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南京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例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例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例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东莞市在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沿海地區产业转移有序进行,珠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的挑战,2010年东莞市常住人口达到822万人,城市化水平为91.07%,而土地资源只有246001.03公顷,与此同时,东莞市土地利用中还存在着后备土地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粗放浪费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土地开发强度过高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东莞市的发展,未来建设用地的需求依然强劲,2011年,建设用地审批权又上收国务院,东莞市既要贯彻落实国家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又要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须科学合理地制定东莞市发展战略,以解决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方法与数据(一)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区域生态系统供需平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计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现状是否处于该区域的生态承载范围之内。

1、生态足迹计算公式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消费水平下一定的人口持续生存所必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其模型计算公式如下:EF = N·ef = N·rj·∑(aai)= N·rj·∑(ci/pi)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aa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rj为均衡因子。

2、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生态承载力则是一个区域能提供给人类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

其计算公式为:EC=N·ec = N·∑aj·rj·yj(j = 1,2,3,……6)式中:EC为区域总生态承载力;N为人口数;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

以“生态足迹分析法”度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足迹分析法”度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ae ) ra 。因此 ,任何一个 已知 人 ( 个个人 、 两者 密不 可分 。 某 第二类是个人消费量和公众消费量 , 划分 更加详细 。 有消费都 所 某个城 市或某个 国家) 的生态足迹 , 即是生产
相应人 I所消 费的所有 资源和消纳 这些人 I = 1 = 1 可能成为引起环境 问题的主要问题 , 然而其大 部分却与实体规划以及 很显然 , 消费量与居住群尤其是 居住在这 所产生的所 有废物所需 要的 ,包括陆地和水 可持续发展 方面关 系密切 。 域的生物生产面积。
这种行为每天都会发生 。这三种消费分类有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 量、 核能量以及水利 电力; 建筑用地包括各类 动 ,
4其他。例如用于 比较长 的假 日和休 闲旅程 人居 设施及道路所 占用的土地 。在估 算土地 它们都和实体规划相关 。 假 面积方面 ,上述每一类都有一种计算土地 面 的能源应用 。这种分类 已经被用于调查 诸如 “ 设赔 偿”中去 。这项
建筑并不是单 一的消费源 , 还包括建筑材料以及为了开发室内 ( 谷物 、 果、 水 蔬菜等 ) 以及非食用的食物 ( 为 来说 , 家具 、 相关设备 、 安装技术 、 电力器具等 ) 。 动物种植的谷物 、 棉花等 ) 牧草地适于发展 和室外区域所需 要的装备 ( ; 但是一旦将它们加起来消费量却 畜牧业 的土地 ,通过这 些用地人们可 以获取 虽然这些方面并不是主要 的消费源 , 95 on s指 0 亿的经费应用在革新和单 肉类、 牛奶产品以及羊毛产品; 林地是 指产出 极高 。据 1 9 年 R les 出,几乎有 30 3交通消 费量。或许 可以说 , 在最近几年消费模 木材产 品的人 造林或天然林 ;水域则指需要 独维修各种设备上 。 91 91 生产鱼类以及海产品的地区 ;化石能源 用地 式 中 日益增加的消费量主要集 中于交通方面 。从 15 年 到 19 年交 在这些交通消费 中家庭是最主要 的 指为了补 偿因化石能源消费而损失的 自然资 通方面的消费量增加 了七倍之 多 , 本存量 , 包括 了四类能源:化学燃料 、 生物数 方面 ,包括去工作 、日托 中心 、学校 、商店 、以及各式各样的休闲活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发展规划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发展规划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发展规划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资源的紧缺、环境的恶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采用基于生态足迹的规划方法,以确保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生态足迹是一种度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影响的方法。

它通过比较人类活动所需的资源与自然系统可提供的资源之间的差距,来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发展规划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的生态足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发展规划需要优化土地利用。

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生态足迹的大小。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忽视了土地的生态功能。

基于生态足迹的规划方法强调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和自然保护区,减少城市的建设用地。

同时,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的浪费,进一步降低城市的生态足迹。

其次,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发展规划需要推动低碳交通。

交通是城市生态足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汽车交通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贡献较大。

为了减少交通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压力,城市规划者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设更多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非机动交通出行、优化交通网络等。

通过减少汽车使用和提高交通效率,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的生态足迹。

第三,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发展规划需要提倡循环经济。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往往以资源的线性消耗为基础,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基于生态足迹的规划方法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推广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措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循环经济不仅可以降低城市的生态足迹,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发展规划需要强调社区参与和公众意识的提升。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规划者和决策者的责任,也需要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通过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引导市民采取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基于修正的生态足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基于修正的生态足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中图 分 类 号 : 2 X3 1 文 献 标 识码 : A
生 态足迹 是 一个 较好 的可 持 续 发 展定 量 分 析 指标 , 在世界 范 围 内得 到 了广 泛 的应 用 和认 可¨ . 原 2 但 ]
始 的生态足迹是 基于消费的资源量来核算得到的,
Re in l u t ia i t E au t n go a S san bl y v la i Ba e o 当其 应 用 于全 球 可 持续 评 价 时 , i o sd n 由于全 球 生态 系 统 Mo i e o o ia o t rn d f d Ec l g c lF o p i t i 是一 个 自给 自足 的封 闭系 统 , 费 的资 源 量 与生 产 消
文 章 编 号 : 2 33 4 (0 0 0 —180 0 5 7 X 2 1 )81 8 .6
D I1 .9 9 ji n 0 5 .7 x 2 1 .8 0 6 O :0 3 6 /. s .2 33 4 .0 0 0 . 1 s
基 于 修 正 的 生 态 足 迹 区域 可 持 续 发 展 评 价
杨 海真 , 爱梅 , 李 叶 田
( 同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 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上海 2 09 ) 0 02
摘要 : 针对传统的生 态足迹模型在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中存 在的不足 , 将其分为 消费性生 态足迹 和生产 性生 态足迹 , 并 以苏州为案例 , 计算分析 了其 19 93年 ̄2 0 0 2年 的可持续发 展状况 , 测算 了其历年的生态经济 系统发展能 力. 结果表 明 :
04h , . m2人均 消费性生态赤 字则均 大于 0 4h 2 其 生态环 . m , 境是区域 可持续 、 全球不可持续 型, 且生态效 率逐年提 高 ; 生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大,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如全球变暖、生态失衡等。

这些问题最终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探究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中,基于生态足迹法是一种有效的测度方法,本文将从生态足迹法的应用原理、优缺点、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足迹法的应用原理生态足迹法最早是由威廉·赖茨和马修·西蒙斯于1996年提出的。

它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人、社区或国家等范围内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的方法,其应用原理是通过比较人类对环境的消耗与自然环境本身所能承受的限度之间的差距,来判断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法的核心概念是“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土地、水、空气等自然资源的消耗。

它用来衡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并与可持续发展的界限进行对比。

生态足迹法的主要计算步骤包括:首先确定评估的范围,包括评估的区域和时间;然后确定评价的指标,衡量不同类型的生态足迹;最后计算各项生态足迹指标,并与可持续发展的界限进行对比。

二、生态足迹法的优缺点生态足迹法作为一种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其具有一些优点和缺点。

优点:1、生态足迹法能够提供全面、客观的环境测量指标,从而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消耗。

2、生态足迹法通过对可持续性的界限进行判断,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促进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

3、生态足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提供政策制定和规划管理方面的参考依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缺点:1、生态足迹法在评估过程中受到数据收集困难、数据不全等因素的限制。

2、生态足迹法在评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可能无法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殊因素,从而产生误差。

3、生态足迹法只能判断可持续性的界限,不能提供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本文将生态学中生态位的理论运用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生态位的概念,然后对江苏省13市的城市生态位进行了定量分析。

在利用生态位理论揭示城市发展的实质的基础上,分别用生态位的生态位重叠与竞争理论、生态位扩充与压缩理论以及生态位互补理论指导江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

标签:生态位; 城市; 可持续发展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是近20年来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它在竞争机制、生态元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城市生态等方面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态位概念的不断发展,生态位理论已被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使用,其理论含义不断被拓展。

本文旨在从生态位理论角度,对江苏省的各个城市进行城市生态位测算,并就如何提升江苏城市综合竞争力与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政策措施,期望打开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1生态位理论与城市生态位分析方法1.1 生态位理论生态位理论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最早是J.Grinnel于1917年提出的,并定义为生物群的基本生活单位,即指一个物种或亚种所占据的基本单位,或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功能,主要侧重指物理空间及其所处生活环境条件的关系。

生态位的概念和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仅广泛的应用于自然生态系统,而且对于社会生态系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位是生物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用。

任何生物都在不断地与其它生物相互作用并不可避免地对其所生存的物理化学环境产生影响,其地位与作用也必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其它生物相对比较中才体现出来。

因此,对应于生物单元的生态位可分为态和势。

1.2城市生态位的侧度城市生态位即城市环境给人类活动所提供的多维因子空间,它是指所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生态因子(如水、食物、能源、土地、气候、建筑、交通等)和生产关系(如生产力水平、环境容量、生活质量与外部系统的关系等)的集合。

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

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

技术资料4: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一、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EF (eco logical foot print )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

生态足迹衡量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人类消耗了多少用于延续其发展的自然资源,并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归纳成一个数字,即人类活动排他性占有的生物生产土地。

一个已知人口(个人、城市或国家)的生态足迹,即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

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性的衡量是一种“强”可持续性的测量手段。

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即出现“生态赤字”;当其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现有水平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所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身的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

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生态足迹分析法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大类进行核算:1)化石能源用地,用来补偿因化石能源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存量而应储备的土地;2)耕地,生物生产性土地中的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土地;3)牧草地,即适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4)林地,指可产出木材产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5)建筑用地,包括各类人居设施及道路所占用的土地;6)水域,包括可以提供生物产出的淡水水域和海洋。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如下:1. 计算各种消费项目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分量Ai的计算公式为A i = C i/Yi = (P i + I i - E i ) / (Y i x N ),式中:i为消费项目的类型,A 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hm2 /人),C 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人均消费量,丫i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世界年均产量(kg /hm2),P i、I i、E i分别为第i 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年进口量和年出口量,N为人口数。

应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缺点

应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缺点

应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缺点作者:邓雄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06期摘要:因其直观、简便和容易被人理解,生态足迹被广泛地应用于定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模型,研究了模型的优缺点,并针对其缺陷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可持续发展;缺点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110-02一、生态足迹及模型简介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实质,就是筛选、界定和度量人类生态影响和地球生命系统吸纳这些影响的能力[1~2],生态足迹分析就是对这一概念框架的有益尝试,虽然提出来时间并不长,但是在近年内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是由Wackernagel于1996年提出的[4],它通过测定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所谓生态足迹,是支持一定地区的人口所需的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以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气物所需要的土地之总和。

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如下基本假定[4~5]:(1)人类能够估计自身消费的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气物数量;(2)这些资源和废气物流能折算成生产或消纳它们的生态生产性面积;(3)将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面积按照其生产力折算之后,可以用同一单位表示,即每英亩耕地、草地、森林和渔场可以折算成世界平均生产力下的等值面积;(4)各种土地的作用类型是单一的,每标准英亩代表等量的生产力,并能够相加,加和的结果表示人类的需求;(5)人类需求的总面积可以与环境提供的生态服务量相比较,比较的结果也用标准生产力下的面积表示。

由此,得出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4~5]:EF=N*ef=n*r j*∑(aa j)=N*r j*∑(c i/p i)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ef为人均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i为消费品和投入的类型;Pi为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 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消费量;aa 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地域面积;r i为均衡因子,因为单位面积耕地、化石燃料土地、牧草地、林地等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为了使计算结果转化为一个可比较的标准,有必要在各类生物生产面积前乘上一个均衡因子,以转化为统一的、可比较的生物生产地域面积,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growth occurring throughout China,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conflict between resource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 number of regions. 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to correctly evaluate the pressure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system carrying capacity at a regional scale.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as an indicator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cent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regions in China have focused on the city of due to the speed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rate at which builtup areas are expanding in the city. Thus, based on the Nanjing ,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to study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Nanjing from 1999 — 2009 ,this paper applied the MannKendall method to analyze the abrupt change point of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Nanjing. The MannKendall method is a nonparametric statistical test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a wide range of detection,a small human impact and a high degree of quantification. In light of three subsystems—economic,social and ecological —we selected 14 indices and employed the gray indigence method to explore the reasons of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variation in Nanjing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phases,from 1999 —2002 and from 2003 —2009.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99 —2009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generally grew; the change of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pacity and per capita ecological deficit had a decreasing trend; the unit of 10 , 000 in GDP's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system development capacity improved; but ecological and ecological diversity index dropped gradually; the eco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271128 ) ;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地理学) ;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 11KJB170003 ) 收稿日期: 2011-07-28 ; 修订日期: 2012-06-27 *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guanweihuinable development in nanjing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ZHOU Jing,GUAN Weihua *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 ,China
第 32 卷第 20 期 2012 年 10 月
DOI: 10. 5846 / stxb201107281104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 32 , No. 20 Oct. , 2012
2012 , 32 ( 20 ) : 6471-6480. 周静, 管卫华.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南京可持续发展研究 . 生态学报, Zhou J,Guan W H.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nanjing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 , 32 ( 20 ) : 6471-6480.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南京可持续发展研究
周 静, 管卫华
* (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 210046 )
摘要: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 随着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展, 城市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 在运用生 kendall 法对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 采用 Mann态足迹方法分析南京市 1999 —2009 年人均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基础上, 突变点进行分析, 应用灰色关联模型从经济 、 社会和生态子系统方面分析不同阶段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的原因 。 研究表明: 1999 —2009 年间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呈增长趋势, 人均生态承载力呈减小趋势, 单位万元 GDP 生态足迹和生态多样性指数呈 逐年下降趋势, 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较好, 但生态压力较大。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变化分为 1999 —2002 年的低位增长阶段 2003 —2009 年与 1999 —2002 年相比, 经济子系 和 2003 —2009 年高位波动阶段。通过影响南京市生态足迹变化因素分析发现, 统依然处于主要地位, 但影响因素由农业向以三产为主转变, 同时生态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各因素的影响力提升 。据此, 提出 优化产业结构, 控制人口数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加大城市绿化建设, 提高城市污物处理能力, 减少污染物 排放的南京可持续发展对策 。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 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