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邗江中学2018届高考复习——专题一第3、4节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导学案(无答案)
dy1p3古代商业的发展

•④元朝:•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⑤明清:•走向衰弱
PPT文档演模板
•原因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 •表现:•只有广州,“十三行d”y1p3古对代商外业的贸发展易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二.市的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发展历程 •2.特点: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2.宋元时期 •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朝”宋
•的商业繁荣 •③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④元代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 性的商业大都会
•①城镇商业繁荣 •3.明清时期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 •商业的发展 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
PPT文档演模板
•③出现“商帮” (徽商和晋商)
•反馈训练——单项选择: •1.“商人”一词源于
•A.商朝人自称商人
•B.商王重视商业
•C.商朝人善于经商
•D.商都的商业发达
•C
PPT文档演模板
dy1p3古代商业的发展
•2.右图是东汉画像砖上的集市图。你认为下列 对该集市图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集市内商贩密集,店铺众多 •B.集市必须定时开闭 •C.集市有专门管员管理 •D.有些店铺亦居亦商
dy1p3古代商业的发展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0/30
dy1p3古代商业的发展
•自主学习——思考讨论题: •1.概述古代中国“市”的形成与发展 •2. 列举古代中国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PPT文档演模板
dy1p3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发展历程)
•1.宋以前的商业
• ①商朝: •“商人”的出现
24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含解析

考点24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1.先秦的商业(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如商人祖师范蠡和后来成为秦相的吕不韦等.(2)战国时期,由于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重农抑商思想兴起。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该政策在战国时期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2.秦汉时期(1)商业政策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2)国内商业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对外贸易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3.隋唐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并举,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水路商运和陆路商运十分发达;草市作用已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唐朝后期,夜市比较繁荣.4.宋元时期宋朝时期城市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海外贸易发达.5.明清商业的兴盛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考向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与特点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业兴起:商朝人善于经商,后经商之人被称“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2)初步发展:秦汉至隋唐发展较艰难,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繁荣时期:两宋、元朝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8届高考复习——专题一第3、4节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导学案(无答案)

专题一第3.4节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测试要求】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理解“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知识梳理】一、“市”的形成与发展1.秦朝: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朝:“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城市里“市”、“坊”分开, “市”为商业区, “坊”为居住区, “市”的活动受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3.南北朝: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形成了民间集市 , 政府设进行管理。
4.唐朝: 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一些大城市比较繁荣。
5.宋朝: “市”突破了原先和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草市”已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明清: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出现一批工商业市镇, 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二、商业城市与商帮1.商业城市的的发展(3)(1)战国时期兴起: 都城出现商业集中趋势, 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等。
(2)西汉时期发展: 出现(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和 , 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隋唐的商业中心:长安和洛阳是著名的商业大都会, 扬州和成都是长江流域著名的工商业城市(“扬一益二”)。
两宋:东京(开封)商业繁荣, 夜市和晓市繁荣, 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南迁后, 临安又迅速成为商业中心。
(5)明清: 四大商业名镇——景德镇、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
2.商帮(1)概念: 明清时代, 在全国各地出现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 自发形成的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 商帮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2)著名的商帮: 和。
三、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 又称“重本弃末”, 强调发展农耕, 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原因(目的):①根本原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
②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农业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 有利于安定人心, 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专题复习.docx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专题复习一、商业的含义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
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而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
二、商业发展包含的基本要素1、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2、商品一交易内容3、货币——交易媒介4、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5、国内贸易、国际贸易---- 交易范围6、交通(商路)——交流的方式7、商业政策一商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因素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及各阶段发展概况和原因分析1、商业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
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
2、商业各阶段发展概况:★小结: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变化:城市f农村、市镇;定时、定点f打破界限②交易内容变化: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f主要农副产品、城市手工业产品③交易媒介变化:物物交换f一般等价物(贝、金属货币、纸币)④流通领域变化:商品流通f商品生产流通与劳动力流通(自由雇佣劳动力)相结合⑤商业运输发达:国内水陆交通、对外交通逐渐发达,出现为商运服务的辅助经营场所(邸店)⑥各种商业要素的发展:略3、各阶段商业发展的原因(一)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的原因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的措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②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③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开通。
④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秦汉发展艰难的原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受到限制。
(二)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大运河的开凿。
③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④政策开明。
⑤货币——开元通宝。
(三)宋元商业繁荣的原因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商业的发展 (共61张PPT)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年 高考历 史一轮 复习古 代商业 的发展 (共61张PPT)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时期 商朝 春秋 战国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概况 善于经商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初步发展,但比较艰难 进一步发展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年 高考历 史一轮 复习古 代商业 的发展 (共61张PPT)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年 高考历 史一轮 复习古 代商业 的发展 (共61张PPT)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年 高考历 史一轮 复习古 代商业 的发展 (共61张PPT)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年 高考历 史一轮 复习古 代商业 的发展 (共61张PPT)
1、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2、柜坊和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年 高考历 史一轮 复习古 代商业 的发展 (共61张PPT)
飞 钱 又称便换,类似今天的汇票。
唐后期出现,各地商贾将货款委托给各 道设在京城的办事处进奏院,领取票券 游走四方,可在京城或回本道取钱。这 样商旅就不用长途携带钱币,各地之间 也不用运输税钱。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年 高考历 史一轮 复习古 代商业 的发展 (共61张PPT)
归纳宋元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 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政策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交通 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金融 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殷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尚书•酒诰》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
主线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主线二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主线三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主线四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一、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时出现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时出现曲辕犁。
二、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三、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土地制度的演变五、经济重心转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先秦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内在联系(1)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的进步。
原始社会至春秋以前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夏、商、周三代有少量青铜工具用于生产,这就决定了其耕作技术是“刀耕火种”或“石器锄耕”。
落后的工具需要集中更多的劳动力,所以春秋以前的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
高三复习之《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共54页文档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高பைடு நூலகம்复习之《中国古代商业发展》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高三历史苏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三历史苏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1.中国古代商业的进展变化、特点及阻碍(1)进展变化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都市,后向农村进展;先定时、定点,后打破界限。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的交易。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来显现一样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北宋时还显现纸币——交子。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进展为地域性较强的商帮。
⑤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步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2)特点①起源早同时不断进展;②经历了自由进展和长期受压制两大时期;③商业水平不断提高,为商业进展提供了专门多机遇;④对外贸易是重要组成部分;⑤没有进展成近代真正的新经济因素一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3)阻碍中国古代商业的进展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都市的进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都市显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进展,市民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2.古代都市进展的规律及其时代特点(1)两种要紧形成途径:一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并作为政治中心进展起来的“城”;二是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并作为商品交换中心进展起来的“市”。
(2)时代特点①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都设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都城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都集合着众多人口。
③隋唐都市的兴盛。
隋朝修建了大兴城,唐朝扩建为长安城。
该城整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表达了都市建筑的精湛技术。
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
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都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繁华的夜市是当时扬州城的一个特点。
④明清时期,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第3、4节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
【测试要求】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理解“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
【知识梳理】
一、“市”的形成与发展
1.秦朝: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朝:“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城市里“市”、“坊”分开,“市”为商业区,“坊”为居住区,“市”的活动受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3.南北朝: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形成了民间集市,政府设进行管理。
4.唐朝: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一些大城市比较繁荣。
5.宋朝:“市”突破了原先和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草市”已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明清: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一批工商业市镇,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二、商业城市与商帮
1.商业城市的的发展
(1)战国时期兴起:都城出现商业集中趋势,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等。
(2)西汉时期发展:出现(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和,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隋唐的商业中心:长安和洛阳是著名的商业大都会,扬州和成都是长江流域著名的工商业城市(“扬一益二”)。
(4)两宋:东京(开封)商业繁荣,夜市和晓市繁荣,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南迁后,临安又迅速成为商业中心。
(5)明清:四大商业名镇——景德镇、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
2.商帮
(1)概念:明清时代,在全国各地出现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自发形成的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2)著名的商帮:和。
三、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又称“重本弃末”,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原因(目的):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
②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有利于安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③工商业的缺陷:既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还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3)影响:以明清为界,明清之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之后以消极作用为主
①积极: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②消极: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之际,严重地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2.“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①含义:禁止人民私自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
具体原因:明朝受到倭寇侵扰,统治者担心沿海居民与倭寇交往不利于统治;
(2)清朝:闭关锁国
①含义:禁止官民私自出海,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只准在广州一地,通过十三行贸易)
②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
具体原因是清初统治者防范外夷侵略和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影响:积极: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殖民势力,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外市场、资本原始积累),而且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难点探究】
【课堂检测】
1.乾隆时期《吴县志》记载:“吴(今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当四达之冲,燕齐楚秦晋百货之所聚……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
”该材料说明当时
A.苏州商业发展繁盛
B. 徽州商帮逐渐兴起
C. 政府停止抑商政策
D.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水利工程兴修是历代政府极为重视之事。
明朝时期政府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
这从根本上说明了明清时期
A.水利建设最为繁荣 B.灌溉技术不断创新 C.高度重视水运交通D.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3.右图是描绘集市生活场景的东汉画像砖。
在这一历史时期
A.政府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
B.“市”的交易时间已不受限制
C.“坊”与“市”的界限已经被打破
D.“市”内出现瓦子等休闲娱乐场所
4.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第七卷》中介绍古代某个城市时说:“州桥至龙津桥是全城的商业中心,尤其以夜市著名,州桥附近的东西大街、朱雀门外的东西大街、宫城东华门外的南北大街等,都是重要的商业街,著名的相国寺内每月初一、十五和逢三、八开放贸易,是著名的‘瓦市’,还有许多‘瓦子’,进行各种伎艺演出。
”这座城市最可能是
A.西汉长安 B.隋朝洛阳 C.唐朝长安D.北宋开封
5.《弘治常熟县志》卷一引旧志记载:“(当时的镇或市)田畴鳞次,平衍百里,村市里分,联络四邻。
”这表明
A.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B.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C.商业发展促进城乡联络 D.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6.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主要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手工业生产取得巨大进步 C.官府鼓励经商D.商业活动的空间限制被打破
7.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上述材料说明
A.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 B.明代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8.据侯家驹的《中国经济史》记载:“乾隆二十年,英国兵船至宁波港,清廷为恐宁波成为澳门第二,乃于二十二年关闭一切商馆,停止厦门、宁波、定海等港口的贸易┅┅并规定外商不准和官府直接交往。
”该材料反映了清朝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国门已被英国打开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9.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