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用人之道
《庄子》与企业家用人智慧

个企 业来 说 是 至关 重 要 的 .企业 家用 人必 须 先 考 虑
人 才 的德行 如何 。几 千年前 的庄子 就很 看重 人 的品德 “ 以德 分人谓 之 圣 ; 以财 分人 谓之 贤 。以贤 临人 。 未有 得 人 者也 ;以贤 下 人 ,未 有不 得 人者 也 。” ( 《 庄子 . 徐无 鬼》 ) 意 思 是 以美 德 感 化人 的称 之 为 圣 人 , 量 才 而 用 的 称 之 为贤 人 。 以贤能 而 居 高 临下 的 . 没 有能 得 人 心 的 . 以贤能 而谦 恭待 人 的 . 没 有不 得人 心 的 《 庄子 ・ 徐 无 鬼》 中有 这样 一个 故 事 :周襄 王 七 年 ( 公元前 6 4 5年 ) ,辅 佐 齐 桓公 创 立 霸业 的丞相 管 仲 患 了重病 , 齐 桓 公前 去探 望 他 , 并 向他 询 问易牙 、 竖刁、 开
著 名 的快 餐食 品企 业 统一 集 团用人 的原则 有 八 个
字, “ 诚实守信, 创 新 求进 ” 。很 多 公 司把 业 绩作 为 考 核
员 工 的第一 标准 , 但 是统 一集 团则 不然 。武汉 统一 企 业
的总 经理 曾说 .统 一集 团对 于公 司 的高 层 是采 取 放 权
道 德 品质 方 面 的问题 的前 提下 .才进 一 步 用业 绩 来 衡
方、 鲍 叔牙 、 隰朋 这几 个 人谁 最 适合 接 替 相 位 。管 仲 对
这 几个 人逐 一进 行 了分 析 。易 牙烹 其子 讨好 君 主 . 没 有
量 员工 的工作 能 力 。业 绩好 的员 工 , 将会 得 到 提拔 : 业
《 庄子》 与企业家用人智慧
陈 小 燕 1 , 2
( 1海 南师 范大 学经济 与 管理 学院 2海 南师 范大 学马 克思 主 义学 院 海 南 海口 5 7 1 1 5 8 )
【最新】庄子告诉我们职场如何识人-word范文模板 (2页)

【最新】庄子告诉我们职场如何识人-word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庄子告诉我们职场如何识人历来人们都认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
也就是说,帝王的作用,没有比识人更重要的了。
如果一个国君,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这是一个国家三种不祥之兆的表现。
所以,作为一个明君,最大的隐患就在于不能知道和识别人才。
若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
一、故意疏远:考察人的忠诚。
“远使之而观其忠”。
把他放到较远的地方使用,来观察他是否忠诚。
二、有意亲近:考察人的恭敬。
“近使之而观其敬”。
把他放在身边使用,来观察他是否恭敬。
三、复杂事项:考察人的能力。
把他放在身边使用,来观察他是否恭敬。
“烦使之而观其能”。
四、突然察问:考察人的智谋。
让他承担繁杂的事物,来观察他是否有能力。
“猝然问焉而观其知”。
五、紧急事务:考察人的信用。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临时与他约定时间,来观察他的诚信。
六、接触财物:考察人的仁义。
“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让他管理财务,来观察他的品行。
七、危险困难:考察人的操行。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告诉他处于危难,来观察他的气节。
八、人情酒场:考察人的仪态。
“醉之以酒而观其则”。
让他喝醉酒,来观察他是否有章法。
九、男女交往:考察人的本色。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让他在复杂的环境中办事,来观察他是否会被玷污。
十、促脸交谈而观其心。
他是否诚心,在最近的距离内进行谈心,也会从其言语和举止的表露中反映出很多真实而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促膝交谈而观其心”,是指把要考察的人放在最近的距离内进行谈话,从而从对方的言谈中、眼睛里、表情上、动作等方面来观察出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所在。
用人之道:用人所长和用人所短

用人之道:用人所长和用人所短用人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在中国历史上,用人理论十分丰富,但对于用人所短观点并不多见。
一、中国传统用人之道1.用人总原则: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
”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是指英明的君主一般都要花很多时间去寻找贤才,而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在一些小事上。
如果一个管理人员花很多时间用于管理事务,而不去设法寻求贤才,那就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是用人的总则。
2.用人阶段性: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是由三国时期曹操提出。
曹操认为,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可以把道德标准放在前面,慢慢地去寻找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但在一个多事之秋的战争时期,是一个急需人才的时候,这个时候奖赏的是功能,功就是功劳,能就是能力。
3.用人基本原则:用人所长用人所长是很多人所认可的用人理论,唐太宗其《帝范?审官第四》中对用人之道有如下描述:“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这是典型的用人所长理论。
古代对用人所长还有很多描述,诸如:“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武可安邦,文可治国”、“行行出状元”等。
二、如何看待用人所短用人的基本原则是“用人所长”,从而发挥人的长处,达到组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任何管理都存在例外,包括用人。
某大企业A集团一位高层领导,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有的时候,也要用人所短。
”管理需要有原则,那是科学性。
但管理也需要艺术,那就是例外。
对于A集团用人,可以看出,A集团领导培养人才的用心良苦,通过重要平台让关键人才尽快弥补自己的短板,从而更加全面,提升整体综合素质。
那么,如何看待用人所短呢?用人所短需要慎用,更需要少用。
毕竟,这不是常规管理原则。
历史上,用人所短并不无先例,但一般都是失败案例。
著名的历史典故,马谡失街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有关用人的文言文

有关用人的文言文1. 文言文《用人之道》理由是:“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全文大意:太宗令德彝举荐贤才,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举荐一个。
太宗斥责了他。
德彝回答说:“并不是我不尽心选材,实在是当今世上没有奇才罢了!”太宗说:“贤能的人使用人才就像使用器具一样,各自用其长处。
古代能够治理天下的人,难道都要到别的时代去借人才吗?你不但不为自己的无知而担心,又怎能诬陷今世所有的人呢?”寓意大概就是不因为自己无知反来去讥讽嘲笑别人,这样只能显得更加无知。
2. 用人之道古文翻译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译: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寓意大概就是不因为自己无知反来去讥讽嘲笑别人,这样只能显得更加无知。
3. 《用人杰而取天下》古文翻译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
”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
(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庄子说用人之道

无论古代、仍是现代,都面临识人用人的问题。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
如何用好人始终是做好企业的关键。
企业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用人的差距。
关于识人用人,古代帝王、将相、明君的用人谋略,现在仍给咱们很多有利的启迪。
文王观人之法周文王姓姬名昌。
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一生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
用人,首先要识人。
要用好人,必需先了解要用的人。
《文王官人篇》记叙了周文王告知太师尚父(姜太公)观察忖度情感真伪考试才艺的方式。
这种方式表此刻五征上,一是观诚,二是考志,三是观色,四是测隐,五是揆德。
所谓“观诚”。
即受重用、宠任的人,要看他会不会骄奢淫逸;被当权者疏远、贬斥的人,要看他会不会背逆或有什么越轨行为;荣贵显达的人,要看他是不是见人就炫耀自己,显得了不起;默默无闻的人,要看他是不是有所畏惧。
青少年要看他能不能恭顺勤学又能与兄弟和平相处;壮年人要看他是不是清廉实干,勤恳敬业,光明正大;老年人要看他是不是思虑慎重,各方面都衰退了,身体精力都不济了,是不是还要拼命挣扎;大臣是不是忠诚。
所谓“考志”,是通过与对方谈话来考察他的心志。
若是一个人的语气宽和温柔,神色恭顺而不奉承,先礼后言,常常自己主动流露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是可以给他人带来益处的人。
若是说话盛气凌人,话语上总想占上风,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饰他的无能,这种人只会伤害他人。
若是一个人的神情坦率而不傲慢,言谈正直而不偏私,不掩饰自己的美德,不隐藏自己的短处,不防范自己的过错会使自己被动,这是质朴的人。
若是一个人的神情老是奉承他人,他的言谈竭尽阿谀谄媚,好做表面文章,尽可能表现他微乎其微的善行,因此而洋洋得意,这种人是虚假的人。
假设一个人情感的喜怒不会因外界环境的转变而流露出来;乱七八糟的杂事虽然令人心烦意乱,但心志不被蒙蔽;不为重利的诱惑所动;不向权势的要挟屈服,这种人是心里安静、坚贞不屈的人。
用人之道 (1)

用人之道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道,一直被世人所追求。
忠义之人追求仁道,孝顺之人追求孝道,与世无争之人追求中庸之道,杰出的管理者则追求用人之道。
人是世界上最灵活的因素,每个成功的领导者在用人之道上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然英雄所见略同,知人善任便是他们之间的共同点。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的一个特长便是善于观察别人,能够吸引一批有识之士来合作,激发共同的力量。
正如唐太宗所说“名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
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种所施,明主之任人由是也。
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慎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慎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名主无弃士。
”用人,要有灵活性,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管理的核心。
对不同的人才制定不同的策略,应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利于识别,发现,培养和使用各种人才。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才能使组织的发展稳定提高。
领导者要能够识别和鉴赏人才,要能够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
不走寻常路,发现组织内部的人才,推动人才的潜力,培养组织内部的人才。
一个组织不能够完全的吸收外部的人才资源,通过内部的开发,培养,才是一个组织的长久之道。
内部的人员长期在组织的氛围中,能够更了解领导者得心思,意图,更具备组织的文化特征,内部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适应组织,更易于管理。
日本大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我的成功得益我鉴别人才的能力,才吸收外部人员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内部人员的培养,我能够把每一个职员都安排到恰当的位置上,并且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他还是员工意识到自己对于企业的意义重大,因此,无需管理,就能够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有条有理。
所谓人才并不是指样样精通,每件是都能做得很好的人,而是在某一方面能特别出色的人。
有一技之长的人就是人才。
优秀的领导者在用人上要不拘一格,要首重能力,如果局限于学历。
经验的框框道道,很容易不能够做到知人善任。
人的潜力也不容易被开发出来。
华裔企业家王嘉谦被誉为“华人中唯一能和比尔盖茨抗衡的人”他在用人之道上就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手下最年轻的总裁古玛就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人,但却因为有电脑方面的特长而被王嘉谦录用,正因为在自己如玉得水的位置,古玛很快就做出巨大业绩,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盈利,这与王嘉谦的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
屈原与庄子相遇选择正确的人生作文

屈原与庄子相遇选择正确的人生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屈原与庄子相遇选择正确的人生作文篇1人生的道路上有千万条,但最后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只有一条。
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同的,都要经历风雨过后,才会有彩虹的出现。
我们最常做的事便是选择,只有选择过,才会真正成长起来。
学习是人生中必须的选择也是最重要的,即使再艰难,也会是短暂的,熬过那一阵就好了。
初中的日子里,我总是以一种自由自在的态度生活着。
在学习方面,抱着无所谓的心理,认为学习无关紧要,学不学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在每一次大小考试时,却幻想可以顺利的通过,然而,幻想终究是抵不过无知。
所以,我害怕考试,更害怕对试卷上那可怜的分数,那红红的色彩,会烙印在我的心里。
一转眼的时间,初中的时光如水一般悄然而逝,在毕业的那段时间,我骤然发现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在学习方面的积累几乎是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学到,却白白浪费了三年的时间。
这才意识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现在的我也有了深深的感悟!于是,我便明白中考是人生的一道选择难题,我想读书,学到更好的知识,受到更好的教育。
不能再随心所欲的玩。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中考竟然考上了高中,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便踏上了高中的路程中考也成为我的人生第一个选择。
进入高中之后,我遇到许多困难,发现初中的一些知识与高中的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说数学这门学科,我本来基础就差,再加上初中又没有好好听讲,到了高中的课堂上来学,脑子里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所以这也导致我数学差的原因之一,使我总是想放弃,没有信心学,看见别人就能积极的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而自己却不会。
但我只要想到“理想”这两个字,我的心里就顿时鼓起勇气,就算再艰难,也要坚持下去。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这也是我选择的人生道路,最后要靠自己走下去,在哪里摔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
选择只在一念之间,似乎无足轻重,然而却是很沉重的话题,因为在一念之间,就可以决定你的人生,然而一念之差,所得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十论用人之道

十论用人之道十论用人之道王兴华国家兴亡,事业盛衰,无不与用人有关。
而用人之道,古往今来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潜修之功课。
本文力求吸取古人之经,结合今人之道,审度时势,妄论用人之法。
——题记以不能为能——十论用人之道(一)以不能为能,是领导艺术和用人法则中的最高境界。
它指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一定会某项具体的工作,但靠部下却能完成这项任务。
即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具备弃细务,识大体,变自己的“不能”为“万能”,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能力。
为此,领导者首先要分清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认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事业中的不同职责。
荀子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
”即领导者以知人为本,以管理部下为能;部下以知事为本,以自己会干为能。
也就是说,领导以会用人为才能;部下以出谋划策为才能;领导以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为才能;部下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才能;领导以赏罚分明为才能;部下以身体力行为才能。
一个领导者,只有深谙这个道理,才领悟了为官之道的真谛。
知人与知事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分水岭。
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在工作中的责任,就是以“一味调五味”,即以协调部下使之行成合力为职责。
正如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之万物的主宰,好比鼓不干涉五音,却能为五音之首一样。
而汉高祖说:“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精英。
但是我会使用他们,这是我夺取天下的资本。
”刘邦正是深谙知人与知事的道理,他才能把不是自己的才能当成自己的一样来支配使用,从而拥有江山万里。
所以,一个领导者只要掌握了知人与知事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可以不去做部下各自负责的具体事情,却能成就一番伟业。
正如荀子所言:“做帝王的射箭要想做到百发百中,就不如用后羿;驾车要想做到驰骋万里,就不如用王良;治国要想做到一统天下,就不如任用贤明正直的能人。
这样做省心省力,所成就的功名却极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面临识人用人的问题。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
如何用好人始终是做好企业的关键。
企业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用人的差距。
关于识人用人,古代帝王、将相、明君的用人谋略,如今仍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文王观人之法
周文王姓姬名昌。
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一生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
用人,首先要识人。
要用好人,必须先了解要用的人。
《文王官人篇》记述了周文王告诉太师尚父(姜太公)观察忖度感情真伪考试才艺的方法。
这种方法表现在五征上,一是观诚,二是考志,三是观色,四是测隐,五是揆德。
所谓“观诚”。
即受重用、宠信的人,要看他会不会骄奢淫逸;被当权者疏远、贬斥的人,要看他会不会背逆或有什么越轨行为;荣贵显达的人,要看他是不是见人就炫耀自己,显得了不起;默默无闻的人,要看他是不是有所畏惧。
青少年要看他能不能恭敬好学又能与兄弟和平相处;壮年人要看他是否清廉实干,勤恳敬业,大公无私;老年人要看他是否思虑慎重,各方面都衰退了,身体精力都不济了,是否还要拼命挣扎;大臣是否忠诚。
所谓“考志”,是通过与对方谈话来考察他的心志。
如果一个人的语气宽和温柔,神色恭敬而不奉承,先礼后言,常常自己主动流露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是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的人。
如果说话盛气凌人,话语上总想占上风,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饰他的无能,这种人只会伤害别人。
如果一个人的神情坦率而不傲慢,言谈正直而不偏私,不掩饰自己的美德,不隐藏自己的短处,不防备自己的过错会使自己被动,这是质朴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神情总是奉承别人,他的言谈竭尽阿谀谄媚,好做表面文章,尽量表现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洋洋得意,这种人是虚伪的人。
假如一个人感情的喜怒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流露出来;乱七八糟的琐事虽然使人心烦意乱,但心志不被蒙蔽;不为厚利的诱惑所动;不向权势的威胁屈服,这种人是内心平静、坚贞不屈的人。
如果由外在事物的变化而或喜或怒;因事情繁琐而心生烦乱,不能安静;见了蝇头小利就动心;一受威胁就屈服,这种人是心性鄙陋而没有骨气的人。
如果把一个人放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果断地处理事情,以无穷的应变能力面对突然的惊扰,不用文采就能表现出灵秀,这是有智慧、有头脑的人。
假如一个人不能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况,又不听人劝告,执守一种观念而不懂得变通,固执己见而不懂得改正,这是愚鲁刚愎的人。
如果别人说什么也不听从,自私自利,毫不掩饰,强词夺理,颠倒是非,这种人是好诬陷他人、嫉妒他人的人。
所谓观色,就是察言观色。
观色所以能知人,是因为人的心气虽然涵藏在内心深处,但可以通过人的脸色去把握它。
真正宽厚的人一定具有值得尊敬的神色;真正勇敢的人一定具有不可震慑的神色;真正忠诚的人一定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神色;真正纯洁的人一定具有难以玷污的神色;真正有气节的人一定具有值得信任的神色。
质朴的神气正义凛然,坚强而沉稳;虚伪的神色游移不定,让人烦躁不安。
所谓测隐,是看一个人,如果发现他要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让小利而争大得,言语恭顺装作老实,假装慈爱以充忠诚,小心谨慎地做事以博取好名声,这就是用仁爱贤惠来包藏祸心的人。
考核一个人时,如果向他提问他不回答,仔细追问他又含糊其辞;外表让人感到很有学识,打着传播真理的招牌放纵自己;为环境所困时,一旦没招就故作深沉。
这是借学识理论来隐匿其良苦用心的人。
观察人时,如果他大唱高调以示廉洁,装作雷厉风行给人造成他勇于作为的假相,内心怯懦却在虚张声势,屡屡自我矜傲,狐假虎威,盛气凌人,这是用廉洁和英勇来包藏私心的人。
所谓“揆德”,就是用估摸一个人的品德的办法来评断人。
如果一个人言语忠诚,行为庄重,由于意志坚定而大公无私,做了好事不求回报,内心忠厚而明察,其貌不扬但性情安静稳妥,这是居心仁厚的人。
如果一个人遇有突发性变故而能卓有成效地处理,身处穷困之境而能奋发向上,进身立功能够如意,这是有智慧的人。
如果一个人富贵显赫之后仍然恭敬勤俭而不失威严,对人彬彬有礼而不骄傲,这是有福德的人。
有的人处在简陋贫寒的状况下而无所畏惧,处在安乐富贵的情况下而不奢侈,功劳卓著而不背叛,高兴或愤怒时都很有节制,这是有操守的人。
庄子用人之道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用人之道,概括为九个方面:
一、远使之而观其忠
意思就是把人放到远离领导的地方去工作,观察他的忠诚度。
事实上确有“远使之而观其忠”的必要。
因为在一些人看来,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工作,可以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要什么。
为什么在远离领导的地方工作,有的人就干得很出色,有的人就干得很糟呢?关键问题就在于是否忠诚。
二、近使之而观其敬
“近使之而观其敬”,就是将所要识别的对象派到自己身边工作,因为天天在一起,没有拘束,从而便于考察他的恭敬行为如何。
也就是观察在与人相交往的过程中是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
三、烦使之而观其能
“烦使之而观其能”,就是在情况复杂时派他去工作,看他的能力如何。
汉代王符也认为领导的最根本任务是识别人才,识别人才最捷径的办法是考核,只有通过考核才能识别人才的善恶,才能区分佞巧奸滑之人。
如果对于人才,不以贡献、功绩的大小来考察,就不能区分其优良和勤奋,勤的人得不到奖,懒惰的人得不到罚,结果是弊端丛生,不利于管理。
如何考核,那就是授之以权责,看其工作能力。
四、卒能问焉而观其知
“卒能问焉而观其知”,就是突然之间询问他,看他的智慧如何。
在当遇到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平常的人往往总是束手无策,处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状态。
而对于智商高,应变能力、反应能力灵敏的人来说,即便遇到料想不到的问题像连珠炮地向他扑来,他也会从容不迫,遇险不惊地、有条不紊地给以恰如其分的回答。
但也要避免走入“以言取人”的误区。
有些用人者常常被他人的言论所惑而轻率地用人。
孔子很憎恶言论君子行动小人,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主张在用人上既“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战国时的赵孝成王以言取人,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差点丧国。
诸葛亮有知人之名,但也同样犯了以言取人的毛病,用马谡当大将,失了街亭。
西汉的桓宽也说:“故以言举人,若以毛相马,此其所以多不称举。
”
五、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表示在仓促的情况下和他约会,看他是否守信。
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如期无信,逾时或失约,说明这样的人无组织,无纪律,很难担起重任。
六、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即指在考察人时,通过托付给被考察对象以钱财而观察他的廉洁情况。
庄子以为,殉财的小人可能富甲天下,但这样的人,耳朵要听钟鼓管箫之音,嘴巴要尝牛羊美酒之味,以刺激他的情意,遗忘他的事业,可谓乱矣;沉溺于骄盛之气,好像负重爬山,可谓苦矣;贪得无厌,取怨于人,贪图权柄,费尽心思,闲散无聊,沉溺酒色,身体肥胖,颐指气使,可谓病矣;为了求富逐利,所以积财高于墙而不知足,并且贪而不舍,可谓辱矣;聚财敛资而无所用,专意营求而不舍弃,满心烦恼,贪而无厌,可谓忧矣;在家担心盗贼,在外畏惧盗寇,里面楼台高锁,外面不敢独行,可谓畏矣。
这六者,是天下之大害。
七、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在出现了危难的情况让其处置,可以在其处置危难的情况来观察他的节操。
俗话说,危难关头见本色。
或进或退,一目了然。
八、醉之以酒而观其态
以酒量才,煮酒论英雄。
不仅是古人以酒斗乐、以酒寻欢的方式,也是古人考察人才的一种途径和有效方式。
“醉之以酒而观其态”,是指用酒将人灌醉后来了解其变化的形态,知其修养程度。
临危不惧,宠辱不惊,坐怀不乱,镇定自如,这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如果整天沉迷于酒色,逢酒必喝,逢喝必醉,丑态百出,说明这人修养尚差。
酒后失态,酒后乱性不成体统。
如委予重任,必误大事,又何以服众?
九、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就是将对方放在混杂的环境里,看他的本性如何。
混杂的环境可以锻炼人,也容易改变人,使人丧失本性。
庄子说,丧失本性的表现有五种:一是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是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是五臭熏鼻,激扰嗅觉;四是五味浊口,败坏味觉;五是好恶迷乱人心,使性情浮动。
五色未必乱目,但若失去本性,被五色所炫惑,那么当然心神摇荡,追逐美色去了。
好恶未必乱心,但有好恶就必然有某种立场和先入之见,如果固执地坚守这种立场和由此而来的善恶正邪分别,那么要是它们不合天道的话,则必然带来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