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四大名著中领导者用人之道
汉武帝刘彻四大用人之道

汉武帝刘彻四大用人之道汉武帝统治的五十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其统治具有“外儒内法,杂而用之”的特点,他在文治和武功方面皆有卓著的建树,其雄才大略非一般帝王可比,尽管武帝敬畏鬼神,好求仙学道,并严厉刻薄,常诛戮大臣,但在用人上,他力行“为政之要在于选贤”,其用人之道蕴含了很丰富的领导艺术,对今人仍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和《中国通史》,可以把汉武帝的用人之道归结为四点。
一、广开渠道,礼贤下士。
武帝用人不抱门第观念,对来自中下层的人才格外垂青。
卫青虽出身奴仆,但他善于骑马射箭,勇敢力气胜过常人,对官吏士大夫以礼相待,对士兵有恩,众人都愿意为他效力,他有作军事统帅的才能,所以每次率兵出征,都能立下战功,天下人都佩服武帝了解人才,善于用人。
淄川人公孙弘,宽厚谨慎,在参加对策考试时提出治理国家的八项根本措施,当时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人,太常公布考试成绩后,公孙弘被列为下等,对策上呈武帝,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定为一等,随任命他担任博士,不久官居丞相。
临淄人主父偃,家中贫困,借贷没有地方,主父偃就向西进入关中,到皇宫的宫阙下上书,早晨把奏书呈上,晚上就被召入宫中拜见武帝,他谈了律令方面的问题八项,谏止征伐匈奴的事情一项,得到武帝的赞赏。
此后,由于他在内消诸侯和外御匈奴方面提出了“推恩令”和营建朔方郡的策略,都被汉武帝采纳,多次受封,官至中大夫。
武帝所用之才来源于两条渠道,一是建立太学培养人才,二是实行察举制度挖掘人才,建立太学和实行察举,以往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得到改变,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比过去宽广多了,少数出自社会下层的人,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在这种新的制度下,武帝通过策问和考试,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按自己的意志选择称职的官吏。
元封五年,武帝颁发纳贤诏:“只要是可以建功立业的大事,必须等待非同寻常的人才去完成。
所以有的马虽然凶暴不驯,却能一口气奔跑千里,有的世人虽然遭到世俗的拖累,却能有所作为。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诸葛亮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政治家,他年轻时代就“每自比管、乐”,立志要成为出将如乐毅、入相如管仲的杰出人物,而且必须是兼而有之。
他选择刘备的一个重要原因,盖如易中天所言,因为只有在刘备那里他才有可能找到充分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场所。
至于兴复汉室,笔者认为并不见得是他真正的人生第一理想,成就一番可以与管仲、乐毅相媲美的丰功伟绩才是他最根本的追求。
然而,怎样才能实现“管乐之梦”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取得丞相和最高军事统帅的职务,集内政、军事大权于一身。
正是在这种根本追求的驱动之下,他开始了在刘备公司的成长之旅,同时实践着自己的选人、用人之道。
一、权臣之路任何一个领导人的选人、用人策略都受制于自身认识、内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对诸葛亮来说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先从五个方面来重新审视诸葛亮的权臣之路,以次探究诸葛亮的选人、用人之道。
1、痴心要行隆中对。
历史上,人们对有没有隆中对存在争议。
但是,笔者认为,即使没有《三国志》中记载的那一段相当缜密的战略方案,至少在刘备驻扎樊口期间,诸葛亮应该与刘备探讨过这一方案的雏形,而且这一方案逐步成熟完善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对一个当时手上兵少将寡、寄人篱下的刘备来说,这个愿景太遥远了,也太不现实了。
毕竟刘备已经46岁了,荆州是刘表的,而益州,刘备还没有去过。
由于张松、法正的出现,刘备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他获得了益州这一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具备了三国鼎立的基本条件,这也印证检验了诸葛亮当年所作的战略规划的正确性。
这肯定会增加刘备对诸葛亮的赏识度,也会进一步激起诸葛亮自命不凡的虚荣心。
后来刘备东征,大部分人都反对,而诸葛亮却选择了沉默。
王大健先生对于刘备东征诸葛亮的态度给出了一种新解释,认为诸葛亮是不想阻谏,因为在他的战略规划里,荆州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但很遗憾,这次东征,刘备还是没有带上他。
正是在军事上的压抑,他只能选择韬光养晦,先把内政工作做好再说,也就是说,先检验一下自己的“管仲之梦”。
【领导智慧】学宋江用人之道:用会做事的人

【领导智慧】学宋江用人之道:用会做事的人修身不外读经,经济不外读史欢迎关注分享历史文化与人生智慧有人从《水浒传》中看到了政治智慧,有人从此书中看到了军事智慧,有人从中看到了民间智慧。
我却从《水浒传》中看到了宋江高超的用人之术和巧妙的用人之道。
宋江把水泊梁山这个山头多、人员庞杂,分属不同利益集团,个个都有名气,人人武艺高强,稍不遂意就要闹事,最难领导的群体,造就成一个卓越的团队,其用人蕴藏的玄机,多少年来,启迪着我们无尽的思考与探索。
此人用人极有一套。
梁山108好汉,成分来源复杂,性格趣味差异很大,人人能力不同。
就是这么一帮人,要凝聚在一起,为我所用,需要高超的管理和用人艺术。
首先在管理上,宋江有一套办法。
梁山有两对英俊人物,一对是毛头星孔明、独火星孔亮;一对是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胜。
四人不但年轻英俊,而且都在中军大营共事,都深得宋江赏识。
孔家兄弟是宋江亲传弟子,和宋江有师徒情义;郭、吕二人是宋江亲兵营统领,每天不离宋江左右。
双方相互不服,日积月累,终因孔家兄弟到吕方、郭胜把守的地方打猎不听劝阻,双方打了起来,致使孔亮受伤。
宋江知道后,把中军大营一分为二,分成两支队伍,一支由吕方、郭胜统领,跟着自己。
一支由孔明、孔亮统领,跟着梁山二号人物卢俊义。
用这种分槽喂马的方法处理矛盾,不但化解了矛盾,避免了冲突,而且给双方都提了职。
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李逵行事鲁莽,使起性子来,没人禁得住,是梁山上的一头蛮牛。
宋江对付李逵的办法一是“避牛”,不与他正面交锋,留些时间让其冷静下来;同时收集信息,搞清事情来龙去脉,做到胸有成竹,再行处理。
所以,当李逵砍倒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得粉碎时,宋江叫卢俊义出面处理此事,自己避而不出。
第二招是“圈牛”,为防止事态扩大,在事发第一时间内,把李逵控制起来,使他不能肆无忌惮地继续捣乱。
三是“观牛”,在前面两招的基础上,把李逵拉出来当着众人的面对质。
此时,情况已明,舆论有利于宋江,人心已定,威信已立,李逵蛮劲已消,言来语去,就把李逵问得哑口无言,伏地认错。
刘邦、刘备的管理用人之道

考虑到不确定性,在不忙的时候,把一般的必然要做的工作先尽快解决。
在工作中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就必须善于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工作是无限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没有时间,计划再好,目标再高,能力再强,也是空的。时间是如此宝贵,但它又是最有伸缩性的,它可以一瞬即逝,也可以发挥最大的效力,时间就是潜在的资本。充分合理地利用每个可利用的时间,压缩时间的流程,使时间价值最大化。
[编辑]最新的时间管理概念--GTD
GTD是Getting Things Done(完成每一件事)的缩写。来自于David Allen的一本畅销书《Getting Things Done》,国内的中文翻译本《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
GTD的基本方法:GTD的具体做法可以分成收集、整理、组织、回顾与行动五个步骤:
6 几款在线的时间管理工具
7 参考文献
什么是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有效地运用时间,降低变动性。
时间管理的目的:决定该做些什么;决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
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功能:是透过事先的规划,做为一种提醒与指引。
一、无法管理外在的要求?应接不暇
主管最大的困扰就是,太多来自外界的干扰,随时得放下手边的工作去做别的事情。
担任主管的责任之一就是集合多人的努力,共同完成一份工作。换句话说,主管的工作有很大的一部份需要与别人互动,外界的干扰是主管工作的一部份。你可以排定某些时段做为你的工作空挡,当有人临时找你需要讨论事情时,告诉他,你这会儿忙着呢,不急的话儿,在你的空挡时间再来详谈。
时间管理发展得很快,第一代是建立备忘录;第二代就需要事先的计划和准备;第三代会根据你对任务的理解排列优先顺序。到了第四代,就是分工合作的授权管理。
再谈《西游记》里的用人哲学

再谈《西游记》里的用人哲学再谈《西游记》里的用人哲学可能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迂腐、无能、软弱的唐僧,却怎么成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吃苦耐劳的猪八戒、勤勤恳恳的沙悟净的领导?其中道理大可探究。
无论吴承恩先生是抱着什么样的想法来创作这样的剧本,今天我们按照现代管理的理念来探索一番,却发现其中不乏精妙之处。
首先来看看唐僧对目标的坚定。
我们知道一个团队,一个有目标,执行具体任务的团队,在外界看来,好比一个黑匣子。
如何分配资源寻求实现目标的最优解,那是盒子里面的事情。
从外面看来,其实就是需要做什么。
这个黑匣子的输入,可以是人才、资金、技术、物质等,输出是一个可以评估的结果,即绩效。
这个绩效也是我们评价此团队执行力优劣的重要指标。
至于内部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对外而言不是透明的,也无法去衡量。
整个团队是为了某个目标服务的,这个目标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对目标的坚定程度,从思想基础上决定了这个团队可能取得的成绩。
了解唐僧的人可以从一句经典台词看出他对目标的坚定:贫僧乃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取经。
这句话唐玄奘是反复讲,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讲,无论在什么样的困难下,或是经历什么诸如名利和美女的诱惑,他从来都是如此坚定。
虽然他是一个出家人的身份,却并非无为而事,这个西天取经是他惟一的追求和终极的目标,虽然不知目标什么时候才能达到,甚至连是否可以达到都不知道。
就从这一点上看,闲云野鹤的孙悟空,动不动就闹着要散伙的猪八戒,还有只知脚踏实地拼命行苦力的沙悟净,谁能对一个看起来几近虚无的目标如此坚定?再来看信仰问题。
这与唐僧的坚定是有很大关联的,没有信仰,很难想像会坚定。
《西游记》里说,唐僧是十世金禅转世,十世是什么概念?十世是几个百年?要有多大的恒心?唐僧对佛教理念的推崇可见一斑。
这是他对佛教事业的执着,但是如果光有执着,恐怕也不会被选中为第一人,更重要的'是他经过多世修行,颇有建树。
想当年,唐朝国力何等强盛,疆域何等广阔,人才何等济济,可只有唐僧能够得到唐王的赏识,担当起在全国讲演佛法的重任。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刘备用人(转帖)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豪,他们为了谋求祖国的统一,都极其重视用人,并且,事实上他们也很善于用人。
但人才来源和用人条件,刘备最差。
论出身,刘备虽为皇族后裔,但世数悠远,“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甚乐读书。
曹操孙权都出身宦族世家。
孙权自少博览群书,精习经史,“才秀明达,始有知名”(《三国志·吴主传》);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从文学至兵书,无所不窥,年青时编了一本《兵法提要》,又注《孙武十三篇》。
论基业,刘备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凭藉;孙权凭借父兄二世余荫,“割据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曹操雄才大略,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
因而曹营和江东人才济济;而刘备则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权籍,屡挫屡奔;而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分荆据益、蜀所得收罗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与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
归纳起来,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一、从政治上看,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人们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
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
”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级的人才。
三国演义之用人之道

三国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承父兄遗业的孙权,遵孙策之嘱:“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 决问周瑜”,对他们委以重任,言听计从,招贤纳士,选贤任 能。于是,名士互相引荐,短期内求得鲁肃、诸葛瑾、顾雍等 贤才,“威震江东,深得民心”,并“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 张纮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有阚泽、严畯、 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张温、骆统、吾粲来投,“孙权敬 礼甚厚”;又得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良将数人, “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
刘备求贤访能的一片至诚之心终于感动了心终于感动了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出山相助又山相助又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之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之心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行 政管理
三国
“桃园结义”,不过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而已。“桃园结义”如此,赵云面前掷阿斗又何 尝不是如此!就因这一掷,使单枪匹马于百万军 中救阿斗的虎将赵云万般感激知遇之恩,“泣拜 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刘备 “三顾茅庐”求贤,更是有口皆碑,历来被推崇 为礼贤下士的典范。刘备求贤访能的一片至诚之 心,终于感动了“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出 山相助,又“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 榻”,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 之心。刘备以礼贤下士的实际行动获得了诸葛亮 的衷心爱戴,诸葛亮为了报答“三顾”之恩,恪 尽职守,竭尽忠诚,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
Three Kingdoms
三国
一、 曹操的用人之道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三、刘备的用人之道
三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逐鹿中原,形成了 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这场斗争的最后幸存者曹操、刘 备、孙权,相继取得了在中原、西蜀、东吴的统治地位, 揭开了三国争衡的战争序幕。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杰 出的领导人,他们知人善任,选贤用能,终于在这场反 复无常的斗争中站稳了脚跟,并且发展壮大起来,成为 雄霸一方、鼎足而立的三个国家。他们兴起和强大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怎样用人的过程,要探求他们兴起 和强大的奥秘,就得从探求他们的用人之道入手。下面 就魏、蜀、吴三国的用人之道,分别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个成熟领导者的用人之道(5篇)

一个成熟领导者的用人之道(5篇)第一篇:一个成熟领导者的用人之道文章标题:一个成熟领导者的用人之道知人而后善任晏子曰:“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企业也是这样。
自古以来,大凡智者都十分注重知人善任。
善用人才是一个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企业领导人能否将企业“引航前行”,在市场经济的汹涌波涛中驶向胜利彼岸的关键条件之一。
善用人才首先要知人,善任以知人为前提,不知人只会盲用。
知人之道很多,三国时的诸葛亮将知人之道概括为“七观”:(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目的在于通过其对是非的判断来了解其志向;(2)穷之以辞辩观其变。
目的在于通过一连串的追问来了解他的应变能力;(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通过征求其谋略意见来了解其知识水平;(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通过承担复杂困难的工作来了解其胆识;(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通过其酒醉后的表现来观察了解他的本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给其以得到财物的机会来观察是否廉洁;(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嘱咐其办事来证明他是否守信用。
战国时期的李构提出了“识人五法”,即:(1)居视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2)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3)达视其所举。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唯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4)窘视其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5)贫视其所不取。
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虽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知人、识人方面,现代社会倡导的德能勤绩廉与古人的标准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知人之后,重要的是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四大名著中领导者用人之道解读四大名著中领导者用人之道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
如何根据德才勤绩慧眼识人,如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选用留人,如何选对人、用好人,本文将结合《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全新揭示选人用人大智慧。
《三国演义》一、用人之首“三顾茅庐”用人之首在于选人。
“三顾茅庐”可谓选人上的典范。
古人云:“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不仅成就了诸葛亮旷世之才,也使得自己“三分天下”,成为了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选贤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凭公认选贤。
刘备选用“卧龙”和“雏凤”这样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口碑。
像诚邀“卧龙”,主要是由于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选拔“雏凤”则是出于鲁肃的举荐。
二是凭实绩选贤。
魏延作为降将,而且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但刘备还是用其镇守汉中,就是出于魏延在战争中的赫赫战功。
三是广泛选贤。
曹操在选人上率先提出“唯才是举”,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孙权选人视野广阔,不论贵贱,“拔吕蒙于戎行,识潘璋于系虏”,所以手下出身“寒门”的大将很多。
二、用人之要“吴下阿蒙”用人之要在于育人。
蜀国拥有“五虎将”这样的“将才”和诸葛亮这样的“帅才”为什么在刘备死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在育人少了“传帮带”,造成无人可用。
而东吴自周瑜之后有鲁肃和吕蒙,吕蒙之后还有小将陆逊,就是因为孙权有“吴下阿蒙”的培养机制。
《吕蒙传》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
吕蒙所以能有此丰功妙计,是与孙权的精心培植分不开的。
吕蒙原来“少不修书传”,孙权督导吕蒙说:“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在孙权的指导下,吕蒙“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致鲁肃发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三、用人之智“将功赎罪”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用人还需要学会容人,只有学会了容人,才能拴住人才。
《三国演义》刘备的“权记过,容将功赎罪”是用人中容人的智举。
在蜀国,关羽华容道放走了魏主曹操,算是犯了天大的错误了,可刘备还是原谅了他,“权记过,容将功赎罪”,以致关羽为蜀国出生入死,对刘备至死不渝。
在东吴,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也没有把周瑜怎样;鲁肃对刘备、诸葛亮心慈面软,外交连连失败,荆州始终要不回来,而且还始终在周瑜与诸葛亮之间和稀泥,孙权、周瑜也没有把鲁肃怎样,周瑜临终时还大力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
所以,尽管东吴单个人才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形成的人才结构却稳定而高效。
四、用人之权“将主阃外”充分信任、充分授权是人开展工作、成就事业的基本条件。
一个人如果处处被掣肘,那是无法放手放胆地开展工作,也无法打开工作新局面的。
三国中,孙权一句“阃以外,将军制之”把用人中的授权发挥到了极致。
孙权一方面信任人。
在蜀兵压境时,东吴诸葛谨利用与诸葛亮的关系去为孙权“说和”。
张昭向孙权进言,说诸葛谨会借机“背吴入蜀”,孙权则充分相信诸葛谨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
另一方面能够大胆放权。
孙权在授予陆逊大都督之职时,也把相应甚至更大的权力交给了他,他告诉陆逊“阃之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
正是有了这种爱才的好机制,才有了黄盖拼着老命为孙权诈降,阚泽脑袋拴在裤腰为孙权下书,才有了韩当、甘宁拼死为孙权保驾。
五、用人之责“自贬三等”人选人总会有选错用错的时候,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弥补过失。
诸葛亮因为重用马谡镇守街亭,结果造成了街亭失守。
对此,诸葛亮勇敢地承担了用人之失,他挥泪斩了马谡,并上书刘后主“咎皆在臣,授任无方”,主动要求“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诸葛亮能够从“领导”角度痛悔自责,并动“真格”,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水浒传》梁山108好汉,各个不同,那么宋江是怎么治理的井然有序的呢?首先在管理上,宋江有一套办法。
梁山有两对英俊人物,一对是毛头星孔明、独火星孔亮;一对是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胜。
四人不但年轻英俊,而且都在中军大营共事,都深得宋江赏识。
孔家兄弟是宋江亲传弟子,和宋江有师徒情义;郭、吕二人是宋江亲兵营统领,每天不离宋江左右。
双方相互不服,日积月累,终因孔家兄弟到吕方、郭胜把守的地方打猎不听劝阻,双方打了起来,致使孔亮受伤。
宋江知道后,把中军大营一分为二,分成两支队伍,一支由吕方、郭胜统领,跟着自己。
一支由孔明、孔亮统领,跟着梁山二号人物卢俊义。
用这种分槽喂马的方法处理矛盾,不但化解了矛盾,避免了冲突,而且给双方都提了职。
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李逵行事鲁莽,使起性子来,没人禁得住,是梁山上的一头蛮牛。
宋江对付李逵的办法一是“避牛”,不与他正面交锋,留些时间让其冷静下来;同时收集信息,搞清事情来龙去脉,做到胸有成竹,再行处理。
所以,当李逵砍倒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得粉碎时,宋江叫卢俊义出面处理此事,自己避而不出。
第二招是“圈牛”,为防止事态扩大,在事发第一时间内,把李逵控制起来,使他不能肆无忌惮地继续捣乱。
三是“观牛”,在前面两招的基础上,把李逵拉出来当着众人的面对质。
此时,情况已明,舆论有利于宋江,人心已定,威信已立,李逵蛮劲已消,言来语去,就把李逵问得哑口无言,伏地认错。
第四招是“牵牛”,对付李逵这头蛮牛的目的不是为了杀牛,而是为了促进矛盾转化,同时也教育大家。
所以,在取得决定性优势之后,宋江就转变工作方式,把雷霆暴雨式的打击变为和风细雨式的疏导,抓住最佳时机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五招是“拴牛”,在真相大白之后,让李逵当众认错,自己做检讨,根据其表现决定其处罚轻重。
罚在明处,让众人心服口服。
如果确有立功悔过的表现,可以从轻发落。
但要讲清来由,告知大家下不为例。
还要当众立规,今后谁有类似行为,决不留情。
宋江几个回合,就把李逵这头蛮牛,治得服服帖帖。
其次在排座次上,宋江采取了用而不崇,重而不尊,尊而不重,用而不尊,既用又重且尊的办法。
如裴宣,从资历名望上看,属小字辈,但从能力上看,梁山找不出第二人可以代替他主管赏罚这一权力的了。
所以裴宣在108位好汉中排47,算是靠后的了。
宋江对裴宣就是用而不崇。
再一个是时迁,他的技艺可算一绝,但这个技艺是偷,沾了偷字,位置肯定不能往前排,无论他资历如何,贡献多大,因为座次是山寨的门面,所以,职位上也就不能安排重要的角色给他,因此时迁的座次就排在107位。
宋江对这样的人物则是待遇优厚,爱护有加。
对公孙胜则是有丞相之职,无丞相之权。
位置放在那里,但凡事都有军师吴用主持。
他居于军师之后,很少参与决策,这是典型的“重而不用”。
朱武则是有丞相之权,无丞相之尊,凡事都能参与,甚至也能主持,但位置很特别,只是参赞。
没有正式名分,这叫做“用而不尊”。
关胜则属于有丞相之尊,无丞相之职,只是位置在那里,却没有相关的职权,这叫做“尊而不重”。
只有吴用是既用又重且尊。
根据不同类型的人给予待遇,安排职务,赋予权力,这就是宋江用人之策的独特之术。
然后,挖人用人,为我所用。
宋江在挖人用人方面堪称一绝,比如秦明、关胜、呼延灼等原先都是朝廷军队的高级将领,后来都归顺和投靠了宋江。
他还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替天行道”、“仁义”、“兄弟情”、“忠孝”等,这在当时看来最受推崇的道德行为准则,被宋江发挥的淋漓尽致,对团结大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在用人方面如何向宋先生学习呢?人才永远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而招聘正确的人是公司获得优秀人才的第一步。
要记住,我不是为某个职位而招聘人,而是为整个公司在招聘人才。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有两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
用干部指的就是人才选用使用问题。
在国外还有一种说法,领导者的工作,十分之七的时间是在考虑选人用人。
可见选人用人对于领导者是多么重要。
在市场中做为优秀经理管理的对象是人,所有的工作任务也都要靠人来完成,所以,管理成败的关键,也就在于选人用人上。
企业竞争的要素许多,但究其根本,可以从两个指标加以评鉴:一是人才的量,二是拥有人才之后的整合力量。
成功的企业为什么成功,失败的企业为什么失败,不同之处就在于以上两要件是否拥有优势。
所谓企业成也在人,败也在人,不过如此。
什么人不跳槽?什么人潜力大?什么人能力强?什么人最可靠?教会火鸡爬树,不如找来松鼠!会用人不如会挑人,用好人不如挑对人!一分钟识人选人,为企业迎进精兵良将! 《西游记》在中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故事,师徒四人为了渡化世人,不惜千辛万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求取真经,它就是《西游记》。
在今天看来,《西游记》除了本身引人入胜的情节外,还包含了许多可以品嚼管理哲理与人生智慧让我们百吃不厌且久久回味。
为完成取经大任,在观音菩萨的安排下,唐僧成立了取经团队。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或许是中国古代配合最好、最成功的团队。
团队成员包括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其中唐僧是项目经理、孙悟空是技术核心、猪八戒和沙和尚是普通团员。
而远在天庭的观音菩萨则是这个团队的高层领导者兼技术顾问。
唐僧作为项目经理,有很坚韧的品性和极高的原则性,取经路上虽然有诸多妖魔鬼怪、美女画皮,但他一心向佛,毫无动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同时他又很得上司支持和赏识,出发伊始,他便得到了唐太宗的任命,既有御赐袈裟,又有讨饭金碗。
后来,他又得到了以观音为首的各路神仙的广泛支持和帮助。
在这个团队中,孙悟空无疑是员干将。
悟空有能力、有才干、有思想,对整个取经事业有自己的理解。
每当唐僧遇到危险时,悟空便手提金箍棒,脚踏筋斗云与妖精大战,常常只几个回合便把妖魔鬼怪打得落花而逃,因此,他是技术核心。
他的交际范围还非常广泛,如来佛祖、玉皇大帝、阎罗王、各界仙魔等,公共关系都搞得非常之好,而且很善于利用这些“关系”。
悟空的缺点是有“猴急”,性格极为放荡,回想他那大闹天宫的历史,恐怕作为普通人来说没有人会让这种人呆在团队里,但是取经项目要想成功实在缺不了这个人,只好采用些手腕来收复他。
这些手段是,首先,把他给弄得很惨;在他绝望的时候,又让项目经理去解救他于水火之中以使他心存感激;当然光收买人心是不够的,还要给他许诺美好的愿景;当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项目经理可以直接控制好他,给他戴个紧箍,不听话就念咒惩罚他。
在企业中也同样如此,企业对这类员工一定要用好和管好,用各种方式做好激励。
否则,如果悟空造反,不但整个取经事业将损失一员大将,对其他三人的负面影响也将是难以预测的。
“悟空”在企业中是不可或缺的,有几个有思想、有能力而且肯干的中层干部,企业的成长将是飞速的。
猪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又不肯干活,而且取经意志不坚定,取经的路上,每当唐僧遇险,几个徒弟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总是吵吵着“散伙”,回高老庄找那位高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