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用人术

合集下载

古代帝王用人法则

古代帝王用人法则

学古代帝王将相的用人法则古人曾子有句话说得好:“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用师者王”就是领导者非常谦虚好学、礼贤下士,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足、不能,尊奉真正贤能之人为老师,善用天下之智力以谋大业,从而“王天下”成大功。

例如周文王用姜太公尊之为太师,其后文王逝世,武王继位,又拜姜太公为国师,并尊称为“师尚父”。

商汤王用伊尹,齐桓公用管仲尊之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师。

“用友者霸”就是领导者对下属像兄弟朋友一样。

例如刘邦用萧何、韩信、张良,符坚用王猛,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则是指专用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顺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

这是曾子体察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用人大原则,这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有两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

用干部指的就是人才选用使用问题。

在国外还有一种说法,领导者的工作,十分之七的时间是在考虑选人用人。

可见选人用人对于领导者是多么重要。

在市场中做为优秀经理管理的对象是人,所有的工作任务也都要靠人来完成,所以,管理成败的关键,也就在于选人用人上。

所以,领导选人之道,博大精深,是所有想在领导职位上呆得长久的人、所有立志于凝聚人心、干一番事业的人必须练就的本事。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作为领导者,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必须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正确识人、择人、用人,为自己成就大事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在《将苑—知人性》中,诸葛亮提出了七种用人的方法:通过考察对是非之事的处理来看其志向;通过辩论诘难来考察其应变能力;通过讨计观察其见识;通过告诉他祸难观察其是否勇敢;通过让其喝醉来考察本性;通过诱之以利看其是否廉洁;通过与其相约看是否守信。

除了个人品质外,诸葛亮还提出因职能和特长而选拔人才,这一点也和现代企业的人才招聘不谋而合。

古人还讲到“为职择人则治,为人择职则乱;任人唯贤则兴,任人唯亲则衰;用当其才则安,用非其才则怨:用当其时则佳,用失其时则废;异质互补则强,同性相斥则弱”。

中国历代帝王用人哲学

中国历代帝王用人哲学

中国历代帝王用人哲学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们,无论是传说中的黄帝、尧舜,还是实际上的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用人哲学。

这种哲学不仅直接影响了君王的统治,也体现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

在文中,我们将以历史时代为线索,对中国历代帝王的用人哲学进行探究。

尧舜禅位时期始终坚持重用贤能,他们封贤达、任刚、伯服等人为大司成,负责掌管天下,建立了“三皇五帝”的制度。

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能干、忠诚的官吏,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领导者应该择人而不是择亲,而唯有贤能是判断人才的标准。

这个思想一直持续到秦汉时代。

秦汉时代,儒家学说日益兴盛,它的“仁爱”思想对统治者的用人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丞相李斯,就是秦始皇的重要辅佐者之一。

他认为,官员应该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君王。

同时,他以法家的思想,主张制定严谨的法律规定,以严惩官员腐败、违法行为。

汉武帝时期,李斯的思想在朝野中逐渐得到了认同。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制度稳定,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不断涌现。

唐代,中国经历了长达300年的鼎盛时期,其中玄宗执政期间特别重视文化的发展。

此时的用人哲学表现为,不仅要重视士人,也必须尊重其独特的才智。

唐玄宗任用李白、王维、白居易等一批文人墨客,促进了唐代文化的繁荣。

同时他还注重选人用人的标准,重视官员操守道德和政绩考核。

这一用人哲学的体现,为唐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和科技最发达的时期。

宋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和学问,他们认为成长于儒门的知识分子是最能胜任官职的人才。

同时,宋代也重视实用主义,注重考核官员个人的技能和成就。

在这个时期,官员们的本领不再仅仅是制定政策,也需要负责实施计划,并为其成果负责。

这种用人哲学的体现,为宋代新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代,主流思想转向了道家和儒家的结合,强调敬畏天地、明辨是非、道德为先等观念。

古代帝王的用人之道

古代帝王的用人之道

古代帝王的用人之道中国古代帝王的用人之道:恩威并重经典新知曾国藩读书会曾国藩读书会2016-12-14 11:19无论是君主,还是其他领导者,凡是爱才惜才者,大都对优秀人才关爱有加。

优秀人才往往勤勉,勤于读书,勤于政务,勤于思考,其中废寝忘食、积劳成疾者并不鲜见。

他们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时间的长短,因而不能不引起领导者的关注。

群臣朝拜图(资料图图源网络)李世民唐太宗在关心爱护人才方面有不少记载。

马周被提拔为中书令后,按说正是为朝廷出力的好时候,但他却不幸“病消渴”,按现在说法就是得了糖尿病。

史载:“当时唐太宗住在翠微宫,他命令找一块适宜病人居住的好地,为马周兴建住宅。

根据太宗的指示,名医和宫内使者来往探望,络绎不绝。

日常饮食太宗也经常叫人送御膳给马周。

太宗还亲自为马周调药,派皇太子前去慰问。

”对直接因公受伤的有功人才,唐太宗的表现更是动人。

贞观十九年(645年)三月,右卫大将军李思摩在战斗中中箭受伤,唐太宗亲自为他用嘴吮吸疮血。

将士们听说这件事后,无不为之感动。

李世民(资料图图源网络)武则天武则天也是一位爱才惜才的君主。

她对狄仁杰常称“国老”,而不直呼其名。

狄仁杰经常在朝堂上与武则天当面辩论是非,直言进谏,武则天经常是屈意听从。

有一次,狄仁杰跟从武则天出游,遇上一阵大风,把狄仁杰的头巾吹落到地上,马也受惊狂奔起来。

武则天命令太子追上去,抓住缰绳把马控制住。

狄仁杰因年老多病屡次请求退休养老,武则天不答应。

狄仁杰每次进见,武则天常常不让他叩拜,说:“每次见到您叩拜,我也觉得身上疼痛。

”狄仁杰去世时,武则天哭着说:“国老不在了,我的朝堂就像空了一样。

”对于武则天,历来褒贬不一,但这段关于关心狄仁杰的描述,恐怕谁读了也会为之感动。

可以想见,在场的大臣们听了会是什么感觉!武则天(资料图图源网络)唐玄宗唐玄宗开元年间,宰相姚崇没有自己的住宅,寓居在罔极寺,因身患疟疾而请病假,玄宗派人前去询问饮食起居情况,一天竟达数十次。

汉武帝刘彻四大用人之道

汉武帝刘彻四大用人之道

汉武帝刘彻四大用人之道汉武帝统治的五十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其统治具有“外儒内法,杂而用之”的特点,他在文治和武功方面皆有卓著的建树,其雄才大略非一般帝王可比,尽管武帝敬畏鬼神,好求仙学道,并严厉刻薄,常诛戮大臣,但在用人上,他力行“为政之要在于选贤”,其用人之道蕴含了很丰富的领导艺术,对今人仍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和《中国通史》,可以把汉武帝的用人之道归结为四点。

一、广开渠道,礼贤下士。

武帝用人不抱门第观念,对来自中下层的人才格外垂青。

卫青虽出身奴仆,但他善于骑马射箭,勇敢力气胜过常人,对官吏士大夫以礼相待,对士兵有恩,众人都愿意为他效力,他有作军事统帅的才能,所以每次率兵出征,都能立下战功,天下人都佩服武帝了解人才,善于用人。

淄川人公孙弘,宽厚谨慎,在参加对策考试时提出治理国家的八项根本措施,当时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人,太常公布考试成绩后,公孙弘被列为下等,对策上呈武帝,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定为一等,随任命他担任博士,不久官居丞相。

临淄人主父偃,家中贫困,借贷没有地方,主父偃就向西进入关中,到皇宫的宫阙下上书,早晨把奏书呈上,晚上就被召入宫中拜见武帝,他谈了律令方面的问题八项,谏止征伐匈奴的事情一项,得到武帝的赞赏。

此后,由于他在内消诸侯和外御匈奴方面提出了“推恩令”和营建朔方郡的策略,都被汉武帝采纳,多次受封,官至中大夫。

武帝所用之才来源于两条渠道,一是建立太学培养人才,二是实行察举制度挖掘人才,建立太学和实行察举,以往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得到改变,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比过去宽广多了,少数出自社会下层的人,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在这种新的制度下,武帝通过策问和考试,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按自己的意志选择称职的官吏。

元封五年,武帝颁发纳贤诏:“只要是可以建功立业的大事,必须等待非同寻常的人才去完成。

所以有的马虽然凶暴不驯,却能一口气奔跑千里,有的世人虽然遭到世俗的拖累,却能有所作为。

古代帝王用人法则

古代帝王用人法则

古代帝王用人法则1.重视人才选拔:帝王们普遍都非常重视选拔人才,他们注重人才的能力和德行。

帝王们通常通过各种方式来找寻潜在的人才,如招募公门员工,设立科举制度,赏识和奖励有才能的士人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最能胜任的人才引入政府,并让他们为国家做出贡献。

2.简政放权:古代帝王们普遍认识到,过度干预政务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他们通常会将一些权力交给各级官员和地方统治者。

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帝王的工作负担,还能够激发官员和统治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以德行为先:古代帝王们相信,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本身具备高尚的德行,才能得到民众的尊敬和支持。

帝王们常常会关注官员和统治者的德行表现,以此来判断他们是否值得信任和推崇。

同时,帝王们也会倡导崇尚德行的社会风气,以此来塑造整个社会的道德基准。

4.奖励和激励:帝王们普遍认识到,通过奖励和激励可以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帝王们通常会对有出色表现的官员和统治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如晋升、封爵或赏金等。

这种奖励和激励制度能够鼓励人们为国家和统治者做出更大的贡献。

5.轮换官员:古代帝王普遍采用轮换官员的方式来防止一些官员滥用权力或腐化。

帝王们通常会将官员轮换到不同的职位和地区,以此来增加官员的经验和拓宽他们的视野。

这样做不仅能够减少权力的滥用,还能够培养更多的合格官员。

6.委任得力助手:古代帝王们通常会委任得力助手来协助他们处理政务事务。

这些得力助手通常是帝王信任的人,他们能够帮助帝王处理日常的政务工作,解决国家的问题。

委任得力助手能够让帝王集中精力于重要事务,同时也能够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

总之,古代帝王用人法则是帝王成功管理国家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重视人才选拔、简政放权、以德行为先、奖励和激励、轮换官员和委任得力助手等手段,帝王们能够有效地选择和任用人才,并且保持政府的稳定和延续。

这些法则不仅在古代被广泛应用,对于现代公务任用也有很多借鉴的价值。

古代君王的用人典故

古代君王的用人典故

《古代君王的用人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古代君王用人的有趣故事。

先来说说唐太宗李世民吧。

他特别会用人,有个叫魏征的大臣,经常给他提意见,有时候唐太宗都被气得不行。

但是唐太宗知道魏征是为了国家好,所以还是很重视他的意见,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好。

还有齐桓公,他不计较管仲以前是敌人,还让管仲当大臣。

管仲很有本事,帮齐桓公出了好多好主意,让齐国变得很强大。

小朋友们,这些君王是不是很聪明呀?
《古代君王的用人典故》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聊古代君王用人的故事。

你们知道周文王吗?他请姜子牙出山帮助他。

姜子牙年纪很大啦,但是周文王不在乎,觉得他有才华,真心诚意请他。

最后在姜子牙的帮助下,周文王做了很多好事。

再说说秦孝公,他用商鞅变法。

商鞅的办法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但是秦孝公相信他,让秦国变得越来越厉害。

小朋友们,君王会用人很重要呢!
《古代君王的用人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再来讲讲古代君王用人的典故。

比如说刘邦,他用了张良、萧何、韩信这些有本事的人。

张良给他出谋划策,萧何帮他管理后方,韩信给他打仗。

大家一起努力,刘邦最后当了皇帝。

还有刘备,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可聪明啦,帮刘备打了好多胜仗。

小朋友们,从这些故事里能知道,用人要用对人,这样才能成功哟!。

秘传帝王学之用人术

秘传帝王学之用人术

秘传帝王学之用人术前面的话:熟悉西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韩信、陈平,二人在项羽帐下之时,才不得施,谋不得用,名不见经传,转投刘邦之后,抱负大展,纵横天地,难道是韩信、陈平之流刻意对项羽隐藏才华,而对刘邦倾情相助吗?只是项羽不如刘邦会用人而已。

刘邦长于用人,开创江山四百年,项羽短于用人,最终自刎乌江。

可见,用人之术事关成败,不可不察。

另:《帝王秘传借力术》《秘传望影揣情术》等文章已发于微信公众平台,锦衣霸王(bwjinyi),有兴趣的朋友,可关注参考。

黄石公曾有言:“使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决取其利,愚者不爱其死。

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看来,在他老人家的眼里,勇、智、贪、愚等不同材质的人,皆可为用,据不同特性和特长,授予不同工作,才是用人至高之境。

如果能够做到“因长用人,因时用人”八字箴言,也算是通晓用人天机了。

“因长用人”。

有言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或有言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更有言为“人无完人,金无赤足”。

用人没有是非,只有长短,皆非圣贤,又怎能贯通众道?如果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并因长处授职,又何须困惑于无人可用?熟悉西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郦食其,在投靠刘邦之前,郦食其不但穷困潦倒,还被人们称为“狂生”,视为异类,但刘邦却慧眼识珠,根据其舌吐莲花之长,使其充当说客,出使诸侯,为刘邦建立'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

“因时用人”。

智者用人,度世授才,争夺之时,书策为先;分定之后,忠义为首。

在不同的形势下,起用不同的人才,难道不是因时而动,循时而进,通晓天时吗?切不可以“德”障目。

刘邦手下的重要谋臣,陈平品德不佳,不仅收受贿赂,而且有“盗嫂”风言。

但刘邦深晓“度世授才”之理,诸侯纷争之际,重用技长奇正的陈平,陈平六出奇计定江山,淋漓的诠释了刘邦用人境界之高深。

微信公众平台:锦衣霸王(bwjinyi),弘国学阳谋之道,授帝王秘学之术,助有志之士成就人生辉煌。

什么是帝王之术?三句话概括“帝王之术”的根本!

什么是帝王之术?三句话概括“帝王之术”的根本!

什么是帝王之术?三句话概括“帝王之术”的根本!本文导读:现如今人们肯定听说过帝王之术,现如今看来这样的话是对古代帝王说的,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皇帝要维护一个王朝的发展和稳定,由此就出现了帝王之术。

时至今日,人们对古代的帝王之术仍然是存在争议的,到底什么是帝王之术呢?这个问题恐怕一时半会儿没有人能够回答清楚。

帝王之术在现如今看来,可能是属于哲学的范畴,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

大多数老板或者领导是会用到帝王之术的。

其实帝王之术一般指人君南面术,什么是“人君南面术”那?简单说就是治国之道、帝王学、统御天下之术。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懂得帝王之术的,一般的情况下,一个王朝的太子就会在老师的教导下去学习一些古籍知识,在学习的时候,老师就会将这些历史讲解为帝王之术,以便日后的运用。

拿汉高祖刘邦来说,根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根本上的帝王之术无非就是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

怎么这样说呢?看看史记中的记载:“夫运筹策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从这样的记载来看,刘邦是很懂得自己的缺点的,接下来记载了关键。

“三人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这句话就说明了一切,懂得运用三人,才是刘邦能够得到天下道根本原因。

现如今看来,汉朝距今已经过去了上千年的时间,汉朝之后的历朝历代中,每个开国皇帝都是懂得运用人才的。

换句话说,古代的帝王之术就是统御天下之术,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发现人才和利用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古代的帝王之术从根本上可以看成是用人之道。

在三国时期编著的《人物志》中,作者刘劭写了如何发现和利用人才。

不过要是细说帝王之术,那么这个范围涵盖的就太广泛了。

古代的帝王之术在各门类学问或轻或重、或多或少都涉及到。

不过在这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帝王运用人才的技术。

假如当时的刘邦没有运用好萧何、张良和韩信,那么他肯定建立不了汉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帝王的用人术作者:孟鑫来源:《资治文摘》2008年第01期帝王掌管天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在这诸多力量中,中央执行机关里的行政长官,特别是那些资深且有能力者,更常常成为帝王要优先考虑的对象。

既要调动他们的忠诚心和积极性,又予以适当限制和合理控制,这是再理想不过的。

因为没有这些人的工作,帝王将一事无成。

如果使用不当、控制不严,帝王也会大权旁落。

究竟如何驭臣,这其中不仅多有花样,而且也颇具难度。

自树威信做了皇帝的人并不一定是最有威信的人,而一旦身为国主,树立威信又是绝对必要的。

比如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位至至尊以后曾经多次到全国各地巡游,每到一地,他都要刻石立碑,碑文写的无非是他身为皇帝的功劳和辛苦。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自我标榜,其目的无非是要建立自己的威信,在百官和百姓中确立自己不同于他之外任何人的特殊地位,秦始皇的这一举动,在其驾驭臣下方面确实起到了预期的作用。

灭秦建汉的汉高祖刘邦也深知自树威信的重要性,有两件事很能说明他对这一问题的敏感和自觉。

刘邦在得了天下以后,大臣们整天大吃大喝,这些人大多缺乏文化教养,完全不懂礼仪,喝醉酒就吵吵嚷嚷,甚至舞刀动枪,这使刘邦很不开心。

这时有个精明的儒生名叫叔孙通的看出了刘邦的心事,就建议刘邦制定礼仪。

刘邦虽然是个粗人出身,但他马上意识到了叔孙通建议的价值,于是当即命令叔孙通尽快去做。

叔孙通遵照刘邦的旨意,找来三十多个懂礼仪的儒生没日没夜地抓紧排练。

一个多月以后,儒生就演练成熟,正好这时大汉定都长安,刘邦就把叔孙通排练的这套礼仪原原本本地运用在大臣们身上。

群臣照礼仪进殿陆续接受刘邦的召见,按官阶高低依次向刘邦行叩拜之礼。

进见的大臣都俯首低眉,恭敬备至,整个召见过程井然有序。

自此以后,刘邦端坐于上,群臣按礼仪进宫接受召见,就自然成为一种规矩。

借礼仪制度建立个人尊严、提高个人威信,这是刘邦有意而为的。

所以,当刘邦目的达到以后竟喜不自禁地说:“我现在才算真正体会到当皇帝的尊贵了。

”下诏罪己曹魏黄初二年六月,日食发生。

日食在今天看来已是一种很容易理解的自然现象。

但古人却往往把自然现象与人间社会政治联系起来,认为自然的非正常现象是上天对人类的警告,如不及时向上天承认错误,上天就会给人间降下灾难。

当时,负责官员将此事上报文帝曹丕,要求按旧例罢免太尉以避灾。

此时的太尉是老臣贾诩。

这贾诩原本是张绣手下的谋士,归附曹操后,他自知身为降臣难与曹操旧部相比,于是就暗地里在曹操儿子曹丕身上下工夫。

他先是帮曹丕“深自砥砺”争宠、固宠,谋算曹操身后自己的政治命运。

一次曹操就立嗣一事征询他的意见,贾诩避而不答。

曹操问他为什么不说话,他回答说是在想袁绍和刘表的儿子们因争立而相互残杀的故事。

这一说,曹操自然明白这是在劝自己按长幼顺序册立曹丕为太子。

贾诩在老谋深算的曹操的眼皮子底下冒险押了这一宝,暗怕会被多疑的曹操识破,自此便韬光养晦,闭门不出。

后来曹操果然立曹丕做了太子,曹丕也知道贾诩于此事甚有功劳。

所以,曹丕一上台,就立刻任命贾诩做了太尉。

曹丕重用贾诩,不光是因为贾诩对自己有恩,而且还因为贾诩的深谋远虑对自己稳坐帝位大有用场。

而这黄初二年,是曹丕登基称帝的第二年,政局还未完全稳定,当然不能因一个小小的日食就除掉贾诩。

所以,曹丕听完报告,下诏说:“上天降下灾异,是警告天子的。

天子委过于下级官员,这不是圣人的做法。

文武官员们,大家小心尽职吧!以后凡有此类警告,绝不归罪你们。

”曹丕这纸“一切责任由我来负”的罪己诏书,不仅保住了谋臣贾诩,而且也为自己买下了宽仁、厚待功臣的美名。

收买人心稳定臣心,收买人心,是皇帝分内的工作,封赏最不喜欢的人也是有效的办法之一。

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之后,由于大臣们争功不止,封赏工作迟迟无法进行,仅封完刘氏宗室和外戚就停止了。

有些旧臣对此很不满意,一时间人心浮动。

刘邦对此颇为担心,就把张良找来询问原委,研究对策。

张良详细向刘邦作了汇报,并添枝加叶地说,大家对皇帝迟迟不赏功臣很有意见,就要计划造反了。

这准备造反的人当中,连曹参和陈平也包括在内。

刘邦一听,情况十分紧急,忙向张良讨主意。

张良说:“陛下取得天下靠的是这批功臣,而现在封赏的却大都是亲戚朋友,将领们怕封赏轮不到自己头上。

还有,陛下平定天下剪除的都是平常怨恨的人,现在还没得到封赏的人当中,哪个敢保证平时没有一点过失,因此他们是怕陛下乘机处罚打击他们。

”刘邦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知道天下初定,功臣良将无论如何是需要的。

于是忙问张良怎么办才好。

张良问刘邦:“这些人中有没有陛下平时最憎恨、最不喜欢的?”刘邦说:“有。

雍齿仗着和我同乡,曾经多次跟我过不去,我早就想杀掉他。

可是因为他立功多,所以一直不忍心下手。

”这里所谓“功多”、所谓“不忍心”其实都是说给人听的。

韩信不是功盖天下,照样被杀掉了吗?刘邦深知,此时最要紧的是安定人心,于是这一念之间,雍齿就彻底改变了命运。

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当天设酒摆宴,封雍齿为二千五百户汁方侯。

群臣得知雍齿受封的消息,都很高兴,他们说:“连雍齿都有资格封侯,这封赏还怕轮不到我们吗?”于是,一场即将发生的骚乱,以雍齿的受封为界,在一夜之间就平息了。

丢卒保车明成祖永乐年间,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势大。

镇守贵州的都督马烨采取各种手段,企图刺激当地的少数民族造反,以便抓住口实,彻底废除土司制度,代之以中央选派的“流官”。

其中采取的最极端做法是把前任土司头目的妻子奢香脱光衣服鞭打。

这一下,当地少数民族果然愤怒异常,打算起兵反叛,但被现任土司头目坚决制止了。

他亲自进京上访,状告马烨。

永乐帝自然对此事洞若观火,他明白马烨完全是为了明王朝利益,又清楚此时正是提出交换条件的好时机。

于是召宣受辱遭打的奢香进京。

永乐帝问奢香说:“马烨辱打你是错误的,我现在为你除掉他,你准备怎样报答我?”奢香叩头说:“我保证世世代代不犯上作乱。

”永乐帝微微一笑,说:“不犯上作乱是你们的本分,怎么能说是报答呢?”奢香万般无奈,答应为明王朝从贵州东北部开一条通往四川的山路,以供驿使往来。

奢香答应的这一条件无疑是永乐帝极其欢迎的。

官府有路可通,铁鞭可及少数民族地区,那他们自然不敢再造反。

永乐帝也实践诺言,随即召回马烨,将其斩首。

这马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明王朝的利益,但他所做的一切却又成了最后被杀的罪状。

事后永乐皇帝也说过:“我也知道马烨对朝廷忠心耿耿,但是我如果顾惜他,就没办法安定贵州这块地方了。

”以他排他唐大历年间,宦官气焰十分嚣张,唐代宗利用宰相元载的力量诛杀了宦官鱼朝恩,收回了宦官霸占的权力。

但此后元载的权势却因此得到扩张,有一件小事即可看出元载权势之大。

元载有个亲戚向他讨官,他一向瞧不上这个亲戚,就胡乱在一张纸上写了“元载”二字,这个亲戚就拿着纸给地方官看。

地方官一看是元载的签名,竟然像面对当今宰相元载似的,对元载的这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大加款待,尊敬有加。

元载势力如此之大,这是代宗绝难允许的。

代宗起初还单独召见他,希望能既保住这位“功臣”,又使之悔过自新。

但后来见元载一意孤行,不思悔改,就决定搬掉这块绊脚石。

代宗对付元载的办法,先是任用不依附元载的大臣。

而元载也非等闲之辈,他则多派亲信,于内外广泛搜集刺探代宗的情报。

代宗信任将军李泌,元载就诬陷李泌是鱼朝恩的余党。

代宗为不过早刺激元载,忍痛把李泌派往江西观察使魏少游处任参佐,并约定:“朕决意除载,当有信报卿,可束装来。

”大历六年,成都司录李少良上奏揭发元载“奸赃阴事”,代宗准备就此下手除掉元载。

不料李少良走漏了风声,元载抢先诬告李少良,代宗从大局考虑,宣布李少良“凶除比周,离间君臣”,将李少良处死,暂时稳住了元载。

大历十二年,代宗又收到一封状告元载“图为不轨”的密奏,代宗借此命令将军吴凑趁元载来政事堂议政的机会,当场将元载逮捕,并“赐载自尽”。

元载自知这次难逃一死,只提出要求,让自己死得痛快些。

而使者明白其中就里,故意要元载“受少污辱”,脱掉脚上的臭袜子塞入元载口中,然后才砍掉他的头。

从代宗和元载斗法的前前后后看,代宗先是利用元载扫荡了宦官,然后又设法除掉了元载。

这里,代宗就是利用以他排他,达到相抵相消的目的。

分职弱权皇帝对臣下的分职弱权,成功者莫过于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做文章。

像丞相一职,位极人臣,他既可以是皇帝的得力助手,又可能对皇室构成重大威胁。

西汉初期的丞相甚至可以驳回皇帝的诏旨。

到汉武帝时,中央设尚书省,尚书令分去了过去丞相拆读天子奏章的权力。

以后,皇帝又提高太尉、御史大夫的地位,使之与丞相平起平坐,并把三者先后更名为司徒、司马和司空,变一相为三相,从而彻底改变了丞相掌管天下一切的局面。

东汉光武帝宠信尚书令侯霸,把原来由丞相掌管的政务移交给尚书台。

曹魏时期,朝廷又设中书监掌管机密政务,尚书台草拟诏书,评议尚书奏事的权力也移交给中书监,尚书台的权力又受到限制。

南北朝时,皇帝命过去专管皇帝家庭杂务的侍中、黄门侍郎参预平议尚书奏事,以削减中书监的权势。

到隋代,朝廷设立殿内省,包揽皇帝内务的一切工作,而门下省则成为参预政事的封驳机关。

至此,丞相与尚书的权势被削弱,中央各机构都成了围绕皇帝旋转的大小秘书组织。

秘书组织大体上是服务性的,它从根本上就不具有动摇皇帝威权的能力。

(摘自《人力资源报》2007年10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