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课练(无答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语文一课一练-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新课标(无答案)

四年级上语文一课一练-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新课标(无答案)

四年级语文科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 2 课时学号:班级:姓名:评分:一、阅读片断,完成练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多音字组词。

hâ( ) xīnɡ( )喝兴hē( ) xìnɡ(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词语。

(1)形容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 )(2)大声叫好。

( )3.“崛起”的意思是。

周恩来的理想是,说明少年周恩来有。

4.照样子写句子。

例: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要想,就要。

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时代的一件事,他深刻体会到()的含义,他意识到()必须()的重要意义。

三、在“有志者当效周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效”是()的意思,“周生”指的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四年级语文科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 1 课时学号班级:姓名:评分:一、看拼音写汉字。

rónɡ qià huánɡ hūn zào râ()()()cí yǔ tuī jiàn kâ tīnɡ()()()二、比一比,再组词。

躁()页()册()屋()燥()烦()删()握()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 )画像一( )评语一( )作文一( )爬山虎一( )湖水一( )作家四、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莫明其妙( ) 印入眼帘( ) 春风佛面( )义意非凡( ) 落日余挥( ) 甚称楷模( )五、照样子,写句子。

1.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像。

2.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不是……而是……四年级语文科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 2 课时学号班级:姓名:评分:一、认真朗读下面这段话,做一做后面的练习。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1(含答案解析)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1(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嘶.哑(sī)训斥.(chì)殷.切(yīn)妄.想(wáng)B.挨揍.(zhòu)红薯.(shǔ)打扰.(rǎo)签订.(dìng)C.热敷.(fū)开凿.(záo)滋.味(zhī)窝囊.(nāng)D.随即.(jí)春笋.(sǔn)崛.起(jué)纠缠.(chán)2.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出来呢?A.解救B.拯救C.解脱3.当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周恩来的回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周恩来为了得到校长的表扬,故意说漂亮话。

B.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C.周恩来立下此志向,既是为了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民族振兴的需要。

4.下列词语中“整”的意思,与“重整旗鼓”中“整”的意思相同的是()A.整.齐划一B.完整.无缺C.整.装待发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妈妈批评我最近成绩下降,爸爸在旁边敲边鼓...:“没关系,以后多努力。

”B.他不听别人的劝告,结果又碰钉子...了。

C.王帅是乐队的主唱,在乐队里挑大梁...。

D.因为轻视对方实力,导致栽跟头...的事经常发生。

二、填空题6.看拼音,写词语。

1.李明的演讲不仅条理qīng xī( ),而且内容丰富。

大家对他投来zàn shǎng( )的目光。

2.爸爸表面看起来很yán sù( ),可内心却很疼爱我。

3.阳光明媚,山花烂漫,我们微笑着展开xiōng huái( )拥抱春天7.初知内容▶(读课文填空)本文写的是____________(人名)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____________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____________”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____________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____________和远大____________。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时练习(1) 新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时练习(1) 新人教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课文在线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借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 成语积累。

用一个词来形容洋人:_____________;和它相对应的一个词____________写出了当时中国国民的现状。

2. 句子练习。

(1)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用画线的词仿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你能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发挥想象,此时的周恩来看到这一场面,心里会怎么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那段屈辱的历史你了解多少,请简单举一个例子说一下。

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及练习题

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及练习题

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及练习题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及练习题,希望你喜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

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沈阳。

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进了租界。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作业及答案1.让生字走进语境。

老师yán sù()地xùn chì()了不写作业的同学,又chēng zàn()了表现好的同学,有yí huò()就问的同学,并鼓励我们,一定要xiōng huái()大志,发愤读书。

2.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

①()()忘怀②为之()()③若有()()“你亲切的来信使我的精神。

童年的美好回忆让我……”看着这封信,他神情沉静,,半天没有说话。

3.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①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②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③中国巡警不但..训斥她。

..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④中国巡警没有惩处肇事的外国人,而是训斥她。

(1)我发现语气比较强烈的是第句和第句。

今后,如果我要表达强烈的情感,可以。

(2)用第③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造句。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写了三件事,请简单概括。

①第一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②第二件事讲十二岁的周恩来刚到东北,③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看到(2)这种把最后发生的事放在最前面的写作手法叫作()。

A.倒叙B.插叙(3)请把上面的三件事连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5.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1)关于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含答案)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训练试题一、选择题1.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邀游安详高山峻岭应接不瑕B.嘉奖摇拽漫天飞舞调兵遣将C.俏丽猜想和睦相处悲痛欲绝2.下面对标点符号的作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瓢虫)折好她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

(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B.吃晚饭的时候,呜——扑!飞来一只独角仙,摔在灯下。

(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C.小圆点,叫做“星”,有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星点不同。

(省略号表示话没说完)3.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出来呢?A.解救B.拯救C.解脱4.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邀游安详高山峻岭应接不瑕B.嘉奖摇拽漫天飞舞调兵遣将C.俏丽猜想和睦相处悲痛欲绝二、填空题5.根据课文,完成练习。

1.春秋时期,吴、越两国是____________的近邻。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吴、越两国因为战争彼此仇恨很深。

(_____)(2)吴、越两国的百姓各自乘船渡江。

(_____)(3)吴、越两国的百姓最后齐心协力战胜了风浪。

(_____)6.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①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②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③中国巡警不但..训斥她。

..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④中国巡警没有惩处肇事的外国人,而是训斥她。

(1)我发现语气比较强烈的是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

今后,如果我要表达强烈的情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第③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7.课文整体梳理。

本文通过___________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填入反义词赞叹——(__________)沉郁——(__________)热闹——(___________)非凡——(__________)左顾右盼——(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表达9.按要求改写句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课练1■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课练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课练1基础训练一、看拼音,写汉字。

bó fù mó fàn xún jǐnɡ chǎo rǎnɡ chénɡ chǔ( ) ( ) ( ) ( ) ( ) bào fù xiōnɡ huái zhèn xīnɡ zhōnɡ huá( ) ( ) ( )二、扩词。

租()闯()妇()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得意()()左()右盼()武()威风()日()灯()酒()疑()不解四、照样子,写词语。

得意扬扬(ABCC式)左顾右盼(含反义词)一条条(ABB式)五、根据解释写词语。

1、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2、凭借某种势力在众人面前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3、十分得意的样子。

()4、左看看,右看看,形容临事犹豫不决。

()六、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这是中国的土地。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1、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2、这部电影真叫人喜欢。

3、这儿的景色真美,使我流连忘返。

七、给句子加标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1、那是外国租界地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周恩来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2、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3、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八、讨论并选择。

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A、大伯告诉他的。

B、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霸道行为,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C、周恩来从小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怀,能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D、周恩来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故意说大话。

综合应用九、课内阅读。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多音字组词。

2017-2018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课练(无答案)新人教版

2017-2018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课练(无答案)新人教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拼准确,写规范。

zú jiè chǎo rǎng xún jǐng chéng chǔ二、选词填空。

1.在沈阳租界,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扬长而去。

中国的警官不但不敢扣留凶手,反而____(A.训骂 B.斥责 C.训斥)死者的家属____(A.阻碍 B.妨碍C.妨害)交通。

2.受到群众_____(A.责问 B.质问 C.询问)之后,警官说:“这是治外法权,有什么办法!”3.这是多么______(A.宽广 B.宽阔 C.广阔)的心胸啊!三、我会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那是外国租界地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周恩来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2.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3.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四、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中日巡警不惩处肇事的洋人。

中日巡警把这个妇女训斥了一通。

(把这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是中国的土地。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国人不想受帝国主义欺凌。

要振兴中华。

(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各有志。

千百年来,对于为什么而读书有过多种不同的答案。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许多人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而读书,书不过是他们的敲门砖。

门敲开了,书就丢到一边去了,门敲不开,书对他们也不再有什么用处了。

渺小的目的,当然不可能产生持久而伟大的动力。

周恩来根本反对只是为个人找出路而读书。

1913年,他考上了天津南开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拼准确,写规范。

zú jiè chǎo rǎng xún jǐng chéng chǔ
二、选词填空。

1.在沈阳租界,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扬长而去。

中国的警官不但不敢扣留凶手,反而____(A.训骂 B.斥责 C.训斥)死者的家属____(A.阻碍 B.妨碍 C.妨害)交通。

2.受到群众_____(A.责问B.质问C.询问)之后,警官说:“这是治外法权,有什么办法!”
3.这是多么______(A.宽广 B.宽阔 C.广阔)的心胸啊!
三、我会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那是外国租界地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周恩来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2.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3.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中日巡警不惩处肇事的洋人。

中日巡警把这个妇女训斥了一通。

(把这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中国的土地。

(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人不想受帝国主义欺凌。

要振兴中华。

(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各有志。

千百年来,对于为什么而读书有过多种不同的答案。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许多人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而读书,书不过是他们的敲门砖。

门敲开了,书就丢到一边去了,门敲不开,书对他们也不再有什么用处了。

渺小的目的,当然不可能产生持久而伟大的动力。

周恩来根本反对只是为个人找出路而读书。

1913年,他考上了天津南开学校。

有一次,大家讨论为什么上中学的问题。

有的同学说,南开很有名,在这里毕了业,就能有个好前途。

周恩来却说:我们生活在20世纪列强竞争的时代,国家贫弱不振,外国侵略者一天紧逼一天,眼看中国就要灭亡,青年人怎么能只想个人的前途呢?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
人才能有前途。

1.为下面两个词分别找出它们的反义词。

①伟大
②富强
2.划横线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敲门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周恩来却说”这个词语后面用了冒号加以停顿,为什么“说”的内容不用引号呢?
4.在讨论为什么上中学的问题上,为了突出少年周恩来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伟大
目标而读书,文章采用什么方法给我们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你还搜集了哪些周恩来的名言?积累下来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