主要对大豆的叶片和籽粒产生危害。

病症的主要表现是,在幼苗的叶脉两侧出现浅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

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叶片背部会生出一层浅灰色的霜霉,也就病原菌的孢囊。

大豆进入成株期以后染病,会在叶片表面生出形状不规则的浅色斑纹,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叶片萎缩干枯而死。

此病会使大豆籽粒表面形成白色的菌丝层,即病菌卵孢子。

防治措施:一是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根据以往种植经验和当地农技部门的建议,选择不发病或发病率低的品种。

二是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选用福美双或敌克松等药剂拌种,可消灭种子中携带的病原菌。

三是人工清除。

由于此病的症状比较明显,在发现病株后,可人工及时将病株拔除,可有效降低初侵染源数量。

四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选用多菌灵、退菌特等药剂喷施。

3、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是发生在大豆根部的一种病害,苗期和成株期的植株均会感染此病。

发病初期会在植株茎基部表皮上出现淡红色的病斑,病斑的颜色逐渐加深并出现坏死性凹陷,直至根皮腐烂而死。

浅析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浅析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浅析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病虫害的侵害,导致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下降。

对大豆主要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大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分类和特点大豆主要病害包括:大豆疫霉病、大豆白粉病、大豆褐斑病、大豆炭疽病、大豆叶枯病等。

大豆主要虫害有: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大豆螟虫、大豆象甲等。

这些病虫害对大豆生长发育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降低了产量和质量,给大豆种植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1. 种子处理在大豆种子发芽前,可以进行种子处理。

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有浸种、均匀粉剂塘种。

浸种是将种子浸泡在配好的药液中,使其吸收病虫害防治药剂,达到防治效果。

均匀粉剂塘种是将种子放入药粉中进行均匀混合,然后进行播种。

这样可以保护大豆种子不受病害侵害,并提高抗病害能力。

2. 良种选择选择抗病虫害的良种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良种选择,可以筛选出抗病虫害的品种,提高大豆的抗病虫能力。

一些现代育种技术可以通过分子标记等方法进行抗性基因筛选,提高筛选效率。

3. 轮作休闲轮作休闲是指将大豆种植地轮换其他作物或荒地休养,使病虫害的传播周期中断。

通过轮作休闲,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扩散,达到防治效果。

轮作休闲还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大豆产量。

4.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大豆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肥力、大豆生长期需要等因素,合理调节施肥量和施肥时机。

应重视有机肥的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5. 防治药剂应用对于大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药剂喷雾。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病虫害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药剂和浓度进行喷雾处理。

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剂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6.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拮抗微生物等生物因子来控制病虫害。

通过引进和培育天敌等生物因子,在大豆田间进行释放,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试论大豆主要病虫害危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试论大豆主要病虫害危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在大豆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病虫害,使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受到较大损害。

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避免病虫害为害的范围更广、损失更严重。

本文对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危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论述。

一、大豆胞囊线虫病1、主要危害:主要对植株的根部产生危害,受害植株根系发育不良,支根少,须根多,在须根上附着大量白色颗粒。

此病会导致植株发育不良,矮小,茎叶呈现淡黄色,形成瘪荚甚至不结荚,可造成大面积减产。

2、发生规律:此病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主要是由于气温及田间湿度异常所引起,而且与大豆田的栽培管理水平也密切相关。

3、防治措施:一是确保种子无病菌。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筛选,将病粒剔除,再对种子进行消毒,严禁播种带病种子。

二是实行土地轮作。

避免重茬和迎茬种植,应在禾本科的后茬种植大豆。

三是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科学施肥和灌水,既满足大豆生长对水肥的需要,又要保证不多施,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四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

选用含呋喃丹、3%呋喃丹颗粒、涕灭威等药剂,进行包衣、拌种、撒施或喷施防治。

二、大豆根腐病1、主要危害:此病主要危害大豆的根部,根部受害后会首先在茎基部出现暗褐色的斑块,斑块逐渐扩大并向上延伸,植株下部的侧枝受感染后叶片变得萎蔫并向下低垂,叶柄的基部也发生萎缩,植株茎基部与根系腐烂,植株枯萎死亡。

受此病影响,大豆减产率可达25%以上。

2、发生规律:此病会在大豆生长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发生,是由多种土壤病菌侵染引起的。

连作会加重根腐病发生程度,连作的年限越长,发病越严重。

土壤含水量过大或过于干旱,都会导致病情加重。

播种过早、过深,偏施氮肥等也会导致此病进一步加重。

3、防治措施:一是对种子消毒。

利用克露或瑞毒霉锰锌等药剂拌种,一方面可以杀死种子表面上的病原菌,另外播种后也可以抵抗土壤中的病菌侵袭。

二是进行土地轮作。

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严禁重迎茬种植。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技术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技术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线虫病 、萎黄病 , 俗称 “ 火 龙秧子 ”,是 世界大 豆生产 的重要 线虫病 害 ,主要发生 于 偏冷凉地区。在我国 ,主要分布于东北 和黄淮海两个大豆主 产区 ,尤其东北地区多年连作大豆的干旱 、沙碱老豆区发生 普遍严重 ,是仅次于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第二大病害。大豆受 其危 害后 ,轻者减产 2 0% ~ 3 0%, 严 重的达到 7 0% ~ 8 0% , 并且 每年都有大面积地块绝 产。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技术
尹 贞 淑
( 黑龙 江省 饶 河县 小佳 河镇技 术服 务 中心 1 5 5 7 3 1 )
摘 要 :本文介绍 了大豆孢 囊线 虫病 的危 害症状、病虫形态、发 生规律 、发病 条件及 防治技 术等 综合措施 。
关键 词 :大 豆 孢 囊 线 虫病 ;症 状 ;发 生规 律 ;防 治技 术
3 发 生 规 律
大豆孢囊 线虫 以卵 、胚胎卵 和少数幼虫在 孢囊 内土壤 中越 冬 ,或者 以含线虫 的土混杂 于种子 内或 附在种子上 越 冬 ,成为第二年 发病侵染 来源 。越 冬线虫在大 豆开花前 后 侵入大豆根 内,7月问形成第二代进行再传染 。 虫卯越冬后 ,以二龄 幼虫破壳 进人土 中 ,遇大豆幼 苗 根系侵入 , 寄生 于根 的皮 层中 , 以 口针吸食 , 虫体露于其外 。 雌雄 交配后 ,雄 虫死亡 。雌虫体 内形成卵粒 ,膨大变 为孢 囊 。孢囊 落人土 中,卵孵 化可再侵 染 ,二龄线 虫只能侵 害 幼 根。秋季 温度下 降 ,卵不冉 孵化 ,以卵 在孢囊 内越冬 。 成 虫产卵适温 2 3℃ ~2 8℃ ,最 适湿度 6 0% ~ 8 0%。卵 孵化 温度 l 6℃ 一3 6℃,以 2 4℃孵化率最 高。幼虫发育适 温1 7℃ ~2 8℃ ,幼 虫 侵 人 温 度 1 4℃ 3 6 ℃,以 1 8℃ ~ 2 5 最 适 ,低 于 1 0 停止活动 。

浅谈大豆病虫害防治

浅谈大豆病虫害防治

浅谈大豆病虫害防治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大的豆类作物。

大豆病虫害一直是生产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所以,病虫害防治是大豆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围绕大豆病虫害的防治进行浅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一、大豆病害防治1. 病害的主要种类大豆的病害种类繁多,主要有大豆根腐病、大豆根结线虫病、大豆轮斑病、大豆霜霉病等。

这些病害在大豆生长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而且由于病原菌种类繁多,大豆的病害发生频率也比较高。

2. 病害的防治措施(1)合理选种:在大豆的种植前,应该选择对病害抵抗力强的优良品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2)轮作休耕:大豆的连续种植会增加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因此应该采取轮作休耕的措施,减少病害的发生。

(3)施肥合理:施用适量的有机肥料和磷肥,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4)科学浇水:大豆生长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浇水,避免因过湿或干旱而引发病害。

(5)化学防治:当大豆发生病害的时候,可以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

1. 虫害的主要种类大豆的虫害主要有豆蛾、豆荚螟、豆蚜、豆蓟等,这些虫害主要以幼虫和成虫为害,严重危害大豆的生长发育。

2. 虫害的防治措施(1)科学管理:大豆生长过程中,要对大豆的管理加强,如及时揭叶、松土和间断浇水等,保持大豆生长的环境整洁,减少虫害的发生。

(2)选择抗虫品种:合理选用对虫害抵抗力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减少虫害的发生。

(3)物理防治:可以采用喷药、粘虫板、黄板等物理防治的方式来降低虫害的危害。

(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等生物防治虫害,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三、综合防治措施除了针对大豆的病害和虫害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外,也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防治,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大豆的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生产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花叶病和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技术浅析摘要:大豆花叶病和胞囊线虫病在我国发生十分普遍,对大豆生产影响很大,甚至绝收。

文章分别从发病症状、发病特点等方面加以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为保证大豆的稳产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花叶病;胞囊线虫病;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45-1
1 大豆花叶病
1.1 症状
大豆花叶病的症状,因品种、气候、感病时期以及病毒株系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

常见的有皱缩花叶、黄斑花叶、顶枯、脉间坏死、卷叶、疱斑花叶等。

其典型症状为植株显著矮化,叶片皱缩并呈现黄绿相间的花叶,叶缘卷缩,沿叶片主脉两侧有许多深绿色的泡状突起。

嫩叶比老叶症状明显。

发病严重的植株不结实或结实率低。

病株种子上常出现斑驳纹,斑驳纹以脐为中心呈放射状或通过脐部呈带状,其形状与品种及其感病程度有关。

1.2 发生特点
大豆花叶病病原为大豆花叶病毒。

大豆花叶病以种子带毒作为主要侵染来源,带毒种子长出的病苗为田间的初次侵染毒源。

由于大豆花叶病毒体外存活期较短,寄主范围窄,所以田间病株残体及蚜虫越冬作为初侵染源的作用较小。

因此,田间病苗上的初始毒源
主要通过蚜虫的取食活动传播进行再侵染,引起病害流行。

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与品种的抗性、初侵染毒源数量以及传毒蚜虫的数量等因素有关。

气候条件不仅影响蚜虫的发生数量和迁飞,也影响病害的潜育期长短和症状的表现。

蚜虫迁飞期如遇高温干旱,蚜虫活动猖獗,迁飞量大,花叶病发生严重。

如持续有雨或降暴雨,蚜虫数量减少,病害明显减轻。

温度对花叶病发生的影响最大,发病适温为20℃~30℃,超过30℃病害不表现症状。

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低,潜育期越长。

温度越低,斑驳越重。

1.3 防治方法
1.3.1 建立无病留种地,培育无毒种子可采用无病地留种,配合适当早播,早期治蚜,及时拔除病株,隔离种植等一系列措施,获得无病种子。

1.3.2 选用抗病丰产良种可因地制宜的选用较为抗病的品种。

1.3.3 加强栽培管理提倡适期早播,使感病的幼苗阶段避开蚜虫的迁飞高峰期;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拔除种传病苗,压低蚜虫的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毒源;避免在其他豆科(蔬菜地、绿肥地)牧草地等附近设置种子田;实行与高秆作物间套作等措施,加强肥水管理,都有利于减轻病害发生。

1.3.4 药剂治蚜防病控制蚜虫传病是防治大豆花叶病的重要
措施,应在搞好虫情调查和预报的基础上,及时施药治蚜防病。

可用内吸性杀虫剂于播种时沟施,也可于苗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

2 大豆胞囊线虫病
2.1 症状
大豆发病后,地上部植株矮化,叶片发黄,生长瘦弱,呈点片缺肥或缺水状。

受害植株花期推迟,花器丛生,花及嫩茎萎缩,结荚少而小甚至不实,严重的整株或成片枯死,地下根系不发达,根瘤稀少,根表面附有许多微少的黄白色粒状物,为胞囊线虫的雌成虫,这是诊断胞囊线虫的主要依据。

被害根部表皮龟裂,极易遭受土壤中腐生菌为害,而使根系腐烂,使植株提早枯死。

2.2 发生特点
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大豆孢囊线虫有生理分化现象,生理小种具有地域性差异,黄淮地区以4号小种为主。

大豆孢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粒在脱粒时混杂在种子间随种子贮藏越冬。

贮藏条件下胞囊中的卵可保持生活力3~4年。

春季气温转暖后,卵开始孵化,二龄幼虫破卵后进入土壤中,从根尖伸长区或根毛侵入,在根部皮层内发育,经过三、四龄幼虫期发育成成虫。

成熟雄虫与雌虫交配后进入土壤中自由生活。

雌虫腹部膨大,突破表皮而外露,体壁加厚虫体死亡成为胞囊,卵于胞囊内发育。

年发生代数因各地土温不同而有差异,适温条件下温度越高,线虫发育越快。

当5cm土层的温度在18℃~24℃时,胞囊线虫完成一代生活史需要24~41天。

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农事操作时农具和人畜携带有胞囊的土壤传播,排灌水流和未经熟腐的粪肥也可传播胞囊。

调运夹带胞囊的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方式。

发育适温
为17℃~28℃,10℃以下不能发育,31℃以上幼虫开始衰退,至35℃幼虫不能发育成成虫。

线虫耐干旱、耐湿性差,一般土壤湿度60%~80%最为适宜,土壤湿度过高,氧气不足,线虫发育受抑制甚至窒息死亡。

当土壤湿度饱和时,胞囊仅能存活一个月。

通气良好的砂土和砂壤土,有利线虫的发育和侵染,病害发生重。

而通气性差的粘重土壤,病害发生轻。

2.3 防治方法
2.3.1 加强检疫,保护无病区准确划分疫区和无病区,严禁病区种子外调,做好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以防随带病种子的调运传入无病区。

对刚刚传入的零星发病地块,应及时施药防治,防止病区扩展。

2.3.2 改善耕作栽培技术轮作是防治胞囊线虫病的最主要措施。

一般轮作不低于3年,5年以上防病效果更为明显。

山东实行粮豆、棉豆和粮棉豆轮作制,效果较为理想。

轮作制中以水旱轮作为最好。

同时配方施肥,适当增施农家肥,干旱情况下适当浇水,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

2.3.3 选育抗病品种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

抗病品种主要表现根部不形成胞囊或胞囊数量很少,但抗病品种不宜长期同地种植,应重视轮作及其他防病措施,轮作年限可适当缩短。

2.3.4 药剂防治目前国内用于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药剂较多,但成本较高,大面积使用有一定的困难,应在老重病区或新发
病的地区重点施药,以控制病区扩散蔓延。

药剂可选用5%茎线灵颗粒剂2~3kg/亩,或10%益舒丰颗粒剂2~3kg/亩,播种时沟施,防治效果良好。

作者简介:马妍(1973-),女,本科,德惠市植物检疫站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