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杂技(魔术)比赛举行福建省杂技团荣获金奖
中国杂协赴西班牙艺术团交流纪实

中国杂协赴西班牙艺术团交流纪实◎ 图︱朱涵(中国杂技家协会)◎ 图︱朱涵(中国杂技家协会)、涂国柱(福建省杂技团)为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国杂技与国际杂技的交流对话,利用国际马戏节这一平台,提高中国杂技艺术国际影响力,应第八届西班牙赫罗纳“金象”国际马戏节主席杰尼斯・马塔布什科先生邀请,中国杂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刘挥率以福建省杂技团为主体的艺术团一行18人,于2019年2月8日至21日赴西班牙参加该马戏节。
本届马戏节共有来自中国、俄罗斯、朝鲜、西班牙、美国等15个国家的27个节目参赛。
福建省杂技团携《墨韵——绳技》和《踏浪——空竹》两个节目受邀参赛。
《墨韵——绳技》节目以其创新编排,将杂技技巧与中国书法艺术相结合,独特的中国韵味获得了评委和观众的认可,最终荣获了“银象”奖。
除了参赛,刘挥同杰尼斯・马塔布什科先生进行了会谈,就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组派中国杂技艺术团参加马戏节、赴西班牙商演及共同保护马戏文物、研究马戏发展史和举办重大赛事等方面达成了诸多共识,并为俄罗斯手技类节目《迪迪女士》颁发了中国杂协“长城杯”特别奖。
艺术节期间正值我国的新春佳节,我国驻西班牙使馆及驻巴塞罗那总领馆文化处致电艺术团,致以新春祝福和节日问候,对艺术团不远万里传播中国文化表示肯定和支持,并预祝取得佳绩。
一、加深了解,建立友谊,打下长期合作的基础此次是中国杂协首次组派艺术团赴西班牙参加该马戏节,通过观摩和会谈,我们对该马戏节的特点、运营、马戏产业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了友谊,为今后的长期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西班牙赫罗纳“金象”国际马戏节每年2月在西班牙沿海城市赫罗纳举办,是重要国际赛事之一,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
马戏节每年邀请近三十个高水平节目参赛,由两个半决赛(蓝秀、红秀)和决赛(黄金秀)组成,共计16场演出,累计观众达三万余人。
奖项设置包括马戏节奖、造型艺术奖、观众奖及特别奖。
马戏节奖由十位评委组成的专家评审团选出,评委大部分是世界知名马戏节的主席或艺术总监。
中国杂技团《九级浪——杆技》荣获第九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中国杂技团在云端“危中寻机”◎ 文︱马婷(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 图︱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提供因防控新冠疫情而停演期间,中国杂技团的文化内容传播对公众却从未间断。
在不影响2020年创作生产的情况下,中国杂技团积极拓展宣传平台和媒体合作渠道,利用新媒体实现内容和渠道的深度结合,用青年人喜欢和熟悉的方式,唱响中国文化的主旋律。
防疫期间,中国杂技团应北京演艺集团的要求,先后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以“符号化、年轻化、精品化”为创作诉求,邀请多名青年骨干演员,从精品推介、杂技青春、热点跟踪这三方面,创作出9部短视频作品。
截至2020年5月底,单个视频观看最高点击量达3万人次,累计视频观看点击总量达7万人次。
此外,中国杂技团联合抖音短视频平台合力打造杂技爆款话题“我的独门秘技”,通过22秒短视频的方式,让杂技演员手拿双轮空竹展示鼓线、抛高接等全新抖空竹技巧,展现抖空竹不只是普通人的健身活动,更是被搬上舞台的杂技绝技。
截至目前,该话题观看点击总量已突破425.6万人次。
据中国杂技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不断上涨的播放量数据,我们看到了丰富的杂技艺术与新兴传播方式产生的奇妙反映。
借助青年人占主流用户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杂技文化可以在更多青年人中活化、演绎和传承。
接下来,中国抖音合作话题#我的独门秘技-中国杂技团作品置顶最高播放量《外婆的澎湖湾》快手中国杂技团《九级浪——杆技》荣获第九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文︱马婷(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 图︱徐有成(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杂技团将继续创作精品力作,更紧密地结合线上线下推广传播,使杂技艺术更多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2020年5月22日,在第九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表彰座谈会上,中国杂技团的杂技节目《九级浪——杆技》荣获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这一奖项代表了北京市文学艺术界的最高荣誉。
守正出新:以全面革新“杆”类节目为创作初衷2014年,在北京演艺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杂技团全面开启《九级浪——杆技》的创排工作。
“杂技”的由来

“杂技”的由来
海天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2006(000)011
【摘要】杂技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北的吴桥是驰名中外的“杂技之乡”,但“杂技”一词却非河北所创。
2005年12月16日.中国杂技团建团55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国际杂技大奖的中国杂技团老演员金业勤在座谈中首次披露:“杂技”一词最初是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
【总页数】1页(P7)
【作者】海天
【作者单位】河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4
【相关文献】
1.诗化杂技演绎杂技人“中国梦”“姚记”扑克推动“金小丑”全球行——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推出原创杂技剧《金小丑的梦》 [J],
2.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召开《中等职业学校杂技与魔术表演专业杂技专业课教学指导意见》学习交流会 [J], 无;
3.加强杂技理论交流促进杂技剧目发展中国杂技家协会召开杂技剧创新创作研讨会 [J], 张瑞涛; 李伯杨(图)
4.河南省杂技集团、濮阳杂技艺术学校联合举办2020年度杂技艺术大赛 [J], 薄传坤
5.中国杂技团、北京市杂技学校召开业务联席会深入研讨杂技人才协作培养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让青春与时代交相辉映_“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杂技魔术人才展演”观后

艺苑撷英技节目的叙事性、表意性。
比如,在《秦俑情——抖杠》节目的前半段以展示“三杠连接”“双翻连翻”“三周连翻”等阳刚性的高难度动作为主,之后以表现女演员的身体柔美为主,两相结合便缓解了节目剧烈与紧张的气氛,以张弛有力、松紧自如的节目美感、舞台美感创造了刚柔并济的节目特征。
第三,《秦俑情——抖杠》的实践表明,由“炫技”走向审美,跨界融合是必由之路。
当代杂技作为一种现代舞台艺术,或者说是一种剧场艺术,其特征是跨媒介融合。
可以说正是这种跨媒介融合构成了当代杂技艺术的看法、亮点及叙事能力的提升。
⑨*本文为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中国杂技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22EE203)、2022年度广西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建设项目(2022KFXDM01)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① 董迎春:《表意实践与现代转型——以广西为例的杂技艺术考察》,《四川戏剧》2015年第2期,第163页。
②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6页。
③ 唐莹:《杂技美学》,北京:龙门书局,2007年,第221页。
④ [美]皮埃尔·约特·德·蒙特豪克斯:《艺术公司——审美管理与形而上营销》,王旭晓、谷鹏飞、李修建等译,北京: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第30页。
⑤ 唐莹:《杂技美学》,北京:龙门书局,2007年,第215页。
⑥ 董迎春、覃才:《当代杂技70年:不断走向“杂技大国”的中国杂技》,《中国艺术报》2019年9月30日,第15版。
⑦ 董迎春、覃才:《〈天鹅湖〉以来“杂技剧”的戏剧转型与“剧时代”探索》,《四川戏剧》2019年第10期,第145—150页。
⑧ [德]汉斯·蒂斯·雷曼:《后戏剧剧场》,李亦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9页。
⑨ 董迎春、覃才:《现代杂技的创作与“杂技剧”转型——以广西大型壮族杂技剧〈百鸟衣〉为例》,《南方文坛》2018年第4期,第174—179页。
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前身系成立于1950年的中华杂技团

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前身系成立于1950年的中华杂技团,1953年更名为中国杂技团,2006年转企改制为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指导下,由中央政府组建的第一个国家级杂技艺术表演团体,也是第一个代表新中国出访的艺术表演团体。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杂技教练、演员和国内一流水平的节目编导、道具研发、舞美设计等创作人才。
中国杂技团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艺术道路,创作、演出了大量优秀的杂技、魔术、马戏、滑稽节目,并汲取姊妹艺术之精华,相继推出了《中华魂》、《杂技魅影》、《魔法传奇》、《中国杂技第一课》、《SPLENDID·一品一三绝》等多台融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风格独特、赏心悦目的主题晚会;其中,《中华魂》曾于2001年获得第一届中国杂技艺术节唯一的剧目“金菊奖”。
大型情景杂技《SPLENDID·一品一三绝》是能代表纯正中国杂技的高端艺术产品,曾于2008年奥运期间在保利剧院连续演出50场,成为奥运会期间连续演出场次最多、时间最长的文化活动,被文化部列为奥运会期间的重大文化活动;多次全国巡演在国内演出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从1957年获得第一个国际金奖以来,中国杂技团在国内和世界的主要赛场上先后获得49个金奖、4个荣誉金奖,其中41个金奖为1986年-2006年期间所得;特别是2001年以来,《移形换影-三变》、《翔-软钢丝》、《俏花旦-集体空竹》和《十三人顶碗》,连续四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世界最高水平的杂技、魔术赛场上获得金奖,开创了一团独揽三项顶级国际大奖的先例。
至2010年底,中国杂技团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并出访119个国家和地区,多次在国家和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承担重要任务,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杂技艺术创新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以及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浅谈绳技表演艺术中的圆

浅谈绳技表演艺术中的圆作者:江贤达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5期摘要:从元宵节的“汤圆”到中秋节的“赏月”,中华民族自古就推崇“圆文化”。
作为民间传统杂技艺术的一条分支,绳技表演当中也一直贯穿着对“圆”的追求和诠释。
“圆”是绳技表演艺术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意象。
关键词:绳技;圆;表演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59-01一、“圆”梦奥运“点、点、点、点、正月点灯红……”伴随着欢快的闽南语歌曲《正月点灯红》,身着艳丽服饰,两个一组的“惠安女”踏着节奏出场,脚下踩出“咚咚咚”的声响。
乐曲骤然一变,7名杂技演员站在第一排开始了绳技表演。
特制的绳索在空中划出大大的圈后,一名小姑娘站在最中间,一手不断绕着绳子,一手单手翻着跟头,看得人咋舌不已。
随着音乐的起伏和队形的变化,“惠安女”和“高山族青年”穿插着出现,“惠安女”温婉美丽,“高山族青年”英俊强壮,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赏心悦目。
正当观众目眩神迷之际,演出迎来了高潮,场上的两组杂技演员层层叠叠的完成了壮观的“叠罗汉”,面对面缓缓转动,宛如阴阳八卦,点燃了满场观众的情绪。
这就是福建省文化厅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织创作的大型歌舞节目《魂牵梦绕:缘圆》,而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在普通的歌舞表演中融入了古老的绳技表演艺术。
二、“圆”远流长绳技是我国古老杂技的一种,汉代由天竺传入,早在唐人的笔记小品中,就有了关于绳技艺术的记录与描写。
相对于其它的杂技表演项目而言,绳技的道具较为简单,最初只有一根普通的绳子,后来加入了用来固定的一个不足二两重的铜圈。
业内人士曾分析说“绳技看似简单,但在教学训练中却充满玄机和窍门,它是众多杂技节目中一个很难不教自通的节目,这也是绳技在福建发展了几十年,至今却依然难以被移植、普及的原因。
”圆是绳技表演艺术的基本意象之一。
绳技有了一种“文化密码”般的厌胜辟邪,祈祥纳福的作用。
中国杂技节和比赛概况

中国杂技节和比赛概况首届中国杂技艺术节首届中国杂技艺术节是中国文联、北京市政府、中国杂技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一次展示中国杂技艺术辉煌成就的盛会。
20多个杂技团体,近千名杂技艺术工作者演出了42场精彩的杂技晚会,近7万余名观众目睹了中国杂技的艺术风采。
开幕式上,中国杂技团为观众带来了一台经过多年反复磨练的精品主题晚会。
晚会以杂技为底蕴,以长城、雪域、北京四合院为背景,以中国杂技团在国内外比赛中的金奖节目和演员为中坚,整台晚会气势恢弘,形式新颖。
晚会策划和编导不仅在音乐、舞美、音响等方面运用现代科技,还将杂技表演与武术功夫、舞蹈艺术有机结合。
色彩华丽的历史服饰,优美的民乐和交响乐互相融合,场内观众们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闭幕式暨文艺演出中,近10个从展演节目中遴选出的精品,足以令人们对杂技刮目相看,“比体操更柔美,比舞蹈更惊险”是观众观看完演出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的《绸调——蓝色的遐想》将“思想者”、“大卫”以及“掷铁饼者”等一系列西方经典人体雕塑形象融汇其中,在似与不似间将观众引向蓝色的遐想……节目中,演员除展示了高超的技巧之外,还以自己健美的体魄改变了人们头脑中以单纯的肌肉力量型来定位杂技演员的传统观念。
本次杂技节中西合璧的另一种体现便是艺术形式的融合。
由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演出的《对手顶——东方的天鹅》,将西方古典芭蕾与中国传统杂技融为一炉,在柔美与惊险间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
此外,为满足现代人的心理体验,中国杂技团的《旋转单手顶》等节目都去除了一切保护措施,除考验了演员的心理素质外,也使演出更加惊险、刺激。
首届杂技金菊奖评比是与电影金鸡奖、戏曲梅花奖同等级别的全国专家大奖。
中国杂技团的《中华魂》获剧目金菊奖。
沈阳军区前进杂技团的《在月亮的那一边》两个剧目获优秀剧目奖。
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的《绸调——蓝色遐想》等6个节目获节目金菊奖。
黑龙江省杂技团的《彩链当空》等7个节目获优秀节目奖。
浅论魔术节目编创思维的拓展

理论探讨47近些年国内魔术行业飞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魔术作品,在国内外魔术赛场上大放异彩。
魔术节目繁荣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一代代魔术人的智慧和创造。
现如今单纯的魔术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魔术已经发展成为综合的表演艺术。
笔者近些年为学生量身打造的部分作品在国内外重要的魔术赛事上崭露头角,今天将这些作品的创作思路整理成文,与大家分享。
一、《梅花三弄》——移花接木,梅开二度巧嫁接中国有不少优秀的变伞魔术节目,例如曾辉老师的《变伞》和杨露璐的《锦瑟》,都是拿过国内外奖项的魔术精品节目;青年魔术师麦杰的《梦·伞魂》,在技术上的革新吸引了一大波魔术爱好者效仿。
日本的变伞魔术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正木绩一、深井洋正等都是变伞魔术的高手。
2009年南通市如东少年杂技团的女魔术师朱程程希望我帮她做一个变伞节目准备参赛。
我发现她之前的变伞魔术基本是模仿,很像是杨露璐《锦瑟》的翻版,再加上手法简单,形式上没有突破,拿这样的作品去比赛胜算不大。
杨露璐的《锦瑟》,配乐唯美,表演者干净的手法及优雅的舞蹈使得该节目堪称变伞类节目的精品。
但是也引来很多效仿者,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山寨版本的《锦瑟》。
经过反复思考后,我开始构思第一版的《梅花三弄》。
当然一开始是没有梅花主题的,初衷就是要脱离前人的影子,因为经典的作品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梁祝化蝶雨伞上面的蝴蝶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变成什么,以及用什么样的主题贯穿,使其成为一个不一样且有深度的新作品,这些是首要任务。
确定主题后,第一步工作就是对手法进行改良,毕竟魔术比赛技艺优先,所以手法必须进阶提高。
这样也不会浪费制作道具的时间,因为手法需要演员经过长时间的周期练习,边练习边制作道具,或许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第二步就是魔术道具雨伞的改造,选定质量较好的道具伞及伞面后,需加强雨伞的伸缩弹性张力,接着找舞美老师在伞面画上一朵朵鲜艳的梅花。
第三步就是音乐的更新,好在以梅花为主题的传统音乐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