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草海赵家院子晚更新世泥炭层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贵州草海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安全评价

染程度。结果表明 : 草海生 态区耕地 土壤 的重金属含量 差异较 大; 土壤 污 染综合评 价值 范围在 1 . 7 9—2 . 7 1之 间, 综合指 数为
2 . 1 2 , 处于 中度污染状态。其 中东山村 、 民族村、 大马城村 、 银 龙村和西 海村 等 5个村处 于中度 污染级别 , 白马村、 郑 家营村和 出水 口等 3个村处于轻度 污染级 别; C d和 H g的 累积 污染程度较 高 , 主要可能是 由于长期进行 不合理土法炼锌所致。 关键词 : 草海, 耕地土壤 , 重金属 污染 , 污染指数 中图分类号 S 5 7 1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 1 0 3 - 6 5 6 3 ( 2 0 1 3 ) 0 2 4 3 0 4 7 4 3 5
p r o v i n c e .C u l t i v a t e d s o i l s a m p l e s w e r e a n l a y z e d a n d d e t e r mi n e d i n t h e m a j o r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r e a s o f t h e a b o v e m e n —
摘 要: 目前对贵 州威宁县草海生态区重金属 污染状况的研究还很少, 为更好的促进草 海生态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了解草海
贵州草海浮游藻类与附植藻类群落结构及生态评价研究

贵州草海浮游藻类与附植藻类群落结构及生态评价研究1. 引言草海是贵州省的一个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浮游藻类和附植藻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浮游藻类和附植藻类是湖泊和水体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对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水质、营养盐循环等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因此,研究草海中浮游藻类与附植藻类群落结构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方法2.1 采样点位选择本研究选择了草海内部不同水深、不同植被类型以及不同污染程度的采样点位。
共选取了10个采样点位作为研究对象。
2.2 采样与分析方法在每个采样点位,我们使用网袋进行表层水样品采集,并使用显微镜对浮游藻类进行鉴定和计数。
同时,我们还在每个采样点位采集了附植藻类样品,并进行了类似的鉴定和计数工作。
3. 结果3.1 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经过对草海不同采样点位的浮游藻类进行鉴定和计数,我们发现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在不同采样点位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在浮游藻类中,硅藻和绿藻是最为丰富的两个门。
硅藻主要包括栅状硅藻和管状硅藻,而绿藻则包括真核绿色植物和原核绿色植物。
3.2 附植藻类群落结构与浮游藻类相比,附植藻类在草海中分布更为局限。
我们发现附植生物主要分布在水体边缘区域以及水生植被上。
附植生物主要包括固着性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
4. 讨论4.1 浮游与附着两种生活方式对水体功能的影响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浮游与附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对水体的生态功能具有不同的影响。
浮游藻类丰富多样的群落结构使其在水体中起到了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作用。
浮游藻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提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浮游藻类对水质和营养盐循环也有重要影响。
4.2 水深和植被类型对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我们发现草海内部不同深度和不同植被类型对浮游和附植藻类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
在较深水域,我们观察到硅藻丰富多样;而在较浅水域,绿藻更为常见。
此外,在不同植被类型下,附植藻类也表现出差异性。
贵州草海沉积物碳酸盐碳同位素异常正值的发现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件. 因此 , 草海沉积物碳 酸盐异 常正值在今后 的研究 中值得进一步关注. 关键词 : 草海 ; 碳酸盐 同位素 ; 异常正值 ; 细菌
Dic v r f a n r lp st e v le f c r o ioo e o a b n t e i ns fO s o e y o b o ma o iv a u s o a b n s t p fc r o a e s dme t r m i L k o a ,Guz o o ic n h i i l a in a e Ca h i ih u Prvn e a d t e r mpi t s c o
化幅度为 3 .5 0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湖泊沉积物碳酸盐中最大的碳 同位索变化 幅度 , 中的部分 同位索值也 是迄今 发 73% , 其 现的最大碳 同位 素值. 综合碳 酸盐 氧同位素 、 酸盐含量 和有机质 含量指 标 , 碳 认为 草海沉积 物碳酸盐 碳同位 素组成主要
反映了湖区水生植物光 合/ 呼吸作用 , 常正值 可能 指示 了湖区细 菌参 与有机 质碳 同位素分馏 过程 的特 殊环境/ 异 气候 条
5 0 0 ,P R C ia 5 0 2 . . hn )
( C og igK yL b rtr x gncMiealaina dMieE vrn e t C og m s tto e l yadMiea 2:h n qn e oaoyo o ei n rlzt n n n i m n , h n q gI tu a fE i o o n i e fG oo n L ag R NSi n ,E GY I a u H hnj I c玎NJ gn ,I n , E h og Z N a &L n n i, 3 i H c n Y j ,
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罗布泊沉积物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

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罗布泊沉积物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东南部,是中国乃至全球的著名干旱地区之一,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是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山地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代表。
因此,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研究对全球变化研究、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以罗布泊湖心TPD<sub>3</sub>剖面为研究对象,在剖面沉积物AMS<sup>14</sup>C定年的基础上,依据晚更新世孢粉组合特征,结合统计学方法,建立了罗布泊气候与环境变化序列,初步讨论了研究区6.9<sup>1</sup>3.5ka cal.aB.P.气候与环境变化。
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建立了TPD<sub>3</sub>剖面(0<sup>2</sup>.2m)的气候变化时间序列:6.9<sup>1</sup>3.5ka cal.aB.P.。
(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可能为区域水分湿度;第二主成分可能为海拔高度;第三主成分可能为太阳光的相对强弱;第四主成分可能为当地的水分湿度。
(3)晚更新世以来罗布泊地区孢粉组成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最高可达93.6%,主要成分为蒿、藜,禾本植物花粉次之;木本植物花粉相对较少,总体低于20.3%,主要为麻黄、云杉、白刺等;蕨类孢子小于1.26%。
该区晚更新世以来植被类型变化不大。
(4)根据剖面孢粉组合特征,重建气候及环境演化序列如下:始终处于干旱背景没有变,在干旱背景的基础上有一系列冷暖干湿变化。
主要演化阶段分为三个:13.5<sup>1</sup>1.3ka cal.aB.P.为干旱期,且干旱趋势在逐步加剧;11.3<sup>8</sup>.3kacal.aB.P.为暖湿润期,且有向干旱发展的趋势;8.3<sup>6</sup>.9kacal.aB.P.为暖湿润,且相对11.3<sup>8</sup>.3kacal.aB.P.更加温暖湿润。
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位分析

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位分析泥炭地是一种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其独特的环境和生态条件,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关注。
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位分析是当前研究的焦点之一,对于了解该生态系统的演化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特征泥炭是由植物残体和其他有机物不完全分解形成的一种含水率高的土壤。
泥炭地生态系统由泥炭土层、植被和水环境组成。
泥炭土层是泥炭地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泥炭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其厚度常达到数米,含有大量的水分和有机质,是形成泥炭地沼泽植物栖息所需的丰富的养分和水分来源。
泥炭地的植被主要由泥炭藓和灌木、乔木组成,这些植被是泥炭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许多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也对泥炭土层的保持和水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泥炭地的水环境也是泥炭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源主要来自降雨和地下水,而泥炭土壤吸水能力较弱,水分经常被滞留在泥炭层中,形成了大量的沼泽。
二、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性。
泥炭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涉及到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气候、水文、植被和物质循环等。
气候变化对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大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会影响泥炭地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和生物多样性。
水文条件是决定泥炭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泥炭地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与泥炭层的厚度和覆盖物有关,其中,湿度的过度或缺乏都会对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植被是影响泥炭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的植被对泥炭地生态系统的保持和水循环起着不同的作用。
物质循环是维持泥炭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其中,生物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循环是维持泥炭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三、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分析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一个物种在其所在生态系统中所担任的角色。
泥炭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种类丰富,不同物种在该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各异。
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演化特征

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演化特征摘要:依照煤和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划分理论,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总体上为海陆交互相沉积,自西向东逐渐从陆相、海陆交互相演变为海相沉积。
关键词:沉积环境;含煤地层;聚煤特征贵州是我国的煤炭资源大省之一,素有“江南煤海”之称,其中,晚二叠世含煤地层分布面积7.5万km2,由下至上划分为龙潭组和长兴组,富煤区主要分布于桐梓—遵义—贵阳—贞丰一线以西地区。
龙潭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与上覆长兴组连续沉积,长兴组与上覆三叠系之间呈整合接触关系。
20世纪90年代,对贵州省晚二叠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依照煤和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划分理论,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总体上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自西向东逐渐从陆相、海陆交互相演变为海相沉积。
其中, 西缘的威宁地区以陆相沉积为主, 中、西部的兴义、盘县、六盘水、纳雍、毕节地区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其余地区多为海相沉积。
1.龙潭早期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依据沉积相分析:龙潭早期剥蚀区位于黔北和黔东地区, 即威宁—毕节—熄峰—凯里一线以北地区沉积区位于黔西和黔南地区, 物源区为西部的康滇古陆(图1)。
六盘水—纳雍一带发育三角洲沉积, 煤层普遍发育, 常分岔合并, 稳定性较差, 硫分一般较高盘县一带和毕节一带为泻湖—潮坪环境,煤层较为发育, 煤层厚度较为稳定, 靠陆一侧煤层硫分相对较低, 靠海一方煤层硫分普遍较高。
六枝—织金一带属三角洲一潮坪环境, 煤层较为稳定, 以高硫煤为特征在中南部的紫云—贵阳—都匀—荔波一带发育开阔台地, 沉积厚度较大, 不含煤层。
图1 贵州省龙潭早期岩相古地理图2.龙潭晚期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在龙潭晚期, 黔西和黔南地区基本维持了龙潭早期的沉积环境与聚煤格局, 威宁以西地区仍为陆源区。
然而, 黔北地区沉积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绝大部分地段接受沉积(图2)。
在贵阳—遵义以西地区, 在原残积平原上发育了一套完整的泻湖—潮坪相含煤沉积, 主要分布在黔西北的金沙、遵义、仁怀、桐梓、习水等地, 地层厚度较小, 厚度较为稳定;煤层厚度较稳定,硫分相对较低。
贵州草海湿地植物根际沉积物磷素形态特征

贵州草海湿地植物根际沉积物磷素形态特征段素明;黄先飞;胡继伟;夏品华;王义;刘义详【期刊名称】《环境科学研究》【年(卷),期】2013(026)007【摘要】为分析草海湿地植物根际沉积物磷素形态特征,对24个根际沉积物样品中不同磷形态-Fe/A1-P(铁铝磷)、OP(有机磷)、Ca-P(钙磷)和Res-P(残渣态磷)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金属、有机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植物根际沉积物中w(Fe/A1-P) >w(OP) >w(Ca-P) >w(Res-P).w(TP)为114.2 ~ 863.9 mg/kg,其中w(Fe/A1-P)为60.8~529.9 mg/kg,占w(TP)的47.2%~ 83.5%,Fe/A1-P 是磷的主要存在形态;w(Op)为12.2 ~ 195.1 mg/kg,w(Ca-P)为6.1~205.7 mg/kg,w(Res-P)为5.4~23.6 mg/kg.统计分析表明,w(TP)与w(Fe/A1-P)相关性较好(R=0.932,P<0.01);而w(LOI)(LOI为烧矢量)与w(OP)相关性较弱(R=0.343).主成分分析表明,草海湿地植物根际沉积物中磷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磷素存在的形态特征主要受湿地植物根系泌氧及沉积物中w(Fe)、w(Mn)影响,其次是偏碱性水体.【总页数】7页(P743-749)【作者】段素明;黄先飞;胡继伟;夏品华;王义;刘义详【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省黔南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都匀55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4【相关文献】1.南四湖湿地六种水生植物的磷素根际效应 [J], 王震宇;温胜芳;李锋民2.贵州草海湿地不同水位梯度沉积物中汞、砷形态分布及风险评价 [J], 汤向宸; 林陶; 夏品华; 黄先飞; 马莉; 杨羽3.贵州草海湿地农田沟渠沉积物氮磷的吸附动力学及影响因素 [J], 薛飞;刘文;夏品华;林陶;邓河霞;孔祥亮;张俊美4.铅锌废渣堆场4种先锋修复植物根际微域磷素赋存形态特征 [J], 郑志林;罗有发;周佳佳;邱静;吴兴玉;高秉婷;吴永贵5.贵州威宁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时空分布及其来源辨析 [J], 李林蔚;吴攀;曹星星;杨诗笛;刘闪;廖家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罗布泊沉积物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

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罗布泊沉积物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摘要:本探究利用位于新疆罗布泊核心区的两个钻孔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系统地探究了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罗布泊地区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的特征和环境意义。
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早期,沉积物中主要以针叶树粉和草本植物花粉为主,反映出较为寒冷而干燥的气候条件;晚更新世中期,由于气候变暖、湖泊水位上升等因素,湿生植物花粉丰富,反映出湖泊四周地区湿度增加;晚更新世晚期,西风气流增强、降水量增加等因素导致草本植物花粉丰富,反映出地区气候变得更加暖和而潮湿。
探究结果为深度熟识罗布泊地区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气候演化和环境变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和参考。
关键词:晚更新世;全新世;罗布泊;孢粉组合;环境变化1.引言罗布泊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是干旱区一个典型的内陆盆地。
该地区的气候特征是极干旱和极高温,降水量极少,年均温度超过20℃。
受限于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化历史一直备受关注。
本探究选取位于罗布泊核心区的两个钻孔剖面,利用孢粉分析方法,对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罗布泊地区的沉积物中孢粉组合和环境变化进行了深度探究。
2.样品和方法本探究选取了罗布泊地区两个不同位置的钻孔剖面,接受标准方法进行采集和制备样品,再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孢粉鉴定和计数。
最后,利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结果3.1 晚更新世早期孢粉组合特征晚更新世早期,沉积物中主要以针叶树粉和草本植物花粉为主,反映出较为寒冷而干燥的气候条件。
其中,松属(Pinus)和云杉属(Picea)的花粉丰度较高,分别占总花粉数的25%和12%。
草本植物花粉主要以黄囊苔草属(Artemisia)和蒿属(Artemisia)为主,分别占总花粉数的35%和24%。
此外,还检测到了一些水生和湿生植物花粉,如藻类和蕨类植物花粉,但丰度较低。
3.2 晚更新世中期孢粉组合特征由于气候变暖、湖泊水位上升等因素,晚更新世中期,湿生植物花粉丰富,反映出湖泊四周地区湿度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中国科 学 院青海 盐湖 研究 所 , 西宁, 8 1 0 0 0 8 ; 2 ) 中国科 学 院大学 , 北京 , 1 0 0 0 4 9 ;
3 )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贵阳, 5 5 0 0 0 3 ; 4 ) 邹城市国土资源局 , 山东邹城 , 2 7 3 5 0 0
主要 由泥炭 和粘 土组成 , 未 成岩 。在草 海湖 盆 内 , 其
和微 量元 素地 球化 学 特 征 研究 , 探讨 了草 海 泥 炭沉 积 速率 , 晚更新 世 时期古 气候 演变情 况 , 沉积 物物 源 风化特 征 。
顶部有一层未炭化的腐殖层 , 下部与松坡组整合接 触 。孢 粉 资料显 示 , 此 期 间 以松 为 主 的 针 阔 叶混 交
指标显示 , 从4 2 . 3 7±1 . 2 7 k a B P到 1 5 . 6 4 - 0 . 1 k a B P时间段 内, 研究 区古气候经历 了由温 暖较湿润~一 温暖湿润—一 温凉干燥—一 温暖较湿润—一 温凉湿润 的演化 。沉积物物源经历 了较强烈的化学风化 , 下部泥炭层风化程度小于上
屯组为 本次研 究 主要地 层 。 南 屯组分 布 于现代 草海湖 近表 层及草 海 湖盆地 边 缘 的南 屯 、 铁厂、 赵 家院子一带低 洼谷地 中 ( 图
究 ,威宁 草海 在早 更 新 世 以来 发 育 五 层 泥 炭 层 , 其 中晚更 新世 晚期一 全新 世 泥炭发 育期 ( 7— 4 0 k a ) 是 本 区主要成炭 期 , 全 新 世 以来 发 育 最 盛 ( 林树 基 , 1 9 8 7 ) 。对草 海 泥 炭 沉 积 研 究 已 经 取 得 一 些 成 果
林环境 ( 陈佩英 等 , 1 9 9 1 ; 陈佩英等, 1 9 9 3 ) 。孢 粉 组 合变 化表 现为松 属 与莎草 分子含 量 的消长 变化 。显 示这 一 时期气候 在 总 体上 比较 温 和 , 次 一 级 的变 化
注: 本文 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 目课题 ( 编号 2 0 1 1 B A C 0 2 B 0 2 ) ; 教育部“ 2 1 1 ” 重点学科建设基 金项 目( 编号 K S T 2 0 0 9 0 3 )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9 - 0 6; 改 回 日期 : 2 0 1 3 01 - - 2 4 ; 责任编辑 : 章雨旭。 作者简介 : 孔凡翠 , 女, 1 9 8 4年生 。博士研究生。主要从 事沉积与环境地球化学 研究工作。E m a i l :k o n g 8 4 7 7 3 3 1 @1 2 6 . C O B。通讯作者 : 杨 瑞东, 男, 1 9 6 3年生。教授 , 博 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沉积矿床及沉 积地球化学 的教学和研究 工作 。E m a i l :r d y a n g @1 6 3 . c o n。 r
化 的理想 材料 。泥炭层 中常量 元素 和微 量元 素 的地
球 化学循 环及 其 对环境 的指 示作用 在全 球范 围内具 有 可 比性 ( We i s s e t a 1 . , 2 0 0 2 ) 。根 据 林 树 基 等 研
于长 江水 系 和 珠 江 水 系 分 水 岭 地 带 的古 老夷 平 面 上, 是 封 闭性 的岩 溶 湖泊 。草海 盆 地 位 于 云 贵高 原 东缘 , 是 晚上新 世 以来 , 在 威宁弧 形 背斜轴 部发育 起 来 的构造 岩溶 盆地 。草海 盆地第 四纪地层 从下 而上 分别 由 陈选 屯组 、 窑上组、 松坡 组 、 南 屯 组 构成 。南
3 0 , 北纬 2 6 。 4 0 ~ 2 7 。 0 1 。面 积 约 8 0 0 k m , 盆 地 处
尺度 长 和 适 合 的代 用 指 标 广 泛 等 优 势 ( C h a m b e r s
a n d C h a r m a n , 2 0 0 4 ) ,而 成 为研 究 过 去 气 候 环 境 变
m m / k a , 上部黑色古土壤层 2 4 . 3 m m / k a , 顶部堆积层 2 2 . 4 mm / k a , 沉积柱沉 积速率 由下而 上逐渐降低 。元 素对 比值 以及多元素之和 比值 S r / B a 、 R b / S r 、 ( C a O+K 2 O+N a 2 O) / A 1 2 0 3 、 ( F e 2 0 3 +A 1 2 0 3 ) / ( Mg O+C a O) 和C a O / Mg O等气候
( 陈佩 英等 , 1 9 9 1 ; 1 9 9 3 ) , 但 是 运 用地 球 化 学 方法 研
究草海 泥 炭沉积 还很 少有 报道 。 本次 研究 以贵 州威 宁草海 赵家 院子 泥炭 剖面 为 研究 对象 , 测试 了泥炭年 龄 , 通 过对 沉积 物主 量元素
1 ) , 代表 挽 近 时 期 最 后 一 次 成 炭 期 的沼 泽 相 沉 积 ,
9 1
曹 地 质 论 评
G E O L O G I C A L R E V I E W V J o u 1 . l y 5 9 2 N 0 o . 1 4 3
贵 州 草海 赵 家 院子 晚 更新 世 泥炭 层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及 其 环 境 意 义
内容提 要 : 根据威宁草海赵家院子沉积柱主量元素和微 量元 素特征以及“ c 测年分析 , 探讨 了草海 地 区泥炭沉 积
速率, 晚更新世一全新世古气候演变和沉积物物 源环境 。元 素地球 化学 测试结 果表 明 , L i 、 s c 、 V、 C r 、 N i 、 G a 、 R b 、 s r 、 s n 、 c s 、 B a 、 z r 、 T h 、 U等 1 4种微量元素在沉积柱上含量 变化整体 呈现一致 性 。“ C 测年显 示 , 赵 家院子剖 面沉积柱 下 部泥炭层的年龄大约为 3 3 . 7 4 -1 4 . 7 9 —2 3 . 2 9± 0 . 1 0 k a B P之 间, 各层 的沉积速率 自下而上分别是 : 下部泥炭 层 1 4 8 . 4
部 沉 积 物 的风 化 程 度 。
关键词 : 泥炭 ; 元素地球化学 ; 沉积速率 ; 草海 ; 贵州
泥炭 和其他 陆地 速 率较 快且沉 积 连续 、 沉积 环境 与过程稳 定 、 时 间
1 地 质 背 景
草海位 于 贵 州 省 威 宁 县 , 东经 1 0 4 。 O 0 一1 0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