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合集下载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一个重要节气。

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结束,为人们带来喜庆和吉祥的祝福。

下面将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最早是为了纪念古代的一个宴会活动。

据传,汉武帝时期,宫廷内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元宵夜宴,而这就是元宵节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人们通过欢聚、猜灯谜和观赏花灯来庆祝这个节日。

二、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下面会逐一介绍。

1.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各地会悬挂各种各样的灯笼,并在灯笼下面贴上谜语。

人们可以互相猜谜语,猜对了就可以得到一份小奖品。

猜灯谜既能锻炼智力,又能增加节日气氛。

2. 赏花灯:赏花灯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各地都会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动物、花鸟、美人等各种造型的灯笼。

人们会在夜晚出门欣赏这些花灯,同时也会有各种文艺表演和传统民俗活动。

3. 吃元宵: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就是元宵,它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形糕点,内馅多样,如豆沙、花生、红枣等。

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家人们会一起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庆祝元宵节的传统表演。

人们穿上龙狮的服装,表演起舞龙舞狮,既能展示技艺,也能庆祝团圆和繁荣。

5. 点燃孔明灯: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点燃孔明灯。

孔明灯是一种由纸制成的像灯笼一样的装置,里面点燃蜡烛,然后放在空中飞行。

这一习俗象征着人们向上祈福和放飞困扰和不愉快。

三、元宵节的意义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这个节日以其独特的习俗和活动,让人们能够欢聚一堂,感受到家庭团圆的温暖和喜庆的氛围。

总结:元宵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汉朝,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习俗包括猜灯谜、赏花灯、吃元宵、舞龙舞狮和点燃孔明灯等。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或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正式结束。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各种有趣的风俗。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元宵节的来历以及常见的节日风俗。

一、来历元宵节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东汉时期。

相传,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宫廷内的瑞雪纷飞之日。

皇帝汉武帝时,为了纪念已故的妻子,他下令民间在正月十五晚上放烟火。

这一天,皇帝还会组织夜宴,并且点亮宫廷内外的灯笼,以示庆祝。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庆祝农历新年的一个传统习俗,并且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风俗习惯。

二、节日风俗1.赏花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就是赏花灯。

人们会到公园、庙宇等地,观赏各种形状的彩灯。

这些花灯不仅造型别致,而且色彩斑斓,往往寓意着幸福和吉祥。

2.吃元宵元宵节的另一个重要风俗就是吃元宵。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粉制作而成的圆球状食品,它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人们会在元宵节这一天聚在一起吃元宵,并且在元宵里隐藏着各种口味的馅料,如花生、豆沙、莲蓉等,增加了吃元宵的乐趣。

3.猜灯谜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

各种灯谜会被写在纸上并贴在花灯上,人们可以欣赏花灯的同时猜灯谜。

猜对了灯谜,还可以得到小奖品,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

4.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会组织舞狮队伍,在街头巷尾表演舞狮,以求祈福和驱邪。

以上仅为元宵节的一部分风俗习惯,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活动,如观赏烟花、点亮孔明灯等。

总之,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传统文化的节日。

通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特色风俗,人们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无论是赏花灯、吃元宵,还是猜灯谜和舞龙舞狮,元宵节都成为连通古今、传承文化的纽带。

这个节日的来历和风俗,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更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

让我们一同欢度元宵节,感受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由来及寓意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由来及寓意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由来及寓意目录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由来及寓意正月十五有什么忌讳吗正月十五偷青是什么意思农历正月十五吃什么正月十五习俗有什么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由来及寓意隋代时,隋炀帝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盛大的灯会,在宫门搭起绵亘八里的灯棚、戏台,表演者3万人,奏乐者1.8万人,观者不计其数。

灯会通宵达旦。

隋炀帝还亲自写作观灯诗:“灯树干光照,花焰七枝开。

”唐太宗时,放灯发展成为热闹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

诗人崔液在《上元看灯诗》中写道: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端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可见,唐代放灯规模空前,万人空巷。

宋代,放灯的风气更盛。

宋太祖削平群雄后,将唐代开创的元宵灯节放假3天增加为5天。

他的继位者们还对观灯的市民加以鼓励和赏赐:“凡来御街观灯者,赐酒一杯。

”在灯的制作方面,有人以五色琉璃,甚至白玉制成各种奇异的灯,灯上还绘有山水人物,花卉翎毛。

因之,观灯者人山人海。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就极写800年前闹元宵的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中用花开干树描写节日的灯火,以星飞如雨来描写当空的焰火,使当年元宵节的盛况赫然夺目。

丽马华车溢香,排箫声声,舞灯人欢乐起舞,笑语盈盈。

尤其是词末,写灯会上情人急于幽会,四处搜寻不见踪影,可当他猛然回头,情人就在眼前的那段场景极富情趣。

明代朱元璋,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大力推行放灯,规定每逢元宵佳节,从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七落灯,连续张灯lo夜,开创了我国最长的灯节。

明清以来,灯市还增加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灯市的繁盛,便使花灯的品种繁多,争奇斗胜,美不胜收。

其中许多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如精妙绝伦的“走马灯”,宋代诗人曾对它作过生动的描绘:“飙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2023年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希望大家喜欢!元宵节的来历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

古代把正月称为元月,把夜称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就叫元宵。

元宵节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纪念“诸吕之乱”的平定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独揽大权,吕氏宗亲霸占朝野。

后来吕后死后,诸吕共谋作乱,想上位掌权,这就是历史上的诸吕之乱。

这场动乱很快被刘家人平定,汉文帝登基,觉得安定生活来之不易,就将平乱的正月十五,定为全民欢庆日,家家张灯结彩。

二、祭祀在古时候,人们崇拜很多天神,其中最尊贵的是“太一神”。

传说汉武帝生了一场大病,怎么都医不好,后祭拜太一神后病很快就好了。

后来汉武帝就决定在正月十五专门祭祀太一神,祭祀从晚上一直延续到第二天早上,灯也要点一个通宵。

三、佛教说按照佛教的说法,佛祖释迦摩尼会在正月十五这天变成神去降妖伏魔。

所以这一天被定为佛祖神变日,信徒们需举行燃灯法会庆祝。

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皇帝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燃灯,以示礼佛。

我们总结一下,以上几种说法都与灯有关,又都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于是元宵节赏灯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在古代,平时实施宵禁,晚上不许老百姓出门,只有元宵节这天会取消宵禁,所以元宵节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节日。

历朝历代还会在元宵节放假,唐朝时放假3天,宋朝时放假5天,明朝时达到了10天,清朝时也有3-5天。

元宵节的风俗每年第一个日出叫元旦每年的第一个月份称为元月每个世纪的第一年叫元年宵: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元宵,即正月十五,意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元宵的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就有了。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元宵节,又称为正月十五、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到正月圆月之时,人们便喜来庆祝这个喜庆祥和的节日。

元宵节承载着丰收和家庭团聚的美好愿望,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一、元宵节的由来和来历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其由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据史书记载,元宵节最早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中的宴会习俗。

古时的赏月活动,也演化成为了今天元宵节庆祝的主要内容之一。

元宵节起初是宫廷里举行的一项重要仪式,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

而元宵节的名字,则是因为这一天的晚上人们供奉、品尝汤圆(俗称元宵)而得名。

另外,元宵节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相传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升仙的日子。

为了纪念佛陀的圆寂成佛,此夜佛寺内会点亮灯笼、放放烟花、舞龙舞狮,来庆祝佛教的圣节。

这样,佛教的元宵节和民间的元宵节逐渐融合,形成了如今民众所庆祝的元宵节。

二、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元宵节背后有许多传说和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关于汉武帝与女儿的故事。

传说相传,汉武帝非常疼爱他唯一的女儿,公主宛姬。

一年的元宵节,汉武帝陪伴公主宛姬一同赏月。

然而,公主却因为太想念母亲,眼泪流了下来。

汉武帝看在眼里,感到十分心疼,于是悄悄地给了公主一个惊喜。

他在宫廷后院的池塘里,点亮了许许多多的莲花灯笼,照亮了整个夜空,并令人目不暇接。

从那之后,汉武帝下令每年的元宵节,都要点亮灯笼,以纪念他与公主的温馨时刻。

这个传说也逐渐演变为元宵节灯笼的流行习俗之一。

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行庆祝活动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习俗。

1. 赏花灯:元宵节的最大特色就是赏花灯。

各地都会举办花灯展览,展示各种各样的彩灯,从小巧精致的灯笼到宏伟壮观的灯彩,犹如艺术品一般令人叹为观止。

2. 吃汤圆: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物就是汤圆。

汤圆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小球状食物,寓意团团圆圆,代表着家人团聚和幸福安康。

而在吃汤圆的时候,也会有一种"团圆"的感觉。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中国的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正月十五”等,是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的传统节日。

这一节日和新春一样重要,是中国人民最古老、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因其丰富多彩的习俗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带大家了解这一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节日。

一、元宵节的来历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

当时,元宵节还是一种宗教祭祀活动,称为“上元节”。

据传说,汉武帝黄龙元年(公元前104年)正月十五夜,有很多神出现在皇城和民间,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人们便在这一天点起灯笼,燃放烟火,以示纪念和祭祀。

从此,元宵节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浓郁民间文化色彩的节日。

二、元宵节的习俗1、猜灯谜在中国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常常会在灯笼下猜灯谜。

传统的灯谜多是由四个字组成,一般是谐音字、文化典故、历史名人等,难度和趣味性都很高。

猜中灯谜的人一般会得到小礼品或一些糖果作为奖励。

2、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的代表食品,是一种由糯米粉包裹各种馅料而制成的小球状食品。

元宵的馅料有各种水果、豆沙、芝麻或花生等。

另外,元宵还有各种形状和颜色,例如红、绿、紫等,十分漂亮。

吃元宵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在中国也有“团圆之夜”之称。

3、放烟火本土民间的习俗中,元宵节时燃放烟火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地方则会举行烟花、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场面十分盛大。

4、挂灯笼元宵节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是挂灯笼。

灯笼是一种彩色的、装饰性强的灯具,通常是由纸糊或絮制成,中间放置一盏灯泡。

灯笼多为圆形或方形,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花鸟虫鱼、民间艺术品、神话传说和文化象征等。

在元宵节的这一天,人们会将灯笼挂起,以表达对吉祥如意的美好期待。

5、舞龙舞狮元宵节的舞龙舞狮也是常见的传统习俗之一。

表演者将龙头或狮头套在自己的头上,用灵活的身手扭曲腰肢、肢体动作协调回旋,表现出神鬼世界的瑰丽绝伦。

三、结语中国元宵节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正月十五

中国传统节日正月十五

中国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中国的春节期间被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源于古代的灶君节,是庆祝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这一特殊日子的民间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各式花灯,在街头巷尾欢庆团圆和祈福。

本文将通过介绍元宵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正月十五。

一、历史渊源元宵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汉朝时期。

汉代时,民间流传有众多迷信的民间传说,其中一个就是在正月十五这一夜晚灶神会下凡视察人间,因此当地人会在家中祭祀灶神,以求灶神保佑家庭免受灾祸。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庆祝团圆和祈福的传统节日。

二、传统习俗1.看花灯:元宵节的一大特色就是看花灯。

各地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活动,在夜晚点亮各式各样的花灯,包括猜灯谜、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节目。

花灯创意独特,有的形如动物、有的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吉祥物。

2.吃元宵: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还会品尝美味的元宵。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制作的甜品,通常包裹着各种馅料,如花生、红豆、芝麻等。

吃元宵具有团圆的寓意,寓意着家人团聚、幸福安康。

3.舞狮舞龙:舞狮舞龙也是元宵节的传统节目。

穿着狮子和龙的舞者,经过精心排演,以独特的舞姿和鼓点表演,展示着活力和喜庆。

4.猜灯谜: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还会参与猜灯谜的活动。

猜灯谜是一种娱乐方式,将灯谜贴在花灯上,通过解谜考验智慧。

三、文化意义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庆祝团圆和祈福外,还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1.传承中华文化:元宵节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庆祝元宵节,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加深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2.弘扬美德和心灵美:元宵节是一种团圆的象征,人们在元宵节这一天相聚一堂,表达对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思念和祝福。

这种团圆的传统美德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传递着人与人之间友爱和关怀的情感。

3.促进旅游和经济发展:元宵节期间,各地举办花灯展览、庙会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色彩,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元宵节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以下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下。

一、追溯历史,正月十五祭月源于古代的月神教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的生活极其困苦,为了能够祭祀月神,以求好的收成和安全,便将正月十五定为祭祀月神的日子,为全年的月神祭祀定下了重要的基调。

后来,随着节日的逐渐演变,元宵节成为了一个全民的盛大节日。

二、继承传统,食品如:元宵等成为了节日的标志性物品元宵作为元宵节的代表性食品,在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做元宵吃。

元宵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甜品,由糯米粉和豆沙制成。

在元宵节上,还有许多其他美食,如糖葫芦、饺子、汤圆等,成为了元宵节的标志性物品。

三、流派各异,各地元宵节有许多不同的文化特色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元宵节的庆祝方式各不相同。

例如,南方的闽南地区有“放花炮”、广东地区有“猜灯谜”、江西地区有“划龙舟”等习俗。

这些民俗文化,赋予了元宵节更加丰富多彩的内涵。

四、祈求团圆,成为元宵节的重要主题传统文化认为,元宵节是一个家人团圆的节日。

人们通过一系列的习俗和活动,在此时祈求家庭团圆、人民幸福。

这也是元宵节的重要主题之一。

五、传承文化,展示民族风貌,成为元宵节庆祝的重要目的元宵节的传承,不仅是家庭的传承,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元宵节庆祝活动也成为了展示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一种重要方式。

总之,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民俗内涵。

在这样的节日氛围中,人们弘扬中华文化,团圆与愉快在庆祝和传承中融合在一起。

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这样的节日中深刻地感受到家庭和民族的凝聚力和传承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个月圆之夜,是祭月、赏月的日子,也象征著春天的到来,这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

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
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

花灯起源自汉武帝於农历正月十五日於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於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

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

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

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中国古
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元宵情人节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关于灯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
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
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

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
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