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聋人事业五十年辉煌历史回顾

合集下载

最新-中国聋人协会简介 精品

最新-中国聋人协会简介 精品

中国聋人协会简介
中国聋人协会简介
中国聋人协会的前身是中国聋哑人福利会。

中国聋哑人福利会于1956年成立,1960年与中国盲人福利会合并成为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

1988年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合并成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并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同时成立中国聋人协会。

2019年6月经民政部批准中国聋人协会正式成为社团法人单位。

中国聋人协会是由全国聋人(含听力和语言残疾,下同)和与聋人工作有关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协会的宗旨是: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发展残疾人事业。

代表聋人共同利益,反映聋人特殊需求,为聋人服务,维护聋人合法权益,促进聋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中国聋人协会的业务范围是:
(一)团结、引领聋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履行法定义务,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促进聋人的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扶贫、维权、社会保障和残疾预防工作,参与、举办有关聋人的各类培训,开展有益于聋人身心健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三)推进信息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推动聋人辅助器具的开发与应用。

对中国手语、影视字幕、聋儿康复等工作提供咨询、建议、服务和监督;
(四)在聋人中培养、残疾人工作者;
(五)承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委托的工作;
(六)代表中国聋人参加国际活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聋哑人政策历史

聋哑人政策历史

聋哑人政策历史
聋哑人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聋哑人被视为“残障人士”,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但是,在某些时期,聋哑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保护。

在唐朝,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是一位聋哑人。

他的诗歌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之一,他的诗歌中表达了他对聋哑人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在宋朝,也有一些关于聋哑人的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梦溪笔谈》中的一段描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聋哑人的处境逐渐得到改善。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实行特殊教育制度,为聋哑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19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有关聋哑人的政策和法律,包括《残疾人保障法》、《聋哑人教育条例》等。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聋哑人的关注和支持。

1990年代,中国成立了全国聋哑人协会,旨在促进聋哑人的权益保护和社会融入。

200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其中明确规定了聋哑人的权益保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总的来说,中国政府对聋哑人的政策和法律不断完善,从最初的忽视
和排斥到现在的关注和支持,体现了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尊重和关怀。

聋人文化事件(中文版)

聋人文化事件(中文版)

聋人文化事件⏹公元前1000年:希伯来律法不允许聋人享有财产所有权。

⏹公元前427-347年:柏拉图有关先天智力理论认为,智力都是天生的,人生而具有完美的抽象思维、理念和语言,只需假以时日便会表现出来。

不能说话就没有外在的智力痕迹,因此聋人不具备理念或语言能力。

⏹公元前384-322年:亚里士多德关于失聪的理论认为,“聋人不能受教育,因为没有听力人们就无法学习。

”希腊语是完美的语言,不会说希腊语的人均被视为野蛮人,聋人与野蛮人无异。

⏹公元354-430年:圣奥古斯丁的罪恶途径理论-对父母所犯罪恶的会施加在孩子身上,因此“患病的”孩子是上帝对隐秘罪恶的怒火和惩罚。

⏹530年:Benedictine会修士发明了手势进行“无声宣誓”。

这些手势后来也许曾被试用于对聋儿的教学。

黑暗世纪即中世纪早期——聋人是众人嘲笑的对象,或被投入疯人院,因为他们的说话方式和举止让人认为他们是魔鬼附身。

⏹中世纪(476-1453):“先天的聋人不会有信德,不能被拯救,应被驱出教会。

”应能“听”到上帝的话-来自上帝的惩罚。

⏹1500-1620年:意大利和西班牙出现聋儿教育者。

意大利医生吉若拉莫.卡夫诺是第一位挑战亚里士多德理论的人,他相信听对理解平不是必须的。

佩德罗.彭斯.里奥(1520年-1584年)教授西班牙贵族的失聪儿子以使他们能够继承财产,他使用了阅读和写作,但也教他们说话。

帕博罗.邦尼特(1620年)用单手字母教西班牙贵族的儿子们阅读和写作,并著有第一本有关聋人教育的著作。

⏹1750年—:查尔斯.迈克.迪艾帕神父(1712-1789)出生于发过凡尔赛,他被誉为“手语和聋人教育之父”,主要成就有:1、为巴黎的聋人建立了第一个带有宗教性质的联合会(十八世纪五十年代)。

2、建立了第一个免费聋人公立学校(1771年)。

3、在著作《运用手语对聋哑人进行教学》中第一次提倡使用自然手语。

4、通过向聋人学习,编纂了第一本法国手语辞典(1788年)。

十位听力残疾人的职业成长经历

十位听力残疾人的职业成长经历

十位听力残疾人的职业成长经历摘要:一、引言1.听力残疾人的定义2.听力残疾人面临的职业挑战二、十位听力残疾人的职业成长经历1.张伟:从按摩师到自主创业2.李婷:克服困难成为专业翻译3.王磊:依靠助听设备成为软件工程师4.陈燕:通过艺术创作找到自己的价值5.刘洋:成为首位聋人律师6.赵静:致力于聋人教育事业7.杨志:从手语教师到聋人导演8.李杰:担任聋人健身教练帮助他人9.王芳:在设计领域展现才华10.陈冬:从销售员到聋人企业家三、听力残疾人在职场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沟通障碍a.借助助听设备和技术手段b.学习手语和唇语2.教育和培训机会a.聋人教育资源和辅助技术b.倡导包容性教育3.职业选择和就业歧视a.聋人职业培训和指导b.倡导残疾人的平等就业权利四、结论1.听力残疾人在职场中的成就和贡献2.社会对听力残疾人的关注和包容度的提高3.鼓励更多听力残疾人勇敢追求职业梦想正文:在当今社会,听力残疾人面临着诸多职业挑战。

然而,他们通过不懈努力,逐渐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介绍十位听力残疾人的职业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在职场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要了解听力残疾人的定义。

听力残疾人是指因听力损失导致日常沟通和生活受到影响的人群。

在我国,听力残疾人总数已超过2700 万。

他们面临着诸如沟通障碍、教育和培训机会有限以及职业选择和就业歧视等挑战。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这十位听力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令人敬佩的职业成就。

例如,张伟曾是一名按摩师,但他不甘于此,通过学习创业知识,最终成功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李婷则凭借坚定的毅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专业翻译。

王磊依靠助听设备,成为了软件工程师,为聋人提供辅助技术。

陈燕通过艺术创作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的画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刘洋成为了我国首位聋人律师,为聋人权益发声。

赵静致力于聋人教育事业,为聋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杨志从手语教师转型为聋人导演,为聋人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聋人历史年表

中国聋人历史年表

中国聋人历史年表史前万年,伏羲创造八卦图,并把史前文明精华汇聚一本著作《易经》,其中图案线条是聋人祭司奉命绘制。

当时是原始社会,人人平等共享集体劳动成果,聋人哑人和正常人猎人一起用打猎专用手语一起互相配合打猎。

前四千多年,黄帝时期,仓颉根据伏羲时代的原始文字甲骨文总结整理出汉字文字,引导聋哑人以目代耳加以物识字的方法,使其认字记住整理出的的新文字,仓颉可能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聋人教育家。

前2070年到前1600年夏朝时期,对聋人实行免税,规定聋人打猎种地所得是属于自已的,不必缴税。

前1600年到前1046年商朝时期,出现“聩宗”,是聋人教育的场所,继承仓颉教导聋人识字写字,可以说自从商超开始的识字学文化的聋人做文字工作,比如协助史官整理文字,负责抄写一类工作。

前1064年到前771年周朝时期,继承商朝的聩宗制度为当时独立专门的教育机构。

前770年到前476年春秋时期,齐国相国管仲实行“九惠之教”政策其中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聋人送到“疾馆”供给衣食,直至身故;孔子创办私学,明确提出儒家教育宗旨“有教无类”,招收学生没有门第、等级、残疾的限制,所以孔子的学生含有盲人聋人哑人等等残疾人,对聋人学生实行五艺“礼节、射箭、驾车、写字、算数”,六艺只是针对正常人学生,结束了以往聋人和正常人分开的教育。

前475年到前221年战国时期,墨子创立墨家,明确墨家宗旨“兼爱平等”,说出名言“墨子言聋人不可废者”,被后来的明朝聋人父子贺时泰、贺逢圣引用在著作《思聪录》;墨子老年时受了楚国奴隶聋孩子荆南,加以培养为墨家最优秀的聋人弟子,荆南后来成为商鞅最信任的贴身侍卫;商鞅开始变法时,荆南为秦孝公收容秦国境内所有四肢健全的聋哑孩子,加以训练为秦国喑士,最多二十人直接由秦王到秦始皇亲自指挥;楚国有一个聋孩子经过孔孟儒家的聋人教育下成才,他成才后到赵国时,正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时候,为此他成为武灵王帐下红人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聋人相国,也即聋人丞相,然而赵武灵王表武士以鹖尾,竖左右为鹖冠。

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马良*【论文摘要】:残疾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残疾人社会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奠定了“专业化”发展基础,其发展直接推动了对残疾人观念的变迁,残疾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社会发展机会的公平性。

这种深层观念的变化直接带动了对残疾人问题的重新审视。

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萌芽于20世纪的20年代,在80年代后期在社会政策和社会组织层面都得到了很快发展。

但是从残疾人服务的来看,不仅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而且实际的服务供给也无法满足残疾人的需求,特别是专业化的服务需要。

21世纪,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工作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人们对残疾人的理解往往与“残废”紧密联系,把残疾人看作是社会的“废弃者”,是“没有用的人”。

残疾人因残疾而带来的社会“污名化”直接导致其在经济上是“累赘”,在社会地位是“二等公民”,残疾人群体成为“受歧视和压迫的群体”①。

目前,国内实现了由“残废”向“残疾”转变,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把“残疾人”和“障碍者”统称为残疾人或残障者,残疾人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残疾人观念的变迁首先表现为主导性理论分析模型从纯粹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的变迁,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残疾人的境遇的社会性理解。

正是这种“残疾文化”层面的变动,残疾社会工作才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并得到迅速发展。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殊性及其功能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专门针对残疾人群体(可以包括残疾人个人、残疾人家庭、残疾人组织和相关其他社会性组织)来提供专业性社会工作服务。

残疾人*作者简介:马良,男,1964年9月,教授,博士。

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工作系系主任,主要从事社会工作和弱势群体研究,已经发表论文数十篇。

①Daniel P. Hallahan and James M. Kaffman, Exceptional Learners: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Boston:Allyn and Bacon, 2000,P52.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残疾人工作新理念。

特殊教育部分名人与中国特殊教育大事记

特殊教育部分名人与中国特殊教育大事记

聋教育的萌芽与产生1550年意大利内科医生卡尔丹诺对聋哑病因做了研究,世界聋人教育奠基人;16世纪末,西班牙传教士庞塞尝试用普通教学法对聋童进行教育;1620年西班牙人波内特使用言语手指形式进行教育,著《论声音的实质和教聋人说话的艺术》,有人称其为另一个真正意义的聋人教育专家;阿曼(瑞、荷)(1669-1724年):聋童口语教学的奠基人,对德国聋童教育影响甚大,在荷兰从事过聋童教育,强调利用口语教聋童说话的原则,著有《说话的聋哑人》、《聋人的朋友》、《普通手语》等书;约翰·瓦利斯(1616-1703)17世纪英国聋教育的先驱之一,对聋教育进行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英国皇家协会会员、音乐家、牧师威廉·霍尔德(1616-1698)也是英国聋童教育的先驱之一,曾用手指字母教聋童说话。

1770年法国人莱佩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所聋校,标志着特殊教育的产生,莱佩被称为手语教学体系鼻祖。

1778年德国人海尼克在莱比锡聋校创立了纯口语教学体系,他被称为口语教学体系创始人;1864年美国加劳德特在华盛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聋人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所聋人高等学府;1888年美国建立了聋童幼儿园;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最早以聋教育为代表产生。

弱智教育的萌芽与产生法国精神病医生皮内尔第一个区别精神病和智力落后;法国人伊塔德受洛克、卢梭先进思想影响,对野男孩维克多进行教育开创了训练弱智人之先河;在特殊教育史上,伊塔德是有目的、系统地教育综合残疾与智力低下儿童的第一人。

他提出了阶段性的教育目标,根据独创性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有计划的尝试。

这一尝试可以说是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雏形。

在实验中,伊塔德始终坚信,即使是智力严重低下的人,通过适当的训练也能使其身心机能的水平有所提高。

这种乐观主义信念对后人是极大的鼓舞。

面对野孩的桀骜不驯和野蛮状态,他以惊人的恒心、毅力、耐心及忘我的工作,努力闯出了一条新路。

伊塔德的这种特殊教育精神成为特殊教育的宝贵遗产,他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特殊教育之父”的伟大荣誉。

吴燕生:中国聋教育的主要先驱者

吴燕生:中国聋教育的主要先驱者
第二段是从1935年到1937年。1935年,吴燕生从日本学成归来,回到北平,创办了北 京城内第一所公办市立的聋校,学校名称为"北平市立聋哑学校”。不同于当年在沈阳 聋校的草创与简陋,此时已经拥有近十年聋校校长经历及两年日本聋教育留学经历的吴 燕生,立足高起点、高水平办学,尤其在办学条件方面,经他多方努力,办学条件得到 较大改善。北平市立聋哑学校创办之初,校舍即达40间,第一批学生人数即达29名,师 资整体水平也较高,全部为正规师范学校毕业生。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收藏一本1936年 铅印、吴燕生亲自组织编写的《北平市立聋哑学校概况》,其中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创办经 过、学校宗旨、学校校训、学校特色、校址图、组织系统、普通设施、特殊设备、学校编 制、经费支配、设施概况、卫生工作概况、学生生活、聋哑童子军概况、教职员职务分配 表、学校章程、学校未来计划等。此外,《北平市立聋哑学校概况》中还配发了清晰精 美的全校教职工合影、学疥影等。由此可见,北平市立聋哑学校在当年俨然已是一所办
学制度规范、办学条件良好、办学师资上乘的名校了。1937年7月,日本发动“七七卢沟 桥”事变,早在沈阳工作期间就已经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吴燕生,毅然离校奔赴延 安参加革命。
第三段是从1955年到1958年,吴燕生担任中国聋哑人福利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 。奔 赴延安后吴燕生主要从事革命的保育教育工作,建国初期,他在东北主要从事工农干部 教育。1955年,组织上考虑到他在建国前有两次创國噪疼的宝贵而难得的经历,特别把 他从东北上调中央政府内务部,担任中国聋哑人福利荟领导。吴燕生再次回归到他早年
特教文物背后的故
吴鹽生:中国曇教育的主要先驱者
讲述人:马建强(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编审)
吴燕生(1900—1958),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中国聋教育的主要先驱者。他生于北京,早年家境 贫困,中学没有毕业就离家打工。1919年,山东齐 鲁大学毕业生杜文昌创办了北平私立聋哑学校 ,当 时吴燕生就住在这所学校里,每天耳濡目染聋教育, 他觉得办聋校既神奇更伟大,遂立志投身聋哑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聋人事业五十年辉煌历史回顾
在旧中国,大多数聋人读书无门,就业无路,受人歧视,生活凄惨。

二十世纪40年代前后,民间曾自发组织过“中华聋哑协会”。

由于得不到政府支持,不久夭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扶贫济残,保障聋人的生活。

1956年2月,由全国15个大、中城市的聋人代表和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热心人士77人,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告成立中国聋哑人福利会。

聋福会于1956年至1958年组织力量,在全国54个市、县进行聋人调查,并依此推算出全国有聋(哑)人300多万。

同时,聋福会协助政府安排聋人参加生产和工作。

聋福会成立不久,就向劳动部写了《关于聋哑人请求就业问题请转知各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积极予以支持》的函。

劳动部批转各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要求“各地劳动部门对于请求就业的聋哑人,尽可能为他们介绍适当的工作,各企业、事业单位有适合聋哑人做的工作,亦不得借故拒绝录用”。

1956年聋福会投资扶持北京市聋人玩具厂,为聋人参加生产摸索经验。

1959年中国聋哑人福利会在天津召开了聋人福利工作现场会,交流了组织聋哑人生产劳动的经验。

对于各地组织与安排聋人生产劳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协助教育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特教事业。

聋福会联合有关部门成立了中国聋人手语改革委员会,制定了《聋哑人汉语手指字母方案》、《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并经内务部、教育部批准公布试行。

聋福会自1958年起,分期分批为各地培训了150名聋人扫盲教师和基层工作干部,并于1959年创办了师资讲习所,一面提高在职聋校教师,一面培养新的聋校教师。

1959年创办了《聋哑人工作通讯》。

1958年在全国社会福利事业生产展览会上展出了一部分聋人手工艺品。

参加展出的有17个城市25个单位的217件展品,观众达8万余人。

展品显示了聋人的聪明才智。

同时,还协助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中国聋人生活》纪录片。

此外,还通过文艺会演和报刊、电台等,宣传我国聋人福利工作。

聋福会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了聋人体育活动。

在1957年6月举办了全国聋人田径、游泳比赛。

1958年成立了中国聋人体育协会筹备委员会。

1959年6月举办了全国聋人男子篮球赛。

体育活动的开展,活跃了聋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1959年成立了中国耳聋防治委员会筹备会,并于同年与中华医学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了全国聋症防治工作座谈会,还协助民政部门在天津兴建了我国第一座助听器工厂。

聋福会在国际上也产生一定影响,曾派聋人工作者代表团,先后访问了苏联、捷克、波兰、民主德国等10个国家。

1955年聋福会加入世界聋人联合会。

同年,在第二届世界聋人大会上,我国被选为世界聋人联合会第二届执行局委员国。

通过相互访问,增强了我国聋人同国际聋人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我国聋人工作的开展。

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将盲福会和聋福会合并成立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

于同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盲人聋哑人第一届代表会议,制定了协会章程。

选举产生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1964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

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聋人事业走上新的发展阶段。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聋协建立起395个省辖市、县、市辖区协会以及700多个基层组织。

各级协会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对聋人进行形势、革命传统和思想品德教育。

有效地帮助聋人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和生产积极性。

因而在各条战线上出现了许多身残志不残的聋人先进人物。

为了提高聋人的文化素质,推广手语,制订并出版了4辑〈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与汉语拼音手指字母方案。

全国协会和各级协会通过报刊、广播、图片和橱窗展览等方式,向社会宣传了聋人工作成就和聋人先进事迹。

在“文化大革命”中,协会组织被加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强行解散,使我国聋人事业大伤元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聋人事业焕发生机。

1978年国务院批准民政部的报告,恢复和建立全国和地方各级盲人聋哑人协会。

1980年4月,第三次全国盲人聋哑人
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明确了聋人协会的性质和任务。

规定协会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全国盲人聋哑人的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盲人聋哑人的桥梁。

协会的任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章程还重新规定协会要“关心聋人的疾苦,为聋人谋福利”。

1984年12月,第四届全国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

确定了协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把协会真正办成深受盲人聋哑人信赖的群众团体。

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在本世纪末,广大盲人聋哑人能够达到身心素质(包括政治、文化、技能、身体各方面)明显提高,聪明才智得到发挥,物质生活相应改善,为祖国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同时,提出了协会工作搞实搞活的指导思想,多为盲人聋哑人办实事,做好事,使协会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生气勃勃的新阶段。

并开展“建家做友”活动。

各级协会本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深入基层、家庭,竭诚为聋人服务。

在解决聋人的就业、住房、户口、子女入学、夫妇两地分居,以及婚姻等问题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实践证明,“建家做友”活动是成功的,各地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评选出全国“先进之家”58个,“优秀之友”83名,在四届三次委员会上进行了表彰。

协会恢复工作以后的10年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全国福利生产单位发展到2万多个,安置盲聋哑残职工近40万人。

城市安置面达70%,有些大中城市盲人聋哑人的就业问题基本解决。

农村的残疾人,随着乡镇福利企业的迅速发展,也有不少从事工副业生产劳动。

部分聋人个体开业,自谋生路。

工商管理等部门对聋人个体开业实行“五优先”:贷款、发执照、供贷、安排场地、减免税收优先。

1987个10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民政部联合发出《关于盲人聋哑人协会组织盲聋哑残人员举办经济实体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为搞活协会工作创造了条件。

1984年前后,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聋症检查,受检人数达30多万。

为防治打下了基础。

全国先后举办了多期聋儿语言听力康复骨干培训班以及聋儿家长函授班,为各地培养了康复业务骨干。

聋教育事业迈出了新步伐。

继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建成之后,1987年长春大学设立了聋人美术大专班。

有的省在中等师范学校开设了特教师资班,有效地提高了师资水平。

1983年9月全国协会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盲聋哑职工教育经验交流会。

为了鼓励盲聋哑职工学习科技文化知识,适应四化建设需要,全国协会和部分地方协会还设立了盲聋哑职工奖学金,颁布了奖励条例。

1985年底全国盲聋哑职工的扫盲工作基本完成,使盲聋哑职工在摘掉文盲帽子后,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

1987年召开了全国第三次手语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手语》书稿,这部标准手语辞典于1988年正式出版。

为了群众性残疾人体育活动开展需要,1985年12月10日成立了中国聋人体育协会,并加入世界聋人体育联合会,从而为中国聋人运动员参加世界性比赛创造了条件。

1986年9月,举办了全国首届聋哑人艺术表演录相比赛。

近500名聋哑人参加了全国首届聋哑人表演录相比赛。

在全国协会的积极建议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聋人福利事业被列入宪法。

1982年现行宪法第四十五条第三款中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人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盲聋哑事业的重视和关怀。

1985年特殊教育作为专门章节被列入义务教育法。

财政部、民政部等联合发出的关于协会手语翻译的津贴的通知。

1985年12月,全国协会出版了《中国盲人聋哑人画册》,设计并制作了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会徽。

为发展我国聋人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更好协调残疾人工作,1987年4月在唐山联合召开了全国残疾人工作会议。

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1988年3月11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北京成立。

中国聋人协会作为残联的专门协会,被保留下来,在残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中国聋人协会代表聋人的共同利益,反映聋人的特殊需求,维护聋人的合法权益,推进残疾人事业,为广大聋人服务。

中国协会的宗旨是:弘扬人道主义,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聋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中国聋人协会在残联聋的领导下,对外开展友好交
流活动,对内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手语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聋人舞蹈“千手观音”成为聋人的骄傲。

聋人协会成为聋人群众的主心骨,也是政府联系聋人的桥梁。

回首五十年,中国的聋人事业经历了一个百废待兴到百废俱兴的新阶段。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聋人事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聋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从恢复和建立组织入手,逐步扩大工作,出现了全面发展、生气勃勃的新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