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利湿汤治疗妇科病举隅

合集下载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主要应用于治疗湿热内蕴所致的疾病。

湿热内蕴是指机体内湿邪与火邪相交相搏,阻滞了正气的运行,导致脾胃湿热,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1.苦参瞿麦汤:组成:苦参12克,瞿麦12克,赤芍12克,以及黄芩12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适应症: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湿疹、痈疽、疮疡等。

2.五味消湿汤:组成:防风9克,苦参9克,瞿麦9克,黄芩9克,连翘9克,大黄6克。

功效: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适应症:适用于痈疮疡肿、浮肿、湿热感冒等症状。

3.竹叶石膏汤:组成:竹叶15克,大葱4根,石膏30克。

功效:清热利湿。

适应症:适用于痢疾、呕吐、热毒病症等湿热内蕴引起的症状。

4.金银花连翘汤: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板蓝根15克,薄荷15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感冒、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5.海藻泻火汤:组成:海藻100克,连翘20克,瞿麦20克,黄连10克,神曲30克,珍珠母30克。

功效:清热泻火、利湿化痰。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痰火郁滞、便秘、小便短赤等症状。

6.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10克,栀子9克,瞿麦10克,芦荟30克,大黄1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泻火。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口腔疮疡、湿疹、痈疡等症状。

7.大青皮承气汤:组成:大青皮30克,立时茶30克,车前子30克,厚朴15克,白芍15克,白术3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通便。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大便干结、尿黄等症状。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症状进行选择。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剂量的使用,并注意是否有过敏现象。

若有不良反应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王裕颐运用经方治验举隅

王裕颐运用经方治验举隅

子辛热善走 , 通行 十二经脉 , 肾助 阳, 补 防亡阳之 变。三药合用共奏通脉散寒 , 鼓舞气血运行之功。 配合温胆汤健脾化痰 , 对症治疗 ; 黄苠、 桂枝益气温
化湿和中, 降逆止呕; 大黄、 枳实泻腑清热、 利胆 消 炎, 其中枳实之 治, 以心下 为 目标 , 又 枳术 汤即是 此意 ; 郁金辛开苦降, 性寒 泄热 , 人气分行气解郁 ,
作者简介 : 翟阳蕾 , , 8 女 1 2年 4. 生 , 9 r 在读 硕士研 究生 , j 山西
省 中医院 ( 太原 0 0 1 ) 302 。
翟 阳蕾 指导 王裕 颐
关键词 : 王裕颐 ; 经方 ; 中医经验 老 中图分 类号 :2 9 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00— 16 20 ) 1一 O4— 2 R 4. A 10 7 5 (0 8 0 OO 0
导 师王 裕颐教 授 医德 高 尚 , 学 严 谨 , 方 用 治 遣
热 利湿 , 白芍 同用 , 柔肝 舒 肝 止 痛 ; 夏 、 姜 与 能 半 生
亏虚鼓动无力 , 痰浊瘀血阻滞 , 络脉不通 , 造成本虚 标实之证 , 故治以温补心肾, 养心益气 , 通阳复脉为 大法。导师常运用《 伤寒论》 之麻 黄附 子细辛 汤为
主方加 味治疗 缓慢 性 心律失 常 , 中麻黄 味辛性 温 其 解在 表 之邪 。 细辛 辛 散 少 阴 之寒 , 可 助 麻 黄 开通 外 表卫 , 内可助 附 子温 暖命 门 ,= 合 用助 阳通脉 ; _药 _ = _ 二 附
苏梗各 1 ,p , 0g ̄t 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之意以舒肝 J
理气 , 散郁化痰 , 剂后诸症缓解。 5
按 : 伤寒 论》 《 用大柴胡汤 , 腹证描述共 3条 :

调理脾胃法治疗妇科疾病举隅

调理脾胃法治疗妇科疾病举隅

脾奋 1 。 覆盆子、 茌苓备 1g砂仁、 2, 甘草各 6, 2g山 g熟地 0一 药 9g 求熊服, 剂. 5 o。 l E 1 服药 精君饮食较前增柳。原方加
阿胶、 白芍 、l 乌 . {首 5 治疗 2 O余荆。精神 佳 . 知香, 头 纳谷 无 晕. 脒较前有力 。 足脒渐充 为经水 欲 之兆。在方 中加 ^坤 行 草、 、 泽兰 牛藤治疗 , 剂后月经来潮 5
1年未再复发
3 不 孕
[ 中圈分 类号3 4 . [ Rz 9 7 文献标 识码 ] B [ 文章编号3 0 4 2 1 (0 2 1 0 7 0 1 0 - 8 4 2 0 ) —0 4 - 1
赵某 , , 岁 .96 1 月 1 诊 。婚后 3 女 2 8 19 年 0 2日 年来孕 , 盼子心切 。经常因家中不和情志不舒 . 不思饮食 . 渐消瘦 , 日 神疲 , 食欲不振 . 胀满 , 息。腹胀 满 . 胸胁 善太 得失气则舒 , 舌 姨红 . 苔薄, 脉弦细无力 。 属脾虚肝部 , 气塞 , 之气不 证 脾 腰脐
等症 。 曾烃西 医保胎治疗终 不效而小产。 素食 少纳采 。 平 此次 孕5 月余 , 叉突然 胃痛 . 。 痛腹 坠. 呕恶 腹 仍觉胎儿散出 , 惊恐
万分. 幌其面 色萎黄 . 惊恐状 态 . 胃痛时作 . 呕恶 不得进食 舌
尺弱 证属脾肾两虚 . 乏源. 精血 冲任未盛 , 道不通 , 地 月经不 至 调理脾 胃佐以滋补肝 肾。 拟 药用 党参、 白术 、 菟丝子 、 仙灵
门诊 就 诊 时 突然 昏倒 , 色 苍 白 . 冷 , 出 淋 漓 , 面 肢 汗 语
淡胖, 苔薄腻, 脉沉精 证属脾胃座寒, 升降失常. 胎儿失养, 胎元不 固。 拟健脾益气, 胃安胎 。 和 方用: 参、 人 陈皮、 各 竹茹 1g 白芍 、 0, 寄生 各 1g 山药 30 菟丝子 2g 白术 、I 各 2, 0, 0, J断 f 1g生姜 3 大枣 7 . , 5 片. 枚 砂仁 6。水煎服. 剂 , g l E 1 服药 3 荆, 胃脘痛发作次散减少 . 痛减埕 . 疼 偶有呕恶 , l 精楫较莳安 。 能少 量饮 食 , 继进 7 . 荆 胃脘 痛除 . 偶有 呕恶。 随症 加减 2 0 i. } 饮食如常, 【 『 无胃脘痛呕恶 。 螭其以香砂养胃丸调理善后,

从瘀论治妇科病验案举隅

从瘀论治妇科病验案举隅
2月 1 6日二 诊 : 服药 后 , 水 2月 1 经 3日转 . 腹
益 气 助 运 之 力 ; 以甘 淡 茯 苓 , 脾 渗 湿 , 、 相 痛 显 著减 轻 , 量 中等 , 佐 健 苓 术 经 夹小 血块 。 日经 即净 . 今 自 配, 则健 脾 祛 湿 之功 亦 著 ; 以甘 草 益 气 和 中 , 和 觉 头晕 神 疲 , 使 调 胃纳 一 般 , 紫苔 薄 , 沉缓 。治 宜益 舌 脉 诸 药 ; 四君 子 的基 础 上加 木 香 辛 香 沁 脾 。 导 和 肾养 血调 经 。方拟 八珍 汤加 减 。处方 : 在 消
致 可导 诸 恙百 出【 l 】 。临床 上 可 见许 多 中 。全方 由人 参 、 白茯苓 、 白术 、 香 叶 、 香 、 炒 藿 木 甘 之血 , 成 瘀血 ,
草 、 根组成 , 效主要是健脾生津 、 气消胀 , 葛 功 行 用 血瘀 引起 的妇 科疾 病 , 现举验 案 3则如 下 。 于治 疗脾 胃久 虚 , 液 内耗 . 吐泄 泻 频作 , 渴 多 1 痛 经 津 呕 烦 饮 。依 据 《 问 ・ 素 奇病 论 》 中提 出的 “ 病 口甘 者 , 有 病 名 为何 ?何 以得 之 ?岐伯 日 : 五气 之溢 也 , 日脾 此 名
第一作者 : 史翠娟 ( 9 5 ) 硕 士研 究 生 , 医内科 学专 业。 18 一 , 中
按 : 景 岳 全 书》 : 若 寒 滞 于 经 , 因外 寒 所 《 云 “ 或 逆 , 素 日不慎 寒凉 , 或 以致 凝结 不行 , 留聚 为痛 。” 则 患者 1 4岁 病 由饮 冷 后 , 邪 客 于胞 宫 , 为 寒 凝 , 寒 血 胞 脉不 利 , 为痛 经 。初 诊 时 , 期将 近 , 用 少腹 发 经 方 逐瘀 汤 化裁 , 取其 温 经 活血 散寒 之 功 , 寒邪 祛 除 , 使 血 脉 畅行 , 痛经 自然 而愈 。二 诊 时 , 水 已转 , 则 经 腹 痛减轻 , 因青 春 期 少 女经 后 还 须 固本 . 以八 珍 汤 故

夏永良运用升降散治疗内外妇儿疾病验案举隅

夏永良运用升降散治疗内外妇儿疾病验案举隅

夏永良运用升降散治疗内外妇儿疾病验案举隅汪天宇;夏永良【摘要】夏永良认为治病当以辨证为先。

瘾疹、尿浊、小儿上感、不寐、耳鸣、妇女痛经等内外妇儿疾病,皆由气机不畅、升降失常而生。

谨遵异病同治之法,予调畅气机之方。

升降散,以调畅气机为首要功能。

气机畅,五脏和,则五行脏腑经络之气充沛,正能胜邪,其病乃愈。

根据临床实际病情变化,兼以凉血、疏风、退热等法。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其临证用药灵活变通,临床疗效显著。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29)005【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升降散;夏永良;异病同治【作者】汪天宇;夏永良【作者单位】[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杭州310005;[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3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2Abstract:XIA Yong-liang’s think that the dialectics is the first thing to cure disease. Mos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eases such as nettle rash, cloudy urineare,children's common cold, insomnia, tinnitus, women dysmenorrheadue is caused by dysfunction of qi and disturbance inascending and descending.In compliance with different diseases the method is to adjust activities of qi.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Shengjiang powder is to regulate the activities of qi.Qi running unobstructed, internal organs reconcile, the abundant qi of five elements is the way to win evil,the disease can be cur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linical condition changes, and to increase the cooling blood, expelling wind, cooling and other methods. The patients’ weak body at the meanwhile remove evil.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is remarkable.Key words:Shengjiang Powder;XIA Yong-liang;Homotherapy for Heteropathy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卷四医方辨引》[1]。

王孟庸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验案举隅

王孟庸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验案举隅

王孟庸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验案举隅王孟庸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验案,是他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经验总结。

这个验案的主要病症是月经不调,具体的临床表现是经血不畅,甚至经闭,伴有腹痛、腰痛等症状。

根据病情的特点,王孟庸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调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当归连翘赤小豆汤是王孟庸运用的一个基础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当归、连翘、赤小豆等,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功效。

在这个基础方剂的基础上,王孟庸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了加味调理,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这个验案中,王孟庸根据病情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辨证论治。

他观察到病人的舌质青暗,苔薄白,脉细弱,较为疲软无力,这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根据这一辨证,王孟庸进一步观察到病症的发生与肝肾两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决定加入肝肾调理的药物。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王孟庸加入了三棱、川牛膝等药物,以加强活血化瘀的效果,同时调理肝肾功能,让气血更加畅通。

通过这样的加味,不仅可以治疗月经不调的病症,还可以调理整体的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的症状明显改善。

经血量逐渐增加,颜色也由暗红色转变为鲜红色,经期延长,腹痛、腰痛等症状也有所减轻。

病人的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精力充沛,胃口增加。

通过这个验案,王孟庸充分发挥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即“治未病”,通过加入肝肾调理的药物,不仅治疗了月经不调的病症,还调理了整体的气血运行。

这种综合治疗的方式,不仅能够缓解现有的症状,还可以预防将来的疾病。

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验案的成功,不仅验证了王孟庸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医药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通过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可以为更多的病患提供个性化、有效的治疗方案。

柴瑞霭治疗妇科外阴疾病经验举隅

柴瑞霭治疗妇科外阴疾病经验举隅
1 外 阴溃疡
疮 疡 为主要 治则 , 更方 以八仙 饮合 薏苡 附子 败酱散
加减 。药用 : 土茯苓、 银花 ( 后人 ) 生薏苡仁、 、 败酱 草、 鱼腥草各3 , 0g茯苓 、 乌贼骨各1 , 5g木通9g广 , 陈皮 、 芎 、 川 生大 黄 ( 人 ) , 草1 。 , 后 各6g甘 0g7剂 每
奋阳气 , 温化 湿邪 , 湿清热 除, 阴不受 湿毒熏 俾 外 蒸 ; 以乌果散 除带生 肌敛 疮 。第 二步用 八仙饮 合 再
薏苡附子败酱散 , 因脾气 虚弱渐复 , 是 湿毒下注显 露, 故用两方相合 , 清热解毒 , 化湿除带 , 收敛疮疡。 第 三步 用五 淋散 合 六 一散 , 因脾 虚 已复 , 焦 湿 是 下 毒已去 , 但膀胱热盛 , 影响到外阴疡愈合 , 故用五淋
温服。药后患者小便色赤灼热 明显好转 , 以原方 再 加减旬余而愈 , 疮疡随之愈合。 按: 患者 宿 患 外 阴 白色 病 变 , 究其 病 因系 脾 虚
生湿 , 肝郁 化热 , 热 内生 , 之 摄 生不 洁 , 受 湿 湿 加 感 热 之 邪 , 致湿 热 下 注 , 导 白带 量 多 , 渍 阴 户 , 为 浸 发 外 阴 白色病 变 。尔后 又 患外 阴溃 疡 , 证亦 由脾 气 辨 虚弱 , 虚生湿 , 毒下 注 , 脾 湿 白带量 多 , 浸渍 外 阴 , 发 为此疾 。故第 一步先 用 四君 子汤 加 味 , 健脾 化湿 除 带 。带下 愈后 , 渍消 除 ; 脾 主肌 肉 , 浸 且 健脾 即可生
晚温服 。
9月 5日二诊 : 阴小 溃 疡 愈 合 , 侧 大 阴 唇 外 左
溃疡稍缩小 , 纳食增 多 , 白带减少 , 由脓液状变 为
米泔 附子败酱散 , 中薏苡仁、 方 败酱 草加 上红 藤 , 清热解 毒 利湿 , 少量 佐 以附子 , 振

妇科湿热的偏方治疗方法

妇科湿热的偏方治疗方法

妇科湿热的偏方治疗方法
妇科湿热是指女性生殖系统内出现湿热病理表现的一种疾病。

下面提供一些传统偏方治疗妇科湿热的方法,但请注意,这些方法仅供参考,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请及时就医并遵医嘱。

1. 花旗参治疗:可用花旗参煎汤或将花旗参泡水喝,有清热解毒、清洁血液的作用。

2. 玉米须茶:将玉米须晒干,煮成茶水,具有利尿、清热的作用。

3. 决明子茶:可将决明子煮水喝,具有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

4. 窜狼牙茯苓养生茶:将窜狼牙、牛黄等药材煮水喝,有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作用。

5. 白茅根茶:将白茅根煮水喝,有清热解毒、清洁血液的功效。

以上偏方仅是传统经验,临床效果因人而异。

在治疗湿热时,建议您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酒精,保持饮食清淡,多喝水,同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或者出现其他严重症状,请及时就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热利湿汤治疗妇科病举隅
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卫生院(250107)张京岐
笔者自拟清热利湿汤(金银花20g黄柏6g白鲜皮15g地肤子12g苦参12g土茯苓30g泽泻12g山药15g薏苡仁30g 苍术10g白术10g甘草3g)用于阴痒、崩漏、不孕、皮肤痒疹等症状,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阴痒
25岁,已婚,1993年5月26日初诊。

患者外阴瘙痒3月余,加重20d,月经正常,带下量多,质粘,色黄而秽臭,小腹坠胀,伴脘闷纳呆,心烦。

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证属虫匿阴痒,宜清热利湿,杀虫止痒,投清热利湿汤加百部15g,川楝子12g。

头煎、二煎药液合一,早晚分服;三煎药液熏洗外阴。

12剂后诸证悉除。

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例阴痒之证,是由湿热蕴结胞宫,日久生虫所致,投清热利湿汤加百部、川楝子,增强清热杀虫之功,又加用外洗之法,故获良效。

2 崩漏
27岁已婚,1993年4月21日初诊。

患者经血淋漓不断15天,量少色暗无瘀血块,伴腰痛。

平素带下量多质粘色微黄,有恶臭味,小腹坠胀,舌质淡暗,苔滑微黄,脉滑无力。

证属脾肾两虚型崩漏,宜清热利湿兼补脾肾,辅以止血。

投清热利湿汤,加杜仲炭10g续断20g地楡炭20g。

水煎服,日1剂。

服上方3剂,诸证大减。

继处上方3剂,药未尽剂,经血已止,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例崩漏,是由脾失健运,湿阻胞宫,瘀久化热损伤宫体所致。

崩漏是标,湿热是本,投清热利湿汤,辅以炭类止血药,视为标本兼治之法。

故药未数剂,漏血即止。

3 不孕
27岁已婚,1992年12月1日初诊。

患者于自然流产后2年未孕。

证见:月经后延,经血质稀色淡,平素带下量多,色白质粘,伴脘闷纳呆,小腹坠胀,腰膝酸软。

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滑。

证属脾肾两虚之痰湿不孕,宜补脾肾祛痰湿,投清热利湿汤去金银花、黄柏,加淫羊藿15g续断20g,方中薏苡仁增至50g。

水煎服,日1剂。

二诊,12月21 日:服上方至今诸证悉减,因经血至而停药,瞩其停经后5d复诊。

三诊,1993年1月1日:本次经行5d,量、色、质较前大有好转,按前方去薏苡仁,加紫石英15g,水煎服。

连服6剂停药。

四诊,2月1日:经血至今未见,B 超检查示怀孕。

按:本案之不孕,是由痰湿阻于胞宫所致,因湿重于热,故去金银花、黄柏,加淫羊藿、续断补肾助孕,重用薏苡仁,加强健脾利湿之功,经后,去过于滑利的薏苡仁,加紫石英排卵助孕。

4 皮肤痒疹
33岁1992年5月19日初诊。

患者面部瘙痒月余。

证见:患者面部以鼻尖为中心,直径约10cm,周围有栗状疹,色红,中间如无皮状,甚痒,有灼热感,形如癣疾,月经正常,带下量多,呈豆渣状,轻度阴痒,伴心烦易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证属肝胆郁火,夹湿下注。

湿热生虫,虫匿阴痒为本,面部疾患是患者抓痒时感染所致,治宜清热利湿兼祛风活血。

投清热利湿汤加当归12g川芎10 g白蒺藜15 g水煎服,日1剂。

服药共15剂,症愈。

按:本例面部皮肤疾患为标,虫匿阴痒为本,应标本兼治,故投清热利湿汤加当归、川芎、白蒺藜祛风活血,而获一石二鸟之功。

与阴痒证相比,为病不同处而机理则一。

以上4案,虽临证有所不同,但纠其病因,皆是湿邪客于胞宫所致,故以清热利湿汤为主,略事加减,均能获效。

载于《山东中医杂志》2000增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