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悲情:中国文明的过去与未来

合集下载

文化事关国运兴衰事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文化事关国运兴衰事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文化事关国运兴衰事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传承着智慧的宝藏。

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与否,事关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对于国家的兴衰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探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事例,深入剖析文化对于国家运行的关键性作用。

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如建筑、艺术品等,也包括非物质文化,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

它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识,是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反映。

一个国家成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不仅能凝聚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促进文明交流和相互理解,推动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相反,一个国家若没有正确的文化引导,文化的衰败和失去独特性,将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动荡和国运的衰落。

文化事关国运兴衰的事例多种多样。

例如,古希腊的文化繁荣与民主政治的兴起紧密相连,希腊文化的灿烂成就推动了希腊城邦的兴盛。

而古罗马文化的崩溃,则标志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解体。

此外,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如儒家思想、诗词和戏曲等,对于中国历史的演进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样,印度的佛教文化也让这个国家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而一些国家没有正确对待和保护自己的文化,文化殖民或文化同化的现象不断出现,导致国家文化的衰败和国家的软实力的削弱。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对于国家运行的重要性。

不仅需要加强对国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需要注重发展与时俱进的新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去。

只有正确引导和发展文化,才能使国家的文化更具魅力和影响力,推动国家的兴盛与繁荣。

对于国家领导者和每一个公民来说,都需要深入思考并行动起来,共同努力将文化繁荣发扬光大,为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的幸福作出贡献。

总之,文化事关国运兴衰,凝聚力与文明形象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正确看待和引导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兴盛和繁荣。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加强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为我们共同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

让文化走出来的申论作文

让文化走出来的申论作文

让文化走出来的申论作文以下是关于让文化走出来的申论作文:《扬帆出海传佳话,中国故事显魅力》“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立于2024年中国文化云程发轫的新起点回望,我依旧会赞叹于过去一年华夏文化踵事增华、风禾尽起之盛况。

君可见,以唐诗独领风骚的古典文学初入电影行业,凭一部《长安三万里》走进了青春视野;君可见,“共和国长子”哈尔滨因其纯粹的民俗与别致的冰雪文化,在数九寒天迎来了经济的樱笋年光。

能观阳春白雪,能做下里巴人,文化自信的口号终于在国民文化认同的热潮里大获丰收,揭开了中国文化方兴未艾的序章。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

随着我国各方硬实力的增长,九州大地深厚独特的文化也渐渐走向世界瞩目的中心。

若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仅靠国民内部的文化认同还不够,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做到“让文化走出去”并成为全球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是我们面临的是重要问题。

在之前的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一个故事胜过一个道理”,讲好中国故事即是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但如今面临的严峻事实是:我国文化对外交流的产业竞争力不强,话语权不高,“有故事但讲不好”;长年累月的偏见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壁垒,是我国文化在外依然认可度不高,“有故事但讲不出”;趁着文化沟通流入的西方价值观念动摇了中国文化立场,文化自信亟待加强,“有故事但没人讲”。

只有先解决这些问题,文化走出国门的步伐才能再上一层台阶。

讲好中国故事,应当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趁着我国硬实力蒸蒸日上的春风,我们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扬起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帆,从而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和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招牌。

知否?白酒企业五粮液弘扬中国酒的浓香价值,向四海长吟一首豪壮的词;知否?蜜雪冰城茶饮品牌宣传中国抹茶故乡的美名,朝世界演奏古老文明的不辍弦歌……中国正在提升文化产业的道路上踔厉奋发,积极调动市场力量,加快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并将在未来讲好中国故事!讲出中国故事,应当探索国家传播新路径。

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尊心和信心

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尊心和信心

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尊心和信心对于个人而言,自信不可无。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必须树立充分的民族自信心,这样才能生存与发展。

就算是小国寡民也能屹立在世界上!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对自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信心。

这种信心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

东西方文化是在各自独立的地域环境中生长发育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人类历史表明,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的生产生活过程当中创造了相应的文化。

因地域、气候环境、生产方式等不同,各民族的文化无不打上民族的烙印!这表明了人类文化起源时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的丰富性!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各民族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贸易往来,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汇日益频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提高,资源掠夺以及殖民主义随之出现,进而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以谋取世界霸权愈演愈烈!就华夏文明而言,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古老的中华文化构成了巨大威胁和压迫。

激荡的百年史,浸透了中华民族的血泪悲情。

抗日战争,优秀的中国人抱着决死救国的信念,全民族的奋起抗战换来了民族的独立!日本人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国际上也说我们撑不到六个月,但我们听到了最后的胜利!我们靠的是什么?就是民族自信心!与侵略者的战争离不开自信!同样,管理现代企业、发展民族经济,实现民族复兴也离不开自信。

苏东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周恩来总理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品质。

而我国今天却普遍缺少这种品质。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中国人尽管在经济上奋力追赶西方,但在社会上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年轻人崇拜的偶像明星纷纷移民国外。

民间老百姓以打工、留学等各种渠道、各种方式长期定居在外。

贪官们纷纷转移财产到国外,将子女移民,或者自己见机出国即滞留不归。

代表外国大资本家利益的买办集团逐渐形成,这些华人以各种卑鄙手段摧毁中国的金融、科技和文化等体系。

“三个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

“三个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

“三个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作者:陈宇翔薛光远《光明日报》(2015年11月08日07版)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方面,世界变革潮流更趋强劲,中国同外部世界利益融合进一步加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向前,民族复兴前景已然可期。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

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如何在历史的关键点上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再现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需要对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有清醒理性的认识、清晰准确的定位、审慎乐观的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针对当前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了“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三个前所未有”科学论断,在空间与时间、世界与历史的坐标上标示出当代中国在世界发展大势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方位,科学回答了我们处于什么环境、站在什么方位、面临什么挑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

在全球坐标上,正在崛起的中国不但已经成为世界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经历着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将中国拖入近代世界的秩序之中,曾经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列强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只能孤立无助地任其宰割。

灾难深重的中国长期处于世界边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基础,为中国和其他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新型国家关系开辟了广阔道路,走上了崛起之路。

从此,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揭开了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崭新篇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兴衰史演讲

中国兴衰史演讲

中国兴衰史演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人戴望舒用残破的手掌摸索着看到了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岭南的荔枝花寂寞憔悴,而我,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

在河西走廊,在华北平原,我看到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到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在珠江三角洲,我看到祖国的崇高与巍峨,我看到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在“致远舰的残骸上,我听见最深处的挣扎。

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小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

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

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到火烧圆明园。

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

现在,中国,因为她的地大物博,因为她的人才济济,让历史作出了选择。

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中,有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人民所创造。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切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中国已骄傲的向世界宣布自己已不是一个可以任人欺凌的弱国!成功举办29届奥运会,令全世界都领略了着一个文明古国的风采,2008年全面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也充分尽到了作为一个强国的责任。

我知道,给我肤色的祖国,给我智慧与胆略的祖国。

尽管在乡村,还有辍学孩子渴望的目光;尽管在城镇,还有下岗女工无奈地诉说,但我知道,更有改革的浪潮迭起,冲破旧的观念,旧体制的束缚,迎来新世纪磅礴的日出!冯友兰在撰写西南联大的纪念碑文中写道: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

论周大新作品改编影像的悲情书写与文化探寻

论周大新作品改编影像的悲情书写与文化探寻

692021由中国作家周大新的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主要有电影《香魂女》(1993)、《银饰》(2005),电视剧《走出盆地》(1998)、《经纬天地》(2010)等,这些影视剧通过一桩桩悲喜混杂的故事,透过历史时代下小人物的悲酸生活与情感无奈,奠定了“悲情叙事”的主要基调,它将人的生存嵌入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书写了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如何影响人的命运、芸芸众生在沉重的文化负累下的忍耐与反抗,在人物角色与时代语境的关系衍变中演绎出复杂多变的样态,在理性透视与人文关怀中始终关注着人的情感生活与心灵世界,持之以恒地探索民族精神的底蕴。

一、现实叙事与悲情书写对现实的书写一直都是中国影视剧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纷繁多变的历史语境为影视的现实书写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

以图像的形式将对现实问题的探寻与思考呈现在屏幕之上,并通过与观众的共鸣实现社会意义的传达,这是当代影视剧需要承担的时代使命。

周大新小说改编影视剧表述的对象主要是在中国现代化的车轮下那些饱经风霜的社会边缘群体,他们作为弱势群体,难以为自己代言,只能在知识分子的言说中表达他们被遮蔽的需求与欲望。

周大新是农民的儿子,具有底层人民的切身生活体验,所以他始终凝视着底层人物的生存环境与文化环境,尤其喜欢渲染现代性历程中的苦难与惶惑,表现对边缘人群尤其是女性群体的关怀。

影视作品在现实叙事与悲情书写这两个方面完整传承了原著作者的意志,并在视觉文化的创造性发挥中通过对个人或家族生活状态的考察,挖掘发生在时代变迁之中的物质与精神的嬗变。

《香魂女》《银饰》《经纬天地》《走出盆地》的意境都是写实的,或表现波澜壮阔的改革画面,或表现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生活画面,镜头展示的都是真实的生活情境,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

《经纬天地》通过家族几代人的创业史,讲述了尚吉利丝织业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的兴衰,借此折射出20世纪中国民族工业艰难的发展境遇,并将各个阶层的人置入危机四伏的战争环境,透过人物的命运与情感挖掘隐含其中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将宏观视野中的民族历史与个人视野中的创业史、情感史完美结合。

2023浙江高考语文作文(精彩5篇)

2023浙江高考语文作文(精彩5篇)

2023浙江高考语文作文(精彩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023浙江高考语文作文(精彩5篇)写作能让灵魂变得有趣。

《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观后感

保持谦卑,向欧洲人民学习我和大家看完《复兴之路》之后的感受是一样的——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崛起而自豪。

但又不一样,有一种隐隐的不安。

这种不安不是因为国家经济竞争力,也不是政治影响力。

我想到了美国的一位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说的一句话:中国有超级的文化内涵,一流的经济实力,二流的国际影响,三流的国民素质。

这话听了有些刺耳,却又不无道理!为何中国没有与其经济发展、政治影响尤其是文化内涵相匹配的国民素质呢?其根源在哪里?我不是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没有深入的研究。

但出于一个中国人对国家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思考的自觉,我觉得有必要回答这个问题。

客观地认识自己我们的民族史基本上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我们鼎盛时期,汉唐盛世,当时我们是可以说是俯视世界。

后来我们衰败了,到清末衰败到了极点。

100年前,我们开始追赶。

但不论是“师夷强技以制夷”还是洋务运动都没有为新中国探索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那个时候西方是侵略我们,欺负我们,那时候我们对西方有的是愤懑,甚至有一种悲情。

慢慢地,这头沉睡的雄狮慢慢开始觉醒了,我们努力地追赶西方。

我们跟西方的关系关系是很复杂的,我们又要追赶它,同时我们对它又很不满。

西方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西方也欺负了我们很多东西。

所以西方对中国到底是强盗还是老师,我们对西方到底是纯粹的受害者,还是我们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当中有许多值得反思的东西,这是困扰中国150年几代仁人志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但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我们的心态也正在经历一个巨变。

如果说100年前是衰败期,近60年是追赶期,现在我们到了崛起期。

崛起期我们的心态又更改复杂了,因为这里面既有过去我们残留下的俯视天下的傲慢与荣耀,也有残留的悲情,更有我们追赶期时的浮躁。

到了现在我们似强未强,似熟未熟的时候,我们这种心态更加复杂了。

当我们一方面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非常自豪的时候,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我们过去几十年跨过了西方几百年的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悲情:中国文明的过去与未来2015-11-29 20:22:25归档在我的博文 | 浏览86952 次 | 评论25 条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确实获得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据说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这确实是六十多年来最好的记录,不过实事求是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好记录。

根据西方学者运用新方法回算,中国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引领世界经济,其总量直至乾隆时代,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百分之三十还要多的,中国的经济总量比整个欧洲的总量还要大。

所以,中国现在的成就,值得欣慰,并不值得夸耀。

不是刻意比附,为了大家更好理解,现在的中国经济,大约与1894年的时候比较接近。

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下一步并没有找到方向。

这个时候,中国距离世界还很远,中国与世界还存在很大距离,中国能够夸耀的是毕竟恢复了,发展了,毕竟可以与东西洋各强国一起玩了。

这是这几十年增长的真实意义。

经济增长引发中国知识界的虚骄,现在许多讨论中国文明的,或者刻意强调中国发展带给世界的机会,或者将全球经济说得一塌糊涂,风景这边独好,全世界好像都进入危机,惟独中国一枝独秀。

在这种比较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近代以来一直比较边缘化的一个看法逐渐成为主流,以为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状态。

其实,这个看法是不对的,因为中国在过去几百年所走过的路被我们的意识形态给遮蔽住了,我们今天许多人并不知道一个真实的近代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更不知道中国文明在近代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近代中国所面对问题不像后来讲的那么复杂,什么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等,都是后来加上去的。

近代中国的问题就是西方世界要东来,中国要走向世界。

西方世界东来是因为西方发生了工业式革命,工业革命改变了西方的面貌,也给中国带来一种非常强烈的刺激,一种很不一样的社会状态。

五四前后,梁漱溟敏锐意识到,中国文明原本是一个独立发展系统,假如不是西方的变化,不是工业革命,不是大航路开辟,中国与西方不会接头,中国文明完全有可能像其他古老文明那样长此终古,可以静止的、温馨的发展下去,可以发展的更精致。

梁漱溟这个判断是对的,近代中国全部问题确实都是西方势力东来引发的。

西方势力东来的背景是工业革命。

产工业革命使西方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一定会向外寻找市场。

寻找市场,对中国这么一个没有发展,一个纯粹的农业文明来说,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恰恰在这个时候,地理大发现,蒸汽技术的发明,新航路的开辟,几个很重要的因素聚集到了一起,很自然地将中国卷入世界一体化过程,成为世界一体化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中西两种伟大文明,就在这个时候走到一起了。

中西文明接触并不必然导致冲突,两种文明在接触最初阶段并不是敌对关系。

假如我们有机会重新研究明代中晚期中西文明交往的过程,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两个伟大文明在接触后并没有多少尴尬或不适应,没有任何障碍,也就是像几百年前中国人面对佛教文化;也像更早时候,黄河流域中国人面对蛮夷文化、岭南文化等一样,没有障碍。

儒家教导“一事不知以为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知,或不会,对中国文明来说,都不是问题。

不知、不会,没有事,不要紧,学习就是了,引进就是了,补充进来就行了。

这就是中西文明接触之初的真实情形。

从文献上看,中西文明最早接触的是利玛窦和徐光启、李之藻那些人。

其实,按照一般规律,历史发生的比文献记录肯定要早些。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东南沿海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当时中国人用仿造手段模仿英国纺织产业,我们就知道中西之间的交往应该提前到徐光启、利玛窦之前很早。

我们过去不太容易理解明代中晚期思想异端,因为单纯从中国思想发展脉络看,无论阳明心学后学如何异端,都很难发生黄宗羲的非君思想,李贽的个性主义、女性解放、男女平权,更不太可能从中国传统思想中发生顾炎武的地方自治思想。

这些思想与传统相比,无疑具有异端性格,我们过去没有办法为他们找到思想源头。

其实,今天想想,仔细排比明代中晚期相关史料,我们应该承认,这些思想,大约都与西学东渐有关。

与进入中土,或没有进入中土,但与中国人在公海,在域外交往有关。

这些思想不会无端发生,不是无源之本,他们一定有其思想的源头。

在明代中晚期中西交流中,最主要的肯定是贸易。

贸易的交往是西方势力东来的主要目标,是最重要环节。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社会,长时期发展已形成非常精致的农业文明。

但,农业文明就是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无需外求,因此明代中晚期中国农业社会面对西方过量进入的工业品,尤其是纺织品,根本无法吸纳那么多,对于最广大的农民、手工业者来说,简直就是不需要。

于是,中外之间合法贸易渠道非常少,而非法贸易管道就这样形成起来,而且越来越兴盛。

这个非法的、兴盛的贸易管道,我们多少年来一直解读为倭寇,这些倭寇实际上做的就是中西之间的贸易走私,甚至是武装走私。

明代中晚期中西文明接触的历史表明中国面对西方并不自卑,也没有惊慌,中国文明只是在已有农业文明基础上做加法——增加一个工业的或商业的文明而已。

中国人不会走向另外一种例外,一定会面对西方慢慢改造自己,就像过去几百年面对印度佛教改变自己一样。

然而,中西之间的这种文明交流并没有持续下去。

明清易代,打断了中西文明交流。

入主中原,建立清朝的满洲人来自周边,这个族群与中原文明接触的时间还很短,在文明程度上,还处在一个尚待汉化,或者说有待接纳华夏文明,有待“以夏化夷”。

如果从中国文明过去几千年、几万年不断扩大文明边疆的历史看,周边族群不断加盟、内卷,或内化,其实就是认同中国主流文明,放弃非主流文明的过程。

假如不是明清易代突然发生,地处周边的满洲人也一定会和其他周边族群一样,在与中原文明长期交往中内卷、内化,进而加盟。

相对于中原文明,满洲人的文明形态自然落后,而且由于满洲人的人口总数没有办法与中原帝国已有人口总数比,因而满洲人虽然建立了对中原帝国的政治统治,但其内心的恐慌、不自信、不踏实,自然难免。

满洲人入主中原之后最迫切的问题是完成自己的汉化,是巩固自己一个不太强大的族群对一个庞大帝国的政治统治。

现实的政治压力使满洲政治统治者无法兼及中西之间的文明交流,明代中晚期开始的中西文明交流在清代前中期确实中断了上百年时间,积累了相当多的问题。

在纯粹的精神文明领域,中国莫名其妙地走进了一个所谓的乾嘉时代;在中西贸易交往上,不仅非法贸易日益严重,而且合法贸易也问题多多。

对于中国来说,形成巨大的贸易顺差;对英国人来说,继续下去几乎毫无可能,巨大的贸易逆差无法支持贸易顺当进行。

当时所谓中西贸易其实就是中英之间的贸易。

英国人替世界做着整个中国的生意,中国人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初级产品已经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有产阶级的最爱,欧洲上层社会的下午茶,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中国物品在欧洲受欢迎的程度。

西方在英国商人开发、培育下,已能大幅度吸纳中国物品。

但中国市场不发育,中国人对西方工业品的冷漠,尤其是中国人缺乏消费能力和消费冲动,使得英国商人毫无办法。

为了解决中英之间贸易失衡,必须将中国市场向西方开放,必须允许英国资本进入中国开发市场、培育市场,提升中国人消费能力,刺激中国人消费冲动。

刚刚过去三十年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是这样干的,近代中国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也是这样做的。

但在乾隆年代,中国政府就是不允许英国商人进入中国,不允许英国资本去开发、培育市场。

1793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他们的使命就是要与中国商量建立西方意义上的外交关系,相互要求、允许进入对方首都设立公使馆,允许商业资本自由进入,开发市场,培育市场,进而解决中英之间的贸易失衡,让中英贸易健康发展。

两百多年过去了,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成功后,我们不会再怀疑英国政府和资本的诚意了,如果在那个时候和平解决贸易失衡,扩大进口,提升人民消费能力,养成人民新的消费习惯,那么中国应该提前两百年步入现代社会,而且可以避免那么多挫折,中国完全可以在和平轨道上与世界一致。

然而遗憾的是,乾隆皇帝很傲慢地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

他的理由很简单,你们英国人的那些东西,我中华帝国都有,不需要。

两百年来,我们一直不太明白乾隆大帝有什么依据这样说,他为什么会说英国的东西中国都有,不需要?其实,这就涉及传统中国社会结构。

传统中国,即前工业时代的农业中国,就是一个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

士阶层是传统中国的统治阶层,人数始终不多。

商人阶层也不大,因为在传统农业社会背景下,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业资本一直受到遏制。

至于手工业者,这个阶层人数不少,但他们自生自灭,也不在政府考虑范围内。

最后一个阶级是农民。

不过,传统社会中农民地位最低,他们就是自然经济创造者,也是享用者,他们不需要工业品,他们的一切用度都来自农业,他们以最低的生活方式苟且地活着,一代又一代。

时至今日,全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依然是“扩大内需”。

全世界的资本家、政府,一直在做着马克思那个时代资本家普遍做过的梦:一个庞大帝国、数亿人口,假如每个中国人穿一双袜子,那么英国纺织资本家就一定发大财。

这个梦已经做了几百年了,但中国人的消费能力还是没有根本提升,消费习惯没有真正养成,消费冲动更没有激活。

今天的中国人爱存钱,不屑于消费,其实不是中国人不习惯,而是一个等级的中国,将下层永远约束在下层。

等级的消费使乾隆大帝非常坦然地告诉马戛尔尼,你们英国的那些工业品,乃至一切新鲜的好玩意,我大清宫里都有,所以更多的我大清不需要。

这才是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的真正原因,非常简单,与文明冲突,与什么入乡随俗,三跪九叩大礼无关,只与实际的物质利益有关联。

假如我们去看看那个时代建立起来的世界名苑——圆明园,我们应该相信乾隆大帝所言不虚,宫中对西洋一切好玩的玩意早都及时采购了,更多的也就不需要了。

乾隆大帝的概念中,当然没有考虑到农工两个阶级,因为在皇上的意识深处,农工这两个阶级不需要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是有闲有钱阶级的玩意。

所以,马戛尔尼试图通过扩大通商解决贸易失衡的思路,被乾隆大帝四两拨千斤予以化解了。

乾隆大帝轻松拒绝了马戛尔尼建交、扩大通商的建议,不愿就中英贸易失衡进行任何实质性讨论。

乾隆大帝和那时的中国人普遍认为,你们英国人还有什么欧洲人看上了中国的东西,进口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有买有卖,公平合理。

至于失衡,与中国没有关系。

很显然,那时中国人没有国际贸易的观念,不知道贸易失衡并不是单方面受害,而是影响正常的贸易,贸易的顺差不是越大越好,顺差到了一定时候,就是问题。

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自马戛尔尼访华不到半个世纪,英国不法商人找到了鸦片去抵消贸易失衡。

这被马克思称为“罪恶的鸦片贸易”,不过,“罪恶的鸦片贸易”毕竟也是贸易。

鸦片很快将失衡的贸易拉平了。

到了1830年代,鸦片贸易已成为中国社会、中国财政重大问题,甚至关涉中国的生死存亡。

到了这个时候,中国不得不面临一个选择,究竟能不能接纳西方工业品,能不能把中国市场开放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