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鼠害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

草原鼠害的严重性及防治对策【摘要】草原鼠害对生态环境和农田的危害不容忽视。

草原鼠害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破坏草原植被,影响粮食作物生长,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了解草原鼠害的传播途径和疫情防控措施,以及有效的防治对策和经验非常重要。

加强草原鼠害防治意识,推动科学防治措施的实施,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农田的关键。

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草原鼠害、生态环境、农田、草原生态系统、草原植被、粮食作物、传播途径、疫情防控、防治对策、经验、防治意识、科学防治、实施。

1. 引言1.1 了解草原鼠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草原鼠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它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

草原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草原鼠害的出现会对这一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它们通过啃食植被、携带疾病等方式,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草原鼠害还会造成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剧了草原土地的退化。

而草原的退化不仅影响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也影响了人类对草原资源的利用。

了解草原鼠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只有加强对草原鼠害危害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保障草原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1.2 关注草原鼠害对农田的危害草原鼠害对农田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草原鼠类主要以农作物和牧草为食,它们在大量繁殖的情况下,会对农田和草原造成严重破坏。

草原鼠类会啃食农作物的嫩芽、茎叶和果实,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尤其是在农作物生长期间,草原鼠类的肆虐往往使农民的辛勤劳作前功尽弃。

草原鼠类还会在土壤中挖洞,翻动地表造成土地松软,使得农作物的根系松动、稳定性下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在严重的情况下,草原鼠类的大量进食和破坏甚至会导致农田的贫瘠化,使得农民的种植产量急剧下降,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关注草原鼠害对农田的危害至关重要。

只有加强对草原鼠害的预防和控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护农田的安全和稳定,确保粮食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丰收。

草原鼠虫害防治成效及治理措施

草原鼠虫害防治成效及治理措施

草原鼠虫害防治成效及治理措施单位省市:新疆乌鲁木齐单位邮编:830000摘要:近年来,草原鼠虫害日益增加,给草原生态系统和线虫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急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旨在探讨草原鼠虫害的防治技术及其成效,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保障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草原;鼠虫害防治;成效;治理措施1.草原鼠虫害的种类及特点草原鼠虫害是指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由于鼠类和虫类等多种生物的繁衍和活动导致的一系列病虫害现象。

草原鼠虫害是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不仅对草原生态安全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威胁,同时也对国家资源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战略的实现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草原鼠虫害的种类主要包括鼠类和虫类两大类。

鼠类主要有旱杂草鼠、白毛草鼠等,虫类则包括各种蝗虫、蚂蚱、蛾子等。

这些害虫数量庞大,在繁殖季节内能迅速地繁殖,对草原和农牧业生产造成极大威胁。

草原鼠虫害的特点在于波及广、破坏力大、迅速繁殖和难以控制。

1.草原鼠虫害防治措施2.1建立草原鼠虫害预警机制针对草原鼠虫害治理工作中的不足,应该加强草原鼠虫害预防和防治工作,以控制草原鼠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目前,建立草原鼠虫害预警机制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可以通过建立监测站点,对草原鼠虫害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草原鼠虫害的发生和趋势,进而预测下一步的草原鼠虫害发生高峰期,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草原鼠虫害预警机制要针对当地具体情况,根据治理需求、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等要素,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和预警体系,实现草原鼠虫害的快速掌握和动态监控。

同时,要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草原鼠虫害防治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应对能力,提高项目的实际效果。

2.2加强草原鼠虫害防治宣传教育为了加强草原鼠虫害的防治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对于草原鼠虫害的认识和防治意识,需要加强草原鼠虫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教育工作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科普和技术培训,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能力。

草原鼠害的防治措施

草原鼠害的防治措施

2020年第01期新时期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草原资源需求量逐渐增加。

为了实现对草原鼠害的科学防治,提高防治工作的技术含量,需要切实有效地研究防治措施。

集合当前的形势变化及草原的应用状况,应重视对草原鼠害防治的研究,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完成好相应的防治工作计划,确保草原鼠害防治有效性。

1鼠类对草原的危害这类鼠会啃食嫩叶、幼苗等,对草原产生一定的危害,会使其质量水平有所下降,影响草原生产活动的开展。

像田鼠、大沙鼠、子午沙鼠等都是草原地上鼠,这些草原地上鼠的增多,加大了对草原的危害,制约了牧草的生长和草原经济的发展。

草原地下鼠会打洞、铺坑、啃食饲草,对草原植被的破坏非常严重,不仅破坏了草原地表土层的完整性,对牧草根系的啃咬也加大牧草植株的死亡率,降低了优质牧草产出率,也影响了草原的可利用性。

加强对地下鼠危害防治措施的研究,也能为草原鼠害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2对草原鼠害的防治措施要做好草原鼠害的防治工作,必须对危害草原的鼠类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掌握这些草原鼠的习性、分布区域和出没规律以及对草原缠身危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提高对草原鼠害放置的有效性。

(1)结合草原高效生产及科学应用要求,防治地上鼠危害可采用人工投饵的方式。

具体操作是:防治人员可根据草原地上鼠的种类、大小、出没规律和食性特点,选择合适的饵料,控制好投饵宽度,结合草原防治区域实际情况,对投放饵料实现科学控制,以获得高效防治效果。

防治地上鼠危害还可采用空中抛撒方式,对洞口密度高的草原地上鼠防治区域进行有效预防及治理,采用这种方式应注意毒饵籽粒落地均匀度,以保证灭鼠效果最大化。

(2)通过对地上鼠危害区域具体情况的分析,科学制定对草原鼠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为了提高队草原鼠害的防治效率,应重视利用机械投饵方式。

在机械投饵的过程中,应控制好行驶速度及喷幅宽度,且需要强化对作业范围的核对意识,避免出现草原鼠害漏防问题。

(3)防治草原地上鼠危害还可应用飞行投饵方式,在飞行投饵之前应对防治区域进行勘察分析,制定好作业计划,科学设定航向、航距等要素,确保飞行投饵的防治效果,最大限度地降低地上鼠危害发生的概率。

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

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

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西藏天然草原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大量的关注和保护。

然而,近年来,西藏天然草原的鼠害问题逐渐严重起来。

鼠害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威胁,对牧民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

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成为保护西藏天然草原的当务之急。

一、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1. 鼠害种类西藏天然草原主要存在两种鼠害,分别是草地害鼠和田间鼠害。

草地害鼠主要包括飞蝗、草原鼠以及地穴鼠等。

而田间鼠害主要指野生鼠类带来的农田蚁鼠害。

2. 鼠害规模近年来,西藏天然草原鼠害规模逐渐扩大,对当地的农田、牧场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的农作物和草原植被被破坏,导致牧民们的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3. 鼠害原因鼠害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

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使得鼠类繁殖环境得到了提供。

人类活动以及无序的开发利用也为鼠害提供了条件。

二、西藏天然草原鼠害的危害1. 生态破坏鼠害对西藏天然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导致植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2. 经济损失鼠害直接影响了牧民们的农田和畜牧业生产。

大量的作物和草地被破坏,导致牧民们的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三、西藏天然草原鼠害的防控措施1. 早期预警建立鼠害早期预警体系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鼠类数量、活动范围以及饮食习性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提前预知鼠害的发生。

2. 森林防火草原鼠类多是以草地作为食物和住所,而草地往往是由森林环绕的。

加强森林防火,有效控制森林火灾,也是防治草原鼠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3. 生态保护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合理调控牧畜数量,保持草场的平衡,减少鼠类栖息地的形成。

4. 科学防治推广科学的鼠害防治技术和方法。

通过捕鼠器、网络电子设备等方式,监测鼠类数量,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也要加强对农作物和粮库的管理,避免鼠类造成的破坏。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西藏天然草原鼠害问题的写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鼠害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危害。

1草原鼠害防治现状

1草原鼠害防治现状

目前,全球“鼠口”大爆炸,总数已超过300亿只,是人口总数的55倍。

每公顷发生鼠害的农田,一般要损失粮食1500公斤,全球每年被老鼠吃掉的粮食足可以养活两亿人口。

我国人口12亿,老鼠数量将近40亿只。

据世界粮农组织统汁,以一只老鼠一年吃掉9公斤粮食汁,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粮食损失约200亿公斤。

1.1黑唇鼠兔、高原鼢鼠对植被的破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2004)估算青藏高原草原因鼠害损失鲜草达300亿kg/年,相当于减少了2000万只藏系绵羊的载畜量。

鼠类不仅消耗大量牧草,而且密集的鼠洞破坏了原有土壤结构和草原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小气候条件恶化。

使得牧业生产和珍稀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植被大面积退化。

2000年对甘南州调查发现,这个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源牧业地区,约1/3草场无法放牧。

其中仅黄河首曲玛曲段干流两岸草地导致沙化的面积就达4万多km2。

这里高原鼢鼠的平均密度达到45~60只/hm2。

草地植被覆盖度由以往的90%~95%下降至70%,野生动物大量迁移、消失,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在黄河源头玛多县80多公里长的鼠害地段遍布鼠洞,使草场变成了“黑土滩”;其退化面积已达20万hm2,失去放牧价值。

2005年中国科学院考察时记录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黑唇鼠兔鼠洞密度达到25个/hm2,草原变成了大面积“鼠荒地”,植被退化严重。

保护区内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野牦牛(Bos grunniens)、藏野驴(Equuskiang)等野生动物在核心区域面临着几乎无草可食的困境[2]。

雅鲁藏布江中游包括其支流年楚河、拉萨谷地、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羌搪地区、阿里地区以及环青海湖等在短时期内实现生态修复仍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如平均海拔4200 m以上的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黑唇鼠兔造成的鼠害面积达到143.13 万hm2,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2/3以上。

草原鼠害主要防治方法探究

草原鼠害主要防治方法探究

草原鼠害主要防治方法探究摘要: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作用,也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在我国草原地区鼠害防治是主要工作,鼠害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失衡,并且给农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需要针对鼠害类型合理选择防治方法,并且完善防治措施。

基于此,本文从草原鼠害的危害入手,讨论草原鼠害主要防治技术,最后提出草原鼠害治理主要措施,希望对草原鼠害治理带来参考。

关键词:草原;鼠害;防治方法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信息,2021年全国草原有害生物危害7.77亿亩,其中草原鼠害危害面积达到5.64亿亩,呈现多点散发、整体危害加重的特点。

鼠害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危害,而草原丰富的牧草资源为老鼠繁衍提供了良好环境,并且草原鼠类繁殖能力强,形成大规模鼠害后防控的难度加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需要切实做好草原鼠害的防治工作,以下进行相关分析。

一、草原鼠害的危害(一)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黄兔尾鼠、达乌尔黄鼠、黑唇鼠兔、布氏田鼠、草原鼢鼠在草原牧区十分活跃,并且将牧草和粮食作为食物,草原鼠害会导致牧草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牧草连片死亡,进一步造成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草原牧业的发展[1]。

(二)破坏生态环境通过分析草原鼠类生活习性可以发现,老鼠喜欢群居穴居,该情况下经常在草场建造洞穴,所翻出的土壤转移到地表会覆盖牧草,由此破坏草皮和地表土层,甚至导致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最终造成牧区生态失衡。

(三)威胁人类健康草原鼠害泛滥不仅会影响牧草质量,还会威胁人们健康,主要在于老鼠大范围活动期间会携带大量病菌,而一些疾病会将人类作为宿主,进而传播疾病。

现有研究发现鼠害可传播超过100种疾病,并且可导致人员患病、死伤。

二、草原鼠害主要防治技术(一)物理防治在草原鼠害防治过程中,物理防治是一种有效的措施,需要科学选择捕鼠器具来捕杀老鼠,其中地箭和弓形箭主要用于地下鼠害防治,捕鼠笼和捕鼠夹主要防治地面上的老鼠,比如将带有诱饵的弓形夹放置在通道口30厘米外,控制好开口处的朝向。

甘南草原鼢鼠的防治措施分析

甘南草原鼢鼠的防治措施分析

甘南草原鼢鼠的防治措施分析【摘要】甘南草原鼢鼠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常见害虫,在影响草原生态平衡的同时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本文通过对甘南草原鼢鼠的生活习性和危害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并对其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文章指出,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草原环境调控、灭鼠剂的使用和生物防治等,能有效控制鼢鼠数量,并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

本文总结了目前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展望未来可以通过加强科研攻关、加大防治力度,提高防治效果,从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甘南草原鼢鼠, 防治措施, 生活习性, 危害分析, 防治方法, 防治效果评估, 实施建议, 总结, 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甘南草原鼢鼠是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的一种啮齿动物,以其繁殖快速、繁殖期长、数量大、危害严重等特点而被广泛关注。

甘南草原作为重要的畜牧业区域,饲草资源丰富、草原面积广阔,成为甘南草原鼢鼠生存和繁衍的理想栖息地。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人畜共同生活,草原鼢鼠对农林牧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活困扰。

甘南草原鼢鼠的数量增加导致了草原草地的破坏和退化,影响了牲畜的生产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鼠害问题成为当地农牧民急需解决的难题,迫切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来控制甘南草原鼢鼠的数量,减少其危害,维护草原生态平衡,保障当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甘南草原鼢鼠的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和防治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问题意义甘南草原鼢鼠是草原地区的一种常见害虫动物,其繁殖速度快、破坏力大,给草原生态系统和农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甘南地区是重要的畜牧业发展区域,鼢鼠的侵害不仅影响了草原植被的生长,还导致了畜牧业生产效益的下降。

甘南草原鼢鼠的危害不容忽视,其大量捕食牧草和农作物,导致牧草减产、灌草成灾,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畜牧业和农业生产。

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一、调查研究阶段:1.对目标区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鼠害的数量、分布和对草原的危害程度;2.调查分析鼠害的种类和习性,为后续的防治措施制定提供依据;3.研究鼠害的繁殖规律和季节性变化,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时机。

二、物理防治阶段:1.草原鼠害多生活在地洞中,采取填塞和封堵的方式进行防治;2.利用机械方法在鼠害繁殖密集区域进行清理,消除它们的栖息环境;3.建立草原鼠害监测网,及时发现和处理新的鼠害繁殖点。

三、化学防治阶段:1.选用具有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杀鼠剂,进行鼠害防治;2.进行防治草地的周边环境清理,清除杂草等潜在的鼠害栖息地。

四、生物防治阶段:1.引入天敌或植食性动物,如猛禽、貂、獾等,进行生物防治;2.加强对捕食鼠害的天敌的保护和繁殖,增加它们在草原中的数量;3.采用生物源杀鼠剂,如杀鼠菌等,进行针对性的防治。

五、宣传教育阶段:1.组织草原鼠害防治知识的培训班,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治技能;2.广泛宣传鼠害防治的重要性和方法,增强农民群众的防治意识;3.制定鼠害防治的奖惩措施,激励草原保护和防治工作的积极性。

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一、调查研究阶段:1.对目标区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虫害的种类、数量和对草原植被的危害程度;2.调查研究虫害的季节分布规律和繁殖生活习性;3.分析虫害与草原植被、气候等相关因素的关系,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二、生态调控阶段:1.通过植被保护和草原生态修复,增加植被的多样性,并提高抵抗虫害的能力;2.采用合适的放牧管理措施,减少过度放牧带来的草原虫害;3.营造合适的捕食者环境,增加天敌的数量,利用天敌控制虫害的扩散。

三、物理防治阶段:1.使用无毒粘虫板、粘带等物理捕捉装置,进行虫害防治;2.在草原虫害繁殖密集区域进行虫巢清理和虫卵销毁,减少虫害种群的数量;3.利用烟熏、草木灰洒等方法,驱赶虫害,保护植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鼠害防治技术
一、地下鼠防治技术
鄂尔多斯地区地下害鼠为中华鼢鼠,特点就是危害时形成土丘,破换牧草根系,土壤结构,成一连串或者不规则的土堆,活动时间一般在4-6月份,5月份为繁殖高峰期,4月份为防治关键时期,其主要防治技术如下:
地下生活鼠类常用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

1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是指利用化学药剂配成毒饵毒杀害鼠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草原害鼠防治药药剂为C型肉毒素,本品为淡黄色液体。

可溶于水。

怕热怕光,在5℃时24h即失毒。

本剂对鼠类有较强活性,适口性好,无二次中毒。

草原小面积防治可以到有关部门申请用药。

(1)毒饵的配制方法常用饵料有萝卜、胡萝卜、小麦等。

将饵料切成大约0.5厘米×1厘米×5厘米大小,风干至含水量50%以下备用。

称取原药重为1-2ml与一公斤毒饵搅拌。

(2)开洞投饵法在鼢鼠的洞道上,用铁锨挖一个上大下小的洞把落到洞内的土取净,用长柄毒饵勺把毒饵投放到洞道深处,然后将洞口用草皮封严即可。

(3)插洞投饵法用直径粗1厘米,长60-80厘米的钢制探针探找鼢鼠洞道,当感觉找到洞道时,轻轻提出探针,用直径粗1.5厘米,长30-40厘米的木制探针,从针孔处再次插入洞道中,前后左右晃动木制探针,当探针尖部有四处碰壁感觉时,找洞失败,需用钢制探针重新探洞:当向某一方向晃动时木制探针尖部有碰壁感觉,而向另方向晃动时无碰壁感觉,此时无碰壁感觉方向即为洞道方向,探找洞道成功,提出木制探针,用镊子或毒饵勺取5-6条毒饵投入洞内,然后用湿土捏成团把针孔盖好即可。

2物理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方法是指利用捕鼠器械捕杀害鼠的方法。

常见捕鼠器械有弓形夹、箭类、吊钩类。

利用鼢鼠怕风畏光习性开洞捕鼠。

具体方法:找出老巢方向,距老巢1-2米处开洞放置捕鼠器。

老巢方向判别方法有两种,是覆盖母质土壤的较大土丘下方即为老巢;另一方法是打开洞道,洞道两侧和上方洞壁有明显的鼠鼻印记,印记前进方向即为老巢相反方向。

常用捕鼠器的使用方法有如下两种。

(1)地下洞道设置地箭找出老巢所在位置,距老巢1-2米处开1个洞口,洞口内30厘米处先放一湿软土球,土球直径应小于洞道直径1-2厘米,挂箭后洞道箭前端放入洞口内,使挡土板刚好与土球接触,箭后端用草皮土块挡住即可。

洞道箭捕鼠般每隔2小时检查一次。

图1
(2)地上弓形箭找出老巢所在位置,距老巢1-2米处开1 个洞口,洞口上架设弓形箭,弓形箭的高低可通过抢修地面高度调整,以箭针扎到洞底为宜。

布箭时洞口处先放一湿软土球,土球直径应小于洞道直径1-2厘米,弓形箭挂针后挡土板应与洞口处土球刚好接触。

弓形箭捕鼠一般每隔2小时检查一次。

图2
(3)自制的鼢鼠箭
农牧民有的自己发明一些简单容易操作的鼢鼠箭,而且防治效果明显,正所谓高手在民间。

图3
图4
2地面生活鼠类防治方法
鄂尔多斯地区主要发生的地上害鼠有长爪沙鼠、草原黄鼠、跳鼠为主,危害时间在4-6月,喜欢吃牧草种子和植物叶片,破坏土壤结构。

主要有以下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方法是指使用化学药品配成毒饵,实施投饵毒杀害鼠的一种方法使用化学方法防治鼠害的优点是防治速
度快,杀灭效果好,治理成本低,能够在短时间大面积控制鼠害;缺点是长期使用化学药品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不慎使用劣质药品还会伤害鼠类天敌。

因此在防治药品上一定要谨慎选择,害鼠天敌降低直接导致害鼠危害加重,草原植被破坏严重,农牧民使用时一定要注意。

目前,在草原鼠害防治中使用的化学药品多为高效低毒的“抗凝血剂”类药品,此类药品无急性二次中毒现象,是广泛应用的类药品
(1)饵料的选择目前使用的饵料主要有大麦、小麦、燕麦、稻谷、玉米等。

饵料选择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喜食性、饱满度、含水量、购置成本等,因此,在大量配置毒饵时,应考虑周全,使效果、效率效益三效统一。

(2)毒饵配制“抗凝血剂”类药品,在毒饵配制中要求原药使用量为饵料用量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五,原药用量一
般不得超过万分之五(另有配制标准的除外)。

毒饵配制前,要做好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准备全部配制工具,并且,配制场地要选择远离社区通风良好的场所,要有水泥硬化场地。

如果配制任务量较大,可使用混凝土搅拌机或中型滚筒式搅拌机,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定量饵料投入搅拌机中,将原药按比例放入规定用量的温水中(无警告色的原药需加警告色,固体原药需要酒精或溶剂稀释的,应先稀释后再用),搅拌均匀后倒入搅拌机中,开启搅拌机搅拌3-5分钟,然后停机10分钟,使药液充分渗入饵料中,停机时间低于10分钟会有药液剩余,影响毒饵配制质量。

按要求拌好饵料后,取出堆放在水泥晾晒场,再过30分钟后摊开晾晒,堆放时间低于30分钟时会影响毒饵配制质量,当饵料风干后便可灌装封存。

在毒饵配制时,应根据配制量选择配制机具,并准确确定每加工过程的用饵量、用药量和用水量。

如配制200千克毒饵需要饵料200千克,温水20千克(用水比例10%),原药0.06-0.1千克(原药比例3:1万-5:1万,固体原药需要酒精或溶剂稀释的,应先稀释后再用)(图3-10)。

(4)肉毒杀鼠素毒饵的配制选用新鲜饵料,目前草原防治中主要使用的药品严禁使用霉烂变质或有异味的饵料。

使用C型、D型肉毒杀鼠素,规定使用浓度为0.1%,C型、D
型两种毒饵的配制方法一致。

现场配制毒饵时于,饵料,水、肉毒杀鼠素的配比为:1千克饵料,80毫升水,1毫升毒素原
药。

由于饵料及含水量的差异,配制毒饵时,要求毒素稀释液浓度适中,不可太干或太湿,以毒素稀释液全部吸收后正好拌匀饵料为宜。

具体操作方法是:以加工100千克毒饵为例,将100千克饵料置于拌饵槽,量取拌饵用水8000毫升(干净河水、自来水均可),量取100毫升肉毒杀鼠素倒入水中拌匀,将毒素稀释液缓慢倒入拌饵槽中,边倒边搅,经彻底搅拌均匀后装袋置于避光处,存放12小时后即可使用。

第1天拌制的毒饵第2天务必用完
(5)人工投饵灭鼠人工投饵灭鼠是指使用专用投饵器或自制投饵器进行投饵灭鼠的一项鼠害防治工作。

人工投饵灭鼠开始前,应首先做好投药区的规划工作,绘制分区投饵作业区示意图,制订详细投饵工作计划,根据规划确定投饵人数,投饵作业采取人员分组分地块同时进行,每天投饵结束后将已投药区域标在投饵作业区示意图上,避免重复投饵或投饵遗漏人工投饵灭鼠的具体方法是:多人并排同向前行,平均每人控制投饵宽度10米,每个洞口前10厘米以外的鼠道两侧散投毒饵10-15粒,不得将毒饵堆放或投入洞口中,以免造成家畜中毒死亡或害鼠拒食。

对于洞口密度较高且集中连片的地块,可以采取空中抛撒投饵方法,抛撒投饵要求毒饵颗粒落地均匀,平均每平方米落粒数6-7粒,最多不得超过10粒。

3.2.1物理防治方法
草原害鼠的物理防治方法是指利用捕鼠器械捕杀害鼠的常用方法。

在我国广大农村牧区,利用自制捕鼠器械捕杀害鼠的历史已有千年,长期以来,捕鼠器械的使用有效地控制了害鼠的危害,减少了损失。

捕鼠器的制作方法简单,使用方使,捕茶效果好,深受百姓欢迎。

目前,在中国民间使用的捕鼠器械种类紧多。

在乡村的集市上,到处可以见到奇形怪状、五花八门、功能特异的捕鼠器,如捕鼠夹、捕鼠笼、黏鼠板、拍鼠板、吊弓、翻板箱、陷阱筒等。

草原害鼠的物理防治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污染、一次投资长期使用、便于千家万户推广的优点,为了做好草原鼠害防治工作,现就草原上常用的捕鼠器使用方法做简单的介绍。

(1)捕鼠夹利用捕鼠夹捕鼠主要应选好诱饵,一般常用诱饵有花生米、玉米粒、大豆粒等。

捕鼠前,应根据捕杀对象选择适宜的鼠夹型号,如捕杀长爪沙鼠等鼠类选用中型夹,如捕杀大沙鼠、高原鼠兔、黄鼠类鼠应选用大型夹,如捕杀普通田鼠、黑线仓鼠、小毛足鼠时应选用小型鼠夹。

利用捕鼠夹捕鼠时,应根据实地鼠类密度选择置夹密度,置夹时应在洞口30厘米以外,将夹置于主鼠道两侧10~20厘米处,鼠夹开口方向朝向跑道,同一位置只能摆放一只鼠夹。

在天气良好且鼠类活动旺盛时于段,置夹后应每隔2-3
小时检查一次,检查时应及时将捕到的鼠移除掩埋,一般2~3天即可完成置夹地块的捕鼠任务。

(2)捕鼠笼捕鼠笼也是一种常用的捕鼠器械,捕鼠效果良好,与鼠夹相比体积稍大,成本稍高,多用于害鼠调查、标本捕获以及优良牧草种子田间的害鼠防治等。

3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是指利用鼠类天敌对害鼠进行防治和控制的方法。

目前,草原鼠害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有招鹰灭鼠和养狐灭鼠两种方法。

(1)招鹰灭鼠招鹰灭鼠是指人工建造鹰巢,给鹰类提供栖息和觅食环境,使更多鹰类参与捕鼠,从而实现对害鼠的有效控制。

草原上鼠类天敌资源极为丰富,如大焉、红隼、苍鹰、金雕原雕、胡秃鹫、长耳鹗、短耳鹗、雕鹗以及沙狐、赤狐、黄鼬、艾鼬等。

一只鸢每天能捕食害鼠10余只,一年可捕食害鼠约4000只,而一只鹗一年能捕食害鼠1400只。

因此,招鹰灭鼠技术是控制草原鼠害一项有效措施。

鹰架采用混凝土钢筋浇制而成,架高7米左右,架距700米,控
制面积25公顷。

每隔4个鹰架埋设1个鹰巢(鹰架招鹰控制草地鼠害技术规程,青海省地方标准,DB63T7912009)。

鹰架、鹰巢见。

(2)养狐灭鼠银黑狐野化训练放归草原控制鼠害,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人为地对目前草原生态系统自然食物链中鼠
类天敌数量减少这一薄弱环节进行修复,达到控制草原鼠害的目的。

试验证明银黑狐投放不成功,农牧民也不大喜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