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周公诫子》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周公诫子》PPT课件

3.解释紫色字: ①无以鲁国骄士。 怠慢,轻视
②犹恐失天下之士。 担心
③一饭三吐哺。
口中含嚼的食物
4.翻译句子: ①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我在天下的地位不能算轻贱。 ②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重点回顾
成王封伯禽于鲁 到
于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在
苛政猛于虎也 比
吾,文王之子 的 守之以恭者 代词,指代德行宽裕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哪句话体现了周公辅政时礼贤下士? “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2、文段中通过反面事例论证具有“谦德”的 语句是: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 也。”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第二层周公以什么诫子的?体现了周公什么 品质?
明确:以自己的切身经验,体现了周公以天下为己任 的高贵品质。
❖ 诫:告诫,警告劝诫。 ❖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 ❖ 尊盛:位高势盛。
长辈对晚辈)
❖ 聪明:指明察事理。
❖ 骄:怠慢,轻视。
❖ 睿智:聪慧,明智。
❖ 哺:口中含嚼的食物。 ❖ 愚:愚拙,不巧伪。
❖ 相:辅佐。
❖ 哲:明智,聪明。
❖ 德行:道德品行。
❖ 由:奉行,遵从。
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拓展延伸
• 本文采用层层说理的方法突出了“不可 怠慢人才”这一中心,详写了应遵从的 六种谦德,你如何看待这六种谦德?
解释下列句子
•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点滴积累:1.从以上句子中能引申出哪几个成语?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博闻强记,以浅守之者,智。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7课《周公诫子》课件1

2.在周公大段诫子的话中,论点是什么,论据 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①“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 也是这段话的论点,即告诫儿子不要怠慢、轻视人才。
②论据:“吾,文王之子„„桀、 纣是也。” “吾,文 王之子„„由此德也。”是正面阐述:首先用实例说明,周公以 自己辅政“握发吐哺”切身的体会诫子;其次周公以圣言相劝, 介绍自己所听到的圣言,即遵循的六种“谦德”。最后写结果: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 纣是也。”是反面论说。 所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
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 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 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 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 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
背诵本文。
退出
子无以鲁国骄土 吾闻,德行宽裕 守以俭者,安
守以畏者,胜 由此德也
古义:怠慢,轻视。 今义:骄傲,猛烈。 古义:宽大,宽容。 今义:宽绰富余。 古义: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今义:俭省。 古义:威,威严。 今义:畏惧,佩服。 古义:奉行,遵从。 今义:原由,经过。
研读课文
1.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周公诫子的背景,突出诫子的必要性、重要性。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韩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人。 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 山王刘舜太傅,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南 宋以后,仅存《韩诗外传》。
字音
桀 jié 纣 zhòu 欤 yú
通假字
守以畏者( “畏”通“威”,威严。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7周公诫子课件语文版-精品

3.核心图解
恭→荣
俭→安
卑→贵
谦德
得心者得天下ຫໍສະໝຸດ 畏→胜愚→哲浅→智
学习延伸
一、与同学们讨论下各自的学习心得 二、老师们指点下本课时的重要内容
学习延伸
三、字音字形
识记生难字
哺.(bǔ) 桀.(jié) 欤.(yú)
睿.(ruì) 纣.(zhòu) 守以畏.者(wēi )
四、重要词句
1.重点词语理解 (1)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2)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3)相:辅佐。 (4)德行:道德品行。 (5)宽裕:宽大,宽容。 (6)守:保持。 (7)恭:肃敬,谦逊有礼。
27.周公诫子
一、作家访谈
韩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治今北京)人。 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著有《韩诗内传》和《韩 诗外传》。
二、知识卡片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 360 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 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今本作十卷。其书杂述古事古语,虽每 条皆征引《诗经》中的句子,然实系引《诗经》以与古事相印证,非 引事以阐释《诗经》本义。它是研究西汉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译文: (2)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倒装句,状语后置,“以俭守者”) 译文: 参考答案:(1)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2) 用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如何理解? 分析:这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下 文的总起,以下内容均围绕此话题陈述,且与末尾“可不慎欤”相呼应。 2.如何理解“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分析: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这样使 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就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
周公诫子PPT课件9下语文版精品

点拨:“……者……也”,表判断。
(2)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 点拨:“……也”,表判断。
2. 倒装句
(1)守以畏者。 点拨:介词短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畏守者”
(Hale Waihona Puke )守以俭者。点拨:介词短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俭守者”
(3)守之以愚者。 点拨:介词短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愚守之者”
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 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
“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
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 周公摄政七年成王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
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
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 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
一 读一读字音
xiàng 又相天子 gōng 守之以恭者 jié zhòu 桀、纣是也
tǔ bǔ 一饭三吐哺 wēi 守以畏者
xíng 德行宽裕
ruì 聪明睿者
二
写一写字形
周公jiè( 诫 )子 可不慎yú( 欤 )
lù( 禄 )位尊盛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畏”通“威”,威严) 2.子无以鲁国骄士(“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 1.德行宽裕 古义:宽大,宽容。 2.守以俭者 古义: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今义:节省,不浪费。 今义:宽绰富余。
阅读方法解密:分析论证思路法。所谓论证思路就是 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文章是怎样论证的)。首先找出文 章的中心论点,其次结合文章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
了什么,同时弄清文章使用了什么方法(论据),回答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课《周公诫子》ppt课件

100%
勇担重任
伯禽作为周公旦的儿子,肩负着 继承父亲遗志、维护国家稳定的 重任。他在父亲的教导下,勇担 重任、不负使命。
80%
有为青年
通过周公旦的劝诫,伯禽被塑造 成一位有为的青年形象,他具备 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是西 周王朝未来的希望所在。
其他人物形象描绘
召公奭
召公奭是周公旦的同事和好友,在《 周公诫子》中也被提及。他被描绘成 一位忠诚正直、敢于进谏的良臣形象 。
文章结构梳理
引言
简要介绍《周公诫子》的背景和作者周公,引出文 章主题。
正文
通过周公对儿子的告诫,阐述立身行事、待人接物 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结尾
总结全文,强调周公教子的良苦用心和文章的教育 意义。
关键语句解读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阐述君子不应该对自己的亲人有所偏袒,也不应该让大臣抱怨得不到重用。
成就
在政治上,周公旦提出“明德慎罚”的主张,制礼作乐,建立典 章制度,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在军事上,他多次东征, 平定管蔡之乱,灭亡奄国,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
《周公诫子》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 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旦 之子伯禽。
创作契机
周公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不要 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 怠慢、轻视人才。
姜太公
其他朝臣
文章中还提到了其他一些朝臣,他们 或忠诚正直、或奸佞狡诈,通过他们 的言行举止,展现了西周王朝政治斗 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姜太公是周武王的谋臣和重臣,他在 《周公诫子》中被描绘成一位足智多 谋、功勋卓著的军事家形象。
04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忠诚、孝道等传统美德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
随堂练习
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作为领导,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
(2)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大智若愚。
其一,“守之以恭”就会得到荣耀; 其二,“守以俭”就会安定; 其三,“守以卑”就是高贵; 其四,“守以畏”就意味着胜利; 其五,“守之以愚”就是明智; 其六,“守之以浅”是一种聪明。
这六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既从不同角度反复 强调了“谦德”,又气势充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6.如何理解“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道理论证
2)“吾闻,德行宽裕……富有四海,由此
法,增强了说服力。
德也。”周公以圣言相劝,介绍自己所听
到的圣言,即遵循的六种“谦德”。
反面论说
3“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4.得出了什么结论?
末句“可不慎欤”起到了总结问题的作用,并 以反问呼应首句,增强肯定的语气。
5.周公从哪六个方面阐述“谦德”的具体内容 及意义?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 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
威,威严
指明察事理 聪慧,明智
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明智,聪明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发语词,无实义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
奉行,遵从
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这样的 谨慎,慎重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放低姿态)
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 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 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更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 认为自己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 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 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 必定智慧。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
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
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 这样。(你)能不谨慎吗?”
细节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思考:首句的作用是什么?
“成王封伯禽于鲁”,交代周公诫子的背景,
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
《易》。文帝时任博士。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 外传》等。
字词积累
jī
jié
zhòu
yú
ruì
姬
桀
wēi
纣
xiàng
欤
bǔ
睿 智
守以畏者
相天子
吐 哺
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
即周成王 怠慢,轻视 辅佐 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代词,代指伯禽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
结语,突出中心 (合)
板书设计 成王封伯禽于鲁 背景
周 公 诫 子
无以鲁国骄士
中心句
事实例证 道理为证 反面论证
周公执政“握发吐哺”
圣言相告,六种谦德
桀、纣不谦失天下 可不慎欤
谦 虚 谨 正 慎 反
反问结束,首尾呼应
课堂小结
周公以“握发吐哺”告诫儿子作为君主要礼贤
下士,殷求人才,并以六种“谦德”强调谦虚谨慎
这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告诫儿子的中
心内容,是下文的总起,以下内容均围绕此话题陈
述,且与末尾“可不慎欤”相呼应。
7.如何理解“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 纣是也”?
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
说,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
里就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
8.如何理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
去人才。
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 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 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 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
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
可不慎欤?”
用在句末,表疑问或感叹
【译文】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
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
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 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
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
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
突出诫子的必要性、重要性。
2.在周公诫子的话中,论点是什么?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诫子的第一 句话,也是这段话的论点,即告诫儿子不要怠慢、 轻视人才。
3.论证方法
事例论证
1)吾,文王之子……犹恐失天下之士。是 正面阐述:首先用实例说明,周公以自己 辅政“握发吐哺”的切身体会诫子。 运用正反论证的方
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 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
口中含嚼的食物 还 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
你
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宽大, 道德品行 宽容 保持
肃敬,谦逊 有礼 荣华显贵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
位高势盛 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低下 愚拙,不巧伪 地位显要
犹恐失天下之士”?
用实例说明,周公以自己辅政“握发吐哺”的 切身体会告诫儿子,君王治国应具有礼贤下士、殷 切求才的精神。
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
(恭敬)
(节俭)
(谦卑) (警备)
六 德
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
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
立 身 治 国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大智若愚)
27.周公诫子
YW·九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义,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 的能力。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3.认识本文的现实意义,培养谦虚、谨慎、戒骄、 戒躁的品德。
新课导入
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典故有哪些?
岳母刺字
画荻教子
孟母三迁
点击播放视频
走近作者
韩婴(约前200—前130),西汉今文诗学“韩《诗》
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 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周公为什么诫子?
—让儿子到鲁国谦虚谨慎,礼贤下士。
周公诫子背景
——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子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心论点:往矣, 子无以鲁国骄士。
艺术特色
论 证 结 构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 反面论证
(起) (承)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