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用人之道
汉高祖的用人之道

汉高祖的用人之道汉高祖刘邦本一介布衣,文不能书,武不能战,却能打败强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
其成功有赖于诸多因素,关键是用人有独到之处。
量才使用准。
刘邦麾下人才济济,最著名的是“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
他曾说过,运筹帷幄、出谋献策不如张良,排兵布阵、攻城掠地不如韩信,治国理政、后勤保障不如萧何。
用准用好“汉初三杰”是他的大手笔。
俗话说,“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用人不当,能位不适,有的大材小用,浪费人才;有的小材大用,贻误事业。
量才任职,能位相称,必然使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必然形成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建功立业的良好态势。
不拘一格选。
刘邦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选人用人从不求全责备,敢于大胆启用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奇人异士”,用人所长,扬长避短。
如当时阳武人陈平,缺点很多,名声很差,曾在项羽手下做过谋土,因为不被重视,就投奔了刘邦,得到重用,之后,他“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企业,需要一大批各有所长的人才。
建立这样一支人才队伍,人事部门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树立一种宽容的人才观,积极探索,不拘一格,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如从推进改革发展的赛场上识别干部,让更多的“千里马”在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敢于破格使用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年轻干部,不惟资历,不惟学历,把年轻干部放到急难险重的工作岗位上,做到人职相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绝不能画地为牢,人为设限。
赏罚分明激。
乱奖只会给不干事的钻空子,乱惩只会挫伤会干事的积极性。
刘邦对待人才一视同仁,奖惩分明,奖罚有度,从将军到士兵保持了旺盛的斗志。
由此来看,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选人用人看品德、凭能力、重实绩、听民意,畅通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通道,把那些滥竽充数的不称职者和相形见绌者及时调整下来,激发广大人才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争先创优,推进企业改革发展。
简析刘邦用人之道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
标题
2、不拘一格 用人所长
张良是贵族之后,陈平是游士,萧何本来和刘邦一样, 是个小小的吏员;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智囊陈平曾有盗嫂 受金之嫌;舞阳侯樊哙原为街头屠夫,以猪狗为业;绛侯 周勃曾以编蚕箔为生,兼做丧事中的吹鼓手;关内侯娄敬 是车夫;良王彭越曾以打鱼为生;淮南王英布,曾是秦朝 受黥面之刑的犯人。正因如此,刘邦手下才能猛将如林、 谋士如云,四方豪杰趋之若鹜,天下英才都乐为刘邦所用。
简析刘邦的用人之道
2016.9.27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标题
标题
大风歌
大风起兮 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 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 守四方。
标题
评价刘邦
田人隆先生说:刘邦创建的不是一时之功, 而是万世之功。 司马迁把刘邦誉为圣人,与尧帝相媲美。 毛泽东称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 个”。 英国著名史学大师汤因比说,人类历史上最 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 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另一位便是创建大 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及时激励!
标题
5、善于纳谏 从善如流
韩信封侯 鸿门宴 废立继承人的问题
不武断行事!
标题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臧荼、韩信、 彭越、英布。 从今以后,非刘 姓者不能称王,谁若 违背此约,天下可共 起而击之。
标题
管理者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
标题
标题
标题
HRM最高境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 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 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 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 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 为我擒也。
论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

论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领导者用人是一门领导科学艺术,要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求才、知才、育才的能力,这是决定领导成败的关键,汉高祖总结的成功经验,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汉高祖的用人之道总结有以下四点:1、要会选拔人才,知人善用,用人唯贤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
他的部下萧何是沛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
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曹参是狱椽,张苍为秦御史,叔孙通为秦待博士,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还有陈平、夏候婴等皆白徒,但他们各有其长,才为刘邦大胆任用,都成了刘邦手下的谋臣战将,是刘邦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以此为鉴,把真正有才华,道德素质好,有着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的人为自己所用,要善于发现、挖掘人才。
不惧任何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学历高低等。
2、敢于用人,同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在对韩信的作用上,更是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使其在平定项楚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投奔项羽后,项羽不予重用,又投刘邦,又不被了解和重用,于是又想逃跑。
可是,萧何深知韩信的军事才能,灭项楚定天下,没有韩信不成。
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并说服刘邦要重用韩信。
刘邦立即采纳萧何建议,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全军。
并下令,若有不服者“杀头”,使韩信感动不已,竭力扶汉诛项,四年一统天下。
领导者的用人之道就是要敢于用人,对于人才的任用应该不拘小节,只要有才能,就应该受到重用,同时不偏听偏信,更不轻易怀疑所用之人。
3、善于用人,用活人才汉高祖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
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无人能及。
三位高人都在刘邦旗下效力,其战争结果不言而喻。
刘邦的顶级用人术,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

刘邦的顶级用人术,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构建矛盾套人术通过对目标对象构建出一组或者多组矛盾,从而收服目标对象、套住目标对象。
1、收陈平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高下,而即与共载,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此时,各个将军们都不服陈平,而刘邦听说后,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更加宠幸陈平。
这样做,1)去除陈平的顾忌和包袱。
2)构建出一个矛盾——不满VS满意。
这一做法,可使陈平能放胆发挥自己的谋略,同时是构建了不满和满意的两个极端——这就远远超越了陈平的后方、把陈平套在自己手中了,所以,终其余生,忠心耿耿于汉朝天下。
绛、灌等或谗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王不容,亡而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
今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臣闻平使诸将,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
”这就是陈平在其他能干者眼中的形象——和嫂子通奸、事魏不忠、事楚不忠、贪贿赂的乱臣,在此情况下,陈平可谓危在旦夕。
而刘邦怎么做呢?刘邦召来陈平一番问答后,汉王乃谢,厚赐,拜以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诸将乃不敢复言。
通过道歉、厚赐、升官,1)尽去陈平可能的包袱。
2)基于亲信将军对陈平的质疑,构建了一个矛盾——质疑VS信服。
就这样把陈平这个不忠之臣、乱臣,套成了一个忠心之臣、能发挥自我的才干之臣。
其后更是,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予平,恣所为,不问出入。
通过恣所为,不问出入,1)尽去陈平用钱上的顾虑和包袱。
2)同时,这里又构建了二个矛盾——贪钱应避免支配钱VS 给钱让支配钱、质疑VS全信。
可以说,刘邦就是陈平的后盾,通过尽去陈平的包袱、通过构建出的几组矛盾,把陈平完全的发挥了、收服了。
正是能构建这么大的矛盾,所以能做大风歌、鸿鹄歌这种气度恢宏、气势磅礴的诗歌。
2、收英布英布到时,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就叫英布去见他。
英布见状,怒火燃胸,后悔前来,想要自杀。
当他退出来,来到为他准备的宾馆,见到帐幔、用器、饮食、侍从官员一如刘邦那么豪华,英布又喜出望外。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尹茂国江苏沛县汉城国际学校历史教研组刘邦出身农家,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终于推翻了暴虐的秦朝。
在楚汉战争中,他再展雄风,击败项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此后,他完善了政治体制。
削夺了异性诸侯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
刘邦的这一切成就与他的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社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用人是一门大学问,今天我们研究刘邦的用人之道,就是为了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下面我就来谈谈刘邦的用人之道。
(一)慧眼识人、明察秋毫:刘邦对人才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楚汉战争后,刘邦向大臣解释自己胜利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由此可见刘邦对人才的长处和短处有着准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在于吸引人才,治理部下。
萧何的长处在于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安定后方,调度物资。
张良擅长创造性地制定战争策略和方针。
曹参灌婴等人骁勇善战,但在统帅大军,出奇制胜方面非韩信莫属。
因此刘邦整合了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各尽其才,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
刘邦临终时,吕后到病床前询问刘邦对后事的安排。
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之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
”问其次,上曰:“王陵可,但陵少戆,陈平可助之。
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2)其后的历史真象他说的那样,萧何死后,由于曹参为相,吕后不敢轻举妄动。
在吕氏乱刘的关键时刻,陈平和周勃合作智夺北军和南军,消灭诸吕,扶汉文帝即位。
这说明刘邦对身边的大臣的性格、才能和品德了如指掌,对周围的人明察秋毫,他识人的眼光不能不令人叹服。
(二)仁爱大度、虚怀若谷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刘邦是如何用人的?

刘邦是如何用人的?
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大意便是论谋略我比不上张良,论内政我比不上萧何,论军事我比上韩信。
这三个人,被称为汉初三杰。
他们能为刘邦所用,说明刘邦的确是个知人善用的好领导。
刘邦用人最大的优点是知人善用,如像用萧何管理内政后勤,用张良出谋划策,用韩信统军打仗。
都是发挥他们的长处,使他们人尽其才。
第二个就是用人不拘一格,张良是没落贵族,萧何是县吏,陈平是一方游士,周勃是吹鼓手,樊哙是屠户,你看这就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只要你有才你合适,我刘邦就用你。
第三个就是不计前嫌,称帝后,由于很费心伤神,所以只封了一
批比较亲近的功臣,还有一些受过责备和处分的功臣并没有得到封赏,这些人就一直有些骚动,于是刘邦就听了张良的建议,不计前嫌地封赏了自己最讨厌的人雍齿为侯,最终稳定了群臣的心,你想啊,连皇上最讨厌的人都能封侯,那自己肯定也没问题啊。
还有就是用人不疑,陈平并不是刘邦的老班底,是从项羽那边投降过来,但一过来就因为才能受到了刘邦的信任,这让一些老成员很不开心,于是就在刘邦面前说陈平的坏话。
刘邦经过验证,陈平除了德行上面有点儿过失外,能力上还是不错的,于是继续对陈平委以重任。
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用人之道。
以下是一些刘邦的用人之道:
1. 不拘一格:刘邦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不论出身、地位、财富,只要有能力就会得到重用。
他曾经重用过许多出身贫寒的人,如韩信、陈平、萧何等。
2. 善于倾听:刘邦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来自基层的声音。
他会认真听取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3. 赏罚分明:刘邦赏罚分明,对于有功的人会给予重赏,对于有过的人会给予重罚。
他曾经封赏过许多有功之臣,如韩信、彭越等。
4. 信任下属:刘邦非常信任自己的下属,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他相信下属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不会过多干涉他们的决策。
5. 用人不疑:刘邦用人不疑,对于自己信任的人会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他不会轻易怀疑自己的下属,也不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就改变自己的信任。
6. 重视人才培养:刘邦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他会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和选拔人才。
他曾经设立过太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刘邦的用人之道是不拘一格、善于倾听、赏罚分明、信任下属、用人不疑和重视人才培养。
这些用人之道使得他能够吸引和留住大量的人才,为汉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邦的用人术,学会他的这8招,高手都会围着你,情愿听你的

刘邦的用人术,学会他的这8招,高手都会围着你,情愿听你的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政权终落谁手?人们普遍看好项羽,因为项羽是将门之后,勇猛过人,有强大的号召力,而且手下的部队和所占的地盘,位居群雄之冠。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出人意料:一介平民、既无名望,又无多大势力的刘邦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力挫项王,登上了至尊的宝座。
刘邦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善于用人。
公元前202年,刘邦置酒于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在总结取胜的原因时他指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扰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
”汉高祖刘邦用人独具特点,值得所有管理者认真学习。
1|对人才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大至社会、时代,小至团队、个体,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无一定数量的人才为他所用,是很难成功的。
最初,刘邦看不起知识分子,凡是戴儒冠来见他的读书人,他都要“解其冠,溲溺其中。
”对于此种行径,已是花甲的儒生郦食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他指出:要想推翻暴秦,成就霸业,就必须尊重知识分子。
并提出了建立根据地、广屯粮草的建议。
这些都被刘邦采纳了,至此刘邦才站稳了脚跟。
之后,刘邦逐渐改变了对知识分子的偏见,特别注意招纳和网罗各种人才。
汉朝建立后不久,刘邦即下求贤之诏。
诏曰:“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他要求各诸候、郡守举荐贤能之人,并备车驾迎至京师,给以重用,凡隐瞒不荐者,免官。
求贤若渴之情跃然于纸上。
讨平淮南王英布后,路经鲁国,汉高祖接见了儒学名家申公的老师及其弟子,并用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历代皇帝祀孔的先例。
这也反映了刘邦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
2|善于发现人才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才的宝贵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中识得人才,这就需要一双“ 慧眼”。
可以说刘邦对人才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
萧何曾担任过秦沛县狱吏,后帮助刘邦起兵反秦,深得刘邦的信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李世民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尤其在用人理念上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此,我们选取古代贤明“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刘邦的用人之道文/程鹏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育才之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用好干部、管好部门。
这里,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是怎么在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不朽功勋,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之典范的。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
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
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
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
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
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
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
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
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
正因为此,刘邦能成就一番伟业。
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居于正中央,众星拱之。
刘邦非常明确地把自己放在北辰的位置,善于利用部下的智慧,使得以刘邦为中心的军政集团能够有机、高效的运作。
这是刘邦最大的长处。
知人善任的意思是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他。
这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对此,一般人做不到,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
他非常清楚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做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
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不拘一格用人所长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
刘邦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很了解别人。
刘邦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所以他团队里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
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了刘邦用人策略的正确性。
刘邦出身于社会下层,为人落拓不羁,交游面广,了解各类人才的情况。
他对各种人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用人所长,容人小过。
刘邦的用人思想非常开放,在选择辅佐大臣时,能真正的做到不拘一格。
刘邦所用的人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张良是贵族之后,陈平是游士,萧何本来和刘邦一样,是个小小的吏员;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智囊陈平曾有盗嫂受金之嫌;舞阳侯樊哙原为街头屠夫,以猪狗为业;绛侯周勃曾以编蚕箔为生,兼做丧事中的吹鼓手;关内侯娄敬是车夫;良王彭越曾以打鱼为生;淮南王英布,曾是秦朝受黥面之刑的犯人。
正因如此,刘邦手下才能猛将如林、谋士如云,四方豪杰趋之若鹜,天下英才都乐为刘邦所用。
不计前嫌兼容并包汉六年的时候,刘邦已得天下,封了一批功臣,但还有不少功臣没有封赏。
因为加功进爵的算法颇费周折,结果就搁置下来。
一天,刘邦在宫殿里远远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嘀嘀咕咕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刘邦不解就问旁边的张良。
张良说,他们正在商量谋反!刘邦说,你不要乱讲,天下刚刚安顿下来,谋什么反啊?张良说,陛下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亲信。
还有一些人,没有受封。
现在他们都在想,天下还有多少可以封赏的,与陛下关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过您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或者甚至被灭掉?所以,百思不解的他们,就商量谋反。
刘邦马上醒悟过来。
问道:你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他的功劳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关系又非常恶劣?刘邦说,有,一个叫雍齿的。
这个人非常可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朕,朕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朕又于心不忍。
张良说,好了,请您赶快封赏雍齿。
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
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
刘邦的宽宏大量是其性格决定的,司马迁在描述刘邦的性格时说刘邦“仁而爱人,喜施,喜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可见刘邦很能平易近人,性格宽宏,度量豁达。
刘邦的部下也曾经因为认为刘邦封赏不公而尝试过谋反,刘邦听后,非常震惊,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于是马上采取了张良的建议,立即封自己曾经最为仇恨的雍齿为侯。
雍齿一封,那些急着谋反的群臣立即平息下来了,因为雍齿曾经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刘邦,刘邦正是要用这种行为让臣下知道自己不计前嫌。
这也是刘邦深通韬略的一种表现。
招降纳叛一视同仁在刘邦所用的各种人才中,来自敌营的不少。
刘项相争,项羽属下的许多人才纷纷投奔刘邦,刘邦照纳不误。
刘邦礼贤下士的名声吸引了项羽营中许多经营人才,包括项羽的叔父项伯,都乐意为“沛公”所用。
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
而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仍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当陈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刘邦“大悦之”。
他问陈平,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
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
刘邦马上任命陈平做都尉。
任命公布以后,汉营舆论哗然。
很多老资格将领不服,开始嘀嘀咕咕、议论纷纷。
但刘邦不予理睬,更加信任陈平。
楚汉战争中,项羽的部将季布英勇善战,是刘邦的死敌,曾被悬赏通缉,后经夏侯婴等人推荐,刘邦任用其为郎中,成为一名有口皆碑的郡守。
坦诚相待以心换心坦诚相待,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原则。
“投之桃木、报之琼瑶。
”你坦诚待人,别人也真诚回报。
对于人才,可能需要的不仅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
以诚相待便是不二法宝。
用现在人才理念解释即为:“以感情留人”,而刘邦可谓先行实践者。
刘邦对待部下,能够做到真正的待人以诚。
张良、韩信、陈平都视刘邦为知己,他们有话直说,凡提出的问题,刘邦都如实回答,哪怕很没面子,他也做到如实相告,绝不隐瞒。
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剿灭刘邦。
张良曾问过刘邦,请大王想一想,您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打不过他。
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问了这样的问题:大王您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魅力、实力,能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我是不如他。
然而,由于刘邦真诚地信任、尊重张良、韩信和陈平等,他们都尽心尽力地帮刘邦出谋划策。
司马迁在著《史记·高祖本纪》时,曾表示其著的基本宗旨是“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
”因此,在刘邦的传记中,司马迁特别重视刘邦与项羽的对比,击败势力强大的项羽,夺取天下是刘邦一生最大的业绩。
在待人以诚方面,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项羽无法信任部下,项羽所重用的,都是自己亲近的人,是所谓的“诸项”以及由裙带关系、乡党关系发展起来的宗亲。
对于真正有才能的人,项羽与其始终有隔膜,不能重用。
陈平正是利用了项羽的这一弱点,向刘邦进谏,贿赂项羽部下的贪臣,使之离间项羽与其重要将领的关系。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
”由于亲眼目睹气量狭小的楚霸王项羽属下众叛亲离的下场,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与下属肝胆相照,彼此精诚团结,从而奠定了克敌制胜的基础。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一个成语,叫做“疑邻窃斧”。
它源自《吕氏春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某人迷失一把斧子,遂怀疑邻居把它偷去,因为其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人。
后来,斧子失而复得,再看邻居,其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像偷斧子的人。
这则寓言故事生动地说明,情感的变化往往对理性的判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那么,理性判断对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
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朝疑暮猜,今天揣测这个明天忧虑那个。
而刘邦的魄力在于,一旦决定用某人绝对信任、放手使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
陈平弃项羽投刘邦后,得到刘邦充分信任,这让很多老人不满——我们跟刘邦那么长时间,建功立业、出生入死,也不过就混到现在这个位置,怎么陈平一来就任命那么高的职务?于是刘邦那里常听到许多关于陈平的坏话,可总结为八个字:“盗嫂受金,反复无常”。
“盗嫂”就是与自己的嫂子通奸。
据传,陈平曾与嫂子关系暧昧。
所谓“受金”就是接受红包,陈平加盟刘邦集团后就开始收红包。
而反复无常就是陈平最先跟随魏王,后又侍从项羽,现在又投奔刘邦。
刘邦开始也挺在意,就把当初推荐陈平的魏无知找来,责备他:我让你给我推荐人才,结果来了个“盗嫂受金,反复无常”小人!魏无知回答:我向你推荐的是他的才能;而陛下责备我的是他的德行。
才和德是两个概念,有才的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也不一定有才。
而我们现在处于非常艰难时期,需要突出重围,因此,更应该看重一个人的才能。
刘邦也问陈平:先生原来事魏王,后事项王,现在又跟我——先生的心眼是不是太多了一点?陈平回答:是的,我原来追随魏王,但我的计谋、我的主意魏王都不接受;我只好投奔项王,项王同样如此,言不听,画不从;而我听说您广纳人才,求贤若渴,是一个会用、敢用人才的大王,所以我才来投奔您。
我陈平光着身子、一无所有、一文不名来到大王军中,如果不接受人家赠送、收一点礼金,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
我现在向大王提出诸多建议,大王觉得可用,就请采纳;如果觉得我的建议、计策、谋划都没用,那么别人送给我的礼金可以完璧归还,我从此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