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合集下载

从“历史经典“看用人之道

从“历史经典“看用人之道

从“历史经典”看用人之道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其《心书》一文中讲到如何知人时,提出了七条途径: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从其对是非的判断来考察其将来的志向,看看是否胸有大志;其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提出尖锐的问题对其诘难,看其观点有什么变化,能否随机应变;其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就某方面的问题咨询其看法和对策,看其知识经验如何,具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即观察其在困难面前的表现,看其有没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处世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其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以美酒款待,看其个人品德如何,是否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其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观察其在金钱财富面前的表现,看其是否能经得住物质利益的诱惑,是否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其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托付其办事以视其信用如何,是一诺千金,还是信口开河。

诸葛亮的这些观点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借鉴古人的经验,拓宽知人的思路。

用人能否把握时机,与领导者的素质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有这样一个故事。

汉武帝时,有一次他到郎署去视察工作,在那里他见到一位老者,衣服破烂,两鬓花白,步履蹒跚。

汉武帝非常惊讶,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入的郎署?”老者答日:“我叫颜驷,是江都人,在文帝的时候做的郎官。

”武帝又问:“你怎么这样大年纪还是个郎官呢?”,颜驷回答:“文帝喜欢文人而我好武,景帝喜欢老人而我那时还年轻,而您喜欢青年我却已老了,所以,我虽然三朝为官却始终未能得到提拔。

”武帝听了颜驷这番话,非常有感触,当即提升他为会稽都尉,以谢他的一番直言。

这则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用人的时机把握不好,就会埋没人才、荒废人才。

时至今日,我们的一些单位仍然在论资排辈,使用人才不是靠能力,而是需要熬年头。

这种状况虽然已在逐步改观,但其惯性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我的生活经验使我深信,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

”《南方周末》曾刊载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综合测评”,文中给了三个人的大致表现,问哪个人能造福全世界。

古人识人用人之道

古人识人用人之道

古人识人用人之道发展研究中心杨多旺整理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面临识人用人的问题。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

如何用好人始终是做好企业的关键。

企业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用人的差距。

关于识人用人,古代帝王、将相、明君的用人谋略,如今仍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文王观人之法周文王姓姬名昌。

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一生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

用人,首先要识人。

要用好人,必须先了解要用的人。

《文王官人篇》记述了周文王告诉太师尚父(姜太公)观察忖度感情真伪考试才艺的方法。

这种方法表现在五征上,一是观诚,二是考志,三是观色,四是测隐,五是揆德。

所谓“观诚”。

即受重用、宠信的人,要看他会不会骄奢淫逸;被当权者疏远、贬斥的人,要看他会不会背逆或有什么越轨行为;荣贵显达的人,要看他是不是见人就炫耀自己,显得了不起;默默无闻的人,要看他是不是有所畏惧。

青少年要看他能不能恭敬好学又能与兄弟和平相处;壮年人要看他是否清廉实干,勤恳敬业,大公无私;老年人要看他是否思虑慎重,各方面都衰退了,身体精力都不济了,是否还要拼命挣扎;大臣是否忠诚。

所谓“考志”,是通过与对方谈话来考察他的心志。

如果一个人的语气宽和温柔,神色恭敬而不奉承,先礼后言,常常自己主动流露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是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的人。

如果说话盛气凌人,话语上总想占上风,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饰他的无能,这种人只会伤害别人。

如果一个人的神情坦率而不傲慢,言谈正直而不偏私,不掩饰自己的美德,不隐藏自己的短处,不防备自己的过错会使自己被动,这是质朴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神情总是奉承别人,他的言谈竭尽阿谀谄媚,好做表面文章,尽量表现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洋洋得意,这种人是虚伪的人。

假如一个人感情的喜怒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流露出来;乱七八糟的琐事虽然使人心烦意乱,但心志不被蒙蔽;不为厚利的诱惑所动;不向权势的威胁屈服,这种人是内心平静、坚贞不屈的人。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是指被誉为“古代识人之典范”的八位历史名人所创造出来的识人方法,他们分别是:
1、老子:“识人之道,观其志。

”老子认为,要识人,首先应观察一个人的志向,如果他的志向是正确的,那么他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2、孟子:“识人之道,观其行。

”孟子认为,要想真正识人,要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他总是为别人着想,并尽自己的本分,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3、庄子:“识人之道,观其心。

”庄子认为,要想真正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内心,如果他的内心是纯洁的,他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4、孔子:“识人之道,观其言。

”孔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言行,如果他的言行举止得体,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5、韩非子:“识人之道,观其情。

”韩非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情感,如果他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6、墨子:“识人之道,观其事。

”墨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做事的方式,如果他能够做到务实利他,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7、荀子:“识人之道,观其衣。

”荀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穿着,如果他的衣着朴素而整洁,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8、魏文帝:“识人之道,观其赏。

”魏文帝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赏罚,如果他的惩罚刚正不阿,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鬼谷子:诸葛亮的六大识人术,既要会识人,也要会用人!

鬼谷子:诸葛亮的六大识人术,既要会识人,也要会用人!

鬼谷子:诸葛亮的六大识人术,既要会识人,也要会用人!中华民族与很多崇尚武力和征服的民族不同,我们的优越性就在于崇尚智慧,所以我们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中华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谋略型文化,所以我们对鬼谷子、诸葛亮、司马懿等智慧的代表格外推崇。

谋圣鬼谷子以毕生精力研习谋略之道,因为文化的深处未必是谋略,但谋略的深处一定是文化!中国古代任何学派的形成,本质都为治人,而治人的方法就是谋略、权术,久而久之就形成中华民族独居特色的智谋文化,指导我们生存和发展。

今天就来学习诸葛亮的六大识人术,悟透可得治人良方,不难执掌天下。

古人智慧,奥妙无穷,值得揣测体悟:诸葛亮乃谋略大家1、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强之搪突,而以顺为挠,厉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

释义:刚强而坚毅之人,刚烈好争而不能和谐,若不戒备其好强所生唐突之患,却以顺从而表现出屈服与懦弱,则更能增其过刚之性。

因此,可以确立法度以制之,而难以与之谋划机密之事。

2、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而以抗为刿,安其舒;是故,可与循常,难与权疑。

释义:柔和而顺从之人,心思缓慢而优柔寡断,若不戒备其做事时无法统摄之弊,却以为刚烈必然造成他人损伤,则更能使其安于舒缓。

因此,可以与之遵循成法,而难以与之权衡疑难之事。

3、雄悍之人,气奋勇决,不戒其勇之毁跌,而以顺为恇,竭其势;是故,可与涉难,难与居约。

释义:雄豪而强悍之人,气势亢奋而勇猛决绝,若不戒备其勇猛所生毁伤跌荡,却以顺从而表现出胆小与懦弱,则会使其气势完全耗尽。

因此,可以与之共赴危难,而难以与之共处平易之境。

4、惧慎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懦于为义,而以勇为狎,增其疑;是故,可与保全,难与立节。

释义:多惧而谨慎之人,畏惧祸患而多所疑忌,若不戒备其因为懦弱而失义气,却以用武而要表示亲近或拉拢,则会更增加其已有疑心。

因此,可以与之保全所有,而难以与之讲求节操之理。

司马懿剧照5、凌楷之人,秉意劲特,不戒其情之固护,而以辨为伪,强其专;是故,可以持正,难与附众。

鬼谷子智慧:识人用人很简单,做到这一点,你就能成为一个高手

鬼谷子智慧:识人用人很简单,做到这一点,你就能成为一个高手

鬼谷子智慧:识人用人很简单,做到这一点,你就能成为一个高手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意思是:对于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

如果一个人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想不到的。

无论做什么都要找到需求点,懂得去借力,多去分享和交流从一个想法就会有很多种想法。

还有如果你能将人才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心协力,就可明察一切,做事无可阻塞。

以上讲察人之明。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我们不可仅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处理事情。

懂得用天下人的眼睛、耳朵和智慧,就是学会从各种管道收集信息,从各个角度去考察事物,在各个角落广布耳目,为自己提供决策的参考。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发挥每个成员的智慧,形成合力,这才是好的管理者。

人尽其才,用人要用他的长处才有可能成长为人才。

你才会拥有人才。

在高明的管理者那里,任何人都能派上用场,只要他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脑袋能思考。

要学会发掘,利用周围的一切因素去发掘;愚蠢的独裁者只相信自己,他们闭塞信息,专横决断,结果就是独夫一个,孤家寡人!皇帝因为不会察人,往往被奸臣所误;企业管理者由于察人不明,用人不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了解信息的管道不全面,对事对人判断失误。

唐太宗居帝王之尊,而能自觉抵制那些“巧言令色,以亲于上;先承意旨,以亲于君”的佞臣和拍马之徒,并能努力从每个臣子的口中得到事情的各个细节,通过不同的观点进行判断,最终查知真相,尤其他重用魏征这样的诤臣,哪怕经常“骂”得自己灰头土脸,也坚持听他反映情况,用他的耳朵、眼睛和智慧,对于管理者而言,这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

在李世民这里,每个臣子都是他的耳目,什么样的人都可以用,都有他的用处。

中国古代用人识人智慧

中国古代用人识人智慧

近使之而观其敬
让他在身边任职,观察其敬慎。与考察 对象近距离接触,建立私交,观察他是否还 能保持应有的礼仪与尊敬 。
烦使之而观其能
派他做繁杂之事,观察其能力。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突然问其问题,观察其是否机智。突然 向考察对象提出其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看他 是否胸怀全局、应付裕如,可以考察其对分 管工作的了解程度以及相应的分析归纳概括 能力。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于众人杂处中,观其为人处事态度 。 察言观色,可以考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
八观六验
《吕氏春秋·论人》:“凡论人, 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 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 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 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 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 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 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仓促约定见面时间,以观其信。“信”, 从“人”从“言”,词意“诚”也。 儒家——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法家——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 商鞅——以诚信强国利民 魏征——德礼诚信,国之大纲
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托付大笔钱财,观察其是否是仁人君子。 “仁”在此处是廉洁的意思。古语云:公生 明,廉生威。
快乐时检验他的懈怠
惧之以验其持
害怕时检验他的坚持
苦之以验其志
受苦时检验他的志向
八观与六验的联系与作用
“八观”是根据一个人在显达,尊贵,富有, 听言,赋闲,学习,困窘,贫贱等境遇中的行业表 现,来了解其心理品质的观察法,那么“六验”在 某种性质则说是实验法,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诱导 出相应的喜,乐,怒,惧,哀,苦情感,并观察一 个人在这些情感支配下的种种行为,以鉴别其节操, 邪念,气度,品行,仁爱,意志等人格特征。 “八观六验”从外观察分析人才的利弊得失, 度权量能,进而用人扬长避短,才尽其用,天下无 不可用之人 。

古代用人的识人

古代用人的识人

古代用人的识人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社会经济基础相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在古代社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形成了独特的用人之道,即识人之术。

这种识人之术并不仅仅是看某个人的外在条件,更注重看其内在品质和能力。

在古代用人的识人中,注重标准如下:一、忠诚正直忠诚正直是古代用人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组织,都需要忠诚于自己所服务的对象。

在古代社会中,仕途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就是“忠”。

只有忠心事主、正直无私的人才能受到重用,被视为人物。

这种忠诚正直的品质在古代用人的识人中被看作是一种基本素养。

二、才能与古代用人注重才能和。

才能是能力的体现,而则需要结合才能运用。

古代家、军事家、文学家等都需要在各自领域内有独特的才能和。

在古代社会中,获得封建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才智,并能在各种情境中应对自如。

三、勇气与决断在古代战争频繁的时代,勇气与决断力也是用人的重要标准。

士兵需要勇敢作战,将领需要有决断力和策略性。

在古代官员选拔中,勇敢且果断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因为这代表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能否坚定不移地执行。

四、品行与思想古代用人不仅要求具备优秀的品行,也需要具备正确的思想。

品行正直、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受到重用和赏识。

在古代社会中,品行和思想被视为评判一个人是否适合担任高级职位的重要依据。

无论是官员还是文人,都必须保持良好的品行和正确的思想。

古代社会的用人之道注重识人的多方面表现,而非只看表面。

他们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处事态度、背后事迹等多个方面来评判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

也就是说,他们观察一个人的表现、评估这个人是否适合担任某个职位。

这种观察和评估往往是长时间的,通过对一个人的全方位了解,才能够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古代用人的识人之道注重忠诚正直、才智和勇气、品行与思想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估。

这种评估表现了古代社会对于优秀人才的高度重视和要求,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用人之道的独特和。

向古人学习用人之道

向古人学习用人之道

向古人学习用人之道“用人之道”,是自古以来,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企业家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如何识别人才,吸收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及保留人才是企业管理中,摆在每一个企业主管面前的棘手难题。

中国的三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给我们展示了中国优秀的用人文化。

刘备有诸葛亮及五虎上将、宋江有108梁山好汉、唐僧有神奇的三徒弟,包括亘古流传的刘邦有诸多武将文臣等,细加品味,奥妙无穷。

唐僧手无缚鸡之力,宋江亦武功平平,刘邦更自知计不如张良,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而他们成就事业就在善于用人。

在历史中,我们亦能学习借鉴到很多用人智慧。

一、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等,诸葛亮在识人方面非常有远见,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

虽然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但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长期的“不可为而为之”的“讨伐”之战,导致最后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二、刘邦的用人之道。

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论谋略,他比不上张良、陈平;论打仗,他比不上韩信、彭越;论治理国家,他不及萧何。

然而,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1)知人善任。

2)不拘一格。

3)不计前嫌。

4)坦诚相待。

5)用人不疑。

6)论功行赏。

三、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

唐太宗喜欢人才,也擅长用人,在他理政的23年时间里,所用的文臣武将不胜枚举,著名人物有魏征、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刘敏杰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其实这一点我们的老祖宗早已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燕昭王问为国。

郭隗曰:“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宾也;危国之臣,虏也。

唯王所择。

”(译文:燕昭王(战国时燕王)问郭隗(战国时燕人)如何使国家强盛。

郭隗说:“三皇五帝将大臣当做老师一样看待,将臣子当做朋友一般交往;霸王对待大臣如同宾客;只有七国之君才会将臣下视同罪虏。

成败之道在此,希望大王有所拣择。

”)
“帝者之臣,师也”,这大概是尊重人的最高典范了。

比郭隗更早些时候姜太公对以人为本也为极精辟的论述: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然则皆有以启之,无有闭之也。

译文:为天下人谋利的,天下人支持他,为害于天下人的,天下人摒弃他。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夺得天下的情势,就好比众人猎逐野鹿一样,因为天下人都有想分取鹿肉的欲望。

就像同舟渡河一样,渡过了河大家就都受益,没有渡过河大家就都要受到损害。

对于选择人控才的标准,姜太公讲有六个标准:“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穷。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

贵之而不骄者,义也。

付之而不转者,忠也。

使之而不断隐者,信也。

危之而不恐者,勇也。

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译文:太公说:“一是仁,二是义,三曰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谋,这就是六种应该信守的品德。


文王说:怎么能谨慎地选择具有“六守”的臣子呢?
太公说:使他富贵看他是否恃才而逾越本分;让他地位显贵,看他是否自满放纵;交付他权力,看他是否仗权专断;派他作为使节出使看他是否有所隐瞒;使他处于危险境遇看他是否临危不惧;让他处理繁琐的大事看他是否方略无穷。

让他富贵而他没有逾越本分,那就是仁;使他地位显贵而他没有娇贵放纵,那就是义;交付权力而他没有仗权专断,那就是忠;让他作为使节出使而他没有隐瞒,那就是信;让他处于危险之中而他没有惊慌失措,那就是勇;让他处理繁琐的大事而没有穷尽计谋,那就是谋。


而用人的最高境界应该如姜太公所言: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动之则浊,静之则清。

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译文:天下百姓就有如流水一般,阻碍它就会停止流动,疏导它就会川流不息;搅动它就变得浑浊不堪,不去触碰它就可以说清澈明净。

哎呀,多么奇妙啊!圣人看到它的开始,就已经推知它的结局了。

)因势利导,才能发掘其潜力,才能充分利用优势,正所谓“介虫之捍也,必以其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

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译文:甲虫防卫,是用它坚硬的甲壳;必定用它毒的螫子,所以就
连禽兽都知道用自己的长处。

)也唯如此才可能充分发挥人类个性优势,达到自我颠峰状态(这也正契合了我省著名教育家弘济教授所提出的优势教育)。

从古人的智慧我们可以得知:“以人为本”,即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把确立人的文化主体地位,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也就是提倡尊重人,相信人,激励人,发展人,使人能动地发挥其无限的创造力。

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主旨,其主要实践途径是解决好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1.充分地重视人
充分地重视人,即视员工为企业的最佳资本,把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做人的工作上来。

长期以来,在企业中存在着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在管理中又往往把侧重点放在建制度、定指标、搞奖惩上,忽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证明,这种只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的做法,是无法实现管理的预期目的的;只有充分重视人,尊重员工的文化创造和管理参与行为,发挥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活力。

2.正确地看待人
正确地看待人,即明确员工作为企业管理与文化主体的地位,处理好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近一个世纪以来,围绕企业员工是什么人的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提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等多种假设。

尽管随着管理实践的深入,这些假设一个比一个趋于合理,但都没有摆脱一个大的思维模式:管理者是管理主体,员工是管理客体;所谓科学管理就是谋求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有效控制。

用这一思维模式指导实践,不能解决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固有的冲突与矛盾。

从根本上讲,员工是企业管理与文化的主体。

企业只有充分尊重、信任员工,确保其主体性,才能实现管理者与员工文化追求的一体化,企业共享型的文化才能建成。

3.有效地激励人
有效地激励人,即在确保员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蕴藏在员工中的聪明才智充分激发出来。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员工的民主权益,使员工能够广泛地参与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改变压制型的管理方式,变高度集权式的管理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式的管理,变善于使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为多为下级提供帮助和服务,变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和控制为实行员工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完善人才选拔、晋升、培养制度和激励机制,帮助员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

4.全面地发展人
全面地发展人,即努力把员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劳动者。

好企业是一所好学校,它不光是人的使用者,而且也是人的培育者。

企业只有重视对员工的培养,提高员工的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各种能力,丰富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才能使员工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高素养的文化人和关注自身与企业双重价值的现代企业人。

企业员工全面发展、素质提升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创造与创新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