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可持续发展之生态关系

合集下载

浅谈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

浅谈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

还将 继续上 扬 。因而加 快建 筑 的绿色 转变 对 于节 能减排 、 缓解 全球变 暖 的意义 十分 重 大 。 生态 建筑 的出现正 是建 筑界对 人 类 面对 的生 态危 机作 出的积极 反应 。“ 筑 ” 建 作为 一个 古 老 的行 业实 现可 持续 发 展, 须走 “ 必 生态 建 筑” 之路 。生 态建 筑与 自然 和谐 共 生 , 实 现 将 经济 与人 口、 资源 、 环境 的协调 发展 。 3生态 与可持 续发展 建筑 在“ 可持 续 发展 ” 念 提 出后 , 概 生态 建 筑 的外 延得 到 了扩 展 。不 再 以静止 单个 建筑 休 作为 一个 独立生 态系统 来考 虑 问题 , 市 、 如城 河流 、 山川 等都 被纳入其 中。 西姆 ・ ・ 莱恩 范 德 提 出 了“ 合设 计 ” 整 的概念 , 即在 建 筑设 计 中
单纯依 赖机 械设备 进行 采光 、 通风 、 暖和 降 供 湿 。在我 国 , 建筑能 耗 占据 了总能 耗 的 3%, 0 建筑 用能对 全 国的温室 气体 排放 “ 贡献 率 ” 已
经达 到 了 2 %。 中国的 既有 建筑 存量 达 4 0 5 4 亿平 方米 , 而且 大部 分 不节 能 , 着建 筑 总量 随 的不 断攀升 和居住 舒适 度 的提 升 ,建 筑能 耗
参 考 文 献
【 1 云 ,夏 葵 ,施 燕.生态与 可持 续建 筑》 】夏 《 . 中 国建筑 工业 出版社 . 0 一 2 l6 0
性 建 材 , 免使 用 高蕴 能 , 坏环 境 , 生 废 避 破 产 物 以及 带有放 射 性 的材料 ,争取 重新 利用 可 再 生能 源 ; 针对 当地 气候 条件 , ④ 采取 被动 式 能源策 略 , 量利 用可 再生 能源 ; 完 善建 筑 尽 ⑤ 空间使 用 的灵 活性 , 以减小建 筑体 量 , 将建 设 所 需 的资源 降至 最少 ; 减 少建 造过 程 中环 ⑥ 境 的损 害 , 避免 破 坏 环境 , 费 资源 和 建 材 。 浪 可持 续 发 展建 筑 的 原则 比起 “ 合 设 计 ” 整 来 说 , 跨越 了一大 步 。首先 , 义 它不 再把 建筑 也 看作 是 一个 能 够产 生 、 展 、 亡 、 发 死 降解 的生 命 体 。可持 续发展 建筑 不仅 要考 虑建 成状 况 下建筑 体 与 自然 环境 发生 的关 系 ,能 耗 与污

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建筑作为人类活动中最耗能、最高碳排放的行业之一,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责任。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促进可持续建筑发展的建议。

一、建筑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筑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能源消耗:建筑物在使用阶段对能源的需求极高,包括电力、燃气等。

传统建筑设计和材料使用方式通常没有考虑到能源的高效利用,造成能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碳排放。

2. 资源浪费:传统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包括砖瓦、木材、水泥等。

这些废弃物对土地和水资源造成污染,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3. 生态破坏:建筑工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不可忽视的。

大量土地开发和采石等行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水土流失、生物种群减少等问题。

二、可持续建筑的重要性建筑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责任,而可持续建筑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可持续建筑的概念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

它追求低碳、节能、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对环境友好的设计理念。

可持续建筑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节能减排:可持续建筑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有利于缓解全球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问题。

2. 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建筑鼓励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降低了资源浪费,并减缓了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

3. 生态保护:可持续建筑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它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保留或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生态破坏和土地开发。

三、促进可持续建筑发展的建议1. 强化政策支持:政府应该通过法律法规和财政支持,推动可持续建筑的发展。

例如,建立相关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提供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建筑业转型升级。

2. 提高专业人才水平:加强建筑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对可持续建筑技术和理念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建筑与自然保护

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建筑与自然保护

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建筑与自然保护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建筑与自然保护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生态建筑概念的兴起旨在寻求人类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生态建筑通过创新设计理念和绿色技术,将建筑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和舒适可持续的建筑环境。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生态建筑对自然保护的贡献。

一、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作为两个相互依存的要素,其和谐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建筑往往对环境资源消耗巨大,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平衡被打破。

然而,随着生态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寻求一种新的理念来建设可持续的未来。

生态建筑的核心理念是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技术应用,生态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同时提供人们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生态建筑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性,通过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风和自然降温等手段,创造出更加宜居的建筑环境。

二、生态建筑对自然保护的贡献1.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生态建筑采用了许多可持续的设计和建造方法,以实现对资源的最大程度节约和循环利用。

例如,通过使用太阳能、风能和雨水收集系统等绿色技术,生态建筑能够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此外,生态建筑还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选择可再生材料和低碳材料,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生态建筑倡导使用可回收材料,促进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使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建筑的设计考虑了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致力于保护和增加现有的生物多样性。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生态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自然植被,创造适合各种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

此外,生态建筑还通过设置绿化屋顶、垂直绿化和生物廊道等措施,提供了适合动物栖息和迁徙的生态走廊,促进本地生态系统的交流与发展。

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与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人共同关注的焦点。

建筑设计作为一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重要性及挑战。

首先,生态环境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传统的建筑设计往往忽略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

然而,随着人们对能源和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

现代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可以增加建筑物的自然光照和通风,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需求,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同时,在材料选择上,也注重使用可再生材料和降低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量,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其次,可持续发展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后代的发展需求。

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需求。

在社会方面,建筑物应该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提高居住舒适度和健康性,同时兼顾用户的使用需求和人类社群的空间需求。

在经济方面,则要追求建筑物的长久盈利和经济效益,确保其在未来能够保持可持续运营。

最后,在环境方面,建筑物的设计需要考虑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然而,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每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都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种设计理念应用到所有地方。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建筑设计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其次,可持续建筑的建设成本较高,这是制约其普及的主要因素之一。

虽然可持续建筑的能源节约和环境效益可以在长期内得到回报,但是对于一些预算较低的项目而言,往往难以承担这样的成本。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建筑设计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努力。

首先,他们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了解,掌握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设计原则和技术。

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及各种环境问题的加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作为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推动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发展。

这一概念提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要求,强调了生态文明和经济、政治、文化文明的有机统一。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针,积极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意义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生存和发展权益的发展模式。

它不仅关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更着眼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以全局的眼光看待中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两条不可分割的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具体来说,生态文明建设重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推进资源节约和能源消费的减少,倡导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和理念,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促进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中,生态环境问题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保护生态环境,意味着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从以上讨论可以发现,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建筑与自然环境

建筑与自然环境

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凸显,人们对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关注。

本文将从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建筑的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能源消耗:建筑在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耗费大量能源,尤其对水资源、电力等环境资源的消耗非常巨大。

2. 气候影响:建筑的布局、立面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周边的气候条件。

例如高层建筑会改变气流,导致风速加大,而某些建筑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会影响城市的热岛效应。

3. 垃圾产生:建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

4. 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土地的开发与建设,这些过程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二、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为了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建筑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广泛应用。

可持续建筑旨在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建筑设计、建设和使用的全过程。

1. 节能减排:可持续建筑采用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例如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高效隔热材料,优化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2. 绿色材料:可持续建筑选择环保、可再生材料,减少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例如利用再生木材、可降解材料等,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3. 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建筑注重合理使用和回收利用水资源。

通过收集雨水、灰水回收和循环利用等方式,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4.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建筑将生态保护考虑在内,通过绿化、景观设计等方式,在城市中创造更多的自然环境。

同时,可持续建筑也鼓励在建筑设计中保留和修复原有的生态系统。

三、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意味着建筑应该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与之和谐共存。

1. 设计理念: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周边自然环境的特点,充分利用自然光线、景观和自然通风等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并提供更舒适的使用体验。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可持续发展则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发展,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的生存能力。

在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生态文明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追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而可持续发展则强调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长期繁荣。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城乡一体化和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这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和方法论。

生态文明建设鼓励人们推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方式,倡导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提倡人们实现绿色生活方式。

同时,生态文明的概念也促进了公众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引导人们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再次,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并为未来世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质上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

通过推动可持续发展,例如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可以有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和路径,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可持续发展则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恢复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恢复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恢复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恢复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而生态恢复则着重于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

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本文将探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恢复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恢复的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恢复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健康的生态系统基础之上,而生态恢复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时,其提供的生态服务能力和资源供给将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恢复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通过生态恢复措施,如森林植被的恢复、湿地的修复和水质的改善等,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这将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生态支持。

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恢复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但要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而生态恢复则是通过修复和保护生态系统,重建自然生态过程,使其恢复到健康、稳定的状态。

为实现共同目标,需要在实践中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整体改善。

而生态恢复也需要在修复破坏的同时,兼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各方的利益得到平衡。

三、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恢复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们是实现环境可持续性的关键。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必须通过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恢复来保护环境,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恢复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性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可持续发展之生态关系
摘要:文中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 建筑生态化的基本特征, 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以及目前生态建筑发展的动态, 并
就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onditions and the present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building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ecological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 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

特别是1992 年178 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 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 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 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

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 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 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 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
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 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 从而获得
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 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 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 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 可以说, 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

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 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 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 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 采用现代科学手段, 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
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 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 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
认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

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 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 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 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 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 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

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 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

建筑的生态化, 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第一, 能为人类提供“宜人”
的室内空间环境。

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 清洁的空气, 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 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 对环境的索取要小。

主要指节约土地, 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 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 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3 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 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人本主义是西方实现现代化的主导思想之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自18 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哲学基础。

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1972 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世界各国认识到人类必须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时空框架内发展社会与经济,同时按照自然资源所赋与的条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重新界定了人与自
然的关系,确立了“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 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 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

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

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

《里约宣言》指出, 为今后世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 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担负应有的责任。

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 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 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

《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4 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目前, 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

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 主要建筑有: 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 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 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 在美国, 1948 —1959 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 号”、“4 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 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


的来说, 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
从建筑设计上看, 主要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

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 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
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 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如日本1995 年落成的“acros 福冈”, 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 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 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 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
入一体, 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 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 人工环境自然化。

如马来西亚
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

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 再现自然, 运用生态技术, 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5 生态建筑与发展中国家的建筑设计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 生态建筑代表了21 世纪的发
展方向, 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21 世纪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迫切。

客观来讲, 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 “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 二是生态建筑本身的经济合理性问题, 目前由于建筑生态技术和
材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 导致建筑单方造价过高从而使建筑业
主望而却步, 开发商也因生态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
度缓慢而不愿冒险开发; 三是各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尚不到位等。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发展生态建筑首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 要
加大生态环境的教育, 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其次是国家用制度推进生态建筑及其技术的发展, 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补贴建立示范性的生态住宅小区, 无偿推广实用生态技术等。

四是在建筑设计中先从中、低技术开始, 如节能技术、通风技术等。

总之, 在建筑领域里, 我们呼吁与环境共呼吸的建筑设计观, 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 发展生态建筑。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 而且有助于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

对于发展中国家, 加大生态建筑的研究, 推进建筑的生态化,无论从环境的角度、能源的角度或是建筑设计的角度都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