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解析共69页
浅谈《资治通鉴》中的用人之道

浅谈《资治通鉴》中的用人之道《资治通鉴》是一部空前的编年史巨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全书分为294卷,300多万字,记录了1362年的历史,全书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意为此书是一部有助于治国,能起借鉴作用的通史。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宋仁宗时进士,倾注毕生心血编撰《资治通鉴》。
北宋中叶内忧外患严重,朝廷内部斗争激烈,总结治国经验以巩固封建政权成为现实的迫切要求。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司马光以史学家和政治家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如何以史为鉴治国用人。
书中的许多历史事件、名言警句非常精辟,有着很好启发意义。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有些内容已经不合时宜,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了解人的需要,用合适的方法来满足他的需要,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资治通鉴》书中大量内容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思想,它像一座巨大的宝藏,不仅可以从史学、文学等角度来挖掘,还可以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挖掘,本文仅从用人之道这方面来分析《资治通鉴》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思想,以期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所借鉴。
一、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稀缺性。
司马光认为优秀人才应该为我所用,用人时根据职位的要求来选用人才,而且要抓住关键,了解对方的心理,用的人自己要能控制得住,要掌握住其权柄。
唐德宗时,河南、河北长年兵战,赋税劳役日益增加,在《资治通鉴*第228卷,唐德宗建中四年》记载了陆贽的见解,司马光也很赞同这种观点:“克敌之要,在乎将得其人;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
将其非人者,兵虽众不足恃;操失其柄者,将虽才不足用,??将不能使兵,国不能驭将,非止费财玩寇之弊,亦有不战自焚之宰。
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及启示

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及启示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及启示浏览次数:387 发布时间:2010-5-24用人历来是关系国家社稷治乱兴衰的根本问题。
中国历代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无不高度重视选人用人问题,并留下了丰富的著述、深刻的思想和宝贵的经验。
历史上用人上的成功之道,对于我们正确地选人用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综观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是成就一切大业的基石和先决条件,用人是为政之本、治国之本、安民之本。
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业者,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
墨子说:“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墨子·尚贤》)汉代刘向指出:“要在得贤而任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得成功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
”(《说苑·尊贤》)汉代王符把选用称职人才看作国家兴亡的关键,指出“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在于明选而已矣。
”三国时诸葛亮强调:“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
晋代葛洪认为,“招贤用才者,人主之要务也。
”(《抱朴子·贵贤》)唐太宗在总结历代经验教训后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治。
”(《贞观政要·崇儒学》)。
宋代张孝祥把人才看作国力强弱的象征,认为“国之强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独在人才之多少。
”(《论人才之路欲广札子》)元代许衡把用人问题同民生疾苦联系在一起,指出:“生民休戚,系于用人当否。
用得其人,则民赖其利,用失其人,则民被其害。
”)《许文正公遗书·论生民利害书》)明代一些有识之士则把用人作为实施政令的保证。
明太祖朱元璋明确提出:“治国之道当以用贤为先,致治在得人,不专恃法。
”(《明实录·太祖实录》卷140)吕坤指出:“有美意,必须有良法,乃可行;有良法,又须有良吏,乃能成。
”(《呻吟语》卷上)海瑞说:“天下之事,图之固贵有其法,而尤在于得其人。
用人之道文言文翻译

⑷ 致治:治理好国家
(5) 代:朝代.
(6) 封德彝:名伦,太宗手下的官员
(7) 举:推荐。
(8) 患:担心。
(9) 安:怎么。
(10)耳:罢了。
《用人之道》翻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样,各取它的长处。古代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①令封德彝⑥举贤,久无所举⑦。上诘②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⑩!”上曰:“君子用人如器③,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④者,岂借才于异代⑤乎?正患⑧己不能知,安⑨可诬一世之人!”
( 选自《资治通鉴》)
《用人之道》注释
⑴ 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
⑵ 诘:责备
⑶ 器:器皿,器具。
《用人之道》道理:
要知人善用。
《用人之道》出自于《资治通鉴》的“唐太宗论举贤”。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用人之道》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用人之道》原文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资治通鉴》司马光用人术

《资治通鉴》司马光用人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恶亦无不至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是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的著作,在《资治通鉴》中,他对如何选拔人才给出了定义。
正如上述所说:“德是靠才来发挥的,才是靠德来统帅的。
德是才能发挥的前提,而德又常常在才能中表现出来。
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但凡是选拔人才的标准,如果找不到圣人,可以让君子来委任;如果没有君子,与其选择小人,还不如选择愚人。
为什么呢?因为君子如果有才干会用在善良的事情上,而小人如果有才干会用来做恶。
有才干做善事,能处处行善。
而借着才干去做恶,那危害性要比愚人大得多了。
我们来看一下,司马光这个选人的标准是从何而来。
“食果去皮”智伯索要土地公元前453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个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从春秋正式过渡到战国,这个事件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
司马光将“三家分晋”这个故事放在《资治通鉴》的开篇,足以看出他对这个事件的重视程度。
在三家分晋前,晋国有国君,但是朝政大权由当时的四大卿大夫家族(韩、赵、魏、智)来把持,而其中一家便是智氏一族。
当时智氏家族在四卿当中一家独大。
强大到可以吞并另外三家,独立统治晋国的地步。
智氏一族原本有一手好牌,但由于智氏一族的长老们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选择了以才能出众却德行缺失的智伯作为族长,最后导致整个家族的灭亡。
而才华横溢的智氏族长智伯,不仅没能成为一代英雄,反而成为其他三家分晋的垫脚石。
智伯到底是怎么失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个故事:智伯在四卿里权势最大,在晋国国君的权势渐渐衰落的情况下,智伯就想自己做晋国的国君。
做晋国的国君就需要打压或消灭其他韩、赵、魏三大家族。
《资治通鉴》中的用人之道

之 事 .并 由此引发 了一 段 长篇 的关
于 才德 关系 的议论
这是唐 文宗 在 用人 问题 上的严 重失
误导致 的 。 “ 朝 廷 有 朋 党 .则 人 主 当
共事 , 为 了保住 自己的位 置 . 不顾
家安 危 、 不讲原 则地 附 和他 . 以 维 持
一
原本 是智 家 的势力 最 大 .为什
《 资治 通 鉴 》 中最 推崇 的用人 成
才任 用 。现在封 德彝 居然 回答 说 满 世 界也 找 不 出一个 像 样 的人 才 . 唐
的卢怀 慎 的态度 上 因为 自己的 同
僚是被称为“ 救时之相” 的姚 崇 . 气
场强 大 才能 突 出 , 所 以遇 到事 情 . 卢怀慎 都推 给姚 崇去 拿主意 .只是
每天 和姚崇 一起 吃二 r : 作 餐 司 马 光 记 此事 为 : 怀慎 与 崇 同 为 相 , 自 以
器授任 在 《 资 治通鉴 》 中, 他非 常注 意选 取那 些 “ 蚪 j 人如器 . 各取所 长”
的 言 论
争 的困局 .唐 文宗 感 叹 “ 去 河北 贼
5 2 人 才资 源 开 发 2 ( I {
对 唐玄 宗朝 被人 们称 为 “ 伴食 宰相 ”
y 0 N GR N z } 1 ; 0 A 0 l 用 人 之 道
宰相 ” .这 也 并 不 是 什 么 丢 人 的 事 情。 ’
亡, 关键 是 “ 才胜德 也 ” . 智 氏在选 接
班 人 的 时 候 .过 于 看 重 了才 而 忽 略
明态度 . 支持 正直公 忠 之士
了德 司马光 接着 对才 和德 两个 概 念 以及 二者关 系进 行 了定义 . “ 聪 察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曹操用人之道(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曹操用人之道(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
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
”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
既出,遂亡归吕布。
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
”以为鲁相。
兴平四年,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举魏种孝廉。
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
”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
既下射犬,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材料二:建安十五年,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注]?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建安二十二年,下令曰:“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
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材料三:武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
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
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
雅性节俭,不好华丽。
故能艾刈群雄,几平海内。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注】盗嫂受金:指谋士陈平,因魏无知举荐而得刘邦赏识,曾经被人指责“盗其嫂”“受诸将金”。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之一,他在执政期间展现了出色的用人之道。
在整个唐朝的历史中,资治通鉴始终被视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其中对唐太宗的描述与表彰极为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探究他在选拔、培养和提拔人才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方法。
唐太宗的用人哲学体现了他治理国家的智慧和策略。
他注重选拔忠诚而有能力的人才,坚持将忠诚与能力并重。
他深知,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否与其领导层的素质直接相关。
因此,他注重培养忠诚的官员,使他们在执掌权力的同时,本着国家利益来为民众服务。
同时,他也十分重视人才的能力,擅长善于发现和发展人才,让他们发挥最大的潜力和才华。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既遵循了忠诚原则,又不忽视个人才能,这种平衡使得唐朝政权得以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与方式方面,唐太宗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才能,更加注重挖掘潜力之人。
他并不拘泥于出身贵贱,而是真正以才能和德行为依据,通过各种手段广泛收集情报,了解官员的才干与品行。
他高度重视教育,倡导培养人才,推动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为人才选拔提供了更加公正和透明的途径。
同时,他也重视举荐制度,鼓励和奖励那些特别出色的官员,以激励更多人才成长和涌现。
总结而言,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以忠诚与能力并重为基本原则,他注重培养忠诚而有能力的官员,通过一系列独到的标准与方式选拔人才。
他的用人哲学具有现实意义,对现代用人之道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本文将通过对唐太宗的用人之道的分析,展示其值得借鉴和运用的经验和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可从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中学习,培养忠诚有能力的人才,使其在各个领域发挥影响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也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的选拔标准和具有效果的培养机制,以确保国家和组织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虽然饱含历史特点,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资治通鉴对人才的看法

资治通鉴对人才的看法一、引言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部具有极高价值的通史著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以中国历史为主线,通过对历代君主、政治家、军事将领等人物的描述和评价,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在这个历史画卷中,人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本文将从资治通鉴对人才的看法入手,探讨其对人才的重视和评价。
二、人才在资治通鉴中的地位1. 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在资治通鉴中,作者司马光非常重视人才对国家兴衰的影响。
他认为,“夫国之兴亡,可得而知矣。
其必先有政之得失焉。
”政府能否得到贤能之士,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因此,在许多篇章中,作者都会特别强调君主应该如何选用和任用贤能之士。
2. 人才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在资治通鉴中,作者还强调了人才对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
他认为,“人才之用,可以进退国家”。
只有通过选用和任用贤能之士,才能够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在许多篇章中,作者都会特别强调君主应该如何培养和提拔贤能之士。
三、资治通鉴对人才的评价1. 评价标准在资治通鉴中,作者对人才的评价是非常严格和客观的。
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品德;(2)能力;(3)忠诚度;(4)成就等方面。
2. 正面评价在资治通鉴中,作者对一些优秀的人才进行了积极正面的评价。
例如,在描述唐太宗李世民时,作者称赞他“有大略谋断之志”,“善用贤士”,“以信义立身”,“功业彪炳”。
这些评价表明了唐太宗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卓越能力、忠诚于国家、取得显著成就的杰出人物。
3. 负面评价在资治通鉴中,作者也对一些不称职或者有害于国家的人才进行了负面评价。
例如,在描述唐高宗李治时,作者批评他“不知人材”,“任用小人”,“好酒色”,“荒淫无度”。
这些评价表明了唐高宗是一个品德低下、能力不足、忠诚度不够、对国家有害的君主。
四、结论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通史著作,对人才的看法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资治通鉴中,作者非常重视人才对国家兴衰的影响,并且认为人才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