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沉沦》

合集下载

郁达夫 沉沦

郁达夫 沉沦

零余者形象
“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 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 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在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中,用抒情的方式塑 造出了真实感人的“零余者”形象。
“上课的时候,他虽然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得很;在稠人广众 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 ” 《沉沦》 他想到这里,就自家嘲笑起自家来: “呵呵,你也被日本人的社会主义感染了。你要救日本的劳动者,你何不先去救救 你自家的同胞呢?在军人和官僚的政治的底下,你的同胞所受的苦楚,难道日本的 劳动者更轻么?日本的劳动者,虽然没有财产,然而他们的生命总是安全的。你的 同胞,乡下的农夫,若因纳捐输粟的事情,有一点违背,就不得不被军人来虐杀了, 从前做大盗,现在做军官的人,进京出京的时候,若说乡下人不知道,在他们的专 车停着的地方走过,就不得不被长枪短刀来斫死了。大盗的军阀的什么武装自动车, 在街上冲死了百姓,还说百姓不好,对于死人的家庭,还要他们赔罪罚钱。你同胞 的妻女,若有美的,就不得不被军人来奸辱了。日本的劳动者到了日暮回家的时候, 也许有他的妻女来安慰他的,那时候他的一天的苦楚,便能忘在脑后,但是你的同 胞如何?不问是不是你的结发妻小,若那些军长师长委员长县长等类要她去作一房 等八、九的小妾,你能拒绝么?有诉讼事件的时候,你若送裁判官的钱,送了比你 的对争者少一点,或是在上级衙门里没有一个亲戚朋友,虽然受了冤屈,你难道能 分诉得明白么?………” 《南迁》

屠格涅夫的影响
屠格涅夫小说中有许多 零余者,亦称“多余的 “零余者”,如“罗亭” 人”或“多余人”,是十 等人,他们作为贵族知 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 识分子,言辞机敏、思 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维丰富,想要对抗社会 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 现实,却缺乏行动的勇 希金《叶甫盖尼·奥涅 气,保持贵族生活的懒 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 散性,彷徨苦闷,内心 而零余者这一称谓的流 空虚。他们是“语言上 行,主要是在屠格涅夫 的巨人,行动上的矮 子”。别林斯基称他们 的《零余者的日记》出 为“聪明的废物”。 版之后。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认为,“批评作品的好坏的标准,是‘情调’两字。只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篇作品,能够酿出一种‘情调’来,使读者受了这‘情调’的感
染,能够很切实的感着这作品的氛围气的时候,那么不管它
的文字美不美,前后的意思连续不连续,我就能承认这是一
个好作品”。[1]这番夫子自道,是理解郁达夫小说叙事零散而 精神不失的关键。
[1] 郁达夫:《我承认是“失败了”》,《晨报副镌》1924年12月26日。
郭沫若《漂流三部曲》的主人公爱牟“每每要现出一个极端的 飞跃:便是他要从极端的憎恨一跃而为极端的爱怜。这在旁 人看来无论怎么也是不很自然的行为,但在他却要感受着一
种不得不然的冲动”。
鲁迅: 志愿愈大,希望愈高,可以致力之处就愈少,可以自解之处也 愈多。 (《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作家的这种精神或曰心灵体验,鲁迅以西洋文学为鉴,早有 结论:“人生不可知,社会不可恃,则对天物之不伪,遂寄之
一切外在戒条一直有着长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正因
为郁达夫对“灵肉一致”的人的生活欲望与追求做出了最本色的
肯定,自然就获得最热烈的社会反响了。
2、零余者:《沉沦》的主人公形象
“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茑萝行》),是 浓缩一代青年遭际的典型形象。 1)、思想愤激:厌弃人世,亲近自然,但又难以完全忘却 世事
郁达夫与《沉沦》
小说集《沉沦》是新文学第一部短篇小说集,1921年出版后 引起文坛重大反响,一时毁誉参半。
《沉沦》 《南迁》 《银灰色的死》
图2-2-21 《沉沦》书影
1、《沉沦》之主题:
郁达夫在小说集的“自序”中说:“第一篇《沉沦》是描写着 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 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

《田园的忧郁》和《沉沦》之比较研究

《田园的忧郁》和《沉沦》之比较研究
进 行 了 比较 。 比较 从 两 部 作 品 的 相 同点 和 不 同 点 两 方 面进 行 。 在 对 两 到 武 藏野 的一个 自然景 观 很好 的 乡下 时对 周 围 的景 色事 物 的心 灵
部作品 比较之 前,首先分别简单地介绍 了两部作品 的主要 内容。待 了 上 的感悟 。主人 公渐 渐 患 上 了忧郁 症 。在 文 章 的最 后 ,主人 公 反 解 大体 内容之 后 ,首先分析 了两部作品 的共 同点,分别从 文体和 两部 复重 复着 『 扫 扫、蔷薇 、汝 、病 西 9 1 J这 句话 , 以此 来烘 托 出
《 田园 的忧 郁 》是 佐藤 春 夫 的力 作 。可 以说 它 是 日本叙 景 小 可 是现 实 就是现 实 ,他 的内心 逐渐 失去 了理 性 的控 制 ,于 是 开始
说的 具有 划 时代 意 义 的小 说 ,也是 描 写作 者 内心 世 界 的 “ 青春 文 做 下流 的勾 当。然 而 ,这 些 使他 更加 地 忧郁 。于是 他 不知 不 觉 中
学 ”的代 表之 作 。 它不 仅把 西 欧文 学 中 的 “ 世界 末 的颓 废 美 ”带 陷入 了难 以 自拔 的恶 性循 环 中。最 后 ,他选 择 了投海 自尽 。 进 小 说 ,而 且还 体现 了 日本传 统文 学 之美 。小说 主 要描 写 了主 人 公忧 郁 的生 活状 态 ,但 没 有什 么具 体 的故 事情 节 。作者 侧 重描 写
篇, 《 睡 吧 ,亲 爱的 》就 是这 样一 篇 :
我 有 一 个
小 女 儿 . 她 叫
样 的季 节 ,这 样 的深 夜 ,这 样孤 寂 的人 形 成 了一 个完 整 的意 象 , 总的 来说 , “ 萨 福诗 作 中 的女 性情 怀 是人 类觉 醒 、 文 明的 重 要 信 号 ”, 从萨 福 的灵 魂 中走 出来 的诗作 可 以成 为 古希 腊 时代 女 性 的代 言 。

郁达夫及其《沉沦》PPT

郁达夫及其《沉沦》PPT
《沉沦》
——郁达夫
导读:中国青年为什么沉沦?
性一直是中国人难于启齿的话题,但却是生活的主题之一。(所谓“食色, 性矣”)郁达夫的小说最为重要的母题就是性,中国人的性。正因如此,他 的小说一直存在争议。《沉沦》是他的成名之作,郁达夫以他特有的真诚与 坦率展示了他的生命体验,也为读者提供了我们审视现代中国与中国人的独 特视角。
课程导入
一、郁达夫生平(1896——1945):永远的孩子
(一)童年与少年(1896——1913) (二)留学日本(1913——1922) (三)奔波与隐居(1922——1938) (四)流浪南洋(1938——1945)
二、《沉沦》:中国青年为什么沉沦
(一)结构分析
小说共分为8节: 1.日本原野的孤独、2.日本大学的忧郁 3.从家乡到日本、4.N市的苦闷 5.家庭旅馆的偷窥、6.梅园的偷听 7.日本酒家饮酒狎妓、8.大海沉沦
其基本结构围绕主人公的心理历程与行程展开。
当时有些青年,深夜乘火车,从 无锡、苏州跑到上海抢购此书。 出版后三年,销售到三万多册。 《呐喊》同期的出版数是八千册。
(二)故事分析
(1)青春与伦理的困扰 (2)青春与种族的冲突 (3)个性与社会的冲突
(三)主题分析
(1)反封建性文化。
周作人1922年3月26日《晨报副刊》“文艺 批评”栏发表《“沉沦”》一文,为《沉沦》 作了有力的辩护:虽然有猥亵的分子但并无不 道德的性质。
(三)主题分析
(1)反封建性文化。
许子东《关于“颓废”倾向的“色情”描写》: “颓废”本质上是热爱人生,“色情”是企图在 艺术中正视,并谈论人的自然天性的一种尝试。
(三)主题分析
(1)反封建性文化。 (2)反帝与反种族歧视。 (3)“零余者”的“生的苦闷”。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摘要】《沉沦》艺术的表现了一种郁郁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景色描写,并且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因素,敢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

并且大都都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郁达夫忧郁生命首先,郁达夫创作《沉沦》的背景是:这篇小说是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郁达夫先生1913年随其兄曼陀前往日本留学,于1922年毕业回国,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郁先生刻苦攻读中外小说,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集《沉沦》。

当时他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被誉为他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中篇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留日学生在日本受到的欺辱,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悒郁苦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最后主人公自沉大海,带有明显的颓废思想和悲观情绪。

透过《沉沦》,我们可以能些微了解到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的几点特点。

一、孤独抑郁的性格。

小说第一句“他最近觉得孤冷的可怜”的“孤冷”二字,便为郁达夫所有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

早熟的性格、景色的优美、个人的忧郁都使得他躲避人群而亲近自然。

这使得他的小说大都时候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周围的世界,他常常一个人于无事时就会到外边转转,不为什么,只是孤独而忧伤的看着这个世界。

他同情那些车夫、弱女子。

于自己一样贫困的身上,掏出几个铜板,给这个世界和他一样贫苦的下层人民。

他的目光常常忧郁,固然由于其性格造成的,但是国家的落后,人民的不幸何尝不加重他的忧郁病。

从《沉沦》看郁达夫

从《沉沦》看郁达夫

从《沉沦》看郁达夫内容提要:从《沉沦》中挖掘郁达夫的人格特征,他的颓废,他的控诉,他的大胆描写,他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郁达夫小说中有一些不纯净的笔墨,是变态心理的产物。

当他控诉旧时代对他太不公正的时候,有些情调不尽健康。

郁达夫,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青年人的缩影。

关键词:沉沦情欲五四爱国易森在《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中这样评价郁达夫: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及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

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

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未免繁琐和重复,其实这是他内心袒露所必需的一种表达。

与那些刻意追求谋篇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幢残缺而唯美的建筑。

由于郁达夫在日本留过学的原因,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把”我”看成艺术基础。

17岁以前的郁达夫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接受的几乎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17岁时,郁达夫突然跻身于日本文化环境中,两种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年轻的郁达夫心中发生了激烈的冲撞。

这种冲撞是全面的,从灵到肉,从实际生活到社会思想,从个人到整个民族的矛盾······年轻的作家无法理解和承担这种由历史和民族造成的剧烈而实际的矛盾痛苦,也很难找到具体解决的办法,因而这种矛盾和痛苦积累而为苦闷,表现出哀伤乃至颓废的色彩。

而这一切正体现在了《沉沦》主人公“他”的身上。

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和追求真挚的友谊与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

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沉沦》

为一个个的“孤独者”。青年人的知识与阅历自然难以与鲁迅相当, 所以几乎在整体上陷入愤懑之中,无节制的哀怨、愤恨也就成为 他们笔下倾泻的主要情绪 。在这一点上,郁达夫不过启其端绪,
表现出“生的闷脱儿”(《南迁》对英文感伤一词〔Sentimental〕
的汉译),且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倾向 。
[1] 鲁迅:《呐喊· 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
灵肉的冲突——但是我的描写是失败了。”
“病的青年的心理”之表现
1、自大狂
“有时在山中遇着一个农夫,他便把自己当作了Zaratust(h)ra,把Zaratust(h)ra所说的话,也在心里对那农夫讲 了。” 2、自卑狂:疑心病 “他的Megalomania也同他的Hypochondria成了正比例,一 天一天的增加起来。”
无限之温情。”[1]
[1]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第85页。
中国新文学中的“零余者”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之比较: 相同点:他们都是社会转型过程中遭到排挤从而沦为社会边缘 人的知识青年群体
不同点: 1、身份不同:“多余人”一般是贵族,而“零余者”则是 层知识青年; 2、追求不同:“多余人”行动乏力但有社会理想,“零余 同样充满无力感,不过尚未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广义) 诉求 3、结局不同:“多余人”多在精神幻灭后浑噩度日,“零 者”则肉体毁灭后仍留有精神上的期待
“现代人的苦闷”:“生的意志与现实之冲突” 1、生理需求:肉欲
《沉沦》等作品充满肉的气息并明白表示出“性的要求”,是遭受礼教束缚的青年在 精神觉醒之后,被禁锢已久的身体所产生的最真实、最自然的需求。《沉沦》中的 “他”、《南迁》中的“伊人”、《银灰色的死》中的“Y君”以及《茫茫夜》、《风铃 《秋柳》中的于质夫等,都有着强烈的亲近异性的生理冲动与渴望。

评价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色欲描写

评价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色欲描写

评价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色欲描写作者郁达夫出生于1896年浙江省富阳市的知识分子家庭。

1899年郁达夫的父亲去世,家庭陷入窘迫的境地。

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赴日本留学。

在留学期间,郁达夫阅读了大量外国小说,这也为他的文学奠定基础。

1921年,他发表了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沉沦》。

《沉沦》发表的时间正值五四运动时期,那时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沉沦》大胆创新,其中的性描写更是突破封建礼教的枷锁,作为批判封建风俗的武器。

《沉沦》以日本私小说的风格出现在大众的眼前。

私小说是作者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而孤立地描写个人身边琐事和心理活动的,追求作家生活和作品的完全合一。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因为专业的问题,与长兄发生了矛盾,亲人反目成仇,郁达夫一度很忧郁和苦闷;同时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祖国的羸弱与落后、作者郁达夫本身的空虚与寂寞等因素都是《沉沦》这部作品的来源与素材。

这部小说真实地反应郁达夫在日本留学的生活。

《沉沦》中的色欲描写有一条主线:在路上遇到女学生,感到慌乱,冷静后又感到后悔-在被窝里犯罪,幻想“伊扶”,感到羞愧、痛悔-偷看旅馆主人女儿洗澡,而后落荒而逃,感到非常的羞愧、恐惧-在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在幽会,内心燥热,渴望性欲-来到妓院嫖娼,事后异常后悔、自责。

性表现的分析:一.性欲的萌发“他一见了这两个女子,呼吸就急缩起来”“你既然拍羞,何以又要后悔”“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我就心满意足了”主人公在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内心非常渴望有一个女人。

前面一直在铺垫他是如何的孤独、寂寞,而在这里他的人际交往障碍慢慢地加深他内心对性欲的渴望,为后面的灾祸埋下一个种子。

二.性欲的发展“他每天早晨,在被窝里犯的罪恶,也一次一次的加起来了”“他平时所看见的伊扶的遗类,都赤裸裸的来引诱他”“在他的脑里,比处女更有挑拨他情动的地方”“见了妇女的时候,他觉得更加难受”他的性欲在逐渐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现代浙籍作家研究
题目论郁达夫的《沉沦》与浙西文化的水性教师潘正文
学期10学年第二学期
班级汉语言文学083
班号 3161
学号08086146
姓名张黎丽
成绩
二0 一一年五月
论郁达夫的《沉沦》与浙西文化的水性
【摘要】郁达夫的《沉沦》是社会发展、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自叙体”小说,记录了作者部分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历程。

我通过《沉沦》来解读郁达夫,他的苦闷、颓废,他的真诚、勇气,他的真挚的爱国情,他的傲世的才情,并分析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浙西文化中特有的水性。

【关键词】沉沦;郁达夫;作品解析;浙西文化;水性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郁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兄弟三人,大哥从政,二哥行伍。

七岁入私塾。

九岁便能赋诗。

天性聪慧加上又是家中的“老小”,自然从小备受家人疼爱。

除此之外,富阳位于浙西,所谓“浙西”,是历史上浙江以钱塘江为界,江之东称为“浙东”,江之西为“浙西”,史称“两浙”。

以会稽(绍兴)为中心的“浙东”多山地,以杭嘉湖平原为主的“浙西”多水域。

浙西多水,乃鱼米之乡,经济条件优越,这使的郁达夫从小过着较为优越的生活,不用为生计担忧,让他有更多的好时间去思考人生,养成了他多愁善感的性格。

除此之外,浙东和浙西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对郁达夫的文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浙东作家大多刚韧、劲直,文风多带“土性”,于是浙东就会出现两个特色鲜明的文学群体:乡土作家群和左翼作家群;反观浙西,如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等作家,则大抵多情、浪漫,文风偏于温婉、飘逸,由是浙西就会有浪漫文学创作群体的形成。

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并非单纯地理因素决定的,但如此显著的地域群体性现象的出现,却不能说与区域文化特质完全无关,这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初读郁达夫的《沉沦》,着实感到深深的压抑。

但不可否认,“苦闷”是他小说中呈现出的一种感伤美和病态美。

从戚哀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窥测作者的内心世界。

作为一名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身处异国他乡的弱国子民的心倍感凄凉。

羸弱的祖国带给郁达夫的是关于尊严的践踏,以及人格的侮辱,还有欲求而不足的尴尬,因此内心苦闷之至。

他这样描述自己在日本的心情:“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

”十年的留学生活,加深了他的忧郁思想并影响到了他的性格及文学作品的创作。

《沉沦》中的主人公忧郁、敏感,很大程度上是郁达夫本人的真实写照。

有人曾经评价郁达夫,说其是“颓废之人”。

一方面,可能是他的作品中多含“灰色”成分,描写的主人公不外乎是一些受封建社会迫害的苦命人的形象。

另一方面,是他作品中关于“性”的大量描述,对于“性欲冲动”和内心隐秘心理活动的大胆揭示。

这种说法明显有失偏颇,所以不能作为对郁达夫的全面的评价。

他作品中流露出感伤、颓废情绪,“灰色”格调浓郁,这是确实的,《沉沦》便是如此。

但是作为创造社有为的一员,他必定传承了本社的特色——文学作品在情绪表现上与浪漫主义的情感性、主观性相契合,这种契合又融进了西方的感伤主义以及中国古代的感伤传统因素,而且,在当时荒淫残酷、军阀专权的中国,郁达夫作为一名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看到故国的陆沉,怎会不感到在异乡的屈辱,进而引起内心的苦闷?李初梨就这样说:“达夫是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
教徒。

”然而说到关于“性”的描绘,我并不认为这是淫秽。

相反的,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郁达夫的真诚之心。

面对自身生理需求,心理不健康,他并不隐讳,反而进行大胆而直白的坦露。

或许,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并不会投入太多的诧异眼神。

但在封建礼教这座大山的压迫下,自由被剥夺,个性受压抑,身心受摧残的中国子民,能够英勇、果断地表现对“性”的饥渴,实在称的上是壮举。

有人说“文学是自我情绪的表现”或许这些便是郁达夫真实的自我感情的流露。

郭沫若曾代表同仁宣称:“我们所同的,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罢了。

”而这中内心要求便是“情绪”因为“艺术家目的只在乎如何能真挚地表现出自己的感情”。

后来又提出;“文艺是天才的创造物,不可用规矩来测量的。

”成仿吾也认为“文学始终是以情感为生命的,情感便是它的始终”。

可以这么说,正是郁达夫赤裸裸的心灵坦露才缩短了其与读者的距离。

而这种直白的坦露是因为他以宣传“真”为美,把“真”当作自己创作的目的,只需真实表露自我心灵。

毕竟,对于一个有灵魂的人来说,心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谈到郁达夫,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那如梦似画的文字,仿如农家烟囱上缭绕的袅袅炊烟,又似揉碎在浮藻间的彩虹,随着水草一起荡漾。

或许是家乡的美景陶冶了他的性情,抑或是少时的视书如命,阅读量的宏大,阅读面的广博赋予了他不同于别人的写作风格。

他运用自己灵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身心理活动及周遭环境,采用“情绪流”的形式诠释生的颤动,灵的叫喊。

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他的挚友郭沫若说:“在创造社的初期达夫起了很大作用,他的清新晚调,在中国的朽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甚至于狂怒了。

”好友的高度评价足见其真才实学,足见其别具一格。

“从南方吹来的微风,同醒酒的琼浆一般,带着一种香气,一阵阵地拂上面来”。

所谓的“南方”便是他的故乡——浙江杭州富阳,它处于日本的西南方,将家乡的风比作琼浆,带着沁香,内心盈满惬意之感。

运用通感的手法,清晰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情。

深受家乡文化的影响,郁达夫的作品总是带有一股家乡特有的“水性”思想。

的确,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风尚总是对作家的创作思维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有时隐蔽,有时显著”的影响。

浙西作家的艺术思维是“水性”的,他们受吴文化圈“儒雅”风尚浸淫,追求雅逸清绮的审美意趣。

浙西地区水域广阔、温和湿润的环境,细无声息地滋润了浙西人平和柔慧的品性,也浸染了郁达夫等浙西现代作家,形成其独特的艺术视角。

凝聚于郁达夫等作家笔端的水文化情结,是浙西文秀柔慧民性民风的内化。

体现在对创作客体的认知和选择上,那些凝重的、刚性的甚至惨烈的题材便很少进入浙西现代作家的视野,而轻松、自然、似乎是平淡而又充满灵性内涵的题材却被他们偏爱。

对于郁达夫,则是使其作品带有一种“水性”的阴柔风范。

他作品中忧郁感伤的情凋、灵动细腻的笔写,以及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理想来追求等,这些都体现了其“水性”的特点。

文中多处描写主人公独自一人享受自然界的美,表面上是感受美实则隐逸孤独。

他只能以大自然为伴,也唯有面对大自然时,才能感到“健康”的真实的自我,所以他称其为“避难所”。

事实上,大自然只是一个知识青年无力抗争,抗争不得而逃避退缩的“疗伤港”,在这里,他欣赏美景,自我解嘲,自我安慰……但最终也是它——大海,成为了葬送他生命的“销魂地”。

或许,他实在太爱大自然了,连死都想依偎在它怀抱里。

正如书中的描述“世界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
里妒忌你,轻笑你,愚弄你;只有这大自然,这中古常新的苍空皎月,这晚夏的微风,这初秋的清气,还是你的朋友,你的慈母,还是你的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去与那些轻薄的男女共处去,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里,着纯朴的乡间终老罢。

”现实的污浊世界没有他的位置,清新的大自然则成了他的慰藉。

然而在另一个被尘封的角落里,也曾是他的休憩地——读书。

文中就有描述“像这样的奇书……一下子念完之后,我的热望也就不得不被消灭,那时候我就没有好望,也没有梦想了,怎么使得呢!”他不舍一下子念完一本书,怕自己闲暇时又不得不投入孤独的深渊。

如同进入一个密不通风的暗室,听不见世上的一切声音,似乎自己是在异度空间。

于是害怕孤独,极力逃避孤独,却又得愈加孤独。

当他发现背后突然到来的农夫,“脸上的笑容”立马改装成了“一副忧郁的面色”“好像他的笑容是怕被人看见的样子”笨拙地用忧郁来伪装孤独,凸显了敏感几近变态的心理。

他“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贪那孤寂的深味”在“万籁俱寂”的自然界中,想象“自家是一个孤高傲世的贤人,一个超然独立的隐者”。

自嘲的话语尽显因孤独而落寞的悲凉。

总之,《沉沦》的诞生就如平波无澜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举国震惊。

小说将儒家伦理避之不及的“性爱”大胆地搬上文学舞台,而且描述的真切、大胆、细腻,真实地抒写了五四时期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自我小说”的新体式。

作者郁达夫从现实出发,自我着笔,以独特的笔调清新的文字书写了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华章,抒发了爱国思想,尽显其特殊的才情和诚挚的爱国情。

参考文献
【1】郭沫若 .艺术的评价【J】.创造周刊报,29号.
【2】郁达夫 . 郁达夫文集,第四卷【M】.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3】成仿吾 .诗之防御战【J】.创造周刊,1923年5月13日第1号
【5】增华鹏,范伯群 .郁达夫评传【M】.百花出版社1983年版
【6】许可.构筑柔情似水的心灵家园——论浙西现代作家创作的“水文化”【J】 .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02期:113-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