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沉沦》赏析教案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第一篇: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摘要】《沉沦》艺术的表现了一种郁郁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景色描写,并且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因素,敢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
并且大都都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郁达夫忧郁生命首先,郁达夫创作《沉沦》的背景是:这篇小说是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郁达夫先生1913年随其兄曼陀前往日本留学,于1922年毕业回国,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郁先生刻苦攻读中外小说,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集《沉沦》。
当时他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被誉为他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中篇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留日学生在日本受到的欺辱,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悒郁苦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最后主人公自沉大海,带有明显的颓废思想和悲观情绪。
透过《沉沦》,我们可以能些微了解到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的几点特点。
一、孤独抑郁的性格。
小说第一句“他最近觉得孤冷的可怜”的“孤冷”二字,便为郁达夫所有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
早熟的性格、景色的优美、个人的忧郁都使得他躲避人群而亲近自然。
这使得他的小说大都时候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周围的世界,他常常一个人于无事时就会到外边转转,不为什么,只是孤独而忧伤的看着这个世界。
他同情那些车夫、弱女子。
于自己一样贫困的身上,掏出几个铜板,给这个世界和他一样贫苦的下层人民。
他的目光常常忧郁,固然由于其性格造成的,但是国家的落后,人民的不幸何尝不加重他的忧郁病。
郁达夫小说《沉沦》

• 在这样的天下观中,长期以来形成一种虚幻的自大情结, 或者可以叫华夏中心主义。就是认为,中国是天下最文明、 发达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地方都落后的。中国不 知道存在着一个更强大的西方文明。中国从没有危机感, 只有骄傲感。在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打击之下, 中国才逐渐地知道存在着一个不同中国的强大文明。才认 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民族危机的巨大压力,使中国人逐 渐产生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这种民族危机,使中国强 烈的渴望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五四爱国运动就是这种民 族国家意识的最充分的表现。也可以这样说,自近代以来, 一直到现在,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一切进步的中国人 的普遍心理。探索现代化,就是朝着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 的努力。所以,沉沦主人公的渴望民族繁荣富强,反映中 国人最普遍的意愿。
• 郁达 夫( 1896-1945 ) ,原名 郁 文,浙江富阳人。青年时代曾经 留学日本, 1921 年回国。是创造 社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1 年出 版小说集《沉沦》,在文坛产生 巨大影响。《沉沦》是中国现代 第一部小说集。郁达夫主要从事 小说和散文创作。这两方面都有 突出的成就。其有代表性的小说 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 上》、《茑萝行》、《迟桂花》、 《马缨花开的时候》等。
• 这种自传性,决定了 郁达夫的基本的叙述 内容,就是自我经历 以及和自我关系密切 的生活。都是一些日 常生活琐事,没有社 会上的轰轰烈烈的大 事。所以,创造社这 种自叙转抒情小说, 也叫自我小说,身边 小说。这和日本私小 说的影响,具有密切 关系的。
2、主观抒情性
• 抒情性就是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对象,在郁达夫
小说中,情节居于次要的地位,郁达夫不喜欢 叙述外部的事件。郁达夫感兴趣的是,内心生 活。特别是内心世界中非常个人化的隐秘情感, 甚至变态情感。是灵与肉的冲突。道德与欲望 的冲突。《沉沦》就是这样的内容。
沉沦作品赏析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
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
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郁达夫的小说情感如此饱满,大概可以从他本人对小说的定位上一探究竟。
“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郁达夫本人十分认同屠格涅夫对于小说作品与作者之间关联的观点,因此他在创作《沉沦》时,对自己过去的经历作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复原,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其中的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坎坷身世。
在小说中,主人公“他”出生于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三岁时丧了父亲,家里有两个哥哥。
“他”先后辗转多个学校求学,最后跟着哥哥来到了日本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
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身世与郁达夫本人早年经历高度重合,如果抛开小说中杜撰出来的情节来看,这也许就是郁达夫本人所作的记录早年日常生活的日记。
郁达夫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1899年,郁达夫三岁时,他父亲便撒手人寰。
而郁达夫青年时期也如小说中的“他”一样,先后在“杭州府中学堂”、“嘉兴府中学”、“美国教会学堂”以及浙江大学等多所学校就读。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随兄长郁华赴日本留学,1914年便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他”与郁达夫的经历不说百分之一百吻合,至少也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相似程度。
对郁达夫而言,《沉沦》中的“他”就是他内心中的自我,而以自我为主角创作的小说,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有一种代入感。
同样的身世,同样的经历,同样的环境,这样的设定必定使得郁达夫与小说中的“他”有着高度的共鸣,这就导致在《沉沦》中,小说主人公的情感宣泄是那么的激烈,因为“他”的痛苦体验也正是郁达夫本人深感迷茫的别样表现。
②偏散文化的写法,高度的情感宣泄单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小说应该注重的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散文则以个人情绪的抒发或个人见解的表达为重要特征。
沉沦

教学目的:通过分析作品人物和艺术特色,理解以郁达夫《沉沦》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独特价值。
教学时数:1.5学时教学重点:作品体现的时代特征;主人公变态心理及成因。
教学难点:主人公变态心理及成因。
教学内容:一、作者介绍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原名郁文。
一九一0年进美日长志会办的杭州育英学院。
因参加反对校长的风潮而被开除。
后在家自修。
1913年由其兄郁华常到日本,先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1915年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1918年进帝国大学经济科。
1921年7月,与郭沫若等创办创造社,开始文学生涯,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沉沦》。
1922年毕业回国,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郁达夫很早丧父;封建包办婚姻给他灵魂深处留下了伤痕;身体虚弱又染上了肺病;加之长期的流浪生活和经济的窘迫,社会上的不平等待遇和祖国的贫弱,这一切一切的不幸,使他形成了多愁善感、自卑自贱、神经脆弱,而又嫉恶如仇的性格。
30年代郁达夫曾同鲁迅等人发起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左联。
后曾一度视破红尘,移居杭州,寄情山水。
抗战爆发后,他重新奋起,从武汉到南洋,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岛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以身殉国。
郁达夫一生著作甚丰,小说、散文尤为脍炙人口,郭沫若称他为创造社的“擎天柱”。
二、作品产生的背景《沉沦》定稿于1921年5月9日,是郁达夫的代表作。
作品直接表现人的变态性心理,在中国自郁达夫始,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为郁达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应该说,郁达夫写作此作品的背景有如下几点:(一)个人生活及心理的压抑17岁以前的郁达夫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接受的几乎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17岁时,郁达夫突然跻身于日本文化环境之中,两种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年轻的郁达夫心中发生了激烈的冲撞。
这种冲撞是全面的,从灵到肉,从实际生活到社会思想,从个人到整个民族的矛盾,从两性关系到社会生活……年轻的作家无法理解和承担这种由历失和民族造成的剧烈而实际的矛盾痛苦,也很难找到具体解决的办法,因而,这种矛盾和痛苦积聚而为苦闷,表现出哀伤乃至颓废的色彩。
鉴赏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沉沦》

以直接表现为主的抒情方式 。 清新 绮丽 、凄切俊 逸 的文学语 言 是
收 了散 文与诗 歌语言 所长 ,熔铸 而成 一 格 。荡气回肠 的咏叹 调 , 一 唱三叹 , 充 满
是一位成就卓 著又极有个性 展 有着历 史
作品《 沉沦 》 主人公 的生活感 受、 思想 郁达 夫小说最 基本 的特征 。他 的小说 吸
再加上现实的苦 闷和哀愁 , 就从 题材 选择 、 人物 刻 画、 创作 手 法三方 的心受到束缚 ,
面进 行鉴赏。
一
着浓 重的感 伤和忧 郁色彩 ,这种 浓重 的
、
在题材选择上
使他笔下的人物 多是悲惨 不幸又多愁善感 感伤 色彩 几乎贯 穿着他 的全部 创作 。作 的形象。 这一点在小说中深有体现。 下面我 者 对生命悲剧 有着 深刻体 验 , 认为 “ 人生
三、 在 创 作 手 法 上
画上 多是 悲惨 不幸 又多愁 善感 的人物形 具有消极颓废 的思想 , 随着工农 民众运 动
切俊逸 的文学 语言 ,这些 都与 其一生 的 发生 变化 。五卅惨案的发生 , 第一次国 内
郁达 夫出生于浙江富阳县 , 富阳位于 溯约五十公里 ,是一处风光秀丽 的地 方 ,
的知识青年 , 他 渴望 自由, 强烈 要求个 性
情格 调 , 带有一种很 强的情感 中 动 。可 以
看出 ,郁 达 夫的小说 总是笼 罩一种 “ 氛 表现的是一种 内心的感伤情 绪。
出国前在浙江读书时 , 学校 “ 专制的 身居异邦备受 民族歧视 的屈辱 , 以及 渴望 解放 。
弊风 ” 和“ 迷信 管束 ” , 封建专 制思想 严重 围 ” , 追 求的 是一 种 凄凉 寂寞 的 “ 情调 ” , 家里 人对他 的遭遇不仅缺乏同情 , 而且还
郁达夫小说《沉沦》

• 郁达夫的个人生 活也非常浪漫。 郁达夫与王映霞 的爱情纠葛,在 90 年 代 被 炒 得 火 热。
• 郁达夫写‚穷‛也很出色。有人概括他的作品是写‚穷‛与‚色‛。 写色很大胆,写穷也很独特。都是写知识分子在社会中那种穷困潦倒 的心境。无法获得生存的权利的痛苦、悲哀。比如,《茑萝行》、 《还乡记》、《还乡后记》等都是比较出色的作品。他对知识分子在 困窘的生活中的那种心理挖掘很独特。《茑萝行》中的主人公,日本 留学归来,找不到工作,无法谋生,就要自杀,认为只有自杀才是解 决生计的最好办法。但是,又有很独特的心理: ‚但我若自杀,我必须先弄几个钱来,痛饮饱吃一场,大醉之后,用 了我无用的武器,至少也要击杀一个二个世间的人类 ——若他是比我 富裕的时候,我就算替社会锄了一个恶,若他是和我一样或比我更苦 的时候,我就算解决了他的困难,就了他的灵魂——然后从容就死。‛
•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 胆的暴露。 20 世纪文学最早进行身体写作 的作家,是郁达夫。他是第一个进行身体
欲望叙述的作家。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
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
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比如,作品先后
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
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 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 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这种心
回家的时候,不敢白天走进家门,怕遇到人,晚上天黑以后偷偷回去。 得到一点钱,把钱放在鞋里,认为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满足自 己的对金钱的憎恨的感情;一是安全,不被小偷偷去。这种很独特的 感觉,正是郁达夫的文学才华所在。
• 但是,这种穷,显然是夸张的。只郁 达夫愤世嫉俗的感情的表达。其实郁 达夫并不穷,和现在的知识分子比, 要算最富裕的了。
郁达夫《沉沦》分析

背景
《沉沦》定稿于1921年5月9日,是郁达
夫的代表作。作品直接表现人的变态性 心理,在中国自郁达夫始,为中国现代 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 为郁达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应该说, 郁达夫写作此作品的背景有如下几点: 1、个人生活及心理的压抑 2、“五四”时代特征பைடு நூலகம்3、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 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 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 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 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 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 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 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 ”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 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 ,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 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 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 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 循环。
主人公心理变态的表现
①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 ②在被窝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怕 见人面 ③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怕得非常, 羞得非常,喜欢得非常。 ④到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一边打嘴 巴,一面偷听,“你去死罢,你去死罢, 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 ⑤踏进妓院大门——“我已变成了一个最下 等的人了”
②从艺术上说 《沉沦》可称为我国开创浪漫抒 情小说文体的一篇重要作品。 它带有自叙传色彩,小说主人 公实际上是作者的文学形象,融合 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和感 情情调,甚至大胆暴露了自己的隐 秘性心理。在表现手法上,喜欢用 独白式的抒情描写,抒发主观感情, 带有浓重的浪漫气息。
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沉沦》

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沉沦》---再现“灵与肉”的纠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创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同样很热,其中最为狂热的时期分别是20年代,也就是“五四”时期,另一个70年代改革开放后至今。
可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中国“五四”新思想地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直接地表现就是作家的作品。
郁达夫的《沉沦》写于1921年的日本,相对中国来说,此时的日本接受西方新思想的进程是要快于中国的,所以说,《沉沦》这部反映“灵与肉”纠葛的小说或多或少都受着精神分析等新思想地影响。
《沉沦》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以郁达夫自身为原型,通过对日本三年的游学经历所见所闻地感受而写成的,在当时,作为中国人无疑是令人歧视的,尤其是身处于日本,郁达夫在日本的游学生涯中并不快乐,没有知心的朋友,完全是只身一人,这也决定了《沉沦》悲凉的感情基调,在对《沉沦》众多的解读中,爱国无疑也成了小说最要表现的主题,小说的最后三段、也是最后三句中,郁达夫这样呼吁道“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就整个小说而言,“复仇”这个词也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之多,这些都表露出了郁达夫对日本之恨,对祖国之爱。
《沉沦》悲凉的感情基调除了是对不强大的祖国地控诉,还包括对自己地控诉。
文中就这样写道“他切齿的痛哭自己,畜生!狗贼!卑怯的人!”,显而易见,20岁左右的郁达夫正值对情爱的渴求期,然而,孤单又备受歧视的他在日本是很少博得他人芳心的,“灵与肉”的纠葛构成了他内心的痛苦,对爱的渴求越强烈,内心的痛苦就越深,对自己精神的打击也就更重。
爱生痛苦,痛苦摧残他心,也就导致了他变态的心理,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他的忧郁症一天比一天严重,也就使得了《沉沦》这部小说中存在了大量关于性的描写。
下面将重点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剖《沉沦》中郁达夫“灵与肉”情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沦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惊人”的选材,大胆的描写。
2.难点:性苦闷的描写折射出的时代病。
二、背景材料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幼时曾在嘉兴、杭州读中学。
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科。
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发动组织“创造社”。
1922年回国,先后主编过《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和《洪水》等,并在北
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任教。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抗战爆发后他投身救亡活动,1938年在香港、南洋群岛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
太平
洋战争爆发后,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委兼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主编《星州日报》。
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是五四以来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
1921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
小说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他的作品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自叙传”的写法,表现出反对封建道德和抒发爱国思想的主题。
散文成就较高,文笔优美,感情
真挚,格调清丽。
游记散文笔墨清婉,常将写景状物与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结合起来。
现存十二卷本《郁达夫文集》行世。
三、内容分析
1.主题。
作品大胆描写了一个留日学生寻求爱情和友谊而不得,身处异域感受到民族歧视,因
此产生孤独、忧郁、苦闷和变态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主人公的自卑、屈辱及希望祖国早日富
强的迫切愿望。
2.人物形象
《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零余者”形象。
一方面,他有个性解放、民族复兴和
社会进步的要求与愿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之中又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诸多弱点,染有一定程度的“时代病”,这使他终于由精神上的沉沦而走向生命的毁灭。
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现实对于富于正义感及合理愿望的主人公的“压迫”是其“忧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忧郁症”无疑包含着对社会黑暗的强烈不满;
第二,主人公个体的情感苦闷和不幸遭遇与对祖国贫弱的哀伤紧密交织,表现了强烈
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三,作品展现了主人公孤芳自赏、耽于忧郁、空有愤激、短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对“五四”时期以及之后对知识分子都有一定的警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