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阴阳学说课件-PPT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课件
12
阴阳在临床运用
“阳胜则阴病”指阳胜的病变必然损耗人体的阴液。而表现 为口渴、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这是基于阳能制约阴的原 理。 “阴胜则寒”指阴邪致病,或阴邪留滞体内导致机能障碍, 呈现为阴的实性偏盛。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而表现出一 派寒象,如恶寒、面白、局部冷痛、舌 淡 、脉迟或紧等。由于是病邪有余的寒 证,故属实寒证。 “阴胜则阳病”指阴胜的病变 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表 现为踡卧、脉迟无力,这是 基于阴能制约阳的原理。 13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1
2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 阴阳、五行、气血 津液、藏象、经络、 病因与发病、病机、 防治原则。
3
何为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概念的起
源很早,它萌生于夏商,理论成熟于战国与秦汉 时期,是古人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并加以归纳、 抽象的产物。《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确 立了阴阳理论。阴阳理论渗透到中医学中,形成 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 各个领域,它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决 定着中医家们的思维模式,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 简单来讲: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11
阴阳在临床运用
2、病理变化:
1)阴阳偏胜(盛):在阴邪或阳邪作用下所致的阴或阳 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指阳邪致病,或机体阳的功能呈实性亢奋。由 于阳的特性是热,故而表现出一派热象。 如高热、面红、烦躁、舌红、 脉数等。由于是病邪有余之 热证,故属实热证。
14
阴阳在临床运用
阴虚则热: 是指人体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
气,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低热、潮热、颧 红、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等。这是基于阴消 则阳长的原理。由于病属不足,故属虚热证。 应当注意的是阴阳偏胜证属实,阴阳偏衰证 属虚。

阴阳学说完整ppt课件

阴阳学说完整ppt课件

.
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学说
阴阳的对立制约,古人称之为阴阳相反。 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凡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矛盾的,
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属性相对立的基础上, 阴阳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对立的 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表现出 阴强则阳弱,阳胜则阴退的错综复杂的 动态联系。
.
.
阴阳学说
阴阳的对立制约在人的生理、病理过 程中也是广泛地存在的。
– 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着的;
– 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分析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
一, 相反相成的两种物质势力,即阴和阳之间的
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
阴阳学说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 阴和阳两个方面,而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 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与阳对立统一, 矛盾运动的结果。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生之本, 本于阴阳。”
.
阴阳学说
我们用哲学的眼光,分析事物的阴阳关 系,注意以下三方面因素:
(1)阴阳的普遍性,自然界万事万物间 都存在阴阳关系。
(2)阴阳的相关性,用阴阳分析事物或 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内来讨论。
(3)阴阳的相对性,各种事物或现象的 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 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 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或 现象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
阴阳的起源:阴阳最初被定义成“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后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 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课件]第二章第1节阴阳学说PPT

[课件]第二章第1节阴阳学说PPT

虚寒证 虚热证
3、阴阳互损 含义:指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引起另一方逐渐不足 的病理变化。包括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其理论依据是:此消彼消。
阳损及阴 所形成的病证为阴阳双虚证,是阴阳偏衰的进一步发展 阴损及阳
4、阴阳转化
含义:指在一定条件下,阳邪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 阳证。
(四)指导疾病诊断 基本观点:疾病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用阴阳进行 说明。《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五)指导疾病的治疗
基本观点:预防疾病在外防止阳邪或阴邪的侵犯,在内注重脏腑 气血阴阳的协调;治疗疾病当注重阴阳盛衰的协调,以恢复阴阳协调 平衡为原则。《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 为期”。
1、确定治则治法
原则
损其有余
补其不足
损 其 有 余
“阳盛则热”的实热证
用寒凉药清除其热,即“热者寒之”
亦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阴阳划分的标准
以水火的特性为标准
(三)阴阳的属性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再分阴阳 1、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上午:阳中之阳
夜半前:阴中之阴
昼(阳)
下午:阳中之阴
夜(阴)
夜半后:阴中之阳
2、阴阳的规定性(固定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阳 温度 气象 时间 方位空间 物体性状 物体运动状态及 运动趋向 温暖、炎热 晴天 白昼、春夏 东、南、上、外、表、左 气态、无形 寒冷、凉爽 淫雨 黑夜、秋冬
阴阳的相互消长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协调平衡
含义:阴阳的消长平衡指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在 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处于彼此不断的消长中,保持动态的平衡

第三讲 阴阳学说.ppt

第三讲 阴阳学说.ppt
肝脾肾 (阴) 心肝 (阳)
肺脾肾 (阴)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脏腑经络的功能,是由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 与气为基础的。 精 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 阴 ; 气 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 阳 。精与气的相互资 生、相互促进,维持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 动稳定有序。 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也是由精所化 之气来推动和调控的。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 作用而分为阴气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 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正是由于 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 体内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三)交感与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 相互发生 作用。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 化的根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示例:雾 露 风 雨 虹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 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此高下 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六微旨大论》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示例:一日四时 水 火 天地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1、概念:(1)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互为根据、 互为前提的关系 ,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 独存在,任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 的前提和条件。
(2) 阴阳互用,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 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为生,无 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示例:天地寒热水火化育
复习思考题
1.何谓阴阳?
2.阴阳的相对性包括哪些内容?
3.试述阴阳之间的关系。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哪些应用?

阴阳学说课件PPT资料(正式版)

阴阳学说课件PPT资料(正式版)
3、土--长养、变化
思想(唯物论)体系之一。认为宇宙间 4、金--清肃、收敛
5、水--寒润、下行 一般来说阴阳属性范畴
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 ┌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
│ 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
• 亡阴,系指机体的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 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 煎灼阴液,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阴液耗竭所致。主症多 见汗出不止,汗热而粘,手足温,喘渴烦躁,甚则昏迷谵 妄,脉数无力,舌光绛无苔等。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如:
• 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 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 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 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 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 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 发展的结果。
阳代表积极、 阴代表消极、 进取、刚强 退守、柔弱 等阳性特性 等阴性特性 和具有这些 和具有这些 特性的事物 特性的事物 阴阳中可再分阴阳,无穷无尽。
侧重的是机能活动模式
一般来说阴阳属性范畴 脏腑之间的
的相互关系
精气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 此即是“阳胜则阴病”。
有形: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人痘接种法”—-是人工免疫的先驱
│ 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 脏腑之间的
的相互关系
主症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清淡漠,甚则昏迷,脉微欲绝等阳气欲脱之象。
• 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导致全身机 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外邪过盛,正不敌邪, 阳气突然大量耗伤而脱失;或由于素体阳虚,正气不足, 又加疲劳过度等多种因素所诱发;或过用汗法,阳随津枯, 阳气外脱等所致。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亡阳,多由于阳气严 重耗散而衰竭,虚阳外越所致。主症是大汗淋漓,汗稀而 凉,肌肤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清淡漠,甚则昏迷,脉 微欲绝等阳气欲脱之象。

第二章 第一节--阴阳学说 ppt课件

第二章 第一节--阴阳学说 ppt课件
阴阳消长一般有以下三类不同的形式:
①阴阳的此消彼长与此长彼消 表现为阳强阴弱或阴强阳弱 ②阴阳的皆长与皆消 表现为阴阳皆强或皆弱 ③阴阳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
(2)阴阳平衡——阴阳消 长变化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事 物总体性质仍处于相对的稳定 状态。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 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 一个统一体中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含义有三:
(1)阴阳对立,是指阴阳代表了属性相反的两种事 物或现象,或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对立、 相互排斥的。
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 的前提和条件。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 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阴阳互根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的关系。其含义有二:
(1)阴阳互根,即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 中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 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没 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寒就没有热。
(二)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阳 运外上温明无 兴 动向升热亮形 奋 的的的的的的 的
阴 相内下寒晦有 抑 对收降凉暗形 制 静的的的的的 的 止 的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阴阳的属性特点
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阳—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 的、兴奋的。
阴—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有形的、晦暗 的、抑制的。
(2)阴阳互用,即相互为用,是指阴阳双方 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还存在着不断相互资生、促 进和助长的关系。如气与血、物质与功能、兴奋与 抑制之间,都存在这种相互为用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基础内容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基础内容ppt课件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

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
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完整版ppt课件
13
阴阳消长的形式(2类8种)


⑴ 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 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

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

的变化。
完整版ppt课件
18

总结:阴阳运动规律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阴阳互藏→交感的内在动力 →互根的维系基础

→转化的内在依据
阴阳互根→皆消皆长
阴阳对立→自和与平衡→互为消长→阴阳转化
完整版ppt课件
19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

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 指导疾病的治疗,包括确定治疗原则和归纳药物的
完整版ppt课件
5


3. 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称为“阴阳之征兆”。

4.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具有中空、

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
属于阳。
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 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
完整版ppt课件
6
阴阳的特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的消长变化。前者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

后者称为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
“精气两虚”、“气血两虚”,则属阴阳互根 互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异常的阴阳皆消。
完整版ppt课件

阴阳学说课件 PPT

阴阳学说课件 PPT
• 亡阴,系指机体的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 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 煎灼阴液,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阴液耗竭所致。主症多 见汗出不止,汗热而粘,手足温,喘渴烦躁,甚则昏迷谵 妄,脉数无力,舌光绛无苔等。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如:

阳胜的形成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 阴寒之邪,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 五志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 化热所致。临床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 便干、苔黄、脉数。若阳热亢盛过久,则必耗 阴液,故阳盛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液, 久之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转化 为实热伤阴的病证。此即是“阳胜则阴病”。
精气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 阴阳二气。“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
精气的存在形式
无形:弥散而运动 的状态,充塞于无 垠的宇宙空间。 有形:凝聚而稳定 的状态。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人之生,气之聚 也。聚则为生,散
则为死。”
第二章 藏 象
•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 第二节 五脏 • 第三节 六腑 • 第四节 奇恒之腑 •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阴虚则热
• 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 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等病 理表现。阴虚内热多有全身性虚热,五心烦热, 骨蒸潮热,消瘦,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 阴虚火旺多有咽干疼痛,牙龈肿痛,颧红升火, 咳血或痰中带血等症;阴虚阳亢多见眩晕耳鸣, 肢麻,肌肉颤动等症。
形态结构 实验观察 分析研究
侧重的是机能 侧重于生命实 活 动 模 式 体原型、物量
变化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气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 阴阳二气。“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
精气的存在形式
无形:弥散而运动 的状态,充塞于无 垠的宇宙空间。 有形:凝聚而稳定 的状态。
阳虚则寒
• 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 见到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以及由于 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而 导致的水湿停滞等病变。
阴阳亡失
• 阴阳的亡失,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因大量消耗而亡失,是 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包括亡阳和亡阴两类。
肺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大 鼻 皮 悲哭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肾 膀 耳 骨 恐 呻 胱
精气学说
•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 成。
“元气一元论”认为, 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 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皆 由元气化生。
• 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 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 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 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 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 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 发展的结果。
阳代表积极、 阴代表消极、 进取、刚强 退守、柔弱 等阳性特性 等阴性特性 和具有这些 和具有这些 特性的事物 特性的事物 阴阳中可再分阴阳,无穷无尽。
五行属性归类: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生长化收藏 风暑湿燥寒 青赤黄白黑 酸苦甜辛咸
五行的归类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五五五五五 味色化气方季
五 六 五 形 情五 脏 腑 官 体 志声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肝 胆 目 筋 怒 呼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心 小 舌 脉 喜 笑 肠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土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夏
方式 角度
中医学
西医学
直接观察 理性思辨 实践验证
形态结构 实验观察 分析研究
侧重的是机能 侧重于生命实 活 动 模 式 体原型、物量
变化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阴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 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 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 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 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 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 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 存于阳 。
阴胜的形成
• 多由外感阴寒之邪,或过食生冷,阴寒内 盛,遏抑机体的阳气,或由素体阳虚,阳 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前者属实,后者 则为虚实夹杂。此外,阴寒之邪壅盛,日 久必伤阳气,故阴盛实寒病证,常可导致 虚衰,出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减退情况, 此即“阴胜则阳病”。
阴虚则热
• 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 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等病 理表现。阴虚内热多有全身性虚热,五心烦热, 骨蒸潮热,消瘦,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 阴虚火旺多有咽干疼痛,牙龈肿痛,颧红升火, 咳血或痰中带血等症;阴虚阳亢多见眩晕耳鸣, 肢麻,肌肉颤动等症。
阴阳学说
主讲人
单巍
•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 针灸的发明----与火的被利用、 石器工具有关
• “人痘接种法”—-是人工免疫 的先驱
• 针麻、穴位刺激和结扎疗法治疗 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夹板固定治 疗骨折、中药治疗胆石症、宫外 孕、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难治性 疾病等取得较大成就。
• 亡阴,系指机体的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 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 煎灼阴液,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阴液耗竭所致。主症多 见汗出不止,汗热而粘,手足温,喘渴烦躁,甚则昏迷谵 妄,脉数无力,舌光绛无苔等。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如:
┌ 部位: 上

体表
人体脏腑组织┤
外侧
阴阳属性 │ 脏腑:六腑
└ 五脏: 心肺

下 体内 内侧 五脏 肝肾
疾病的治疗
一.确定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的不平衡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恢复阴阳平
衡 实则泻之─泻其有余┘
如: 不足“阴虚生内热”──养阴清热
“阳虚则外寒”──壮阳除寒 有余“阳胜则阴病”──损其有余之阳
• 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导致全身机 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外邪过盛,正不敌邪, 阳气突然大量耗伤而脱失;或由于素体阳虚,正气不足, 又加疲劳过度等多种因素所诱发;或过用汗法,阳随津枯, 阳气外脱等所致。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亡阳,多由于阳气严 重耗散而衰竭,虚阳外越所致。主症是大汗淋漓,汗稀而 凉,肌肤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清淡漠,甚则昏迷,脉 微欲绝等阳气欲脱之象。
一般来说阴阳属性范畴
┌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 │ 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 │ 兴奋的、机能亢进的 │ ___属阳 │ │凡是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 │ 晦暗的、寒冷的、物质的、 │ 抑制的、机能减退的 └ ___属阴

阳胜的形成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 阴寒之邪,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 五志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 化热所致。临床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 便干、苔黄、脉数。若阳热亢盛过久,则必耗 阴液,故阳盛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液, 久之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转化 为实热伤阴的病证。此即是“阳胜则阴病”。
热盛而损及阴液“热者寒之” “阴胜则阳病”──损其有余之 阴
寒盛而损及阳气“寒者热之”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朴素哲学 思想(唯物论)体系之一。认为宇宙间 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 五种物质报构成。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 乘侮关系,用以说明人体脏腑之间整体 平衡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特性: 1、木--伸展、易动 2、火--阳热、上炎 3、土--长养、变化 4、金--清肃、收敛 5、水--寒润、下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