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精品作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篇经典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3)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儒家思想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3)运用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文章所传达的儒家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3)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儒家思想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解。
(2)儒家思想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篇课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气和节奏。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文章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对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进行讲解。
(2)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儒家思想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5. 实践与应用:(1)运用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文章所传达的儒家文化。
(2)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选择一篇与儒家文化相关的文章,进行自主学习与解读。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儒家思想以及提高古代汉语词汇运用能力进行评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探究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
他说,我平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
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天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
让我们今天通过课堂的学习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
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不过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
或,有人。
则,那么。
如……则……假设语气。
)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不过,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明确:第一段。
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
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鲁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鲁教版高一必修一)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鲁教版高一必修一)在鲁教版高一必修一中,有一篇经典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该文选自《论语》,是孔子的言论记录,是中国的经典文学之一。
该篇散文主要描述了孔子所言的道理。
该文的主题是关于民生和国家安宁的问题,孔子主张以道治国。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指广泛而深刻的自然规律和人类生存之道,相当于母亲般的柔美之美。
孔子强调道是一切的根本,民生才能得以改善,并且国家才能得到安宁。
文章中提到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的思路。
子路是孔子的门徒,他是孔子的忠实追随者,能够领会并实践孔子的教诲,代表著普通人的想法。
曾皙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而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代表了当时有学问的人的想法。
冉有代表的则是一般官员的想法。
公西华代表了所谓的“高档次人物”,即有权有势的人物,智谋过人。
这四个人都有着共同的问题,就是他们的思路都不能符合孔子的道理。
孔子运用巧妙的方法,使这四个人明白了道的真正含义。
文章中孔子提到了许多重要的观点,这些观点很重要,经常被引用,被人们所借鉴。
比如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知识可以带给我们一定的理解,但真正的收获是看是否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将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能;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是我们所不喜欢的人,我们也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取知识,并进行改进。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他们让我们更加明白自己的生活中需要什么,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有的态度和修养是什么。
总的来说,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孔子思想的诠释。
孔子的思想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他的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教师中心稿)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中的四位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和影响;2.理解他们在《论语》中的言行,分析其身上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3.思考他们的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探究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论语》中的四位弟子的思想和行为;2.教学难点: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
三、教具准备1.课件或者黑板;2.《论语》及其注释。
四、教学过程1. 介绍四位弟子在课堂开始之前,先向学生介绍《论语》中的四位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简要介绍他们的身份和作用。
2. 分析《论语》中的四位弟子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论语》中的文本,帮助学生分析弟子们言行中所体现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在《论语》中,四位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哪些道德品质?2.他们的言行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有哪些?3.他们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啓示和影响是什么?3. 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在学生对四位弟子的思想进行思考和分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从而使得这些思想能够真正地引导我们的行为。
教师可以提供以下问题作为思考的指导:1.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仁”的信仰,如何体现在生活中?我应该如何做?2.如何使得儒家思想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3.儒家思想中的“和”、“礼”与现实中的具体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解释和处理?4.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回应当今社会的问题?五、教学总结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识别出关键的概念和思想。
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思考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带领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六、作业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以下作业:1.阅读《论语》中关于四位弟子的篇章,并进行思考和总结;2.以儒家思想为主题,写一篇短文,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谈谈儒学思想在实际行动中的应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最新8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最新8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一【教学设想】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古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各组成员分别活动,由分担角色朗读上升到扮角色表演。
活动的原则是:由读到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在读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在表演中体会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气质和风范。
【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对话语言,分析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3、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魅力。
【学习重点】通过语言和简单的动作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文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分角色朗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学习过程:一、夯实基础,积累有关常识。
(1)(以邀请嘉宾的形式展示出孔子的画像,然后借机介绍孔子和《论语》)内容:智者、仁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思想宝库——《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2)文化常识抢答巩固:(幻灯片)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集,是记录__________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案(精选1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案(精选13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1刘星河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1 、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一、导入新课: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三. 重点字拼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shěn 相,音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yí 喟,音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
毋,不要。
以,认为。
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优秀5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优秀5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曾经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十年寒创苦,初战败北落孙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夺魁元。
”说的是人要有志,有可以拔开云雾见天日。
黄巢铮铮誓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得桃花一处开”,孔子也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要有志,所谓“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
有了志,就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二)孔子: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
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
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
“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
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1、文章题目的理解其中四个人是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就是陪着长者说话。
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谈话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志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曾皙——与之——洒脱(七)延伸: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2、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继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着眼于通过以孔子门徒的身份为切入点,全面解读文本内涵,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水平,同时也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一必修下的统编教材,主要内容是《论语》中的《先进》篇。
首先,教师可以引入孔子门徒的背景和形象,介绍他们在《论语》中的故事和论述,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行为和思想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解读《先进》篇的每一段内容,分析孔子对门徒们的评价和观点,并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和阅读能力,深入探讨每段话背后的的思想和价值,剖析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大宰”,可以引发学生对于团队合作、礼仪文化和思想共鸣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小组活动等形式,互相讨论和交流自己的听课体会和感受,从而呈现出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方式,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引导和指导。
通过这些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交流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综合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相关的创作和实践。
比如,可以让学生分组编写类似《先进》篇的短文,反映当今社会中不同领域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教学设计以《先进》篇为切入点,通过对孔子门徒的身份和形象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考水平,是一份优秀的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本教学设计方案以《先进》篇为教学内容,通过深入解读孔子门徒的形象和评价,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考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学习运用人物对话、神态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理想,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理解孔子的评价,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努力。
[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方法](1)设疑法(2)讨论、交流、点拨法(3)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中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篇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
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
“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语给标题补充完整应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活动:师生共同扮演角色朗读课文,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再现当时的场景。
让生思考:孔子给弟子上了一堂精彩的理想课,那么孔子四位弟子的理想又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自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从而把握他们的理想;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回答。
互动结果:子路的理想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的理想是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的理想是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曾皙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师板书:子路:千乘之国有勇知方;冉有:小国足民;公西华:小相;曾皙:莫春咏而归。
)
2.教师活动:刚才大家对四位弟子的理想作了概括,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和简单的动作来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从语言、动作入手,自主完成人物性格的分析。
活动结果:在子路的言谈之中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越、直率、信心十足的性格。
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
也可看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他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从公西华谈理想的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性格特点。
在孔子问到别的同学的理想时,曾皙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由此可看出他性格的潇洒高雅,从容有礼,淡泊名利。
(师板书:子路的性格是抱负远大,才能卓越,信心十足,鲁莽轻率;冉有的性格是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的性格是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的性格是潇洒高雅,从容有礼,淡泊名利。
)
3.教师活动:孔子对四位弟子的理想是如何评价的呢?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互动结果:孔子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的态度是“哂”之。
孔子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里,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的态度是“叹”之。
孔子对公西华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
孔子的态度是
“惜”之。
孔子对曾皙的态度在原文中直接表达是“与”之。
(师板书:哂、叹、惜、与)
4.教师活动:指名朗读四位弟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
学生活动:让生主动站起来朗读,请其他学生点评。
互动结果:学生明确子路的性格是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冉有从孔子对子路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公西华由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所以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当时曾皙正在弹瑟。
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
前面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的是玩乐,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
三.深读课文
1.教师活动:让生齐读曾皙的谈理想部分,想象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这幅图景,再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互动结果:a.曾皙的话给我们描绘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
b. 曾皙的话给我们描绘一幅“春游畅游图”,图中的人们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来。
c.曾皙的话给我们描绘一幅“隐归图”。
师生互动: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2.教师活动:我们一起探究曾皙的理想,想一想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投影出示)清代学者张履祥关于《侍坐》章的评注,参见李泽厚的《〈论语〉今读》
“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
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定祸乱也。
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
俗之既阜,则宜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
化行成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夫三代之矣,能不喟然长叹?!”
学生活动:结合本段评注的意思,理解四位弟子的所言之志的内在联系,把握孔子的理想。
互动结果:孔子对前面三个发言学生的思想是认同和赞扬,对最后一个发言的曾皙是欣赏和赞叹,而曾点所描绘的景象正是原始的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的景观,因为当时为社会动乱时期,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而孔子主张政治上“礼治”,曾点的志向突显孔子“礼乐治国”的境界,因此,孔子喟然与点。
(师板书:礼乐治国)
3.教师活动:让生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学生活动:让生结合课文的语言、行动、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交流分享。
互动结果:首先,我们可以从孔子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
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理想中。
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有一番作为,孔子也都予以肯定。
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
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
可见,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一位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师长。
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谈理想,他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
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
’”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
他“哂”仲由的“其言不让”。
这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
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消除学生思想顾虑,要求学生畅所欲言。
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
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
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
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
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师板书:有理想、有抱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
四.教师总结
孔子用他的言行风范为他的弟子上了一堂精彩理想教育课,也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人生理想教育课。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要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不断的修炼、完善自我,为实现个人的梦想而读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张立,湖北保康县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