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郁达夫
郁达夫《沉沦》观后感

读《沉沦》后有感郁达夫的《沉沦》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矛盾冲突。
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
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就写到“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
”使整篇小说透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奠定了一种悲的基调。
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主人公“他”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留日中国学生的代表。
透过他的经历和思想感情使我们生动的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留日华人的心理状态和对祖国的失望的情感。
他是一个支那人,自始至终都有这样的自卑阴影笼罩在他身上。
正是这样长期的压抑造成他性格的忧郁,心理的变态。
一方面,他希望他的同学来对他讲一些闲话,但同时,他又认为他们是仇敌,这样一种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理。
日本人对支那的仇视、欺侮终使他发出感慨:“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在隐忍过去了。
”强烈的表达了希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感情和对祖国现状的不满和失望。
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虚幻的,聊以自慰。
每被别人欺侮时,总把自家家兄拿出来作比,且把兄长待他刻薄的事细细回想,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仿佛内心就能获得一种安慰,舒畅起来。
“他觉得悲苦的中间,也有无穷的甘味。
”这不禁让人想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
而造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祖国积弱的现状,使他遭受歧视,同时它自身的自卑和忧郁也导致了心理的残疾。
而他也需要在不相容、仇恨中来减轻自卑,从中缓解苦闷。
而小说中作者对于性的描写也显得大胆而开放。
在日本女生面前的羞赧,在被窝里的邪念,看到“伊扶”的裸体,到最后去妓院,是一种沉沦。
“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
”他早年在中国接受传统文化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对性带有罪恶感,然而同时,性欲是天性。
他在二者之间挣扎。
沉沦段落概括

沉沦段落概括
《沉沦》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创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以下是小说的段落概括:
第一部分:描写主人公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表现了他的孤独和苦闷。
第二部分:主人公在酒馆里遇到了一位日本少女,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又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国籍而感到自卑和痛苦。
第三部分:主人公在自我放纵中度过了一段时间,最后在痛苦和绝望中自杀。
小说以抒情的方式,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留日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
郁达夫的沉沦读后感

郁达夫的沉沦读后感郁达夫的小说《沉沦》讲述了一段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以及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和沉沦。
小说以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与女主角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主人公在社会变革中的挣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
主人公梁思成和女主角秋瑾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悲欢离合和激情澎湃。
梁思成对秋瑾的深情厚爱,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纯粹。
然而,由于社会的变革和命运的安排,两人的爱情最终走向了悲剧。
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也让人对爱情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其次,小说中对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描写令人深思。
梁思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着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变革,他陷入了思想和行动的挣扎之中。
他在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奋斗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人命运的沉沦和挣扎。
小说通过梁思成的命运,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挣扎,让人对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小说中对人性的描写令人深思。
在梁思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既有着对秋瑾的深情厚爱,也有着对社会变革的热衷和执着。
他在面对爱情和社会变革时,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矛盾性。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命运,让人对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之,郁达夫的《沉沦》是一部充满了爱情、社会和人性的小说,它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社会的残酷,也让人对爱情、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考和感悟的人生之书。
《沉沦》悲剧性的体现——主人公性格内在冲突导致的个人悲剧

现当代文学《沉沦》悲剧性的体现——主人公性格内在冲突导致的个人悲剧孙溦韩国全北国立大学摘要:《沉沦》的悲剧性美学价值在于人物性格悲剧性的塑造,“他”性格的冲突使故事的悲剧色彩增加,从而引起读者的悲悯之情。
郁达夫通过在文本中塑造人物性格和形象来表达自身对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悲剧性;冲突《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害着忧郁病的青年知识分子的“零余者”形象。
文学史上评论其是带有"自叙传"色彩的短篇小说,一提到《沉沦》便会想到其表现出的“灵与肉”的冲突,是一篇挖掘人物内心的作品。
郁达夫在《自序》中说:“《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 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但是我的描写是失败的”①茅盾说《沉沦》的灵肉冲突,描写得失败了。
反倒是觉得其描写主人公性格及心理状态的发展是成功的,②同时也对很多人认为的灵肉冲突论产生质疑,强调抑或抛弃灵肉二分法。
笔者认为,《沉沦》的成功在于主人公性格的塑造,并不是灵肉冲突的过度阐释。
《沉沦》的“悲”在于塑造了具有悲剧性美学意义的主人公形象,其悲剧性根源及价值便是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本篇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论述《沉沦》悲剧性的体现,一部小说具有的悲剧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效果。
比如各种冲突,探讨“灵肉”冲突母题的历史意义以及《沉沦》中没有体现灵肉冲突的理由,进而否定从“灵肉”冲突论去分析小说。
其次,结合作品内容来探讨《沉沦》悲剧性的根源在于人物性格悲剧具体表现在性格上的各种冲突和矛盾。
其三,《沉沦》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的宗旨。
一、悲剧性的表现(一)冲突《文学词典》中对悲剧有这样的叙述,它是根据中国文学特有的情况对传统悲剧定义的一种修改:在悲剧故事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备受磨难充满痛苦,甚至失败丧生,但它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必然到来,其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主人公人格的深化,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内在生命的强度和深度,表现人自身历史形成的新阶段。
郁达夫《沉沦》

主人公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
病态眷恋。文中是如何表现的?在 主人公眼里,自然的最突出特点是 什么?
主人公性心理变态的种种表现
①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 ②在被窝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怕见人面 ③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怕得非常,羞得 非常,喜欢得非常。 ④到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一边打嘴巴, 一面偷听,“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 流到这样的地步” ⑤踏进妓院大门——“我已变成了一个最下等的 人了”
1904年,私小说第一作(山田花袋)
男主角时雄,人到 三十五,完成了作 为人的天然使命— —功成名就、娶妻 生子,却还觉悟到 自己的私欲——爱 上学生芳子,又因 为种种世态人情而 道貌岸然地不能抒 发自己的爱欲,最 终因为无法得到爱 欲的满足……
日本《红楼梦》
通过源氏的生活经 历和爱情故事,描 写了当时社会的腐 败政治和淫乱生活 上层贵族之间的互 相倾轧和权力斗争 是贯穿全书的一条 主线,而源氏的爱 情婚姻,则揭示了 一夫多妻制下妇女 的悲惨命运。
《沉沦》1921.5,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 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 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 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 “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 “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 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 动。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 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⑤周作人1922年3月26日《晨报副刊》“文艺批评”栏发 表《“沉沦”》一文,为《沉沦》作了有力的辩护。 1、集内所描写的青年的现代的苦闷,似乎更为确实。 2、小说写出灵与肉的冲突,他的价值在于非意识地 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这也就是真挚与普 遍的所在。 3、认为小说对于需要性教育的儿童不合适的。还有 那些不知道人生的严肃的人们也没有诵读的资格。 分析的深刻、有见地,加以周作人的声望,攻击和否 定《沉沦》的声音销声匿迹,郁达夫感激不尽。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

2006年1月第8卷第l期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malofJiangs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Jan.2006V01.8No.1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李欧梵(哈佛大学东亚系,美国坎布里奇)[摘要]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引来的浪漫主义作品。
其中的小说《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包含大量的对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引用。
与一般五四作家引用西方文学不同,郁达夫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引证上,或认同西方作家并以此为榜样,而是把他喜爱的西方文学作品注入自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中。
虽然郁达夫没能把西方文学的文本放进他的小说后作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出另一个现代主义写作传统,但是,他的这种史无前例的西方文学的文本引用,至今看来依然可圈可点。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沉沦》;西方文学;浪漫主义;文本引用[中图分类号]12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06)01一0001一09郁达夫的《沉沦》可能是除了鲁迅《呐喊》之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短篇小说集。
我在拙著《浪漫的一代》中虽然也谈到过郁达夫的小说,但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些问题没有深入探讨。
据我所知,大部分研究郁达夫的学者,只研究这本小说集中的《沉沦》一篇小说,认为它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却没有注意这本小说集中的其他两篇小说:《南迁》和《银灰色的死》。
我在《浪漫的一代》中也分析了《沉沦》,并谈到一点《银灰色的死》,可是完全把《南迁》忘记了,只是敷衍地一笔带过。
时隔40年,回头看《沉沦》的最早版本中的《自序》,很明显的,这是一本三部曲,而《南迁》是其中最长的一篇(在原版本中占98页,而《沉沦》占72页,《银灰色的死》占29页),分量很重。
如果用音乐中的奏鸣曲形式作一个比喻,《沉沦》应该是第一乐章,点出了主题,《南迁》是第二乐章,把主题转成较抒情的变奏,而《银灰色的死》可以视作第三乐章的快板总结。
论《沉沦》中的“零余人”形象

论《沉沦》中的“零余人”形象作者:赵西芝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郁达夫短篇小说《沉沦》中的“零余人”形象的具体内涵:首先、与时代格格不入,其次、与亲人、朋友绝交,最后对爱情彻底失望,并对主人公成为“零余人”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零余人;孤独;自我暴露;自卑作者简介:赵西芝(984.8.19-),女,河南商丘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助理讲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8-0-01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一生著述颇多,“创造社”发起人之一。
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多是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零余者”的艺术形象。
“零余者”们经常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在郁达夫时代的青年人心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沉沦》以自叙传的形式给大家塑造了一个典型的“零余人”形象。
自《沉沦》发表以来,对它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
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阐释《沉沦》中“零余人”形象的具体内涵,并对主人公成为“零余人”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一、《沉沦》中“零余人”形象的内涵郁达夫在《沉沦》中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称他的男主人公为“他”。
他也就成为了本篇小说塑造的“零余人”,也是郁达夫众多“零余人”形象中的一个代表。
他生活的时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中国。
五四之后,社会没有得到彻底拯救,依然处于落后、愚昧状态。
青年们对革命运动失望,处于苦闷、彷徨中,在20世纪初期灰色末世情绪中痛苦挣扎。
“零余人”形象正是那个时代青年的一个代表,和当时中国其他作家笔下的人物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典型”,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与《彷徨》、庐隐的《海滨故人》和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小说中的人物。
本文认为《沉沦》中“零余人”形象的具体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向往自由,与时代格格不入。
他三岁丧父,自小就开始了无规律的学业生涯,屡次换学校,表现出和其他学生的不同之处。
从《沉沦》看郁达夫

从《沉沦》看郁达夫内容提要:从《沉沦》中挖掘郁达夫的人格特征,他的颓废,他的控诉,他的大胆描写,他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郁达夫小说中有一些不纯净的笔墨,是变态心理的产物。
当他控诉旧时代对他太不公正的时候,有些情调不尽健康。
郁达夫,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青年人的缩影。
关键词:沉沦情欲五四爱国易森在《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中这样评价郁达夫: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及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
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
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未免繁琐和重复,其实这是他内心袒露所必需的一种表达。
与那些刻意追求谋篇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幢残缺而唯美的建筑。
由于郁达夫在日本留过学的原因,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把”我”看成艺术基础。
17岁以前的郁达夫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接受的几乎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17岁时,郁达夫突然跻身于日本文化环境中,两种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年轻的郁达夫心中发生了激烈的冲撞。
这种冲撞是全面的,从灵到肉,从实际生活到社会思想,从个人到整个民族的矛盾······年轻的作家无法理解和承担这种由历史和民族造成的剧烈而实际的矛盾痛苦,也很难找到具体解决的办法,因而这种矛盾和痛苦积累而为苦闷,表现出哀伤乃至颓废的色彩。
而这一切正体现在了《沉沦》主人公“他”的身上。
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和追求真挚的友谊与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
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沦--郁达夫
沉沦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惊人”的选材,大胆的描写。
2(难点:性苦闷的描写折射出的时代病。
二、背景材料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幼时曾在嘉兴、杭州读中学。
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科。
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发动组织“创造社”。
1922年回国,先后主编过《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和《洪水》等,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任教。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抗战爆发后他投身救亡活动,1938年在香港、南洋群岛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委兼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主编《星州日报》。
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是五四以来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
1921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
小说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他的作品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自叙传”的写法,表现出反对封建道德和抒发爱国思想的主题。
散文成就较高,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格调清丽。
游记散文笔墨清婉,常将写景状物与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结合起来。
现存十二卷本《郁达夫文集》行世。
三、内容分析
1(主题。
作品大胆描写了一个留日学生寻求爱情和友谊而不得,身处异域感受到民族歧视,因此产生孤独、忧郁、苦闷和变态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主人公的自卑、屈辱及希望祖国早日富强的迫切愿望。
2(人物形象
《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零余者”形象。
一方面,他有个性解放、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与愿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之中又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诸多弱点,染有一定程度的“时代病”,这使他终于由精神上的沉沦而走向生命的毁灭。
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现实对于富于正义感及合理愿望的主人公的“压迫”是其“忧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忧郁症”无疑包含着对社会黑暗的强烈不满;
第二,主人公个体的情感苦闷和不幸遭遇与对祖国贫弱的哀伤紧密交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三,作品展现了主人公孤芳自赏、耽于忧郁、空有愤激、短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对“五四”时期以及之后对知识分子都有一定的警策作用。
四、艺术特征
1(作为一篇自叙传体小说,它相当典型地体现了郁达夫“自叙传”的文学观。
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一文中,郁达夫曾经指出:“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
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小说中主人公的身世经历和思想情感与早年郁达夫极为相似。
2(浓重的感伤情调和抒情氛围。
作品以感伤抒情的笔调抒写了主人公的内心苦闷,笔致细腻,哀婉动人。
3(作品以人物情绪而不是以情节发展为线索,使得结构散漫自然,体现出一定的散文化倾向。
4(人物刻画注重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写。
对于萧瑟凄清的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写相结合,使作品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五、作者争鸣
《沉沦》中的性苦闷描写
《沉沦》对于主人公性苦闷的描写,曾经引起广泛的争议。
首先,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作色情描写。
作品中反映的性苦闷正是当时“时代病”的一种症状。
作者对此进行真实描写,深刻表现了病态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人的性格与灵魂的摧残与戕害。
钱杏邨曾认为它表现“性的苦闷与故国的哀愁”紧密结合,同时也反映了“社会苦闷”、“经济苦闷”和“政治苦闷”(钱杏邨:《<达夫代表作>后序》),这一评价是很有见地的。
其次,作品对性苦闷的率真描写是对封建传统道德的一种有力挑战。
正如郭沫若所指出的:“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被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论郁达夫》)
六、参考资料
1(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大学语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练习1(《沉沦》中主人公形象的典型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零余者”形象。
一方面,他有个性解放、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与愿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之中又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诸多弱点,染有一定程度的“时代病”,这使他终于由精神上的沉沦而走向生命的毁灭。
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现实对于富于正义感及合理愿望的主人公的“压迫”是其“忧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忧郁症”无疑包含着对社会黑暗的强烈不满;
第二,主人公个体的情感苦闷和不幸遭遇与对祖国贫弱的哀伤紧密交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三,作品展现了主人公孤芳自赏、耽于忧郁、空有愤激、短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对“五四”时期以及之后对知识分子都有一定的警策作用。
2(怎样评价作品中反映的“性苦闷”的描写,
《沉沦》对于主人公性苦闷的描写,曾经引起广泛的争议。
首先,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作色情描写。
作品中反映的性苦闷正是当时“时代病”的一种症状。
作者对此进行真实描写,深刻表现了病态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人的性格与灵魂
的摧残与戕害。
钱杏邨曾认为它表现“性的苦闷与故国的哀愁”紧密结合,同时也反映了“社会苦闷”、“经济苦闷”和“政治苦闷”(钱杏邨:《<达夫代表作>后序》),这一评价是很有见地的。
其次,作品对性苦闷的率真描写是对封建传统道德的一种有力挑战。
正如郭沫若所指出的:“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被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论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