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册5.1~5.2
高一地理必修二5.1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人教版)

经济方式
——水运或铁路运输
3、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
运输方 式的发展
方式:人力、畜力、风帆行船 古代 特点:运量小、速度慢、效益低 方式:铁路、公路、河运、海 现代 运、航空、管道 特点:运量大、速度快、效益高
高速化
大型化 专业化
磁悬浮列车
提速
武汉至广州高速铁路,全长1069千米, 2009年12月26日通车;运营时速:350千米; 运行时间:3小时16分
大宗、远程、 大宗、远程、时间 要求不高的货物, 要求不高的货物, 如粮食、 如粮食、矿产品等 急需,量小, 运量小,能耗大, 运量小,能耗大,运 急需,量小, 费高,且设备投资大, 贵重的货物,如 费高,且设备投资大, 贵重的货物 如 技术要求严格。 急救药品等 技术要求严格。 要铺设专门管道, 要铺设专门管道,设 液态或气态货物如 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石油、 石油、天然气等
● 大型化
● 专业化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
2、交通运输的基本要素
陇海线 1、起点和终点 新沂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有哪些? 2、经过地区的地形等特征
3、沿线资源 4、意义 新长线地,爬上海 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中途跨珠江水系,在地 势上有多次大的起伏,而且还要通过喀斯特地 区和强地震区,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工 程难度为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桥隧总长度 占全线总长的31%,其中桥梁476座,总长 79.8千米,隧道258座,总长194.6千米。
交通运输 中线、 中线、点的 区位选择
③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巩固练习
1、如果我国从俄罗斯大量进口原油,最佳的运输方式是 ( 、如果我国从俄罗斯大量进口原油, A A、管道运输 B、公路运输 、 、 C、水路运输 D、铁路运输 、 、 2、最为机动灵活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是( 、最为机动灵活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是( A.铁路运输 . C.水路运输 . B.公路运输 . D.航空运输 . )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高一地理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③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 发展观念引导下 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 的非持续发展行 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
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为密切相关
可持续发展
阅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的发展
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概念,是资源环境承载力、 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
核心概念
(1)农业社会 以人力、畜力为动力,以简单的手工农具为设备,靠天吃饭的原始农牧 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社会。在西方传统的发展理论中用以代表工业社会 之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又称“传统社会” 。
(2)工业社会
开始于18世纪 60 年代,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 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部分海域环境 污染和生态破 坏严重
每年的伏季休渔、禁止滥 捕、沿海环境污染治理等
源宝库
2.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2)可持续发展模式
目的
具体内容
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构建 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形成能耗低、 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污染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 的治理 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图示
阅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公平 性
本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不同国 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侧重“权利”,强调享有权利的平等)
基本 原则
持续 性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 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侧重“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
2024年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进度表

2024年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进度表第一学期第一单元:自然地理基础知识1.1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1.2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机制1.3 自然地理中的基本观测方法和技术第二单元:地球与地图2.1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2.2 地球的运动和变化2.3 地球的地理坐标与地球上的地图第三单元:气候与气象3.1 气象要素的观测和记录3.2 气象要素的分布和变化规律3.3 气候的形成和演变机制第四单元:大气活动与天气4.1 大气的组成和物理特性4.2 大气的运动和力的作用4.3 大气中的云、雨和风等现象第五单元:水资源与水循环5.1 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5.2 水的循环和地球水文循环5.3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第六单元:土壤与农业6.1 土壤的成因、类型和特征6.2 土壤的肥力和改良措施6.3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第二学期第七单元:资源与能源7.1 能源的分类和来源7.2 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影响7.3 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第八单元:环境与环境保护8.1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8.2 当前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影响8.3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途径第九单元:人口与城市9.1 人口数量与分布的不平衡9.2 城市化的进程和影响9.3 城市规划与管理第十单元:旅游与交通10.1 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点10.2 旅游的经济与社会效益10.3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影响第十一单元:经济与发展11.1 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11.2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协调11.3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和措施第十二单元:区域地理与学科综合12.1 区域地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2.2 区域地理的应用和意义12.3 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合作以上是2024年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进度表,按照每个单元的内容划分学期和学时。
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延伸。
同时,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和实地调查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地理高一下上知识点

地理高一下上知识点地理高一下学期知识点地理是一门以探究地球表层的自然与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地理知识能够开拓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下面将介绍地理高一下学期的重要知识点。
1. 世界自然地理1.1 陆地与海洋地球上的陆地占总面积的29%,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洋,其中太平洋面积最大。
1.2 气候和气象气候是指某区域长期年均天气状况的总和。
气候受纬度、海洋、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气象是研究大气层和天气现象的学科。
2. 中国地理2.1 中国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复杂,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等地貌类型。
中国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最长河流是长江。
2.2 中国经济区划中国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经济区。
东部地区发达,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较快;中部地区工农业结合,发展平衡;西部地区以农业为主,经济相对欠发达。
3. 人口与城市3.1 人口统计指标人口统计指标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性别比、人口年龄结构等。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也面临着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的问题。
3.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过程,以及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断扩大。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4. 农业与工业4.1 农业区划中国农业区划根据气候、土地利用和农作物类型等因素进行划分。
南方以种植业为主,北方以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为主。
4.2 工业区划中国工业区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
东部地区发达,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中部地区工业基础较强,发展较快;西部地区工业相对薄弱。
5. 交通运输与通信5.1 交通运输网络中国交通运输网络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输。
中国铁路网已经发展到世界上很多国家。
5.2 信息通信科技信息通信科技的发展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通信技术不断创新,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很高。
6. 地理环境保护6.1 环境问题地球环境面临许多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污染和土地退化等。
高一地理生物必背知识点

高一地理生物必背知识点地理生物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物在地球上分布、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作为高一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生物的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和应对考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高一地理生物必背的知识点。
1. 生物的分类和分布1.1 生物的分类:生物按照进化的关系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不同等级。
1.2 生物的分布:不同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可分为广布型、区域型和特有型分布。
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2.1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2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环境组成的生态单位,根据不同的环境特征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1 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具体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3.2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食物链进行流动,物质通过有机和无机循环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4.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4.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通过进化适应环境的改变,形成各种适应特征和生存策略。
4.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如气候、水文、土壤等对生物的分布、数量和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5. 生态危机与环境保护5.1 生态危机: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恶化和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平衡破坏和生物灭绝等问题。
5.2 环境保护:通过采取措施保护生态平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等。
以上是高一地理生物必背的知识点,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对地理生物的整体把握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查阅教科书、参加课堂讨论和做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理解。
希望你能够认真学习并取得好成绩!。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发展中国家
生态破坏为主
环境保护;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
中国家
以过度消耗资源带 发达国家
来的环境影响为主
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自然资源, 人均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 发展中国家。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及成因归纳
地域分布 城市 乡村
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噪声污染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
境质量下降的现象。 类型及成因:
环境污染表现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
污染原因 工业废气和交通尾气等任意排放到大气 工业废水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废弃物任意排放到江河湖海 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任意排放到土壤中 城市建设和生活垃圾堆积在城市或郊区 交通、工厂、建筑等 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对人类的反馈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不良结果。通俗的 讲,环境问题就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友好的态度和行为的报复环境的关系
思考:箭头①②、③④、⑤⑦、⑥⑧分别表示的含义。
⑤⑥
①
③
②
④
⑦⑧
①②: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 ③④: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三废”等形式排入环境。 ⑤⑦: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⑥⑧: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馈。
3.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危害:(教材p98案例
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的九州、四国等地区的几十万只 鸡突然死亡。经调查,发现是饲料中毒,但因当时 没有弄清毒物的来源,也就没有对此进行追究。然 而,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当年6-10月,有4家门 人因患原因不明的皮肤病到九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 患者初期症状为痤疮样皮疹,指甲发黑,皮肤色素 沉着,眼结膜充血等。此后3个月内,又确诊了112 个家庭325名患者,之后在全国各地仍不断出现。 至1977年,因此病死亡人数达数余人,1978年,确 诊患者累计达1684人。
2022学年高一地理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7.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具体措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活动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典型植被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被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植被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理解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植被分布规律,进行植被调查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2.重点: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提高植被保护意识。
难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植被保护行动,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植被分布的知识体系。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植被保护意识,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多媒体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措施:运用GIS技术展示植被分布规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4.创设情境教学,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植被保护场景中,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经过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对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有初步的了解。但在深入探讨植被与自然环境关系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此时,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复杂关系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此外,学生在环保意识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尚需加强。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Βιβλιοθήκη 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其重要性,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在不同领域的实践,如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
-学习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3.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续课堂讨论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原则和目标,使学生全面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介绍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 GIS的基本操作:讲解GIS的基本功能,如地图制作、空间数据分析等,并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了解GIS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讨论主题:各小组针对以下主题展开讨论:“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GIS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案例及启示。”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思考题: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
-分析家乡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案例分析:
-收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原因,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业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式 1.农业投入
自然条件 劳动力 生产资料 科技 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 劳动者的劳动 动植物(或种子)、农具、化肥、 农药 培养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 耕作方式等
2.农业产出(农产品) 食物(粮食、肉、蛋、奶、水果、蔬菜) 工业原料(棉、麻、毛、丝、甘蔗、甜菜、 花生、油菜籽等)
3.水稻 水稻在全国普遍种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 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 ①一年一熟(东北,春种秋收) ②一年两熟(长江中下游,即双季稻。早 稻春种夏收,晚稻夏种秋收) ③一年三熟(海南等地)
4.棉花 棉花主要分布在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汉平 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中 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南疆) 春种秋收。
四.我国几种重要作物 1.冬小麦 我国的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 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一般在9 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次年5 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 我国以冬 小麦为主。
2.春小麦 我国的春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 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春种秋收。 三月下旬四月上旬播种,7月中下旬收 获 。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 大,生长期短,适于春天播种,但不 如冬小麦粉好吃。
5.1农业生产活动
一.农业的特点 二.农业的分类 三.农业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式 四.我国几种重要作物
一.农业的特点 1.地域性(农业地域性和生物地域性) 2.季节性 3.周期性
二.农业的分类 1.按生产的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 业 2.按投入的多少: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3.按产品的用途:商品农业、自给农业
5.花生 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山东丘陵和 辽东丘陵最多,多为春种秋收,浙 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 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6.大豆 大豆生产区在东北平原,春种秋收, 是重要的油料作物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自然因素 二.社会经济因素 三.自然因素的改造
一.自然因素 主要有: 地形(平原适宜种植业,山地适宜畜牧业或林业) 气候(光照、热量、降水的差异) 水源(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漫灌农业) 土壤(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
二.社会经济因素 主要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 型和规模) 交通(方便的交通有利于农业发展) 政策(国家政策会影响农业生产) 地价(影响农业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类型)
三.自然因素的改造 1.改变地形:修筑梯田 2.改变水源:跨流域调水、节水农业 3.改变热量:温室大棚 4.改变品种:培育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