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三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合集下载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由于大豆生长周期较长,且受病虫害影响较大,导致产量波动较大。

了解大豆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豆主要病害1.大豆花叶病大豆花叶病是大豆在生长期内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

主要通过空气、种子和土壤传播。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淡黄色小斑点,后渐渐变成褐色大斑点,严重时叶片会变为焦黄色并掉落。

严重影响大豆的光合作用,导致产量减少。

2.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该病病原菌会侵入大豆根部,造成根部腐烂,导致大豆吸收养分和水分能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

1.大豆蚜虫大豆蚜虫是大豆上天敌虫,主要通过叶片吸食植物汁液为生。

大豆蚜虫主要在大豆的生长期内出现,植株上的叶片会出现黄化、卷曲、脱水等现象。

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干枯并掉落,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

2.豆莨铃虫豆莨铃虫主要危害大豆的花朵和幼小的豆荚。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叶片片部变黄并干枯,严重时还会导致豆荚畸形和减产。

三、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抗虫品种为了降低病虫害对大豆的影响,种植者可以选择具有一定抗病抗虫能力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

通过育种工作,提高大豆的抗病抗虫能力,减少病虫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提高地力,增强植物的抗病抗虫能力。

通过施用有机肥、磷肥等,提供养分和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其抗病抗虫的能力。

3.合理浇水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过湿或者干旱的土壤环境都会导致大豆的生长不良,易受病虫害侵害。

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是减少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

4.管理留茬在大豆种植的轮作中,合理安排大豆的留茬管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留茬管理,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存活,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机会。

5.化学控制对于大豆的主要病虫害,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措施,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一)2024

大豆主要病虫害(一)2024

大豆主要病虫害(一)引言概述: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其种植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大豆主要的病虫害,分为五个主要的方面进行阐述,包括种子传播的病害、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以及常见的虫害。

通过了解这些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可以帮助农民保护他们的大豆作物,提高产量和质量。

正文:一、种子传播的病害1. 种子腐烂病:主要由土壤中的真菌引起,会导致大豆种子腐烂和发芽率下降。

防治方法包括种子处理、合理灌溉及排水等。

2. 种子分枝菌病:由分枝菌感染引起,会导致大豆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生长受限。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轮作种植和适时施用合适的农药。

3. 种子黑穗病:由黑穗霉菌引起,会导致大豆种子上产生黑色霉斑,降低种子质量和萌发率。

防治方法包括种子处理和定期田间管理。

二、真菌性病害1. 大豆霉病:由褐斑霉菌引起,会导致大豆叶片出现褐色病斑,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适当的田间管理、定期喷洒农药。

2. 大豆根腐病:由根腐霉菌引起,会导致大豆根系腐烂和缩短,影响植株的吸收与传导功能。

防治方法包括适时施用有效的杀菌剂和改善土壤通气性。

3. 白粉病:由白粉菌引起,会导致大豆叶片和茎部出现灰白色粉状病斑,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防治方法包括适宜间作和苗床管理。

三、细菌性病害1. 大豆炭疽病:由炭疽杆菌引起,会导致大豆茎干和叶片出现圆形或卵形溃烂病斑。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灌溉管理和雨后田间排水。

2. 大豆叶斑病:由叶斑杆菌引起,会导致大豆叶片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

防治方法包括适宜密植、合理施肥和及时灌溉。

3. 大豆细菌性枯萎病:由枯萎杆菌引起,会导致大豆植株枯萎、死亡,并使茎干表面出现棕色坏疽。

防治方法包括采用无病种子、合理灌溉和定期病害调查。

四、病毒性病害1. 大豆花叶病毒病:由豆花叶病毒引起,会导致大豆叶片出现黄斑、畸形和停滞生长。

防治方法包括适时控制病媒虫害和采用抗病品种。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然而由于其栽培规模大、种植地区广以及栽培技术相对简单,导致病虫害的发生较为常见。

下面将介绍大豆主要的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病害1.灰斑病:灰斑病是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灰色小点,随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灰斑。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合理施肥、控制植株密度,及时清理病叶、病株,药浆喷洒。

2.根腐病:根腐病是由土壤中的病原菌引起的,主要危害大豆的根部和地下茎。

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发黄、根系腐烂是其明显的症状。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合理轮作,加强土壤消毒,提高土壤养分和通气性。

3.霉菌病:霉菌病主要通过叶片上大豆病斑的扩大传播,导致大豆的叶片呈现黄色、白色或棕色,并逐渐变薄、凋谢。

防治方法:适时进行田间管理,采取合适的种植密度,及时清理病叶,药物防治。

4.白粉病: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导致大豆叶片上出现白色霉毛状物质,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逐渐干枯、凋落。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掌握适宜的施肥水肥管理,适量喷洒药物。

二、虫害1.大豆蚜虫:大豆蚜虫主要为大豆的害虫之一,通过吸食大豆植株的汁液,导致病株生长不良、叶片变黄、干瘪、甚至早期凋落。

防治方法:定期监测虫情,发现虫情严重时及时施药,控制虫危害。

2.棉铃虫:棉铃虫是大豆的重要害虫之一,它以大豆的嫩叶和茎为食,造成植株叶片被钻孔、杂乱、叶片增大等。

防治方法:采用拦截器和黏虫板进行监测,发现虫情时适时施药。

3.菜豆螟:菜豆螟以大豆的叶片为食,造成叶片被啃食、卷曲等。

防治方法:埋设黏虫板和拦截器,及时对虫害严重的地方采取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

4.绿披虫:绿披虫以大豆叶片为食,导致叶片被蛀,形成蛀食斑。

防治方法:选择抗虫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合理轮作和休耕,最大限度地减少绿披虫的繁殖。

也可采用生物防治的手段,如引入寄生蜂等天敌。

大豆主要的病虫害包括灰斑病、根腐病、霉菌病、白粉病以及大豆蚜虫、棉铃虫、菜豆螟、绿披虫等。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同时也是人们饮食中常见的主食和蛋白质来源。

然而,在大豆的生产中,病虫害的发生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科学防治大豆病虫害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1. 大豆花叶病大豆花叶病俗称大豆白粉病,主要发生于花期和结果期,如得不到有效控制,会直接影响豆荚的发育和成熟。

主要症状为花、叶、荚上出现灰白色蜘蛛网状的白粉,受害部位会出现变形、变黄、干枯。

防治方法:加强通风和阳光照射,消除病源。

可用药剂:乙酰丙嗪、喹酮酸铜、多菌灵等。

大豆炭疽病主要发生在大豆的幼苗期,会使大豆的地上部分逐渐干枯,影响种子的萌发和成长。

主要症状为病斑先呈小水渍形,随着病情加重,呈现出黑色圆形菌斑,斑上有明显的黄白色菌丝边。

防治方法:合理施肥,增强植物抗病能力。

采用药剂:苯硫甲钠、真菌灵等。

3. 大豆蚜虫大豆蚜虫是豆类农作物生产中危害极大的虫害之一,点两黄蚜和大豆蚜虫是其主要类型。

蚜虫吸食植物汁液会导致叶片变黄、失绿、枯萎。

另外,它们在吸食植物汁液时也会传播病毒。

防治方法:采用火烧、震荡、喷洒等方式进行。

选用药剂:嘧菌酯、氯氰菊酯等高效防治药。

二、主要防治技术1. 农业措施大豆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从农业措施做起,合理的渠道管理、施肥等措施是防治病虫害的基础。

在大豆的生长期内,还可以通过疏芽、梢剪、错期种植和轮作等方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生物控制与传统的化学防治不同,生物防治通过利用天然界中的有益生物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

在大豆的生长中,可以利用微生物等天然有益生物进行控制,以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

3. 化学防治大豆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规、直接有效的方法。

合理选用用药品种、浓度、施药时期和施用方法是关键。

同时,化学防治应尽量错时使用,以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全面、综合措施来进行。

在生产中,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才能实现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增产的目标。

大豆主要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大豆主要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大豆主要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它也容易遭受各种虫害的侵袭。

以下是大豆常见的主要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1.豆荚蝇:豆荚蝇是大豆生产中的一种重要虫害,主要危害豆荚,导致豆荚变形、裂缝、腐烂。

防治措施包括:清理田间杂草和豆荚上的虫卵,及时收获成熟豆荚,可以采用黄板诱虫、粘虫球等黏陷剂进行监测和防治。

2.豆蝽:豆蝽是大豆生长期内的主要虫害之一,它以吸食豆荚汁液为主,会引起豆荚畸形、减产。

综合治理方法包括:合理轮作和间套作,增加有害昆虫天敌的数量,及时进行防治,如使用化学药剂或生物农药等。

3.大豆蚜虫:大豆蚜虫是大豆病害的重要传播者之一,它会引起大豆叶片黄化、卷曲、凋落,还可能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等病毒病害。

综合治理方法包括:清除野外寄主植物,增加天敌的数量,适时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4.大豆蛾:大豆蛾是大豆生产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虫害,幼虫以大豆的茎、叶片为食,导致大豆逐渐萎黄、减产。

综合治理方法包括:培育具有抗病虫能力的品种,采用化学药剂喷雾、灌根等方式进行防治。

5.金银花蝽:金银花蝽是大豆生长期内的一种常见虫害,以吸食大豆的茎、叶片汁液为主。

综合治理方法包括:尽早发现发生虫害的苗圃,清除虫害的泉源,加强调查监测和早期预警,及时采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综合防治大豆虫害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选用耐虫害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减少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2.必要时可采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合理使用。

3.配合使用生物农药,通过增加天敌数量、释放捕食性昆虫等方法进行防治。

4.合理耕作管理,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秸秆,减少虫害滋生的环境。

5.加强田间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早期状况,防止虫害扩散。

6.采用合理的轮作和间套作制度,减少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7.积极利用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等自然方式控制害虫数量。

8.引入机械防治技术,如粘虫球、黄板诱虫等,用于监测和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用途。

大豆生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豆生长,提高产量,我们需要了解大豆主要的病虫害及相应的防治技术。

一、大豆主要病害1. 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病叶显示出黄化焦枯等症状,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磷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合理轮作和间茬,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

2. 大豆疫霉病大豆疫霉病是由霉菌引起的病害,多发生在湿热的环境中。

可通过播种前处理种子、合理密植、保持通风、及时疏菌等方式进行防治。

3. 大豆褐斑病大豆褐斑病是一种由霜霉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合理的密植和距离栽培、选择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病残体等。

4. 大豆软腐病大豆软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可导致大豆根颈处软腐。

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无菌土壤、合理施肥、保持通风等。

二、大豆主要虫害1. 大豆蚜虫大豆蚜虫是大豆上的常见害虫,会导致大豆叶片弯曲,并分泌蜜露,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防治大豆蚜虫主要方法包括喷洒农药、利用天敌控制蚜虫数量、合理施肥等。

2. 大豆螟大豆螟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期为害,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和果实。

防治大豆螟的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间断播种、灭蛹、喷洒杀虫剂等。

3. 大豆甲大豆甲是大豆的常见害虫,会造成大豆幼苗被啃食,导致生长不良。

防治大豆甲的方法包括喷洒农药、采用甲虫专用的诱虫剂等。

三、防治技术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选择合适的有机肥和化肥进行施用,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2. 选择抗病品种大豆的品种繁多,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合理轮作和间茬合理的轮作和间茬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大豆3种病害防治措施

大豆3种病害防治措施

大豆3种病害防治措施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在生产中常常会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威胁着大豆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豆的病害,种植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大豆常见的三种病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大豆白粉病:大豆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其症状主要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末状的霉菌,严重时可导致叶片黄化、萎缩和早期脱落。

大豆白粉病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下特别严重,且易在表皮上成熟的组织上发生。

防治措施:-阻断病原传播: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并遵循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以减少空气湿度和提高通风。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大豆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样能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合理施肥:适度控制氮肥的使用量,以避免氮肥过多引起植株过于繁茂,增加病害的发生几率。

-防治药剂: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使用专门的病害药剂进行喷洒,以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扩散。

2.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裂片样的褪色和褪绿斑点,随着病程的发展,叶片上会出现黄白色霉层。

严重情况下,病斑会扩展到全株。

防治措施:-清除病源:定期清除田间的感染植株,并将其及时处理,防止病原菌传播。

-保持田间通风:合理间隔和种植密度,保证田间通风畅通,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病菌的生存环境。

-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等元素的平衡,避免因肥料过多导致病害的发生。

-使用化学药剂: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防治霜霉病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有效地控制病害的扩散。

3.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是由根腐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其症状主要为植株的根部和地上部分逐渐枯黄,严重时整株植株干瘪枯死。

大豆根腐病在湿润和高温的环境下常常盛发,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病原菌浓度也是影响病害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防治措施:-增加土壤排水性: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减轻土壤中的湿度,以提供不利于病原菌生存的环境。

-轮作和间作:合理轮作和间作,避免连续种植大豆和其他同科作物,以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大豆(学名:Glycine max)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品。

大豆种植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下面将介绍大豆主要的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一、病虫害种类及其特征:1. 大豆霜霉病:是大豆常见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特征是叶片上出现灰白色霉斑,逐渐扩大,使叶片变黄褪绿,最终落叶。

该病主要在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发生。

2. 大豆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菌引起的病害,其特征是在叶片和茎腐烂处出现黑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并形成溃疡,最终导致叶片、茎枯死。

3. 大豆叶蝇: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特征是幼虫在叶片中蛀食形成白色蛀斑,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萎、凋谢。

二、防治技术:1. 农艺措施:(1)合理选择适宜的品种。

选择对病虫害抵抗力强、适应能力好的大豆品种。

(2)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大豆,合理轮作其他作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土壤改良。

选用有机肥和矿质肥进行合理施肥,提高大豆的抵抗力。

2. 化学防治:(1)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在发现病虫害初期,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阻止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

(2)注意药剂配方和浓度的选择。

根据不同病虫害进行针对性的选择药剂,按照要求的浓度进行使用,避免药物过量使用。

3. 生物防治:(1)利用益生菌进行防治。

选择对大豆病虫害有效的益生菌,通过种植益生菌植物或使用益生菌制剂进行防治。

(2)引入天敌进行防治。

有些病虫害的天敌对害虫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可以通过引入天敌进行防治。

4. 防治技术结合运用:根据不同的病虫害情况,综合运用农艺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大豆的病虫害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包括农艺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同时还需合理管理土壤和合理施肥,提高大豆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豆孢囊线虫病
1.1 危害及症状
大豆孢囊线虫病又叫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它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主要大豆生产同:美国、巴西、中国和日本都有大面积发生。

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河南、山东和安徽等地。

尤以东北三省西部干旱地区如辽宁省康平、吉林省白城地区、黑龙江省的肇东、安达、大庆、齐齐哈尔等地区发生严重。

一般使大豆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70%-90%,甚至绝产。

大豆孢囊线虫主要危害根部,被害植株发育不良,矮小。

苗期感病后子叶和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感病地上部矮化和黄萎,结荚少或不结荚,严重者全株枯死。

病株根系不发达,侧根显著减少,细根增多,根瘤稀少,发病初期(黑龙江省6月末-7月初)拔起病株观察,可见根上附有许多白色或黄褐色小颗粒,即孢囊线虫雌成虫,这是鉴别孢囊线虫病的重要特征。

孢囊线虫以卵在孢囊里于土壤中越冬,孢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第二年春二龄幼虫从寄主幼根的根毛侵人.在大豆幼根皮层内发育为成虫,雌虫体随内部卵的形成而逐渐肥大成柠檬状,突破表层而露出寄主体外,仅用口器吸附于寄主根上,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大豆根上白色小颗粒
1.2防治措施:
大豆孢囊线虫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广,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长,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

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经济有效措施。

在没有抗病品种的地方应采用3年以上的轮作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可用3%5%涕灭威颗粒剂,每亩4-5千克,施入播种沟内,然后播种。

2、大豆食心虫
2.1危害及症状
俗称大豆蛀荚虫、小红虫。

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12-14毫米,黄褐至暗褐色。

前翅前缘有10条左右黑紫色短斜纹,外缘内侧中心银灰色,有3个纵列紫斑点。

雄蛾前翅色较淡,有翅缰1根,腹部末端较钝。

雌蛾前翅色较深,翅缰3根,腹部末端较尖。

卵扁椭圆形,长约0.5毫米,橘黄色。

幼虫体长8-10毫米,初孵时乳黄色,老熟时变为橙红色。

蛹长约6毫米,红褐色。

腹末有8-10根锯齿状尾刺。

食性较单一,主要为害大豆。

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

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地下结茧越冬。

翌年7月中、下旬向土表移动化蛹,7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化蛹羽化,迁飞到大豆田,成虫于下午3时后在豆田活动,有成闭翱翔现象。

雌蛾喜产卵在有毛豆荚上,散产:幼虫孵化后多从豆荚边缘合缝处蛀入。

9月中、下旬脱荚入土越冬。

冬季低温越冬死亡率增大。

成虫及其产卵适温为20- 25℃,相对湿度为90%。

在适温条件下,如化蛹期雨量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化蛹和成虫出土。

土壤含水量低于5%时成虫不能羽化。

天敌有赤眼蜂、中国齿腿姬蜂、食心虫白茧蜂等。

2.2防治措施:
选用抗虫品种;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化蛹期在豆茬地增加中耕次数,成虫发生期用敌敌畏熏杀成虫,或用菊酯类药剂向荚和叶背喷雾防治成虫和幼虫,药剂及公顷用量:2.5%功夫300ml,5%来福灵300ml,20%速灭杀丁450ml,21%灭杀毙450ml,40%毒死蜱1000-2000倍液。

3、大豆蚜虫
3.1危害及症状
大豆蚜虫又名腻虫、蜜虫属同翅目蚜科,是我县大豆产区主要害虫,近两年发生期有所提前,且危害也有所加重。

大豆蚜虫具有趋嫩性,大豆蚜虫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植株的顶叶、嫩叶、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也可侵害嫩荚。

植株受害严重时,叶卷缩,根系
发育不良、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及结荚减少,千粒重降低。

苗期发生若不及时防治,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达50%以上。

大豆蚜虫还能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

此虫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高温干旱时危害严重。

形态特征有翅胎生雌蚜,卵圆形,黄或黄褐色。

无翅胎生雌蚜长椭圆形,黄或黄绿色,触角比身体短。

生活习性:在我省大豆蚜虫一年发生10代左右,以卵在鼠李枝条上越冬。

第二年春季:平均温度高于10度以上时,有翅孤雌蚜,开始迂飞大豆田为害幼苗,6月下旬―7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7月下旬出现淡黄色小型大豆蚜,蚜量开始减少,8月下旬一9月上旬气温下降,大豆蚜进入后期繁殖阶段。

6月下旬―7月上旬平均气温达到25℃,相对湿度低于70%,有利蚜虫大发生。

3.2防治措施:当大豆蚜虫点片发生,田间有5%-10%,植株卷叶,或有蚜株率超过50%,百株是量1500头以上时,可喷药进行防治。

3.2.1、选用高效、低毒杀虫剂。

以往农户在防治蚜虫时,习惯使用氧化乐果、乐果等有机磷类,或是氯氰菊酯、功夫等菊酯类杀虫剂。

3.2.1.1、3%啶虫脒(莫比朗、金世纪、阿达克等)乳油,每亩用量5―20毫升。

3.2.1.21、0%吡虫啉每亩用量30毫升。

3.2.1.3、25%辉丰快克乳油或25%快杀灵乳油,每亩用量30毫升。

3.2.1.4在同时发生红蜘蛛的地块,以上药剂还可与1.8%阿维菌素(虫螨克、齐螨素、爱福丁,每亩用量20毫升)混用以兼防红蜘蛛。

3.2.2、禁用高毒高残留药剂,如氧化乐果、甲拌磷、甲胺膦等药剂。

3.2.3、在已封垄的大豆田,建议采用弥雾机喷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