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带入婚姻的心理情结

合集下载

米兰达情结下的女性身份——以《夏洛特

米兰达情结下的女性身份——以《夏洛特
不等于宗教抨击前者不等于抹杀后者ꎬ而且
法利塞人的面具应当被撕下来ꎮ”
[8]1
然而ꎬ勃朗
扫地的罗切斯特在黑夜中愤懑而走、坠马而死的
惨剧ꎮ 这一结局标志着白人女性对男性的首次质
疑与 反 叛ꎮ 正 如 文 中 简 自 己 所 说: “ 是 我 杀 了
他ꎮ” [9]44 在由“ 恋父” 到“ 弑父” 的转变中ꎬ作家托
特又不得不承认ꎬ由物质因素引发的两性资源分
马斯通过对“ 性” 的追问方式ꎬ突破了维多利亚时
利亚时期的律法与传统ꎬ简爱不仅冠以夫姓ꎬ全
女陈规形象之上ꎮ 在西方传统中ꎬ这些形象可以
部财产也归丈夫罗切斯特所有ꎮ 她被迫放弃物质
归为两类ꎬ影射出西方文化中特有的善、恶二元对
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社会关系的决策权ꎬ“ 内化
立思想ꎬ也就是说ꎬ在西方文学中ꎬ妇女的陈规形象
了家庭空间中的性别秩序ꎬ主动退居到社会分工
的她ꎬ在精神与认知上被不断否认、虐待、隐藏ꎬ一
磨的有色人种女性完全区别开ꎬ要求白人女性时
刻占据父权社会侵占的他者空间ꎬ使得( 试图抢
占西方文化中心的) 女性文本与帝国主义权力话
语形成一种共谋关系ꎬ“ 成为西方女性主义文本
构建种族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认知暴力的
依据” [4] ꎮ
随后ꎬ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艾莉森布思
天使与恶魔的身份对立ꎬ或者可以部分证明这组
爱频繁称呼罗切斯特为“ 主人( Master) ” 的行为中
显而易见ꎮ
直到潭波尔小姐———简在劳渥德学校时的精
对立在文本意义过程中是互通的ꎮ 作为维多利亚
神导师到来ꎬ她的精神枷锁才得以松动ꎮ 身为已
时期 白 人 女 性 主 义 第 一 次 浪 潮 中 的 代 表ꎬ 夏 洛

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读后感

在一个偶然的机缘,读了张爱玲的《金锁记》,一种心碎碎的感觉,像被一种东西割裂着,痛,却无法抗拒?? 心便被她俘虏了。

在她的笔下,一切的人物皆是那样在细细的、碎碎的、在不够充分的阳光下生活着,为了生活,他们被迫牺牲了甚至是女人最致命的东西。

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看着她拿自己一生的幸福做了赌注,嫁给了残疾的二少爷,她爱上了自己的小叔子,她把这一切作为她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可是,她到最后终于是垮了,她被她自己扭曲了的人性变成了一个人不人鬼不鬼的东西。

“她把翡翠镯子撸到胳肢窝处,有时候曾经想,自己年轻时也曾有过浑圆的胳膊。

”每每读它,我的心里总是有些不忍,有些痛楚,有些泪痕。

然而,这还不够,到最后,还搭上了她的一双儿女,长白和长安。

可怜的长安,在看到“有人看见她在街上买袜子,钱是她自己挣的,当然,是从男人的兜里来的”时,我几乎愤怒了,这是长安的错,还是七巧儿的错呢???有时侯,真想找她去理论一番,为什么,在你那样柔美的笔端,却非要那些原本可爱的女子,走那样艰难而泥泞的道路,接受那样悲惨而痛苦的命运,而我们自己,却只能像一个完全的局外人般的品味她们艰难的人生之旅?同时却又因了她们而使人泪落如雨??七巧其实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子,年轻的时候,她也会和街上的走贩眉来眼去,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同时她也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尽管大哥把她带到火坑了,她后来再见大哥,哭闹过后,一样塞了许多贵重礼物送给大哥带回,这时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季泽被她骂走后,她不也会躲在窗户背后看着爱人仓皇而去的背影吗?那时她心中还有爱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间也仍然怀念年轻时候的温柔。

常见的十种心理情结

常见的十种心理情结

常见的十种心理情结人格面具“人格面具”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

后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成为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它指一个人公开展示在人前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张“人格面具”——这让我们觉得活着就需要“虚伪”——其实这是太过于社会洁癖的评价,“人格面具”的存在帮助我们防御了陌生的人际环境可能带来的危险,帮助我们更好的社会化,它的存在必不可少。

但是总戴着面具摘不下来,形成了“人格面具依赖”,也就是说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只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而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疏远,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那就是一种心理问题了。

情结情结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潜意识组合,往往形成强烈的潜意识的冲动。

虽然不同的精神分析流派对情结的定义会有不同,但都公认情结是探索心理的一种方法,也是重要的理论工具。

情结有一些是先天形成的,每个人都有,比如“恋母情结”;有一些与个人特定的经验有关,比如“助人情结”。

其实,情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的人会因为自己的内心情结而选择职业,比如说做一名军人,可能最初的原因是家乡发大水,而自己则是被军人所救,由于对军人的敬仰而产生了军人情结,最后走上了当兵的道路。

也有人在爱情中只会对同一种类型的女性产生爱意,原因有很多,有一种可能就是他的初恋情结在发生作用,让他总是在寻找初恋情人的影子。

拖累症“拖累症”可被定义为对人、行为、事物的沉溺,指希望通过控制外在的人、事、物来控制内在的情感。

对拖累症患者而言,“控制”或“失控”是他们生活的全部重心。

那种沉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甜甜圈,中间是空的,有什么东西不见了,必须要用什么来填充一样,但又总是填不满。

像是酗酒的人,他们会沉溺在酒精中,来控制自己的情感,没有止境。

还有些拖累症的外在表现也许是被社会认可的,就像工作狂,但是本质是不变的,这只是另外的一种拖累形式,沉溺于工作而不是快乐工作。

敌对共生:夫妻关系中强烈的爱和恨

敌对共生:夫妻关系中强烈的爱和恨

敌对共生:夫妻关系中强烈的爱与恨(一)(2008-09-18 17:50:42)他们经常唇枪舌箭、彼此伤害,天天活在痛苦的煎熬里,然而在心理上,却又处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共生”状态,一方面叫苦连天、彼此怨恨,另一方面又离不开对方。

敌对共生:夫妻关系中强烈的爱与恨纠缠的“共生”状态每桩婚姻中,多少都会看到一点“敌对共生”的影子。

由于这种情形相当普遍、杀伤力极强,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这种状况。

我们常见夫妻俩在工作场合各自与人相处都没有问题,但在婚姻关系中,问题就层出不穷。

为什么分开时一切正常,在亲密关系中却有强烈的爱与恨呢?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是可以理解的。

原来双方把过去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解决的心理情结,带入现在的婚姻关系中。

婚姻有如这幅图画,夫妻两人躺在床上,床头靠着墙,各人头顶的墙上挂着自己父母的肖像,而这四位父母,都睁眼在看着这对夫妻。

不管父母是否健在,他们不可避免地仍影响这桩婚姻。

处在“敌对共生”关系中的夫妻,往往很敏感。

双方剑拔弩张,任何小事都会引起强烈的冲突。

他们经常唇枪舌箭、彼此伤害,天天活在痛苦的煎熬里,然而在心理上,却又处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共生”状态,一方面叫苦连天、彼此怨恨,另一方面又离不开对方。

敌对共生的十项心理特征一般来说,“敌对共生”的夫妻有下列十点心理特征。

1.彼此缺乏健康的心理界限。

两人的情绪感染力很强,一方不笑,另一方就情绪不好,觉得另一半在生自己的气。

在一起出入的场合,看音乐会时丈夫打瞌睡,或妻子在人前讲错话,对方都会觉得是奇耻大辱,痛恨配偶丢了自己的面子。

2.潜意识中,双方都要求对方与自己完全一样。

要求对方与自己有一样的感受、意见与想法,一样的价值观与做事方式。

两人的差异会使彼此觉得难以忍受,令他们的“自我感”与“共生感”受到威胁。

两人一起看电影或听演讲,若丈夫不喜欢妻子所喜欢的部分(反之亦然),就会因此发生强烈的争执,甚至觉得对方是故意反对自己、伤害自己。

唐璜情结satyriasis 千人斩

唐璜情结satyriasis 千人斩

"唐璜情结"satyriasis 千人斬"唐璜情结"的说法.唐璜是古代西班牙贵族,是男性征逐,不忠,滥交的代表人物.他的故事中只要女性一旦臣服于他,他就立刻抛弃女性,"唐璜情结"也就是从这演变而来;所谓的唐璜情结,就是有的人表面上身边总是不乏陪伴者,但是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寂寞而空虚的。

他们害怕付出真情,不敢用心去对待,所以他们选择游戏,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看待感情。

在精神医学里,有一个非正式的诊断名称就叫做“唐璜症候群”,也被称为“男性淫乱症”(satyriasis,语出希腊神话中好色而神勇的半人半羊之神Satyr)。

这些“唐璜”虽然对和他们的猎物上床很有兴趣,但讽刺的是,研究显示他们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像Satyr那样神勇,相反的,经常是不济事,“中看不中用”,无法从频繁的性行为中获得满足。

强迫性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强迫性性行为(Compulsive sexual behavior CSB)一直被称为性欲亢进(hypersexuality),色欲过度(hypereroticism),性欲过旺(hyperlibido),色情狂(erotomania),色鬼(Satyriasis),性反常行为(promiscuity),唐璜(西班牙传奇人物,是一个专门玩弄女性的荒淫贵族)综合征(Don Juanism),最近称为性沉溺症(sex addiction,也有人直译为性瘾)和性强迫症(sexual compulsion)。

虽然这些名称提示CSB是异寻异常的和罕见的现象,但事实上,不少男女都曾经过一段频繁发生各种性行为的时期。

其中某一些是很短暂的或者反应了正常的发育过程。

当性行为变成强迫性欲望的一部分时,这种性行为就是受到减轻焦虑的心理防御处理机制的支配,而不是受性欲的支配,这才反映强迫性质。

虽然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能够减轻焦虑和紧张,但是,这种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本身却形成了一种永久的,不能消除的自身循环。

荣格的情结理论及其对情结概念使用的修正

荣格的情结理论及其对情结概念使用的修正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对神经症的研究中发现了情结,并据此提出了他的情结理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荣格逐渐地把情结视为其理论观点的一个核心,以至于他曾一度把他的理论体系称为“情结心理学”。

正是基于荣格的研究,情结这个概念才得以在心理学中被广泛运用。

尽管学术界对“情结理论”尚存在着诸多争议,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情结概念的使用已然通过泛化的方式走进并融入了一般人的日常生活。

然而,伴随着情结概念的普遍化使用,由于误用、滥用等原因,致使语义混淆使用的现象也相继出现。

如时下一些文章中讨论使用的大学生“精英情结”,或指大学生的精英认同,又或指大学生的精英理想,而往往混淆于本源的大学生精英情结的涵义。

词汇出现一定程度的泛化,具有促进交流沟通的作用,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

但大量的混淆使用将不仅影响到其作为词汇语言单位的正常功用,甚至可能导致对某些事实真相的曲解。

鉴此,本文尝试通过对荣格的情结理论分析,提出对修正使用情结涵义的部分参考性建议。

一荣格的情结理论分析1 荣格的“心理能量”观荣格提出,人的生命能量主要包括身体能量和心理(精神)能量两个方面。

身体能量蕴含于人的肉体,而心理能量则主要蕴含于人的人格(心灵)之中,两者存在着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

身体和心理这种区别无疑更多地是建立在理性理解的特性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自然属性之上。

由于对两者间的本体性关系,科学尚无足够的证据能够给出明确的解答,于是荣格“鼓起勇气”提出了心理能量的自主性假设。

人的正常活动需要一个动力系统。

在荣格看来,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模式都是由心理能量推动的。

荣格也曾用“里比多”一词来称呼这种形态的能量。

但荣格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将里比多只限于性的能量。

按荣格的解释,天然状态的里比多是种种(本能)欲望--饥、渴、性,以及各种情绪的欲望。

心理能量主要来源于人所经历的生活经验。

犹如食物被生理性的身体消化,转换成为物理性的或者生命的能量,人的生活经验也同样被心灵“消化”,转换生成心理的能量。

荣格的阿尼玛情结及其启示

荣格的阿尼玛情结及其启示

荣格的阿尼玛情结,彰显了荣格作为一个人的伟大与局限。
一、家庭生活中对荣格最具影响力的三个女人
1、母亲:双性阿尼玛
由于父母婚姻的不顺遂,家中气氛压抑,荣格的童年记忆里常常有很多恐惧、焦虑的梦,“我觉得这里面有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房内的空气开始变得无法呼吸了。”(《荣格自传》第13页,刘国彬 杨德友译)。那时候的小荣格,苍白瘦弱,敏感,胆小羞怯,易受伤害,孤独孤僻,郁郁寡欢,自卑感强:“说到底,我从来就没有自信过……我往往认为自己是个堕落而又远远不如他人的人。”(《荣格自传》第30页,刘国彬 杨德友译)。另一方面,或许因为出身于宗教气氛浓郁的牧师家庭(荣格的家族中,父亲及八个叔叔都是牧师),从一开始,荣格就感觉自己命中注定是被上帝赋予职责、执行上帝意志的人:“我被责成去干上帝去干的事而不是去干我想干的事,这给予了我力量,使我敢于自行其是。”(《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第36页,刘国彬 杨德友译)。这种上帝情结,当然也是对内心虚弱的高度补偿。反差如此巨大的矛盾性格,贯穿了荣格的一生。而这一点,与荣格母亲的影响息息相关。
但是,正像荣格本人在一次复信中所说的“我所知道的自传实在太多了,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满纸彻头彻尾的谎言”(《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绪论,刘国彬 杨德友译)那样,他在自传中的夫子自道,也未必就很诚实——起码他在自传中有意无意地略去了他和数名女病人之间的性爱关系。事实上,无论婚前婚后,荣格的性爱关系一直持续着,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荣格的病人、后来的助手和分析学家。比如,玛丽-路易丝·冯·弗朗兹(Marie-Louise von Franz)和芭芭拉·汉娜(Barbara Hannah),两人都是一生追随荣格而终生未嫁,死后双双埋葬在了荣格家族墓地的旁边(《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第160页,申荷永)。

从心理学分析《美丽心灵》

从心理学分析《美丽心灵》

从心理学分析《美丽心灵》电影《美丽心灵》是讲述的是患有精神分裂症,却在博弈论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纳什的故事。

影片还原了个天才在过分偏执、出现妄想时用毅力战胜精神病症的艰苦过程。

纳什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他有着思维障碍(严重的妄想)、情感障碍(一开始无法理解并在抑制和排斥)、意志行为障碍(紧紧拽着皮包、走路急促不稳)、感知觉障碍(幻听和幻象)和一些其他的异常表现。

他的听觉幻觉声音清晰,包括指令和鼓励;视觉幻觉出现时,纳什并不完全是旁观者,大多时候他都参加到了幻觉的场面;触觉幻觉包括国土安全局工作人员给纳什手臂植入信号器时他所感到的触电感和疼痛感。

本片的纳什主要描述了三个阶段:大学阶段、在惠勒研究室工作阶段、康复阶段。

在每个阶段他生活中的幻象都折射了他的心境、心理诉求。

他一直拥有完整的情感,只不过康复之前,他都刻意隐藏、压抑了一些情感。

、大学阶段影片一开始纳什就表现出了他对数学、逻辑的痴迷和推崇和对自己的高度自信。

他曾开玩笑能用数学证明别人的领带有多么难看。

在酒吧中,他用数学模型来刻画男女交往的最优选择。

任何事情他都联想到用数学解释。

也是这种过度偏执让他拒绝接受不能用数理解释的东西。

他表达所有这些感情的时候都是微笑着的,外在显示了他的自信。

即使在与汉森下棋时他被汉森的问题弄得心慌意乱,他还是不愿意承认,走的时候还打翻了棋盘,在众人的嗤笑下落荒而逃。

与之对比的是他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他总是独自一人,和同学在一起时也并不愉快。

他的言辞让人听起来高傲、难以接受,丝毫不会顾及他人感受。

甚至当他被怂恿去追一个女孩子时,他还是直截了当,丝毫不考虑顾及女性的颜面,可以说是一个蔑视感情的人。

他渴望成功,希望出人头地,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所以一直苦苦研究他的原创理论——博弈论。

尤其是当他在餐厅中看到大家都为一个教授献上自己的钢笔(尊敬)时,他眼里流露出失望、羡慕的情绪。

然而这一切他都能与一个人分享,那就是他的室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带入婚姻的心理情结
人在成年之后,与父母之间仍或多或少有些残存的心理情结。

这些与父母间未得到解决的心理问题,常被带入婚姻之中。

有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们是在与自己的配偶相处,其实是不断重新经历自己过去与父母的关系。

婚姻关系,可以说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互动模式的重现。

这些残余的心理情结,好似婚姻之河中的漩涡暗流。

带进婚姻中的残余情结愈多,要渡过婚姻之河的危险性也就愈高。

特殊的“心理按钮”
在婚姻中,我们常会莫名其妙地被配偶“激怒”。

有时我们对配偶的某个表情、某个动作或某部分性情觉得特别忍无可忍。

配偶无意间说了一句:“你真没用”,就可能使我们暴跳如雷、小题大做。

顿时,我们似乎在配偶身上,又看到了父母严酷指责的影子;在情绪上,似乎又重新经历了童年被父母苛责讥讽的痛苦。

这些心理情结,又好似在成长过程中,被设定在自己心版上的“心理程序”。

别人按了某个特定的“按钮”,说了某句话或做了某件事时,经过了自己心中程序的解释与处理,就产生了某些情绪或行为反应。

举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从小就有“怕被家人冤枉”的心理情结,有趣的是,我家的兄弟姊妹,每人也都跟我一样,最怕被人冤枉。

长大后,当妻子或别人冤枉我时,常会在我心中引起过激的情绪反应,以致我会拼命地为自己辩护,想对人解释清楚,不许别人冤枉我。

因为我心中有“怕被冤枉”的程序,当别人冤枉我时(按了我怕被冤枉的按钮),我就产生了负面的情绪反应。

相反地,若别人笑我矮(按另一个按钮),却无法使我生气,这是因为我的个子高,从来不怕别人笑我矮。

心中没这个程序,别人无论怎样按这个按钮,都无法使我有反应。

在先前提到的例子中,配偶的那句“你真没用”,若能使你勃然大怒,是因配偶正好按中我们的“按钮”之故。

如果我们不是早有那个心理程序(心理情结),我们就不会小题大作。

也就是说,如果我不帮你忙的话,你就绝对无法“使我生气”。

或者说:我不是对你生气,我是“对我心中所经验到的(或我眼中所看到的)你”生气。

可惜,没有多少人明白,我们之所以会生气,其实是与自己相关,别人只不过是按了按钮。

使我们产生反应的,是自己心中的“情结”与“程序”,以及我们自己所戴的有色眼镜。

而这一部分,应是我们自己该负起责任改变的。

当我们听到配偶说“你真没用”这类话时(每个人的程序不同,心理弱点有别,最怕听到的话也不太一样),我们常会如触了电一般,立时有反应,恨对方入骨,因对方触及我们的痛处而思图报复,故意去按对方最怕的按钮,而冤冤相报循环不已。

心理情结会恶性循环
一个人不论到了何处,与何人结婚,心中的新旧“情结”(程序)永远会跟着他。

这些情结若得不到解决,同样的错误可能一犯再犯。

不幸的是,这种不检讨自己的心理情结(程序),只怪别人按了自己的按钮,使自己生气的现象,在婚姻中比比皆是。

婚前与父母间的旧情结尚未解决,现在又与配偶彼此伤害,制造新情结,使冲突愈演愈烈。

新仇加上旧恨,严重破坏夫妻之间的感情。

择偶真是一个神秘而奇妙的过程。

有位妇女,父亲是个酒鬼,她长大后,结了三次婚,三位前夫竟然都是酒鬼。

后来,她的心理治疗者发现,这位女性心中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必须照顾她父亲那一型的“弱者”。

惟有当她去照顾酒鬼丈夫时,她才觉得自己有用,得到成就感。

她不知不觉中受酗酒者吸引,嫁给他们,可是,她同时也痛恨酒鬼,因而离了三次婚。

她心中的程序是:“照顾酒鬼,是让我觉得自己有价值、被人需要的惟一方式。

”如果这个程序不改变,我们可以预测,她的第四任丈夫,将又是位醉仙。

另外有位女士,生平最讨厌被人指使,也最恨好用权威的男人。

她有位专横暴躁的父亲,使她和母亲尝尽苦头。

长大离家之后,她结婚了。

然而,由于对男人的权威过度敏感,婚后,她连自己丈夫正常程度的差遣都受不了。

离婚之后,她发誓要找个与自己父亲和前夫完全不一样的伴侣。

于是,当她认识一位温文儒雅的男士后,便立刻坠入爱河。

婚后,她开始憎恨丈夫的柔弱、没主见。

而当她愈想去改变他,要他主动而自然地变强势一点时,他却因失去自我而被压迫得愈显柔弱。

恶性循环的结果,他们的婚姻产生了极大的困难。

很显然地,这位女士与父亲之间未解决的心理包袱(她的心理情结是“权威问题”),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两次婚姻,虽然影响的方式不同,然而,都同样是“权威问题”在作祟。

这位女士必须学习以成熟的态度,去面对父亲与其它好用权威的男人,重新学习如何与他们相处,从新的经验中教育自己,解决心中残存的旧帐。

否则,权威问题将持续影响她的婚姻,也会妨碍她与男性间建立正常的关系。

先察觉,再改变思想模式
人心中的这些“心理程序”或“心理情结”都是可以改变的。

举我自己“怕被冤枉”的例子来说,要改变这个程序的第一步,是警觉到它的存在。

这些年来,我常从自己待人接物的一些情绪反应,发现自己极容易因为被冤枉而激动,并有过分为己辩护的行为倾向。

由观察中,我发现了自己有“怕被冤枉”的程序。

我很不喜欢这些幼稚的行为倾向,因而下定决心去改变它。

自此以后,每当我感觉到别人冤枉我时(可以感觉到身体开始有冲动的反应),我立时在心中亮起红灯,开始“自我对话”,告诉自己:
“先不要发作,再等一下,你不是知道,因此而冲动是幼稚又愚笨吗……”
或是“心理程序又在作怪了,自己心安理得的话,没必要努力对别人解释……别人要怎么看我,那是他们的事,我无法控制别人的想法与对我的评价,最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的评价……我应该为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负责,如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需多做辩护……”
改变了思想,就可以改变情绪反应。

在改变我“怕被冤枉”的过程中,我失败了许多次。

但是,失败后所产生对自己不满与羞愧的情绪,就变成我改善自己
的动力,使我愈来愈想改掉这个程序。

要改变一个从小养成的“心理程序”,需要花很多工夫,并且需要经过许多次“尝试错误”的过程。

我很幸运,后来有一段时间再与家人同住,那是改变自己心理程序最有效,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环境,我相信那一次的机会,帮助我节省了很多改变心理程序所需的时间。

现在,我仍不敢说我已完全改变了“怕被冤枉”的心理程序,但我知道这个程序对我的影响已大为降低。

别人偶尔按中我“怕被冤枉”的按钮时,这个程序已不能如以前一般地操纵我的情绪了。

改变自己心中的程序
在结束这一点之前,我要强调,人永远无法控制他人的言行,不能强求别人不按心理按钮来激怒自己,也无法不许别人使自己难受。

即使自己有办法使天下人都对我好,世上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能触动我们的心理程序。

要使自己快乐的惟一方法是改变自己心中的程序,使自己变得更健全、更快乐。

每个人心版上的程序,应由自己负责改变,不该把过错推给父母,或其它在童年时曾伤害我们的人。

许多时候,别人伤害我们是无意的,有些时候,别人伤我们的心,是因为他们不够成熟,不知道他们自己在做什么,何况我们在不成熟时,也伤了许多人的心。

心理程序的形成,很难说是谁的错。

这本不是个完美的世界,诿过与报复,均于事无补,只会消耗本来可用来成长的精力,反而延迟了我们适应的时间。

以上摘自黄维仁博士《亲密之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