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全国第3题

合集下载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3)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3)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之三·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第Ⅰ卷1.下面依次给出的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执著结束妊娠言简意赅A. zhú shù shēn gāiB. zhúshùchén háiC. zhú sù shēn háiD. zhú sù chén gā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寒喧干涸兴高采烈哄堂大笑B.睿智池塘绵里藏针世外桃园C.暴躁楹联怨天尤人变本加厉D.矫情证券走头无路川流不息3.依次填人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一地区曾一度山洪_________,造成公路被毁、交通中断。

②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_____的义务。

③商业广告不同于公益广告,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______。

A.暴发抚养盈利B.暴发赡养营利C.爆发赡养盈利D.爆发抚养营利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B.这次巴勒斯坦人士遭暗杀的事件,使得中东和平的前景再一次成为海市蜃楼。

C.美元近期在外汇市场的疲软走势,使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D.欧洲一些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对于《雅思IELTS考试》人们已耳熟能详,如今一个全新的同样来自英国的职业外语水平测试——《博思BULATS考试》,也已由国家人事部考试中心推出。

B.她独自一个人在林间小路上走着、想着、感动着,几乎忘记了一切:已分不清天上浙浙沥沥飘洒着的是雨还是雪?也不知道自己脸上缓缓流淌着的是水还是泪?C.19岁的女大学生在《幸运52》节目中连续七次夺魁引起了媒体的好奇。

有的请她讲:“如何多才多艺”;有的追问她:“怎样身兼数职”;还有的让她讲什么都行……D.《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由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魏建功主持编纂。

2019年语文全国3卷(答案+解析)

2019年语文全国3卷(答案+解析)
C【解析】第四段的中心意思是论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实施活态保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3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
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
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
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
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
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4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一一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
文化遺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

2021语文高考全国3卷作文题

2021语文高考全国3卷作文题

2021语文高考全国3卷作文题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下面xx给大家分享2021语文高考全国3卷作文题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送阅读!2021语文高考全国3卷作文题1“宠辱不惊〞,一个质量和纯度都很高的人生品质,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平平静静的四个字,包含了多少海底波涛的宁静,多少峰顶云高的淡泊。

17世纪,日本有一个叫百忍的僧人名声极佳。

寺院附近有个女孩未婚而生产,女孩的父亲追问她新生儿的父亲是谁,女孩无奈,说是百忍。

人们震惊了,狠狠地斥责了百忍,并把孩子送到了寺院,百忍轻轻一笑收下了孩子。

许多年后,女孩良心发现告诉父亲那个小孩的父亲是另一位青年。

大家这才知道错怪了百忍,去寺院向百忍抱歉并接回孩子,百忍还是粲然一笑?承受奇耻大辱,大师却视假设纤尘,这种透骨的修行岂止是宠辱不惊?“二战〞后,以色列建国,人民推举爱因斯坦做国家总统。

总统,在这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去的滚滚红尘中,有多少人梦寐以求却求而不得?爱因斯坦却拒绝了,那是智者平静如水的拒绝。

今天,当我们想到他在科学上的巨大建树时,首先想到的是这位科学巨人面对镶满宝石的王冠轻轻摇动的一只手。

生活在任何一个微小的星球上,人,只是来去无由的尘埃,区别是有的尘埃大些有的尘埃小些罢了。

所谓的宠辱更多的时候是心灵对外界错误的感应。

其实正确的感应的强烈程度也取决于你的承受能力……可以轻轻放下,也可以重重地托起!见过一些失势之人,那种得意忘形之态令人吃惊。

生命的顶峰永远在高处,与阳光相比我们永远微缺乏道。

还有一些人,可能生活不够顺利便抱怨,何必?就如爬山,跌倒了,可腿还在,何不重新起步?无论何时,心中想得应该是奋斗的目的,自身价值的实现,而非目的和价值的炫耀。

贫富不过百年,风骚安能永久?学会如何平心静气地面对荣辱,实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021语文高考全国3卷作文题2我很喜欢小品演员蔡明,这倒不是因为她的演技和容貌,老实说,这两点她也就是平平而已。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个判词中“金簪雪里埋”所指的人物是( ) [单选题] *A.林黛玉B.贾元春C.贾探春D.薛宝钗(正确答案)2、下列《红楼梦》中情节发生在端午节的是( ) [单选题] *A.琉璃世界白雪红梅B.憨湘云醉眠芍药裀C.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正确答案)D.王熙凤效戏彩斑衣3、1称对方的父亲可用“家父”。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4、10.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蜷伏(quán)麾下(hūi)哄堂大笑(hōng)恹恹欲睡(yān)B.滑稽(jī)宽宥(yòu)畏罪潜逃(qián)毋(wù)庸置疑C.晌午(shǎng)褴褛(lán 1ǚ)强聒不舍(guō)怏怏不乐(yàng)(正确答案)D.游弋(yì)竹篾(miè)人迹罕至(hǎn)矫揉造作(jiāo)5、下列语句中加括号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 当代劳动者奋斗在各自领域中,用(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彰显着“工匠精神”。

B. 漫画往往用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暗寓犀利的讽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C. 峨眉山的猴子,或相依相偎,或交头接耳,或追逐嬉戏,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正确答案)D. 林清玄在浪漫至真的文字中融入超然的禅趣,创作出的文化散文(耐人寻味)。

6、1“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文化中常用社稷代指国家。

这样的代称很多,如“桑梓”指家乡,“庙堂”指朝廷,“汗青”指史册。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格言出自于荀子的《劝学》。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24.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朗润(rùn)应和(yìng)着落(zháo)精神抖擞(sǒu)B.贮蓄(zhù)莅临(1ì)粗犷(kuǎng)咄咄逼人(duō)C.侍弄(shì)分歧(qí)一霎(shà)混为一谈(hùn)(正确答案) D.攲斜(qī)侮辱(wū)难堪(kān)人声鼎沸(dǐng)9、16.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热忱(chéng)瞥见(piē)棱角(líng)不修边幅(fú)B.雕镂(lóu)粗犷(kuàng)筵席(yán)孜孜不倦(zhī)C.舵手(duó)萌发(méng)拘泥(nì)信手拈来(niān)(正确答案) D.汲取(xī)徘徊(huái)契合(qiè)味同嚼蜡(jiáo)10、下列中括号内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泣[涕](tì)[蒜]瓣(suàn)(正确答案)B.汤[匙](shí)[熬]粥(āo)C.机[杼](shū)初[旬](xún)D.杂[拌]儿(bàn)公[侯](hòu)1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沮丧(sāng)B、桎梏(kù)C、虔诚(qián)(正确答案)D、冠冕(guàn)12、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槁暴pù輮使之然róu舟楫jì舆马yúB、蛟龙jiāo跬步kuǐ骐骥jì爪牙zhǎo(正确答案)C、镂金lóu 弩马nǔ洞穴xué生非异也xìngD、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二螯áo 参省乎己xǐng13、“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描写的是( ) [单选题] *A.贾宝玉(正确答案)B.贾琏C.贾蓉D.贾环1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这句的修辞格是()[单选题] *比喻比拟通感(正确答案)错觉15、1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是《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

2016年语文高考试卷全国卷3(附答案详解)

2016年语文高考试卷全国卷3(附答案详解)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后附答案详解)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III)及答案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III)及答案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III)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最新全国卷3高考语文真题

最新全国卷3高考语文真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

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

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含答案解析

徐老师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

而不应局限于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查内容
王晓旭《美 的奥秘》
考查角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③分 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 思;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③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 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
命题特点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①夸大或缩小事实(范围)。 故意以部分代整体, 或把整体 说成部分。②无中生有, 捏造事实。故意把没有某个意思说 成了有某个意思。③暗中更改, 偷换概念。故意用其他概念 置换原文中的概念, 或混淆概念间的关系。④以偏概全, 超前 肯定(推断)。故意把原文中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做出的分析、 认识、评价、判断等用全称的词(都、一概、绝对等)来概括, 或将一些展望、推断、没有做出的结论变成一种现实。⑤ 违背认知, 混淆或然、已然和未然。故意改变事物的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发展规律、 认识规律, 打乱逻辑顺序, 或者故意改变时间, 即把将发生的(“或然”)、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 已发生的(“已然”), 或者相反。⑥错位嫁接组合, 颠倒(或重 设)句间关系。故意把两个时段的研究和事实杂糅在一起、 嫁接到一块; 或者在因果(或条件等)关系上, 故意把原文中的 “因”(或条件等)变成了“果”, 或者把“果”变成了“因” (或条件等), 或者把这种关系的说成是那种关系的。 ⑦言此与 言彼, 主要与次要。故意混淆原文的此处意思与彼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哪些论据和方法, 论点与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②要关 注文中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表示消息的来源或依据、 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的插入语, 并标注出来, 要特别注意 定语、状语和关联词语以及注释、说明等等。③把握论证 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理清论证结构(并列 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等)。④要注意信息间的各 种关系: 解证关系、 总分关系、 因果关系、 本原与转折关系、 前后照应关系、替代与被替代关系等。⑤要特别注意信息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整合信息并理解分析文章的 内容;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态度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命题秘诀】 一般论述类文章, 指一些以论述观点、阐明主张、表达 看法、研究各种社会现象为主的说理文, 一般贴近时代生活, 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因此, 强 化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 是现实的需要。新课标对 其考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1. 语句之间的因果关系。论述类文本讲究推理的严密, 以果求因, 以因推果, 是常见思维模式, 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 比较密集, 而对这种因果关系的总结或换一种说法的解释是 命题者常用的手法之一。 2. “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文本中相关的概念或者语 句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 间的区别往往出现在命题中。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 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 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 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 “佩缤纷其繁饰兮, 芳霏霏 其弥章”。注重雕饰、充满想象, 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汉 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 漫的情怀。
①理解题干。准确把握题意, 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 目的角度, 看清题干问的是什么、重心在哪、是从正方发问 的还是从反方发问的, 避免文(选项)不对题(题干)、歪选、缺 失或答非所问, 因为命题人习惯在这些方面设置盲点, 从而 为思考、推断和判定做准备。②筛选信息。逐字逐句阅读 选项, 找出设题的角度和考查的信息, 然后在原文中锁定选 项内容所涉及的区间, 并将有效信息标出, 找准、找全并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具体来说,命题人往往把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个对应关系上。 ① 部分与整体。即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②主观与客观。即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 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③原因与结果。或因 果颠倒,或强加因果。④主要与次要。即将事物的主要方 面和次要方面倒置。⑤肯定与否定。即将阅读材料中肯定 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⑥已然与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第二部分 能力技巧板块
【考情报告】 2012~2014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章阅读考点 分析一览表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卷别
2014年全 国 新课标卷 Ⅰ 2014年全 国 新课标卷 Ⅱ 2013年全 国 新课标卷 Ⅰ
体裁
社会 科学 论文 社会 科学 论文 社会 科学 论文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① 未然。即把尚未发生的事物转述成既成事实。⑦ 偶然、可能与必然。即故意把原文中尚未明确或 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⑧有与无。即在 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明白这些命题特点,有助于识破选项中的陷阱,提高答 题准确率。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考场技巧】 论述类文章, 一般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以阐述观 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论等为主要 内容。解答好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 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1. 要掌握论述文的阅读原则和阅读方法。 ①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 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 句, 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 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 论点), 明确作者要证明、阐发什么, 怎样论证、阐发的, 用了
在选材、考查角度、题干设置、选 项构成等方面非常稳定。 ①从选材方面看,除了2012年全国新课 标卷首次选用了自然科学类文本外,全 国新课标卷近年全选用了社会科学类文 本;所选材料无论是自然科学文本还是 社会科学文本,都是浅易的科学论文,很 少使用专业术语,比较通俗易懂,便于理 解。 ②自然科学文本,贴近现实,着眼科技, 突出应用,具有说明文的性质;社会科学 文本,涉及文学、美学、天文学、文艺 学、历史文化学等。 ③设置的都是三个四选一的单选题,而 且几乎都是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降 低了难度;考查的角度包括理解重要概 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 分析论述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第2、3题题干设置与考查角 度很相似,但一定要注意其细微差别。 ④选项的构成,不是对原文句子的简单 摘取,而是经过高度浓缩和精心加工改 造,并且融入了命题人的理解和思考。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一是考查理解的能力: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考查分析综合的能力: ①筛 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 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一般来说, 论述类文本侧重于客观地向人们传授新知识, 展示新成果, 通报新发现等, 文艺理论、 文学批评、 哲学伦理、 文化交融、艺术创作、书法绘画、人生境界、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建筑文法、社会热点、价值概念、生态道德教 育等, 均有可能涉及。由于论述文很少有个人情感成分, 且用 语明了, 句意追求“唯一性”, 因此, 采集、辨别、筛选信息就 成了命题的着眼点。命题时往往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关 系: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秦亡汉兴, 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 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 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 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讲实用 性也讲审美性, 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 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书法也是如此, 汉代篆书线条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 提按波变, 跌宕流动, 充满了节奏变化。 起笔时或藏或露, 少有 雷同; 收笔处或作悬针, 或为垂露, 姿态万千; 转折处或提或按, 方圆兼备, 虚实相生。 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 随意生态, 活泼 多变; 缪篆屈曲回环; 鸟虫篆, 笔画作鸟、虫、鱼状, 更是将篆 书的装饰意味、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3. 扩展与被扩展的关系。从语流关系来说, 论述类文本 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扩展与被扩展的关系。被扩展句有 时在前, 有时在后。命题人往往会抓住这样的语流片段, 以它 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为重点进行命题。 4. 指代与被指代的关系。为了让语言简明连贯, 少不了 使用代词。命题人往往会就这些指代关系的具体内涵进行 命题。
张炜达《古 代食品安全 监管述略》
李学勤《<老 子>的年代》 何丹《试论 中国凤文化 的“历史素 地”及其在 文化类型学 上的深层涵 义》
2013年全 国 新课标卷 Ⅱ
社会 科学 论文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 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2012年 全国新课 标卷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的标志: 顺序词(如首先、其次等), 关系词(如各种关联词 等)以及提示词等。 2. 要把握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解题技巧。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 考查的目的主要是准确辨识、 判断、筛选和整合信息, 解题的主体方法是: “对号入座, 参照 比对”。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处意思, 或者将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混淆。⑧善于采用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 “调”(调 换词序、语序, 造成逻辑错误)、“改”(变换说法, 曲解文意, 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漏”(只强调问题的 一个方面, 有意漏掉重要信息点, 断章取义)、“凑”(胡拼乱 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的方 式设误。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语文
4. 要了解论述文阅读题的破题方法。 ①依文解题法。命题人是“依文设题”, 答题也应“依 文解题”。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 保留有用信息的语 句, 尽量顺作者之“意”或文章之“意”答题。②归纳重组 法。有的信息分散在一段或者几段文字中, 这就需要根据题 意要求, 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 然后对照选项, 看其是否与原 文意思有出入。③整体把握法。解答需要整体阅读, 突破本 句和本段, 充分把握条件, 将思路放开, 做到瞻前顾后, 认真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