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特点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郁达夫以写“穷”与“色”而著称,《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
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
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
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
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
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体现。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
作品叙述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
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行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
他是第一个进行身体欲望叙述的作家。
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
比如,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基本模式。
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
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
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
逛妓院出来,就十分的后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
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定。
《沉沦》读后感

《沉沦》读后感《沉沦》是郁达夫在1924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阿Q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控诉了旧中国农村的黑暗与愚昧,反映了农民苦难生活的深重,以及他们要求改变自身地位、命运的美好愿望。
《沉沦》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沉沦》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生活。
小说中的阿Q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老实人,他有着勤劳善良、淳朴憨厚的一面,但同时又有着软弱无能、麻木不仁的一面。
阿Q虽然身处社会最底层,但他身上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忍不住去接近他,了解他。
《沉沦》,一个平凡的名字,承载着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乡下人,向来把'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作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言。
而这句话,也成为了阿Q一生的写照。
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阿Q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便产生了精神胜利法。
面对强权,他选择忍气吞声,不敢反抗。
面对欺压,他也选择了逆来顺受,不敢反抗。
然而,当这种懦弱的行为让他受到别人的欺负时,他便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久而久之,他的内心就越来越自卑,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其实,在生活中,像阿Q这样性格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总是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他们总是安于现状,不愿努力奋斗。
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只会让自己陷入绝境,最终走向失败。
正如书中所说:"人生,原来是一场无休无止的苦斗。
"只有不断拼搏,才能摆脱困境,实现自己的理想。
如果只是一味地逃避,那只能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最终一事无成。
因此,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迎难而上,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
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天,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光明。
郁达夫《沉沦》赏析

郁达夫《沉沦》赏析billsport郁达夫(1896-1945)著名小说家,创造社发起人之一,1920年开始创作小说,他的处女作是《银灰色的死》。
192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沉沦》,后又创作了许多优秀小说,并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有相当高的造诣。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
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矛盾冲突。
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因此,小说敢于大胆而深刻的自我揭示,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
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
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
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
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
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
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郁达夫在《沉沦》中描写色欲是极其重要的部分。
这些情节的描写既不是纯粹的肉欲挑逗与官能刺激,也不是遮遮掩掩含蓄的描绘,而用一种“露骨的真率”来描绘。
郁达夫的沉沦赏析

所谓的“沉沦”,是指主人公的一次嫖娼经历;在主人公的意识里,嫖娼行为是腌脏的,无耻的。他对这次“意外”嫖娼懊悔不已,并且最终因不堪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产生了死亡的念头。事实上,作者把这样的经历定义为“沉沦”,是对黑暗社会的一种控诉,是对丑陋的道德观念的一种鄙视。也许,沉沦,或者更进一步的死亡,是洗涤人的灵魂的一种最好方式!
这样的心理描写是《沉沦》的艺术亮点。在结构上,它起了诠释主题思想的作用;让读者在如泣如诉的描写语言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小说主人公“沉沦”的原因。在故事情节上,从这里开始,把小说的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也推向了终结。在那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沉沦”,是悲剧性的,但节故事,它像一条装满了爱恨情仇的魔袋,在主人公的心灵上,把故事缓缓倒出,娓娓道来;给人一种深入灵魂的、找到曾经失落的自我的感觉。《沉沦》,是一面镜子!
《沉沦》很像作者的自传体小说;不只因为作者也曾经留学日本,有着和小说中的人物相似的身世及生活经历;从《沉沦》那朴素、真挚的语言中就能找到这种感觉。
沉沦作品赏析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
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
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郁达夫的小说情感如此饱满,大概可以从他本人对小说的定位上一探究竟。
“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郁达夫本人十分认同屠格涅夫对于小说作品与作者之间关联的观点,因此他在创作《沉沦》时,对自己过去的经历作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复原,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其中的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坎坷身世。
在小说中,主人公“他”出生于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三岁时丧了父亲,家里有两个哥哥。
“他”先后辗转多个学校求学,最后跟着哥哥来到了日本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
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身世与郁达夫本人早年经历高度重合,如果抛开小说中杜撰出来的情节来看,这也许就是郁达夫本人所作的记录早年日常生活的日记。
郁达夫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1899年,郁达夫三岁时,他父亲便撒手人寰。
而郁达夫青年时期也如小说中的“他”一样,先后在“杭州府中学堂”、“嘉兴府中学”、“美国教会学堂”以及浙江大学等多所学校就读。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随兄长郁华赴日本留学,1914年便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他”与郁达夫的经历不说百分之一百吻合,至少也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相似程度。
对郁达夫而言,《沉沦》中的“他”就是他内心中的自我,而以自我为主角创作的小说,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有一种代入感。
同样的身世,同样的经历,同样的环境,这样的设定必定使得郁达夫与小说中的“他”有着高度的共鸣,这就导致在《沉沦》中,小说主人公的情感宣泄是那么的激烈,因为“他”的痛苦体验也正是郁达夫本人深感迷茫的别样表现。
②偏散文化的写法,高度的情感宣泄单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小说应该注重的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散文则以个人情绪的抒发或个人见解的表达为重要特征。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杨 海 英内容摘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独树一帜,主人公身世与思想情感的坦露、宣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
忧郁、苦闷、自卑、颓丧是其作品中主人公的通病。
他们希望祖国强大,珍视民族尊严,有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对纯真爱情的强烈追求,却又对祖国的前途感到迷茫,陷在伤感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作者将现实人生贯穿在浪漫的氛围中,塑造了一系列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中的零余者的形象。
其小说内容是主人公复杂心理的直白表现,内容随主人公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结构上有着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小说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主人公的忧郁、苦闷、自悲、颓丧是那个时期存在于知识关键词 感伤 病态 忧郁 浪漫 现实 抒情郁达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作家,他那自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作品至今仍不断引起人民的兴趣。
尤其是1921年《沉沦》的问世,在当时雾气沉沉的中国文坛上激起了千层波澜,评论界对之毁誉参半。
人们在承认他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的同时,又随即指出,他的影响有很多消极的成分。
本文从文学角度,就以下几方面对郁达夫《沉沦》等早期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进行一下剖析。
一、 “零余者”的自白 银灰色的感伤郁达夫的作品具有自叙传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先生在谈论文学创作时,曾坦诚地说道:“至于我对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真的。
”[1] 夏志清博士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称《沉沦》是郁达夫“露骨的自传小说。
”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一部开先河自叙传式的小说的作品《沉沦》的主人公的悲苦身世与作者是十分相似的。
小说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是作者灵魂奥秘的自白。
他常以自己的经历、遭遇、感受乃至身边琐事作为他小说的素材。
单调地执着于自我,构成了郁达夫小说题材的显著特色。
郁达夫小说《沉沦》

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
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定。 • 郭沫若说: ‚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 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 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 得至于狂怒了。‛
• 这种大胆的暴露自我内心生活,追求内在真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影 响。 郁达夫本质上是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个性、气质都是典型的浪漫主 义的。他所接受的西方文学影响,浪漫主义为主。如英国的湖畔诗人, 俄国的屠格涅夫等。特别是卢梭对郁达夫影响最大。卢梭被认为是浪 漫主义之父。卢梭就追求人性的真实坦率。他的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 主张回到自然。在人性方面,是自然人性论。他认为,人天生就是美 好的,人性的丑恶是社会、文明造成的。回到自然,就是回到人的本
1、个性意识
•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 的解放的呼声。 •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作品叙述的是日常 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 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 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 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 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郁达夫说:‚我的心境是如此, 我若要辞去虚伪的罪恶,我只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 来。……我只求世人不说我对自家的思想取虚伪的态度就 对了,我只求世人了解我内心苦闷就对了。‛(《写完了 〈茑萝集〉的最后一篇》,《郁达夫小说集》818)
• 还有日本文学的影响,就是 私小说的影响。日本私小说, 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叙述 自我日常生活中体验、感受。 大量地进行欲望、情感那种 非常隐秘的个人内心生活的 叙述。包括一些很微妙的变 态的心理都有描写。有一篇 作品叫《棉被》非常著名的 私小说。
《沉沦》分析

有些同学反应关于《沉沦》的艺术特点笔记没有记上。
大家可以补一下笔记。
《沉沦》艺术特点:
⑴小说《沉沦》不仅向虚伪的封建礼教挑战,而且直接控诉了恃强凌弱的黑暗社会;结尾处则发出热望祖国强盛的呼声。
⑵小说集中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苦闷,特别是性的苦闷。
⑶郁达夫采取了大胆的自我暴露的方式,给传统的温柔敦厚的封建礼教以猛烈的冲击,给人以极端直率和真诚的新鲜感受,直接表现人物的变态性心理,在中国也是从郁达夫开始,开辟了新的题材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重自然
《沉沦》里有许多朦胧唯美的景物描写,说朦胧是因为郁达夫在写景时喜欢写雾、雾气、烟等缥缈的景象;说唯美,举个例子,在写主人公在稻田间闻着紫罗兰气息的微风而沉醉时,他说“他的身体觉得同陶醉似的酥软起来,好像是睡在慈母怀里的样子。他好像是梦到了桃花源里的样子。他好像是在南欧的海岸,躺在情人膝上,在那里贪午睡的样子。”唯美复古的大自然风光,也让郁达夫小说染上了浪漫主义的情调。
从《沉沦》分析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一、自叙传色彩
屠格涅夫说:“我的自传,就在我的作品里。”郁达夫十分赞同,他自己亦说:“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这就决定了郁达夫的基本的叙述内容,就是自我经历以及和自我关系密切的生活。把郁达夫的小说连起来读,基本写自己的内心
前面谈到受屠格涅夫等的影响,郁达夫小说呈现出自叙传色彩,然而他这样写的目的却不是为自己立传,而只是想“赤裸裸的把我的心境写出来”,以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就对了”,因此郁达夫的小说还带有浓厚的主观抒情性。小说大都没有完整的情节,而是以抒情为主、情节为次,重在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情感,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和生活的再现。他感兴趣的是人的内心生活,特别是内心世界中非常个人化的隐秘情感,甚至是变态情感。郁达夫小说的这一写法,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先河,而《沉沦》则是这一风格的开篇之作。(因为以往的小说大都以叙述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刻画鲜明地人物形象、构造曲折有致的情节为重要任务,而郁达夫却反其道而行。)
如《沉沦》中毫无过滤地将主人公在被窝里“犯罪”的自慰、偷窥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在梅园苇草丛中寻着男女亲热等过程的矛盾心理暴露出来,可谓前无古人!而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礼教一直视“性”为洪水猛兽,郁达夫对一个人性苦闷和追求性释放心理的直接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使他们感受到作假的困难。”(性欲的面纱被捅破了,被郁达夫直率地暴露了出来,卫道学家们装不下去了,他们惊恐,他们愤怒)《沉沦》不惜以真血肉去碰挡虚伪,也许力量就来自于卢梭,来自于启蒙运动。此外,郁达夫还将主人公对祖国的爱恨交织情感(恨是因为祖国的积贫积弱造成了他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对友情的渴望与唾弃的心理、对个性解放的渴求与受旧礼教旧思想束缚的矛盾都真实细腻地展现出来。
四、病态感伤
受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及五四退潮后社会环境沉闷压抑的影响,郁达夫总是竭力抒发他的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沉沦》的抒情风格就是感伤病态的,作品无处不弥漫着感伤沉闷的心理和氛围。小说主人公两眼常含清泪,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却又为“吃人”的旧礼教束缚;渴望真挚的友情和爱情,却又因为弱国子民的身份而自卑羞愧;希望被理解和关怀,却猜忌、不信任周围人……最后他去酒馆寻妓,认为自己“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心理的抑郁和失衡达到顶点,终于沉海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