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一个重要节气。
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结束,为人们带来喜庆和吉祥的祝福。
下面将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最早是为了纪念古代的一个宴会活动。
据传,汉武帝时期,宫廷内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元宵夜宴,而这就是元宵节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人们通过欢聚、猜灯谜和观赏花灯来庆祝这个节日。
二、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下面会逐一介绍。
1.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各地会悬挂各种各样的灯笼,并在灯笼下面贴上谜语。
人们可以互相猜谜语,猜对了就可以得到一份小奖品。
猜灯谜既能锻炼智力,又能增加节日气氛。
2. 赏花灯:赏花灯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各地都会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动物、花鸟、美人等各种造型的灯笼。
人们会在夜晚出门欣赏这些花灯,同时也会有各种文艺表演和传统民俗活动。
3. 吃元宵: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就是元宵,它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形糕点,内馅多样,如豆沙、花生、红枣等。
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家人们会一起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庆祝元宵节的传统表演。
人们穿上龙狮的服装,表演起舞龙舞狮,既能展示技艺,也能庆祝团圆和繁荣。
5. 点燃孔明灯: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点燃孔明灯。
孔明灯是一种由纸制成的像灯笼一样的装置,里面点燃蜡烛,然后放在空中飞行。
这一习俗象征着人们向上祈福和放飞困扰和不愉快。
三、元宵节的意义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这个节日以其独特的习俗和活动,让人们能够欢聚一堂,感受到家庭团圆的温暖和喜庆的氛围。
总结:元宵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汉朝,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习俗包括猜灯谜、赏花灯、吃元宵、舞龙舞狮和点燃孔明灯等。
中国传统民俗知识元宵节

中国传统民俗知识元宵节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正月的第15天,是中国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传统民俗中最热闹、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
本文将介绍元宵节的由来、庆祝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
一、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起源于汉朝的宴会。
据传,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太昊山一位神仙告诉他,正月十五晚上,天上会出现一轮明亮的圆月,那是神仙的示意,汉高祖应该安排宴会庆祝这一天。
于是,汉高祖便在宫殿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了朝中官员和百姓一同欢庆,到了晚上,人们在宫殿前点燃了许多灯笼,照亮了整个夜空,这就成为了后来元宵节点灯的起源。
二、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在元宵节当天,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赏花灯和猜灯谜。
赏花灯是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元宵节那天晚上,在公园、广场或者街头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形状有动物、植物、人物等,五彩缤纷,光彩夺目。
赏花灯的习俗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不仅展示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成为了元宵节最具特色的庆祝方式之一。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另一个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灯笼上挂起谜语,让大家猜解其中的答案。
猜灯谜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它既考验了人们的智力,也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
很多人喜欢参与猜灯谜的游戏,尤其是年轻人和孩子们,他们会相互分享自己编的谜语,互相挑战自己的智力。
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除了赏花灯和猜灯谜外,元宵节还有一些其他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
其中,吃汤圆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食物,它象征着团圆和和睦。
在元宵节这天,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同包制汤圆,并一起品尝。
吃汤圆也是表达对新年美好祝福的一种方式。
此外,元宵节还有舞龙舞狮、击鼓传花等活动。
舞龙舞狮是一种具有民间特色的表演形式,人们会在元宵节这天表演舞龙和舞狮,以庆祝节日的到来。
而击鼓传花则是一种互动游戏,人们围成一圈,手持鼓或传花,随着鼓声传递,不断进行。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或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正式结束。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各种有趣的风俗。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元宵节的来历以及常见的节日风俗。
一、来历元宵节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东汉时期。
相传,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宫廷内的瑞雪纷飞之日。
皇帝汉武帝时,为了纪念已故的妻子,他下令民间在正月十五晚上放烟火。
这一天,皇帝还会组织夜宴,并且点亮宫廷内外的灯笼,以示庆祝。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庆祝农历新年的一个传统习俗,并且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风俗习惯。
二、节日风俗1.赏花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就是赏花灯。
人们会到公园、庙宇等地,观赏各种形状的彩灯。
这些花灯不仅造型别致,而且色彩斑斓,往往寓意着幸福和吉祥。
2.吃元宵元宵节的另一个重要风俗就是吃元宵。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粉制作而成的圆球状食品,它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人们会在元宵节这一天聚在一起吃元宵,并且在元宵里隐藏着各种口味的馅料,如花生、豆沙、莲蓉等,增加了吃元宵的乐趣。
3.猜灯谜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
各种灯谜会被写在纸上并贴在花灯上,人们可以欣赏花灯的同时猜灯谜。
猜对了灯谜,还可以得到小奖品,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
4.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会组织舞狮队伍,在街头巷尾表演舞狮,以求祈福和驱邪。
以上仅为元宵节的一部分风俗习惯,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活动,如观赏烟花、点亮孔明灯等。
总之,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传统文化的节日。
通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特色风俗,人们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无论是赏花灯、吃元宵,还是猜灯谜和舞龙舞狮,元宵节都成为连通古今、传承文化的纽带。
这个节日的来历和风俗,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更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
让我们一同欢度元宵节,感受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元宵节,又称为正月十五、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到正月圆月之时,人们便喜来庆祝这个喜庆祥和的节日。
元宵节承载着丰收和家庭团聚的美好愿望,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一、元宵节的由来和来历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其由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据史书记载,元宵节最早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中的宴会习俗。
古时的赏月活动,也演化成为了今天元宵节庆祝的主要内容之一。
元宵节起初是宫廷里举行的一项重要仪式,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
而元宵节的名字,则是因为这一天的晚上人们供奉、品尝汤圆(俗称元宵)而得名。
另外,元宵节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相传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升仙的日子。
为了纪念佛陀的圆寂成佛,此夜佛寺内会点亮灯笼、放放烟花、舞龙舞狮,来庆祝佛教的圣节。
这样,佛教的元宵节和民间的元宵节逐渐融合,形成了如今民众所庆祝的元宵节。
二、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元宵节背后有许多传说和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关于汉武帝与女儿的故事。
传说相传,汉武帝非常疼爱他唯一的女儿,公主宛姬。
一年的元宵节,汉武帝陪伴公主宛姬一同赏月。
然而,公主却因为太想念母亲,眼泪流了下来。
汉武帝看在眼里,感到十分心疼,于是悄悄地给了公主一个惊喜。
他在宫廷后院的池塘里,点亮了许许多多的莲花灯笼,照亮了整个夜空,并令人目不暇接。
从那之后,汉武帝下令每年的元宵节,都要点亮灯笼,以纪念他与公主的温馨时刻。
这个传说也逐渐演变为元宵节灯笼的流行习俗之一。
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行庆祝活动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习俗。
1. 赏花灯:元宵节的最大特色就是赏花灯。
各地都会举办花灯展览,展示各种各样的彩灯,从小巧精致的灯笼到宏伟壮观的灯彩,犹如艺术品一般令人叹为观止。
2. 吃汤圆: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物就是汤圆。
汤圆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小球状食物,寓意团团圆圆,代表着家人团聚和幸福安康。
而在吃汤圆的时候,也会有一种"团圆"的感觉。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中国的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正月十五”等,是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的传统节日。
这一节日和新春一样重要,是中国人民最古老、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因其丰富多彩的习俗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带大家了解这一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节日。
一、元宵节的来历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
当时,元宵节还是一种宗教祭祀活动,称为“上元节”。
据传说,汉武帝黄龙元年(公元前104年)正月十五夜,有很多神出现在皇城和民间,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人们便在这一天点起灯笼,燃放烟火,以示纪念和祭祀。
从此,元宵节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浓郁民间文化色彩的节日。
二、元宵节的习俗1、猜灯谜在中国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常常会在灯笼下猜灯谜。
传统的灯谜多是由四个字组成,一般是谐音字、文化典故、历史名人等,难度和趣味性都很高。
猜中灯谜的人一般会得到小礼品或一些糖果作为奖励。
2、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的代表食品,是一种由糯米粉包裹各种馅料而制成的小球状食品。
元宵的馅料有各种水果、豆沙、芝麻或花生等。
另外,元宵还有各种形状和颜色,例如红、绿、紫等,十分漂亮。
吃元宵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在中国也有“团圆之夜”之称。
3、放烟火本土民间的习俗中,元宵节时燃放烟火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地方则会举行烟花、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场面十分盛大。
4、挂灯笼元宵节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是挂灯笼。
灯笼是一种彩色的、装饰性强的灯具,通常是由纸糊或絮制成,中间放置一盏灯泡。
灯笼多为圆形或方形,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花鸟虫鱼、民间艺术品、神话传说和文化象征等。
在元宵节的这一天,人们会将灯笼挂起,以表达对吉祥如意的美好期待。
5、舞龙舞狮元宵节的舞龙舞狮也是常见的传统习俗之一。
表演者将龙头或狮头套在自己的头上,用灵活的身手扭曲腰肢、肢体动作协调回旋,表现出神鬼世界的瑰丽绝伦。
三、结语中国元宵节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色彩,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元宵节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以下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下。
一、追溯历史,正月十五祭月源于古代的月神教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的生活极其困苦,为了能够祭祀月神,以求好的收成和安全,便将正月十五定为祭祀月神的日子,为全年的月神祭祀定下了重要的基调。
后来,随着节日的逐渐演变,元宵节成为了一个全民的盛大节日。
二、继承传统,食品如:元宵等成为了节日的标志性物品元宵作为元宵节的代表性食品,在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做元宵吃。
元宵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甜品,由糯米粉和豆沙制成。
在元宵节上,还有许多其他美食,如糖葫芦、饺子、汤圆等,成为了元宵节的标志性物品。
三、流派各异,各地元宵节有许多不同的文化特色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元宵节的庆祝方式各不相同。
例如,南方的闽南地区有“放花炮”、广东地区有“猜灯谜”、江西地区有“划龙舟”等习俗。
这些民俗文化,赋予了元宵节更加丰富多彩的内涵。
四、祈求团圆,成为元宵节的重要主题传统文化认为,元宵节是一个家人团圆的节日。
人们通过一系列的习俗和活动,在此时祈求家庭团圆、人民幸福。
这也是元宵节的重要主题之一。
五、传承文化,展示民族风貌,成为元宵节庆祝的重要目的元宵节的传承,不仅是家庭的传承,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元宵节庆祝活动也成为了展示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一种重要方式。
总之,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民俗内涵。
在这样的节日氛围中,人们弘扬中华文化,团圆与愉快在庆祝和传承中融合在一起。
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这样的节日中深刻地感受到家庭和民族的凝聚力和传承力。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观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等。
那么,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有哪些呢?一、由来来历元宵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相传,在汉武帝时期,朝廷对外界有极高的警惕性,太监维护朝廷统治不容反抗的态度更是严厉。
不过,汉代公元140年时,一位平阳公主的弟弟因从军去了西北,结果就由嫂嫂宠爱的驸马做主戒备,后来驸马看到这情况后暗暗告诉信的驸马国太晋封驸马的不存在了,得知弟弟归来了给人家又加了茶。
可见这位驸马看来是个使节的人物。
这位驸马原来是儿媳妇害死的,他长兄的儿子当了郡守,所以人们都叫我封嫁给老路都。
可是朝廷对太监颇为忌惮,所以派人去调查她。
你们看,这驸马真是啥善吗?可以说他如此一来,不仅皇帝开心得无话说,一位公主嫁给驸马,他理所当然第一大得贵要自然也得充分享受这荣华富贵。
这位驸马是汉武帝临贵妃刘小小的父亲,汉武帝因原来的妻子死很。
汉武帝不过这也住在刘德华家,也有很多的子嗣,可是刘小小死了娶过去的家也成烂摊子呼,当然因为这位驸马刘小小,驸马刘小小当了吕后死而;太子大将军后面贤惠不过呢,两次两次日没发生巨大的事故,所以汉武帝把驸马刘小小从当太子大将军变成了驸马糟糕最后果然幽灵侧面繁殖人口调查防范其它奉静倾向发生,也没什么好说的。
有一天,一个客人来到公主府中,这是一个陶渊明。
为了报答陶渊明,公主决定以糖饼作为回礼,但糖饼制作费用巨大,于是公主决定借故逼迫太监驸马煮粥,以此来解决制作糖饼的费用。
太监驸马听完陶渊明的话,心存感激,便开始动手制作粥食。
为了庆贺煮粥成功,公主还破格让驸马吃了一顿饱饭。
当那顿丰盛的饭菜送上公主的住所康复时,驸马哪里能照单收费呢?所以,再加上会支取公用兵器关的花费及往来抄送皇帝的报纸,那原本只要两钱多的东西就要花百余钱。
但驸马这时已经内忧外患,颓然凤凰等待了驸马驸马制造粥食的儿子已经生下来了,一位相谈极度考虑前不久一位皇帝听巫和地牢(在汉代# meiner律给牧民最多,就巫和堆垒给留了歌唱家,所以人们给皇帝很多东东给臣民按jian自责得很啊有人注意到汉武帝野宠怀旧唱片,众所周知我18蒸馒头很不错,汉武帝这个人是非常养成人才。
元宵节的起源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起源来历和习俗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华夏第一节”。
它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也是中国农历历法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元宵节的起源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相传,在东汉时期,汉明帝下令在正月十五点灯献祭太一神灵,祈求国泰民安、丰收吉祥。
这一活动逐渐演变为民间的元宵节,成为了一种传统民俗。
另外,元宵节的起源还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传入中国后,元宵节被划定为佛教节日之一,用以纪念释迦牟尼佛的涅槃日和阿罗汉祖师的生日。
为了庆祝这一节日,寺庙会在正月十五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人们在夜晚点灯祈福,披上彩绸,围着佛塔绕行,形成了独特的元宵节文化。
传统的元宵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活动。
一是赏花灯。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把各种各样的花灯挂在门前、院子里或街道上,照亮夜空。
花灯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形式各异,有花鸟、人物、动物等各种题材。
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方的“灯谜”活动,即在花灯上贴上谜语,让民众猜谜语,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是吃元宵。
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形状圆润,象征圆圆满满的美好寓意。
元宵内有馅料,通常有花生、豆沙、玫瑰酱等多种口味。
在品尝元宵的同时,还有一项叫“猜灯谜”的活动。
人们会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然后大家一起猜谜语。
猜中谜语的人会有奖品或者称号,增加了节日的乐趣。
三是舞龙灯。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被视为吉祥和神奇的象征。
在元宵节晚上,人们会举行重大的舞龙灯活动,龙灯由许多人手持,龙身蜿蜒起伏,灯光闪烁,形成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
舞龙灯的活动寓意着人们的祈福和希望,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
此外,元宵节还有猜灯谜、放天灯、献花烛灯、祭祀祖先等许多有趣的习俗和活动,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重要文化遗产。
元宵节作为一个优秀的传统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独特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起源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花灯寄寓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
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
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
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
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
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
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
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
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
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
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
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第、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
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元宵赏灯诗“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
”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
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
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
”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
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
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
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
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
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
”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
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
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
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话灯联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元宵灯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
届时君臣百姓都去看灯、猜谜语,文人们则饮酒、赋诗、答对。
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
”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
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
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
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
”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
”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
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
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
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
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
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
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
”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
”“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