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化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及状态空间表示。
2. 使学生掌握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应用范围。
3. 引导学生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并能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性能评估。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的能力。
2. 让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回路,并能对实际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或研究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性质为专业核心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本知识,以实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成为具备实际工程能力的优秀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自动化控制原理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化控制基本原理: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发展历程,分析控制系统的基本环节,包括被控对象、控制器、执行机构和反馈环节。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讲解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传递函数及状态空间表示,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经典控制理论:介绍PID控制、根轨迹、频率响应、稳定性分析等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4. 现代控制理论:讲解状态空间分析、最优控制、鲁棒控制等理论,以及其在实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 控制系统仿真与性能分析:运用MATLAB等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项目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项目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具备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的控制算法,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MATLAB等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实验,具备实际操作和调试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动控制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对自动控制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算法、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等。
具体安排如下:1.自动控制基本概念: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学习常用的控制变量和控制规律。
2.经典控制理论:学习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和可观测性,掌握PID控制、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等设计方法。
3.现代控制理论:学习线性时变系统、非线性系统和离散系统的控制方法,掌握状态空间法、李雅普诺夫法等分析方法。
4.控制系统仿真:利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仿真,学习仿真工具的使用和仿真结果的分析。
5.控制系统应用:分析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实例,学习控制系统在工业、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控制系统实验,培养实际操作和调试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如下:1.教材:选用国内外优秀的自动控制教材,如《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系统》等。
自动控制专题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专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及状态空间表示。
2. 学生能够运用控制理论知识,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等性能指标。
3. 学生能了解常见的自动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并掌握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的能力。
2.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控制问题,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方案,并通过实验或仿真验证其有效性。
3. 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相关电路的搭建和调试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自动控制专题,培养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2. 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动控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社会责任感。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践,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基本理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特点:高二学生在数学、物理等学科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分解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基本原理:控制系统概述、开环与闭环控制、反馈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学安排:2课时,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示、系统响应分析。
教学安排:3课时,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稳定性分析、快速性分析、准确性分析。
教学安排:3课时,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常见自动控制算法: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2. 掌握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了解各类控制器的设计原理;3. 学会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控制系统进行优化。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2.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增强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其基本组成;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控制器设计: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的原理和设计方法;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方法。
3.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
4.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快速性、准确性分析;稳态误差计算。
5. 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控制系统性能优化方法。
6. 实际控制系统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及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控制器设计。
第三周:PID控制器参数整定及稳定性分析。
第四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及MATLAB仿真。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汇报人:2024-01-02•自动控制概述•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目录•自动控制系统实例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与发展•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01自动控制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自动控制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自动调节和控制系统的参数、结构和行为,实现系统预定目标的学科。
特点自动控制具有快速响应、高精度、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
通过自动化控制,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自动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保证产品质量在一些危险的环境中,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替代人工操作,保障生产安全。
保障生产安全自动控制的重要性控制器用于接收输入信号,根据控制算法计算输出信号,控制被控对象的运行状态。
执行器根据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调节被控对象的参数或状态。
传感器用于检测被控对象的参数变化,并将检测信号转换为可处理的电信号。
调节机构根据执行器的调节信号,调整被控对象的参数或状态。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02自动控制原理01开环控制系统是一种没有反馈的控制系统,其控制过程是单向的。
02开环控制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控制精度高,但抗干扰能力较弱。
03开环控制系统适用于对精度要求较高,但环境干扰较小的场合。
01闭环控制系统是一种具有反馈的控制系统,其控制过程是双向的。
02闭环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被控对象的输出,将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进行比较,从而调整控制信号。
03闭环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性,适用于对精度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场合。
A BC D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稳定性指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否回到原始平衡状态的能力。
准确性指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偏差大小,即系统的误差大小。
快速性指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速度,即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
抗干扰性指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即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稳定和准确性的能力。
01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劳斯判据、赫尔维茨判据、奈奎斯特判据等。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15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15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2)熟悉常见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3)了解自动控制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自动控制理论分析实际问题;(2)具备设计和调试简单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3)掌握自动控制技术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增强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自动控制基本理论:包括自动控制的概念、原理、特点和分类;2.控制系统分析:涉及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以及复数域分析;3.控制器设计: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方法;4.常用自动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速度控制、位置控制等系统的原理和应用;5.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理论和概念,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4.实验法: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自动控制原理》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论文,供学生深入研究;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辅助讲解和展示;4.实验设备:准备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20%;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30%;3.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50%。
自动控制操作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操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工作方式。
2. 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帮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能对实际系统进行简单的建模与仿真。
2. 让学生学会使用自动控制设备,进行基本操作和调试,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利用自动控制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勤奋刻苦、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原理: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应用,重点讲解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原理及特点。
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讲解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方法,包括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达式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介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深入讲解。
4. 自动控制设备操作与调试:教授自动控制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控制器参数设置、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使用等,并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
5.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运用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北大学自控课设

中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姓名:司马果果学号:10050542 学院: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专业:自动化指导教师:林都2013 年 9 月 05 日一、设计相关知识 (2)二、设计内容和要求 (3)三、设计工作任务及工作量的要求 (3)四、设计正文 (3)1、校正前的系统性能分析 (3)(1)、伯德图 (4)(2)、根轨迹图 (4)2、校正 (6)(1)、串联超前校正 (6)(2)、串联滞后校正 (7)(3)、串联超前滞后校正 (9)3、三种校正方式比较分析 (11)4、校正后系统性能分析 (11)5、结果分析 (14)五、思考和分析 (14)1、奈氏判据 (14)2、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4)3、心得体会 (14)六、参考文献 (14)一.设计相关知识当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稳态误差等指标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就需要进行校正。
通常可采用根轨迹校正或频率法校正,校正中常用的性能指标有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当性能指标以超调量、调节时间、静态位置误差系数等时域特征量给出时,一般采用根轨迹校正,如果性能指标以谐振峰值、谐振频率等频域特征量给出时,一般采用频率校正法。
二、设计内容和要求一个大功率随动系统如图所示(new5.m )其中,自整角机、相敏放大1s 007.025.6)s (G 1+=,可控硅功率放大100167.040)(2+=s s G ,执行电机19.00063.098.23)(23++=s s s G ,拖动系统19.01)(4+=s s G ,减速器ss G 1.0)(5=。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超调量<10%,(2)调整时间<3s ,(3)相角稳定裕度>60deg ,(4)幅值稳定裕度>15dB 3、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ωcp 和-π穿频率ωcs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的根轨迹图;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北大学
综合实验说明书
学生姓名:XX 学号:XXXXX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专业
题目:自动控制原理综合实验设计
指导教师:林都职称: 教授
2009年 2 月 25 日
自动控制原理综合实验题目
六:一个大功率随动系统如图所示
其中,自整角机、相敏放大1
007.0525.1)(1+⨯=
s s G ,可控硅功率放大
1
00167.040)(2+=s s G ,执行电机1
9.00063.098
.23)(2
3++=
s s s G ,拖动系统
1
9.01)(4+=
s s G ,减速器s
s G 1.0)(5=。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超前-滞后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输入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Kv =600s -1 (2)相角稳定裕度P M >40º
(3)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σ <36% (4)系统的剪切频率ωc>50s -1。
3、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ωcp 和-π穿频率ωcs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和相应的校正网络的电路图及参数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的根轨迹图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设计内容
本次课程设计采用MATLAB 软件进行设计,通过对程序的调试与计算设计出理想的控制系统。
具体设计如下:
一、 系统未校正系统的伯得图
大功率随动系
分析,相角稳定裕度为pm=-84;wc=9.01rad/s;系统不稳定系统未校正的奈奎斯特图
放大后的奈奎斯特图
起始点为从-90度方向开始,所以绕{-1,j0}点为2,由p=0,r=-2,所以z=p-2r=4,所以系统不稳定
未校正系统阶跃响应的曲线图
系统发散,不稳定
未校正系统根轨迹图
程序源代码:sys=tf(6.25,[0.007 1]);sys1=tf(40,[0.00167
1]);sys2=tf(23.98 ,[0.0063 0.9 1]);sys3=tf(1,[0.9
1]);sys4=tf(0.1,[1 0]);
figure(1);
margin(sys*sys1*sys2*sys3*sys4);hold on
figure(2)
closys1=sys*sys1*sys2*sys3*sys4/(1+sys*sys1*sys2*sys3*sys 4);
step(closys1);
figure(3)
GH=sys*sys1*sys2*sys3*sys4
nyquist(GH)
figure(4);
rlocus(closys1)
校正系统:采用超前滞后校正,并用三次超前校正,一次滞后校正,超前校正分析源代码:
sys=tf(6.25,[0.007 1]);sys1=tf(40,[0.00167
1]);sys2=tf(23.98 ,[0.0063 0.9 1]);sys3=tf(1,[0.9
1]);sys4=tf(0.1,[1 0]);sys5=tf([0.1995 1],[0.03423 1]); sys6=tf([1.601 1],[0.000122 1]);
sope=sys*sys1*sys2*sys3*sys4*sys5*sys6;
gama=80;gama1=gama+5;
[mag,phase,w]=bode(sope);
[mu,pu]=bode(sope,w);
gam=gama1*pi/180;
alpha=(1-sin(gam))/(1+sin(gam));
adb=20*log10(mu);
am=10*log10(alpha);
wc=spline(adb,w,am);
T=1/(wc*sqrt(alpha));
alphat=alpha*T;
Gc=tf([T 1],[alphat 1])
滞后校正源代码:
wc=50;
beta=9.5;T=1/(0.1*wc)
betat=beta*T;Gc1=tf([T 1],[betat 1])
全部校正后源代码:
sys=tf(6.25,[0.007 1]);sys1=tf(40,[0.00167
1]);sys2=tf([23.98] ,[0.0063 0.9 1]);sys3=tf(1,[0.9 1]);sys4=tf(0.1,[1 0]);sys5=tf([0.1995 1],[0.03423 1]); sys6=tf([1.601 1],[0.000122 1]);sys7=tf([0.1072
1],[0.0002043 1]);sys8=tf([0.2 1],[1.9 1]);
sope=sys*sys1*sys2*sys3*sys4*sys5*sys6*sys7*sys8;
figure(1);
margin(sope)
figure(2)
closys1=sope/(1+sope);
step(closys1);
figure(3)
nyquist(sope)
figure(4);
rlocus(sope/(1+sope))
最后得出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通过逐次逼近式算出超前校正函数系数及滞后系数,通过不断的调试得出题目要求的校正函数。
最后得出校正后传递函数:
4.105 s^4 + 81.96 s^3 + 53
5.9 s^2 + 1264 s + 599.5
--------------------------------------------------------- 1.074e-016 s^10 + 1.505e-012 s^9 + 5.622e-009 s^8 + 4.256e-006 s^7 + 0.0009698 s^6 + 0.07943 s^5 + 1.741 s^4 + 4.397 s^3 + 3.743 s^2 + s
经校正后的伯德图
Pm=46.5,剪切频率wc=60.7rad/s,- 频率123rad/s满足题目要求。
经校正后的奈奎斯特图
经放大后的奈奎斯特图
绕(-1,j0)点为0圈,所以Z=P-2R=0.系统稳定
经校正后的阶跃响应图
经校正后的根轨迹图
校正装置电路图及参数
校正装置电路图:
参数设置如图所示,理论依据如下:
超前校正函数参数计算根据每个函数的伯德图求出它们的Wm和Faim,利用公式
=1/k,Wm=1/(*T),Faim=arcsin(-1)/(+1),
Gc(S)=K*(ts+1)/(Ts+1),K=R2/R1+R2,t=R1C1,t=R1*R2*C1/(R1+R2)进行计算,选定其中一个电阻值,确定另外两个的参数,三个超前校正函数计算方法相同。
滞后校正函数参数计算根据函数的伯德图求出其Wm和Faim,利用公式
=t/T=R2/(R1+R2),Wm=1/(*T),Faim=arcsin=(1-)/(1+);Gc(S)=(ts+1)/(T
s+1),t=R2C2,T=(R1+R2)*C2进行计算,选定其中一个电阻值,确定另外两个的参数。
参考文献:
1 高国梁,余文杰.自动控制原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吴麒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3 李友善主编,《自动控制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
4 戴忠达主编,《自动控制理论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5 胡寿松主编,《自动控制原理习题集》国防工业出版社
6黄忠霖主编《自动控制原理的MATLAB实现》国防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