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七单元 第16讲 开辟新航路、殖民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综合检测A卷附答案解析

第七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Ⅰ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2.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不少唐代前期的租佃契约,表明立契租佃制当时已经十分流行。
宋代租佃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之间广泛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第二个特征,是在租佃制下,客户已经有了迁移的自由。
”这说明唐宋时期A.均田制的广泛实行B.庄园经济的发展C.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D.自耕农经济的发展3.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
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出处论述《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汉书•元帝纪》“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
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后汉书》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C.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D.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4.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铁犁牛耕B.小农经济C.重农抑商D.闭关锁国5.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
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B.血缘观念的淡化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建立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导言课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使用学案
素养 提升
梳理教材:基础知识 拓展补遗:有助于扩展知识
能力 提升
主题探究:学习解题方法和技巧 典型即练:高考真题演练
2、教师讲解
(1)依照课本编排,按照时序,梳理单元知识。 (2)明晰概念,概括阶段特征,形成基本认识,培养学科素养。 (3)通过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整理总结
如何备考
(一)备考重点:主干知识、构建网络
【高考复习六大模块】 中国古代史(约170万年前~前2070~ 1840)★★★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世界古代史(约三四百万年前~前 3500~15世纪)★ 世界近代史(15世纪~20世纪初)★★ 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
(2)整理导学案和试卷。(保存好所有试卷试题,错题整理以附页粘贴或专有笔
记。)错题集
4、限时训练
选用历年高考试题及各地模拟试题,限时训练。
基础为王,技巧为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 基。
4.创新性 体现在对史料进行新的解释和新的运用,
对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新的发掘;对 已有的历史观点、方法与历史结论进行批 判性思考,得出新结论;运用创新思维, 利用历史学知识和方法回应现实问题。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六大核心内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是历史学科的理论保证。是研究历史的主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
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

概念阐释
中国史书上的“大食” 唐朝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7世纪中叶起,唐朝 文献已将阿拉伯人称为多食、多氏、大寔等。阿拉伯帝国历经626年, 主要有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750年)、阿拔 斯王朝(750—1258年)两个世袭王朝。倭马亚王朝和科尔多瓦哈里发国 因为旗帜尚白,所以中国史书称为“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因为旗帜 尚黑,被称为“黑衣大食”,法蒂玛王朝被称为“绿衣大食”。西欧则 习惯将其称作哈里发国。
学习和创 新相结合
阿拉伯人在征服新地区后,不仅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 的影响,而且又吸收希腊、印度文化的许多优秀成果, 创造了新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伊斯兰教是阿拉 伊斯兰教不仅是阿拉伯统一的旗帜,同时也是中古时
伯文化的灵魂 期阿拉伯社会文化进步的旗帜
返回
主题二
中古时期的非洲和 美洲文明
抓住时空,合理推理:14世纪,阿拉伯人保存的典籍传到欧
洲,其中包括指南针技术、人文主义(冒险精神)的典籍、古 关键能力
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2.南亚国家 (1)笈多帝国 ①兴起: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②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 ③宗教:_印__度__教__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①兴起: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 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③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3.东亚国家
(1)日本
大化 646年,_孝__德__天__皇__改革,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
改新 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讲义: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 (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线索1中央体制的演变时期历程先秦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内阁逐渐拥有票拟权清朝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线索2地方体制的演变时期历程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
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唐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时期历程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线索3选官制度的演变线索4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1)机构设置:秦—御史大夫、监御史;汉—御史大夫、刺史;唐—御史台;宋—御史台、通判;元—御史台、行御史台;明、清—都察院。
(2)历史作用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一轮复习

考试大纲:
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瓦解,以及世界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大的外交活动,以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知识脉络:世界格局演变趋势
欧洲为中心
开始:新航路开辟
初步形成:一工
完全形成:二工
削弱:一战后
终结:二战后
包含: 维也纳体系 凡—华体系
两极格局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3)影响:
对西欧:促进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力图推行独立自主 的外交政策。
对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削弱,不得不调整对欧政策。 对国际:促进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2007年欧盟成员国达到27个)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 ①1948年起,美国开始扶植日本,使之成为其争霸亚洲的
(3)影响: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日本要求改变战后初期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
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
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了美苏 两极格局。 ④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运动背景: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 在两极格局下,新兴独立国家处于弱势地位
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C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6.(09安徽文综卷,20)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
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
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
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
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1讲(人教版)

•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父子方相式传
有__________和兄终弟及。 • (2)夏商的政治特点:王权具神有秘 ________色彩。
(3)夏商的行政制度① ②中 地央 方: :设 封有 侯相 和、 伯卿 ,士 定等 期, 向掌 商管 王政 纳务 贡。 , 并奉命征伐。
• (2)消极作用:诸侯在封地内有权分封卿大夫、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扩大统治区域,具有 较大的独立性,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
二 宗法制问题 主题1 大宗与小宗
• 图解:
•
划分大宗、小宗的依据是血缘关系
的亲疏、嫡庶之别,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并不是一成不变,每一宗都实行嫡长子继承
制。
主题2 宗法制的影响
• 导读 (1)注意材料的来源(出处);(2)注意材 料中的显性信息;(3)注意图例表示的内容。
•
本史料反映出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
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从布局上,王
族占据战略要地,是分封的主体,直观地反
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主题3 分封制的作用
• (1)积极作用: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 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诸 侯国对周王室起到拱卫作用,使周朝不仅巩 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 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一 分封制问题 主题1 分封制的目的
• 史料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 蔽周室。
• ——顾炎武
•
本史料中的“封建”指分封制,反映
出其实施的目的是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
主题2 分封制的对象与布局
• 史料一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 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第22讲中古时期的世界课件

政治 经济
最高统治者是 ___苏__丹___,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 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 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 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名师指津】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后,定都伊斯坦布尔,并 以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奥斯曼帝国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及伊 斯兰文化,东西文明在此得以统合。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 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加
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由贵族充任。政区之 文统
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 明治
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 _人__口__调__查__表____ 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 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 东
代表 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非
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 __园__艺____业为主, 文
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 明 概况
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 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
土联系在一起
制度 内涵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义务 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 _服__兵__役___
封君
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
封臣 制度
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影响
__封__建__主__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新航线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3)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彻底打破了世界各 地封闭孤立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 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于发生国的社会,甚至对于整个世界都产生
了重大影响,有着难以估量的改造作用。工业革命不像 政治革命那样,会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并引起局势的大 动荡。但是生产力超乎人们意料的发展,工业化、
【素养生成】 本题从社会生活细节着手,以大众休闲文化生活的
变化为切入点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 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其中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生 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化进程显著。
【原创预测】 19 世纪30 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 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 19 世纪晚期后,人造染 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 时尚用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
城市化带来的巨变,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机制,推动 着整个社会的演变。仅仅数十年间,以乡村和农业为主 体的经济体制,就变成了以城市和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 制,使人们的生活以及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都大为改观 了。新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改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 大量流动,工业产值大大超过农业产值的现象,对外
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人们的价值观、 择业标准明显改变等等,都使身处其境的人们大为惊讶。 有人发财了,更有人破产了,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但是,当时任何人都不能够阻挡这个趋势,只能去适应 它,即便是执政者也无法例外。这种全面深刻的社会变 化,正是人类历史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表现。
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 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讲 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考点清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一、开辟新航路1.原因⎩⎪⎨⎪⎧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4政治原因:葡萄牙和西班牙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5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易混易错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由此引起社会对黄金、白银需求量的日益增加,而“寻金热”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动力,而非根源。
2.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3.过程时间人物 支持国 开辟的航线 1487年迪亚士 葡萄牙 欧洲→非洲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欧洲→美洲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欧洲→非洲好望角→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 西班牙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的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轻巧识记巧用数字“四”识记新航路开辟4.结果⎩⎪⎨⎪⎧ 1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2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
5.影响错误!史论共识世界古代文明区域相互隔绝,不利于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持续发展。
究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文明间的交往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
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荷兰的殖民扩张错误!知识图解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活动的关系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的经济基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英国的殖民扩张①英西战争:1588年,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②英荷战争:17世纪中期,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取代了荷兰海上殖民殖民战争强国地位,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③英法战争: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经过多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结果: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市场的扩大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
归纳总结英国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六大因素1制度优势: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优势:英国手工工场发展程度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快,工业基础雄厚。
3军事优势:英国注重发展海军。
4思想优势:英国经过宗教改革,思想意识解放。
5地理优势: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英国民众有浓厚的海洋意识。
6政府支持:英国政府一贯积极支持本国的海外殖民活动。
3.世界市场的拓展⎩⎪⎪⎨⎪⎪⎧ 途径⎩⎪⎨⎪⎧ ①海外贸易:抢掠和欺诈是惯用手法。
②殖民掠夺:奴役殖民地人民,抢夺殖民地财富。
③种族灭绝:屠杀印第安人。
④贩卖黑奴:将大批黑人贩运到美洲卖为奴隶。
影响⎩⎪⎨⎪⎧ ①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带来灾难。
②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③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史论共识1.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2.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归纳总结早期的殖民掠夺较多地表现为野蛮的暴力掠夺。
表现在:(1)奴役和屠杀殖民地居民。
(2)掠夺殖民地金银财富。
(3)奴隶贸易等。
基准考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主题一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史料一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
”“新兴的资产阶级要用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用于奢华的生活享受”…… ——恩格斯[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史料二 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要的一切。
有了黄金,要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
——哥伦布[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奢侈品的需求。
史料三 迪亚士说:(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原因(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
史料四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甚至劫掠过境商旅。
因此,很多西欧人都希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商路造成的商业危机。
史料五达·芬奇指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自然界现象服从客观的必然规律,而不是服从神的意志,他谴责经院哲学家凭神的启示就能通晓一切秘密的信条是邪说。
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冒险精神,主张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追求深广渊博的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根源: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提倡开拓冒险精神。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1)技术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
(2)物质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观)。
主题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史料图一图二[信息解读] 从图一的四大文明古国各自发展到图二的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反映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过程。
也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主题三从多角度和不同史观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世界:(1)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
(2)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2.对欧洲:(1)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开始崛起。
(2)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英、法、荷等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3.对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4.对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给非洲的传统社会带来沉重灾难。
5.对亚洲:大量白银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史料十五六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信息解读] “发现美洲”体现了以欧洲为世界中心去看待世界其它文明,具有狭隘性、片面性,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的提法则是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去看待全球文明,也就是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材料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
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
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
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
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行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
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
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探究思考:(1)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2)这种评价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什么特点?答案(1)纪念碑正面的文字是对麦哲伦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纪念碑背面的文字是对拉普拉普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反侵略斗争,对祖国作出了贡献。
(2)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会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作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并不否定价值判断的客观性,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基准考点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主题一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史料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信息解读] 史料详尽分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包括掠夺金银财富、奴役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进行奴隶贸易等,可以说西欧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味。
主题二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实质史料一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领土……如违反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史料二航海条例颁布之后,对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荷兰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导致三次英荷战争。
荷兰屡遭战败,被迫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不得不把维持长迭60余年之久的海上霸权地位让给英国。
——摘自《帝国风云录》[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舶载运,反映了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划线部分为关键信息,反映了《航海条例》的颁布实质上是谋求海上霸权。
主题三早期殖民扩张的双重性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拓展的重要途径,积累了原始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但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
史料马克思曾经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信息解读] 马克思分析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破坏性与建设性。
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它是建立在对亚、非、拉美国家的侵略和掠夺基础上的,给亚、非、拉美国家造成沉重灾难,造成这些国家的长期落后。
客观上,它推动了这些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