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根随笔的读后感2篇
阅读培根随笔有感(精选5篇)

阅读培根随笔有感(精选5篇)阅读培根随笔有感(篇1)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
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阅读培根随笔有感(篇2)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
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避开这*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
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
"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
"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
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读《培根随笔》有感。
读培根随笔有感(通用40篇)

读培根随笔有感(通用40篇)读培根随笔有感(通用40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语言灵动,婉而多讽。
那么,什么样的随笔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培根随笔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培根随笔有感篇1培根,17世纪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一生追求真理,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其随笔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文章短小,少则一千字不到;第二印象是讲求实用,他是以政治家改造社会,富国利民为目的来说教的。
投入其文字中像是在听一位高人赐教,一位法官判案,收获良多。
在校生活,有追求自然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比较,有比较就易产生嫉妒这种不良心理。
读了《谈嫉妒》一篇,让我深深地了解嫉妒这种心态往往发生在一无所长的、八卦的、虚荣的人身上。
“人的心灵不是靠自身的善滋养,就是以别人的恶为食”,正如培根所言,我只有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内心,不关注他人的优缺,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不断完善自我,逐渐变强,自然不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
其次,要学习文章的做法,当取得一定成就时要在关系不大的事情上故意受点委屈,甘拜下风,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更谦卑,还能平衡大众的心理,不招惹嫉妒。
不久前,我从英国游学回来,曾因经历了异域文化风情而迫不及待地要向他人倾诉,旁人总不忘问的一个问题是外国与中国比哪个好,这让我纠结了许久,不知如何评判。
直到看了《谈旅游》一篇,我的心中才豁然开朗。
培根指出出门旅游应记日记,在陆地上,值得观察的景物应接不暇,人们大都疏于记录,我也不例外,可悉心观察的难道不比闯入眼帘的更值得一记吗?惭愧啊!文中说旅游回国后要让旅游成果表现在言谈中而非衣着举止上,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你带回多少新事物而是你心灵上的提升,见识的扩展,在与别人交流自己外出经历时要小心回答问题而不是贸然宣传经历,最重要的是表现出不想用外邦习俗改变本国习俗,而是把从国外学得的精华植入本国习俗中去。
培根随笔读后感(6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6篇〕培根随笔读后感〔精选6篇〕当品尝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精选6篇〕,欢送大家共享。
培根随笔读后感1培根,15世纪知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是西方近代文学的创始人。
人人都仰慕他,但我却不。
我厌烦那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一天,当我读到?培根随笔?时,才觉察他有另外的一面。
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宠爱,对抱负的追求与对困难绝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看法。
培根随笔?中,最令我难以遗忘的是论报仇。
培根赞美宽容精神,他说:“宽容是王者的风范。
〞一个擅长宽容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摆布,即使他的身心受到别人的有意损害,也绝不会冤冤相报,由于宽恕会时时提示他――邪恶到此为止。
我想,人人假设有像培根这样的觉悟,那么社会岂不是更好?并且,报仇只不过会是将一件芝麻大的小事变大。
正如培根所说,那些报仇的人,为的只是看到对方的苦痛,并从中得到欣慰;等报仇完了,才觉察报仇本身并无任何意义,只能使罪恶不断的传递下去。
假设,有哪一本书可以告知你一个人生的哲理,那么就是?培根随笔?。
所以,它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2这个暑假,我读了?培根随笔?虽然只是一些笔录,但让人感受很深。
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可见求知可以转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美?中,培根说道:“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假设由于荣誉问题而毁灭问题,要么就是学校的评价机制毁灭了问题,要么就是个人的姿势出了问题,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培根在?论赞扬?中谈到:“名誉好像一条河,能飘起轻浮之物而漂移沉重坚实之物。
〞这话是何等的重量!所以荣誉面前我们确定警醒,要慎重!慎重!慎重!否那么学校就会变成这样一个地方:“一群没有意思的人,做着一些无聊的事情,他们为了荣誉争得不行开交。
《培根随笔》读后感8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8篇《培根随笔》读后感8篇第一篇:《培根随笔》读后感在我们所熟悉的西方散文大师中,如果要我寻找出心目中认可的人物,那么蒙田、帕斯卡、培根必不可少。
而其中,我以为培根的思想最为严密、深刻。
这位十几岁就进牛津大学读书,官至掌玺大臣的人物,一生经历不凡,挫折与失意也不少。
人品固然有瑕疵,但阅历不浅,读书也多,思考则是深入骨髓。
其余不说,仅仅看他的随笔《论读书》,就可窥见一斑。
那篇文章让我感到一位思想者的睿智,其思想十分清晰、深刻,咀嚼再三,收获颇多。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培根出手不凡,开门见山,直扑要害,高度概括,揭示读书的内涵。
仔细审视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为了打发多余的时间,填补心灵的空虚,在红尘中,能够消遣的东西委实太多:麻将、电视、逛街、听书、观碟、欣赏音乐等等,都可以,只是不一定能够长久,除了不良的嗜好的因素,还有携带不方便、各类条件的限制,包括、竞争的压力、心情的影响等。
因此可以说,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东西都不会发生持久的作用,唯有读书可以。
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人的本性不会轻易的改变,此为寰内共识,但曾国藩却说,读书可以改造人的性格。
艰难如人的性格都能改变,那么读书为乐趣自然不在话下。
只是这乐趣要达到什么程度呢?鲁迅先生曾用个极为普遍的比喻说,就像一个赌徒不停地摸牌那样,周而复始,持续不断,乐趣就在那摸牌之中。
显然,告诉我们读书的乐趣,就是舍弃其他,把时间都集中在读书的本身上,有相当大的量下去,才会有悬挂在碧枝翠叶之间的果实。
文雅来自于书卷的熏陶,如苏轼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了这般“诗书”的熏陶,气质自不低俗,言行举止,不同一般。
内在的熏陶久了,自然使人谈吐不凡。
以实践著称于世的民族,可以积累许多经验,也可以把这些经验融入本民族的血液之中,但仅仅如此,只能说存活于表面,或者说,只知大海上的波涛汹涌,却还未知大海下的另一个世界,宁静、深邃与黑暗。
在《亮剑》作品中,出现的那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运用实战中的智慧,固然可以打败看得见的强大对手,但在现代战争中,或者说在看不见对手的战场上,就未必能胜利,因为知识结构不佳,所以要对这些战功显赫的将军需要补上现代战争一课。
培根随笔读后感(通用10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通用10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培根随笔读后感1常言道:“世界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培根在此书中谈及的伦理触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说理透彻,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而这本书里包含着的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我特别喜欢他在《论友谊》一章中的一句话:“语言犹如展开的挂毯,心象意念都显示在其图案之中,而思想犹如为打开的挂毯,。
心象意念只是裹在里面”他谈到,正是友谊开启理智,正是友谊让人们可以亮出自己思想,友谊可将感情风暴骤雨变成丽日和风,亦可把理智之混沌暗夜变成朗朗白昼。
他写道“一个人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总是浸泡在自己的偏好和习惯之中。
所以朋友的建议和自己的主张有着极大的差异,所以以人为镜有时候难免不合实情,所以最好的药物便是朋友的药石之言”真正的朋友往往会提出公正而客观的建议,帮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他在《谈读书》中也说道:“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必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
换言之,有些书可以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
”古人说“学皆成性”即“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在生活中,我们读的书就像吃的饭,会长成我们的血和肉,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这个时候,就需要练就一双慧眼,多读书,读好书,在书中,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性格,提升自己的修养。
他在《论爱情》中谈到的一句话让我记忆颇深,他写道“如果有人不得不接受爱,但却能将其摆在适当的位置,使之与人生的重要使命截然分开,那这人就算把爱情处理的最为妥当。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杨贵妃的美丽,是那样动人,牵人心弦,唐玄宗也同样这样觉得,沉迷于热恋之中怎能治理好国家?最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而衰,和杨贵妃的受宠不无关系。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培根随笔》读后感1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可能对这个人生思考并不是很多,我们会迷惘,会犯错,会停滞。
而这本《培根随笔》带来了福音,这本堪称“人生哲学”的书,会使这个阶段的我们受益匪浅。
里面有许许多多精致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或生动,或有趣,而作者将这些深刻的哲理和感悟埋在这些小小的浅显的故事之中,让人一刻顿悟。
这是一本充斥着哲学的寓言,是一片有着许许多多理论的童话,是让人一读就懂的高超散文,人们惊叹着这本书,同时也惊叹着里面的哲理。
培根说的话是有绝对道理的,发人深省的,培根也将自己的优秀品质与人生的过程埋人了这本随笔集里,我们在不同的随笔里能看到不同的培根。
或许,在这许许多多的培根中,我们感受最深的便是那个追求知识的培根。
他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永垂不朽,鼓励了这世界上一代一代人的生活。
他说,学皆成性,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他以书人合一油然而生的感悟。
他说,知识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句话,与自然顺应,与现实顺应,与生活顺应,真正的方法,就在为他人做出贡献,而非只为书中做作。
他说,学识之完美需靠实践,虚的事物,需用实来检测,否则本末倒置。
这本书不仅带来了哲学意义,也带来了现实意义,他在这本书的领域几乎是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宗教、爱隋、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几乎无一不全。
我觉得,培根将他写出来,无非是是想在方方面面都达到了完美,这种态度,他自己在这本书里也有所体现,正如前面所说,在培根的文章里,什么样的文字,什么样的哲理,就代表了什么样的培根,他不奢求他物,但愿舍己为人,这是贯彻整本书的真理,是在这个时代最有用的真理,他认为美是有用的,只有奉献的美和双重的美才能发挥真正的色彩。
培根随笔的读后感(通用7篇)

培根随笔的读后感(通用7篇)培根随笔的读后感篇1《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让每个读过的青少年受益匪浅。
这本书工有58篇随笔,包括“论逆境”、“论善良”、“论自私”……很多都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
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
正因,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
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就应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能够错过。
人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好处,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发奋,你要坚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
“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悟出了人生的真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享受人生,并且帮忙别人享受人生”,这是茅于轼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好处;“从这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郑海啸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简单网名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油然而生,但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完美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
聋哑盲人海伦。
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就应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
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当然占了上风了。
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有潜质学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
因此,挑战是必不可免的。
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
把握你的生命,发奋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读培根随笔集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培根随笔集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读培根随笔集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
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
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都是精品,篇都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一遍又一遍地品味。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美》中,培根说道:“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论友谊》了,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友谊。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
”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这句话使我们体会到友谊真的太重要了。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就像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读培根随笔集的心得体会精选篇2前几天翻开了很久没看的培根随笔集,记得我曾经以培根所写的|《论读书》写过一篇口头作文参加过比赛,那次比赛对于我来说使一次新的挑战,记得,那位老师和我说了题目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培根的那篇*,论读书中讲到读书之用有三:一是:心旷神怡、二是:增趣添雅、而三是:长才益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培根随笔的读后感2篇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培根随笔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关于培根随笔的读后感2篇
一
我是第一次读《培根随笔》,刚看了个开头,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
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
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
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
《培根随笔》全书共分为五十八篇,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五篇——论逆境,里面有一段令我印象很深:顺境中不乏恐惧与厌恶,逆境中也不乏安慰与希望。
刺绣时,将生动的图案绣在黑布上,比起阴暗、忧郁的图案绣在浅颜色的布上,更让人愉快——悦目才会赏心。
美德犹如珍贵的香料,只有当焚烧或碾碎时,才最为芳香。
顺境最能显示邪恶,逆境最能显示美德。
这段话,使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看过的故事《你应该做一颗豆子》,篇幅很短却哲理十足,其中有段很有趣:犹太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永远不必担心豆子卖不出去。
卖豆人在豆子卖不出去时,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浆,向行人兜售,如果豆浆卖不成功,可以制成豆腐,豆腐卖不成功,变硬了,姑且当做豆腐干来买。
且豆腐干也卖不出去的话,那么就把豆腐干腌起来,变成腐乳。
第二种选择是卖豆人把卖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加入水让它发芽,那么更加妙极。
几天后,麦豆人可以改卖豆芽,豆芽如果卖不动,那么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
而如果豆苗卖不动,就再让它长大些,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来卖。
如果盆景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生长,几个月后,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
你想想一颗豆子现在变成了上百颗豆子,那是多么划算的一件事。
文章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一颗豆子在遭遇冷落的时候,都有无数种精彩选择,更何况人呢。
我们在遭遇不顺时,至少应该比一颗豆子更坚强吧。
它让我明白了正是逆境给予人的压迫,才使得人不得不再一次鼓起勇气,放下忧伤,发现新的希望,所以逆境才更容易体会到美德,若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一个特别的机遇、一个磨练自己的机会,从而也就会得到许多做人与处事的道理,更会使自己在人生的画卷上绘上了独特且绮丽的一笔,我想论逆境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吧。
二
相信许多人在面对死亡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或者说是所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面对死亡,我们不知所措,我们恐慌,我们惧怕。
可是,我们在怕什么呢?
正如培根所说,我们其实并不是惧怕死亡本身,而是惧怕伴随死亡而来的种种一切。
日益衰竭的器官,变得十分丑陋的容颜,不能进食的口腔,再也无法说出来的言语,倦曲的身体……都会让我们联想到别离的那一天,联想到永别,联想到死亡。
而更突出的是,当昨天还在一个办公室同事,同个餐桌就餐,同一条小道上散步。
仅仅一个夜晚,也许就是一瞬间,一个意外就可能阴阳两隔。
那时候,我们对死亡是多么的憎恨和恐怖啊!
面对死亡——随风摇曳——梦里梦外面对死亡——随风摇曳——梦里梦外面对死亡——随风摇曳——梦里梦外面对死亡——随风摇曳——梦里梦外但是,岁月会让我们成熟,岁月会让我们坚强和伟大。
只要我们回首人生时无所遗憾,我们也
许就会平静的面对死亡,无论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还是我们自己。
这就是“人生最好的挽歌,无过于当你在一种有价值的事业中度过了一生后能够说:‘主啊,如今请让你的仆人离去。
’”(培根语)释意。
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
在已步入老年人行列之后,对死亡已没有年轻时的那种忧虑和恐惧的心理。
就是今年父亲在住院最严重最让人忧心的日子里,好象也没有太多的对死亡的概念。
那个时候,只是想如果有能力,有办法改变或改善他的痛苦,就是最好的对他的回报和安慰了。
所以,当看到年轻的护士为给他找血管注射,慢慢的从手背一直打到手腕的时候,就特别想有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给他注射,以减轻他的痛。
而在这个过程中,与死亡无关。
有时候,想到安乐死。
从内心真实来说,我赞成实行安乐死,无论是对我的亲人,还是对我自己。
人的一生其实是很痛苦的,所以应该让善良的人们,让经历了诸多痛苦的人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快乐、安祥、平静的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
爱玩小聪明者,一般得实惠多多。
许多小聪明的人,虽然没有特别能耐,也没有惊人业绩,却每每总能玩得让领导心花怒放。
于是,升职、提薪、加级……便一一如期而至。
无论怎样,面对死亡,我肯定会无所畏惧。
虽然,我会悲伤,但不会怕。
上文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培根随笔的读后感,你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