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实词(一)
通用公务员常用易错实词辨析

B【必须、必需】:都含有“必要”的意思。
“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
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2)加强命令语气;(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
“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
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表率、表帅】:“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
其中“表”为“榜样、模范”,“率”为“表率、楷模”。
“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
“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
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
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报道、报导】:这是一对等义词。
都指:1、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
2、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
“报道”读bàodào,“报导”读bàodǎo。
【暴发、爆发】: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暴发:(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辨别、辨认、辨析】:“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辨析”指辨别分析。
熟记高频实词和古诗文中特殊词语

熟记高频实词和古诗文中特殊词语温馨寄语:文言文阅读是我们的保分题,千万不能丢分。
考前,我们一方面要回归课本文言文,另一方面要对高三一年来所做过的文言文作个梳理,特别要梳理出易错的文言实词来加强记忆。
另外,还有一些古诗文阅读尤其是古诗阅读中出现的特殊词语,必须予以掌握。
一、读一读: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50例1.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
误:喜欢正:吝啬译文:你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吝啬。
2.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徐有功纵逆党。
误:按照正:审理译文:曾和皇甫文备一起审理案件,皇甫文备诬告徐有功放纵反叛朝廷的团伙。
3.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误:报告正:回复译文: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误:卑鄙正:边境译文:一个人树立了志向,难道还不如边境的这个和尚么?5.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
误:向北正:失败译文:要是让他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
6.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误:比较正:近来译文: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7.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误:生病正:担心,忧虑译文: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8.师退,次.于召陵。
正:驻扎译文:诸侯的军队后退,驻扎在召陵。
9.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误:兴趣正:通“促”,赶快译文: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赶快投降?10.存.诸故人,请宾客。
误:存在正:问候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宾朋。
1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
误:借给正:宽恕译文:如果宽恕而不杀他,那天下的大义就无法阐明。
12.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正:及,达到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3.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误:耽误正:沉迷译文: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
14.蠲其赋,州人德.之。
误:恩德正:感激译文:免除了这项赋税,富州百姓感激他。
高考试题中的100个最易错文言文实词

易错文言文实词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22.弁(biàn)性好矜伐,自许膏腴。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25、致知在格物。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
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
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3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
40.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41.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42.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45.民不胜掠,自诬服。
46.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49.属与贼期,义不可欺。
一不小心就掉坑的一百个文言文实

一不小心就掉坑的一百个文言文实词(加粗加下划线的字为易错词)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word完整版)熟记高频实词和古诗文中特殊词语

熟记高频实词和古诗文中特殊词语温馨寄语文言文阅读是我们的保分题,千万不能丢分。
考前,我们一方面要回归课本文言文,另一方面要对高三一年来所做过的文言文作个梳理,特别要梳理出易错的文言实词来加强记忆。
另外,还有一些古诗文阅读尤其是古诗阅读中出现的特殊词语,必须予以掌握。
一、读一读: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50例1.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
误:喜欢正:译文:你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吝啬。
2.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徐有功纵逆党。
误:按照正:译文:曾和皇甫文备一起审理案件,皇甫文备诬告徐有功放纵反叛朝廷的团伙。
3.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误:报告正:译文: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误:卑鄙正:译文:一个人树立了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5.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
误:向北正译文:要是让他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
6.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误:比较正:译文: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7.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误:生病正:译文: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8.师退,次.于召陵。
误:依次正:译文:诸侯的军队后退,驻扎在召陵。
9.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误:兴趣正:译文: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赶快投降?10.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存在正: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
误:借给正:译文:如果宽恕而不杀他,那天下的大义就无法阐明。
12.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正: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3.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误:耽误正:译文: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
14.蠲其赋,州人德.之。
误:恩德正:译文:免除了这项赋税,富州百姓感激他。
15.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误:许多正: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高中语文文言文易错实词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易错实词(一)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误:上去,正:当即。
高中语文高考翻译易错文言实词汇总(错误+正确+译文)(共45组)

高考语文易错文言实词汇总1.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误]命令[正]美好[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2.民不胜掠.,自诬服。
[误]掠夺[正]拷打[译文]那个州民经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伏罪了。
3.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误]停止[正]通“疲”,疲乏[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4.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
[误]亲人[正]父母[译文]父母不认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
5.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误]形势[正]表现[译文]内心变化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有做高官的气量。
6.阶疾病,帝自临省.。
[误]察看[正]探视、问候[译文]桓阶患病,曹丕亲自前7.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误]赞美[正]辅佐[译文]公琰志向忠诚儒雅,应当是能与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帝业的人。
8.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误]厌恶[正]满足[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
两人长谈几天还不满足。
9.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
[误]邀请[正]半路拦截[译文]赵方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领一百骑兵去半路拦截敌军,杀敌一千多人。
10.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误]改变[正]轻视[译文]我一时间失去了富贵,众人看了惊骇不已,但贞甫却不因此而轻视我。
11.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
[误]担忧[正]父母的丧事[译文]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
12.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
[误]清闲[正]通“娴”,熟习[译文]大业年间,封伦见虞世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
13.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误]停止[正]繁殖、生长[译文]因此百姓能够安心地居住下来并从事他们的职业,住户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长。
高中语文最常见的10个易错考点

高中语文最常见的10个易错考点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最常见的10个易错考点(1)易错1 实词词义把握不准易错分析:从构成近义词的语素及近义词的结构方式来分析,可以找出近义词之间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
如从“测”与“控”这两个语素可以推知“监测”侧重于数据,“监控”侧重于事物的发展态势;从“赖”有“依靠”意可见,“信赖”比“相信”在程度上更深;“囊括”和“包括”都是偏正结构的合成词,从“囊”的“像袋子一样”的意思可见,其范围比“包括”范围大。
易错2 实词色彩不当易错分析:把握不准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是造成实词色彩不当的原因。
词语在长期的使用中有其约定俗成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违背了这种“约定俗成”,就违背了语言规范。
如“大肆”、“充斥”都是贬义词;“商量”是口语用语等。
每一个句子都会给我们提供一个特定的语境,每一个语境都具有自身的语体色彩,并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感色彩,作者或褒扬什么,或贬斥什么。
所以,在用词时就要有所讲究:书面语境一般不用口语,口语语境一般不用书面语;褒义语境一般不用贬义词,贬义语境一般不用褒义词。
这要求我们:首先,从认知的角度把握特定词语的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其次,我们要读懂句子并理解语境。
易错3 实词用法不当易错分析:不能准确把握词语的使用对象、谦敬意味、语法功能,是造成实词用法不当的原因。
要遵照语法功能,巧辨实词搭配。
句中的搭配关系要根据词语的语法功能来确定,词语搭配一般具有较固定的规则,既要合乎事理,又要合乎习惯。
谦辞与敬辞都是以说话者为中心进行区别的,谦辞“谦”的发出者只能是自己,敬辞“敬”的对象只能是他人。
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语的语法功能,为正确使用词语提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王景)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禁:禁令 译文:王景于是让人在石碑上刻下 诫辞,使百姓知晓法典禁令。 38.(吴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废公族疏远者。 捐:撤除 译文:(吴起)申明法度,赏罚分明, 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
39.(朱并)告俭(张俭)与同郡二十四 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
41.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课:督促
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 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 42.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厘改:订正,改正 译文: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 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 离:通“罹”,遭遇
译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国的残暴统治后, 曹参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无为而治。 44.(魏国)公,相人也,世有令德, 为时名卿。 令:美好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 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报: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 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鄙: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壁: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 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病: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 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 悼:担心 译文:过去楚国将要攻打宋国,墨子听 说以后很担心这件事。
9.师进,次于陉。[xí ng] 次: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 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州人孟神爽),远近称伏。
伏:佩服 译文:韦凑查问惩办,用廷杖打死了他, 远近的人都称赞佩服。
31.不去,羽(项羽)必杀增(范增), 独恨其去不早耳。 恨:遗憾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 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羁:停留 译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 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
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 为门第高贵。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富:众多 译文:音乐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 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干:冒犯、冲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25.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译文:丰富知识的方式就在于推究事 物的道理和规律。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更:经过 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 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刊:删除
译文:(朱并)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 四人结为朋党,朝廷于是(下诏)删除告 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搜捕张俭等人。
40.君(指传主徐谦尊)友黄某父子死非 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 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 苦。 字:许嫁
译文:徐君的朋友黄某父子早早死去, 留下两个寡妇、一个女儿,徐君全心全意 照顾她们,把黄某的女儿许配给自己的侄 子,所以黄氏终身不知道孤寡的苦楚。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多: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 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夺:强行改变
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 没有加以强行改变。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阿:偏袒 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 不能容许的。
22.弁(宋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 伐:夸耀
易错高频实词100练(一)
1.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 训:教导,说教
译文: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 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 2.罪当诛,请按之。 按:审理
译文: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侯(人名,指郭侯)居常(指常州)三年, 升山东副使以去. 居:任职,驻守 译文:郭侯在常州任职三年后,升任山东 副使离开。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33.膑(孙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疾:妒忌
译文: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才能 超过自己,妒忌他。 34.(吴遵路)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
俭:年成不好
译文:吴遵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 防备年成不好。
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简:选拔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 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36.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 致:招引,引来 译文:鲁侯听到这事,大为惊奇, 派上卿带上厚礼去招引他。
27.瓒(公孙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 购:重赏征求 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 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规:谋划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 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过:造访、探望 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 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30.凑(指传主韦凑)按治,杖杀之(指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 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德: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 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登: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 (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贾黄中)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 俊。 典: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 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祢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 点: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 字没有删改。
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 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 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 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逮:及,达到
48.建炎三年,金人攻徐(徐州),王复 拒守,命立(赵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
厉:勇猛
译文:建炎三年,金人进攻徐州,王复 负责抵御守卫,命令赵立前去督战,赵立中 了六箭,作战更加勇猛。
49.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
督:统率,指挥
译文:赐予象昇尚方宝剑,统率全国 各地来增援的部队。
50.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穷:困厄,不得志 译文:因为我当时处境困厄,只有贞 甫相信我。
45.民不胜掠,自诬服。
掠:拷打 译文:那个州民经受不住拷打,自 己捏造事实伏罪了。 46.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 宁识之乎?” 逆:迎着
译文:没有问候(袁闳),迎着便说: “你们地方有位颜子,你认识吗?”
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罢:通“疲”,疲乏
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 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 势对付我们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