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

合集下载

“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启示

“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启示

“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资治通鉴》的启示江文[摘要]“任人唯亲”是领导学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资治通鉴》中对破解“任人唯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要摒弃“亲”与“贤”的二元对立,通过“举之以众、用之以公”程序流程和信赏必罚的管理机制,来达到“任人唯贤”的目的。

在当代领导实践中,领导者还需要树立权变思维,灵活把握“用亲”和“用贤”的限度和边界,根据组织发展的生命周期调整用人政策。

[关键词]任人唯亲;任人唯贤;用人路线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选拔任用人才是任何组织存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用人理念上,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一些共识性的观点,比如对人才价值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在选才标准上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人才激励方面强调“赏罚分明、科学激励”等等。

然而,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

”虽然“任人唯贤”是理论界早已达成的共识,也是中国共产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但是在选人用人的具体实践中,领导者们却经常面临“亲”与“贤”如何取舍的两难境地。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选人用人的史实,对“任人唯亲”的问题也有较为深入的论述。

本文拟在厘清任人唯亲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表现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资治通鉴》中相关论述进行分析,以期对当代选人用人实践提供借鉴。

一、问题:“任人唯亲”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体现从概念上来看,“任人唯亲”主要指的是领导者在用人问题上不问德才表现,只选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

在“任人唯亲”的概念中,“亲”既可以是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在先天上存在的某种血缘、地缘上的亲密关系,也可以指二者在后天的交往中,因工作学习等共同经历而形成的社交网络关系。

关于“任人唯亲”的争论在历史中不胜枚举,也有大量的领导理论研究进行探讨。

(一)中国历史中的“任人唯亲”问题在中国古代王朝兴衰更替之际,往往伴随着“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的两种用人路线的冲突。

浅论中国古代的人事管理之道

浅论中国古代的人事管理之道
3 知人之道
首先是知人,对于如何知人? 诸葛亮提出“七观法”:一是,问 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是,资之以 计谋而观其识;四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是,醉之以酒而观 其 性 ;六 是 ,临 之 以 利 而 观 其 廉 ;七 是 ,期 之 以 事 而 观 其 信 (《将 苑·知人性》)。 唐代名臣魏征也提出了“六观法”。 这都是指要在 不同的环境中全面地去观察考察一个人。
覆 土 应 取 菜 园 表 层 土 20cm 以 下 的 新 鲜 壤 土 加 砻 糠 拌 合 或 用草炭土,晒干后,用 5%的甲醛液将覆土拌匀后,用薄膜覆盖堆 闷 24 小时以上,然后摊开,散尽药味后方可进棚使用。 4.5 发病后的处理
发生此菌后应立即停止向感菌床面喷水,使土面干燥,小面 积发生时用碳酸氢氨覆盖隔离; 大面积发生直接用干石灰覆盖 隔离后,尽早将受污染的培养料和覆土清除深埋或烧毁;然后对 菇房进行消毒。
双孢菇属草腐菌,培养料需经过严格发酵,最好进行 2 次发 酵,以消灭培养料内的病菌。 培养料堆制时不宜过熟、过湿,料要 偏碱性;含水量要控制在 55%~60%,pH 控制在 7.5~8,发酵料应 有弹性、褐色且具有料香味。 4.3 老菇房、旧床架要严格消毒
堆料进房前半个月,菇房、床架、墙壁及四周要用石灰水冲 洗、粉刷墙壁消毒;也可用高锰酸钾液洗刷老菇房门、窗、墙壁及 床架。 培养料进房前 1 周,菇房要用甲醛或硫磺密封熏蒸一次, 用 量 是 甲 醛 10ml/m3 硫 磺 20g/m3。 培 养 料 进 房 前 2 天 开 启 所 有 门窗通风散气。 4.4 覆土材料要严格消毒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在《管子》篇中指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是为谷,一分耕耘十分收获是为树,一分耕耘百分收获是人才”, 这已经道出了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唐太宗在《贞 观政要》里有句名言是“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里所提到的“得 人”是指的人才,对于人才,历代有远见卓识的君王,无不孜孜以 求。周文王为了得到姜子牙,不惜力气,亲自为他拉车,刘备为了 得到诸葛亮,情愿三顾茅庐。

资治通鉴文章里的观点

资治通鉴文章里的观点

资治通鉴文章里的观点就说里面讲的关于“用人之道”这个观点吧。

我跟你们讲讲我身边发生的一件事儿,那可真是把这个观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是前段时间,我们公司接了个大项目。

这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老板那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天天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嘴里还不停地念叨:“这可咋办呐,得找几个得力的人来负责啊。

”于是乎,老板就把我们几个部门的主管都叫到了会议室。

会议室里那气氛,紧张得就像要上战场似的。

老板坐在主位上,一脸严肃地说:“各位啊,这个项目可是咱们公司今年的重头戏,谁能挑大梁,给我出出主意。

”这时候,销售部的主管老王先开了口。

他那大嗓门在会议室里嗡嗡响:“老板,我觉得咱们得找个能说会道的,毕竟这项目得跟不少客户打交道,得把咱的优势都给吹出去啊,哈哈。

”财务部的主管李姐可不乐意了,白了老王一眼说:“光会说有啥用啊,还得找个会精打细算的,把成本控制好了,咱才能多赚钱呐。

”技术部的主管小张也跟着发言了:“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可要是技术跟不上,啥都是白搭。

得找个技术大牛,把项目的技术难题都给解决了。

”老板这话一出口,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大家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后来啊,经过一番讨论和筛选,我们选出了一个团队。

这个团队里有能说会道的销售精英,有精打细算的财务高手,还有技术超牛的程序员。

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啊。

销售精英们到处跑客户,把项目的好处说得天花乱坠,客户们纷纷点头;财务高手们拿着计算器,算得那是又快又准,把成本控制得死死的;技术大牛们则在电脑前敲代码,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有一次,销售部的同事遇到了一个特别难缠的客户,怎么说都谈不下来。

这时候,技术部的同事就出马了,给客户详细地讲解了我们项目的技术优势,客户一听,眼睛都亮了,立马就签了合同。

还有一回,财务部的同事发现预算有点超支了,大家赶紧凑到一起商量对策。

技术部的同事提出了一个优化方案,既能保证项目的质量,又能节省成本。

资治通鉴·唐纪对人才问题的看法字

资治通鉴·唐纪对人才问题的看法字

资治通鉴·唐纪对人才问题的看法字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史书,记录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其中的唐纪部分记录了唐朝时期的历史。

在唐纪中,关于人才问题的看法并没有直接提到。

然而,通过对唐纪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

首先,唐朝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才的朝代。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人才,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发展。

唐朝还设立了学校和学院,培养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其次,唐纪中描述了很多具有才能和能力的人物。

例如,李世民作为唐朝第二位皇帝,被称为“贤明的帝王”,他以智勇之才统一了中国。

杨贵妃是唐朝著名的美女,她聪明机智,被称为“聪明的妃子”。

这些人物的描述体现了唐朝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

此外,唐纪中还记录了一些具有才能和能力的官员、学者和文人。

他们在政治、文化和学术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魏征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唐朝的政治改革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在唐纪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人才问题的看法,但通过对唐朝对人才的重视和对一些具有才能和能力的人物的描述,可以看出唐朝对人才的重要性和重视。

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一、用人原则“有才有德,破格重用。

有德无才,培养使用。

有才无德,限制录用。

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在儒家思想里,用人过程的首要原则是:取仕之道,当以德为先,其次经术,其次政事,其次艺能。

这些理论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上到治理国家,下到管理一个企业,一个英明、智慧的管理者,用人时考验一个人“德”是何等的重要!今天偶尔有空,翻看了几眼书柜里沉睡已久的《资治通鉴》,更是佩服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司马光的真知灼见,他引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晋国的智宣子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说:“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

虽然如此但很不仁厚。

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长处而行不义之事,谁能何他相处?立智瑶,晋氏宗族一定灭亡。

”智宣子去世,智瑶当政,在兰台宴饮,席间戏弄侮辱韩康子,之后无缘无辜强索韩,魏,赵领地,最后,三国联军,智家族人全部诛灭。

司马光写了这段精彩的评论:二、用人标准—德才兼备。

德是第一位。

德是人之根本,有德无才,谓之缺才,如若用此人不会毁你大业,无大的建树,那叫缺才,你只能量其才而用之,况且才干,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积累可以逐步提高的;有才无德,谓之缺德。

如若用此人,即使小用,也犹如堤坝之蚁穴,危险啊。

你给以多大的权力能够鋳就多大的错误。

德的培养不易,它受内外因影响,比如自小家庭教育,环境熏陶等等。

所以,缺才之人可以量才使用,并且有可塑性;缺德之人不可取,给多大的权犯多大的罪。

三、马云的用人之道“中国企业很少说使命感、价值观、理想、共同目标,而国外企业讲的最多的就是使命感和价值观。

”马云说,谁都知道现在的阿里巴巴公司,有一个汇聚世界精英的团队,但是,平时我们在用人上,“精英”却不是首选,甚至连第二都排不上。

我们选的是对公司的价值观有认同感的人。

“我觉得人才进入我们这公司以后,必须要认同我们的文化,认同我们一个理想。

只要他不认同我们公司的目标――阿里巴巴要做80年――或者认为,最好80年上市以后,大家分手就走。

3、知人善任——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3、知人善任——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 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 —《资治通鉴》卷192
22
三、任人唯贤,怜惜不肖
3、至公无私亲
《旧唐书·太宗本纪》史臣曰:
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
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
7
一、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谁主张、谁担当 比者纲维不举,并为勋亲在位,品非其任,功势 相倾。凡在官僚,未循公道,虽欲自强,先惧嚣 谤。所以郎中抑夺,唯事谘禀;尚书依违,不得 断决。或惮闻奏,故事稽延。案虽理穷,仍更盘 下。去无程限,来不责迟,一经出手,便涉年载。 或希旨失情,或避嫌抑理。勾司以案成为事了, 不究是非;尚书用便僻为奉公,莫论当否。递相 姑息,唯务弥缝。
15
二、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王珪点评诸宰相
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 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将入 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 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 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
(《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徵传》
5
一、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任用政敌
贞观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 “王珪、魏徵,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 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徵往者实我所仇,但其 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 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徵 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 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 各赐钱十五万。——《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18
三、任人唯贤,怜惜不肖

用人之道名言警句

用人之道名言警句

用人之道名言警句1. 关于为人之道的名言名句奸似忠,大贪敝履。

在好言,金钱、美女、铁哥们的面前,可要小心,说不定笑声里突然飞出一把刀子,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

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

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

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

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评介】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应该正确对待功名利禄。

汉初三杰,人生结果完全不同,韩信被杀,萧何下狱,只有张良隐居南山,淡出官场,明哲保身。

其中既有君臣之间的矛盾,也有不能正确对待功名的原因。

老子说过一句话:“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在中国古代政治专制体制下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究竟如何看待人生,有积极的态度,也有消极的态度。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有一首道士唱的《好了歌》就是看破红尘,消极对待人生的代表性说法。

歌词云: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太祖高皇帝十一年(乙巳,公元前一九六年)臣光曰: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

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

读《资治通鉴》之蕴含人生哲理经典名句

读《资治通鉴》之蕴含人生哲理经典名句

读《资治通鉴》之蕴含人生哲理经典名句1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

——《资治通鉴·汉纪》【释义】任用贤人天下就会太平,任用不肖之徒天下就会生乱。

【延伸】诸葛亮说:亲贤臣,远小人,此西汉之所以兴隆也。

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亲近任用贤德有才能的人,企业才能越做越好。

2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资治通鉴·晋纪》【释义】离开自己的职位,或者继续留任,都有正当的理由,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延伸】任用一个人,免去一个人,都有规则道理可循,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也能避免一言堂,避免不理智时做出错误地决策。

3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资治通鉴·汉纪》【释义】不能向优秀的人学习他们的长处,所以,才导致了失败。

【延伸】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

学习才能使人不断成长。

4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资治通鉴·晋纪》【释义】送来的礼物多,说的话又甜蜜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因为其必有所图。

【延伸】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5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资治通鉴·唐纪》【释义】对于小夫妻之间的矛盾,做公公、婆婆的最好装聋作哑,不要介入,免得添乱。

【延伸】在家庭关系中,难得糊涂。

6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

——《资治通鉴·汉纪》【释义】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得到了加强。

【延伸】做事抓重点,事半功倍。

7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所诫。

——《资治通鉴·魏纪》【释义】人的心思各不相同,就像每个人的面容一样。

表面服从,背后反对,是古人最忌讳的事情。

【延伸】阳奉阴违的人,最要小心。

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

8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资治通鉴·周纪》【释义】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