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揭开的神秘面纱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篇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识记的知识:商品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流通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如何对待金钱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以一个实例来阐述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拜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教材分析】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
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现实生活中,商品、货币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刚刚踏入高中生活的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对商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形成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但是怎样才能使这种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呢?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具备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本框题的特点(知识含量大,知识跨度大,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在设计教案时,我着重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体验、师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侧重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似的课堂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自我思考中形成对商品、货币等经济现象的理性认识。
1.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一、明确目标:考点点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货币的本质1.商品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生3.货币的含义□货币的基本职能4.价值尺度5.流通手段6.其他职能□纸币7.优点和含义8.纸币的发行规律9.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二、立足基础:知识梳理(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是用于的产品。
2.一般等价物含义: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的商品,其本质是_________。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1.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 ________,它是货币 ____的表现。
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五种职能。
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是和。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做,它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上的货币。
4.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5.一般说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的货币。
支付手段是随着________的出现而产生的。
(三)纸币1.纸币是由(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为限度。
2.纸币(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__________成正比,与__________成反比。
三、运筹帷幄:网络构建四、巩固提高:能力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一般等价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B 、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C 、在各地都是一样的D 、作为媒介与货币的职能有共同之处2.原始社会人们有时用2只羊换一把斧子,这种交换表示的是( )A 、偶然的物物交换B 、扩大的物物交换C 、一般等价物的出现D 、两只羊是一把斧子的交换价值3.在商店中一台电脑标价为8000,这8000元 ( )①观念中的货币②是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③是这台电脑的价值④是这台电脑的价格A 、①B 、①②C 、①④D 、②④4.国家之所以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揭开谎言的神秘面纱作文

揭开谎言的神秘面纱作文谎言,就像一个藏在黑暗角落里的小怪兽,总是偷偷摸摸地出现,让人一不小心就掉进它的陷阱里。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谎言呀?我就遇到过,那经历可真是让我刻骨铭心!有一次,我和我的好朋友小明一起约好周末去公园玩。
到了周末那天,我早早地就起床,满心欢喜地准备出发。
可是,我等啊等,等了好久好久,小明都没有来。
我给他打电话,他居然说他忘了,还说他妈妈不让他出门。
我当时那个气呀,心里想:“这算什么好朋友,明明说好的,怎么能撒谎呢?”还有一次,在学校里,我的同桌小红偷偷地告诉我,她看到班长在考试的时候作弊。
我当时惊讶极了,心想班长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呢?后来我才发现,这根本就是小红在说谎,她就是嫉妒班长成绩好。
谎言就像是一阵风,有时候轻轻一吹,就能把我们的信任吹得无影无踪;又像是一把刀,一不小心就会刺伤我们的心。
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人说谎呢?我觉得呀,有的人说谎是因为害怕承担后果。
就像我那个朋友小明,他可能害怕被妈妈批评,所以就撒了谎。
而小红呢,就是因为自己的嫉妒心在作祟。
那谎言被揭穿的时候会怎么样呢?就好像是一个气球被扎破了,“砰”的一声,什么都没有了。
还记得有一次,我发现弟弟偷偷拿了我的零花钱,还不承认。
后来妈妈发现了真相,弟弟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他哭得可伤心了。
其实,谎言是很容易被揭穿的。
就像纸包不住火一样,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总能发现蛛丝马迹。
我们不能让谎言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绊脚石,而是要勇敢地面对真相。
我想说,谎言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很美好,就像一个彩色的泡泡,但它终究是会破的。
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你们觉得呢?难道不是吗?。
高一政治必修一上册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同步练习(带答案)

高一政治必修一上册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同步练习(带答案)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
以下是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同步练习,请大家认真做题。
一、选择题1.下列对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有偿信息认识正确的是()A.是商品,因为它有使用价值B.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C.不是商品,因为它是无形的服务D.不是商品,因为它虽然有价格但不是劳动产品[答案] B[解析]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有偿信息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所以是商品,故B应选。
2.从商品商品发展到商品货币商品,后一个公式说明()①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②买和卖时间和空间上同时进行③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职能④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商品流通这一知识点。
只有在商品商品这种交换过程中,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进行,故②说法不符合题意。
①③④均属于商品流通的特点,故选C项。
3.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一切商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B.只有货币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C.凡是劳动产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D.仅仅金银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答案] A[解析]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一切商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故B、D错误;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只能在交换中表现出来,劳动产品不一定用于交换,故C错误。
4.某机械厂购买钢材支付现金120万元,又根据规定交了8.2万元的增值税。
这里,货币先后执行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B.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C.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D.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答案] B[解析]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1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表格版教案

年级高一学科政治主备人李雪平编号01-02 日期课题揭开货币的神秘的面纱课型新授课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货币的本质及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纸币的优点及含义.理解:由物物交换到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流通及其对生产者的启示。
纸币的流通规律。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能力: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情境设置,讨论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教学重点1、货币的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3、纸币教学难点1、外汇 2、汇率 3、正确对待货币集体备课个人复备教学过程导入: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商品是市场上最常见的现象,凡涉及到商品就离不开货币,人们几乎每天都同商品、货币打交道。
在商店和银行的柜台上,各种面额的货币,随处可见。
各种商品都要用货币去购买。
思考:什么是商品?薄薄的一张纸片,为什么可以用来购买任何一种商品?它为什么这么神通广大?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的面纱1、货币的本质(1)商品的含义问题1:不同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A都凝结了一定量的人类劳动,都是劳动产品B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用于交换问题2: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是商品。
因为母亲织的毛衣尽管消耗了母亲的劳动,是劳动产品,但用于自己子女穿用,没用用于交换,不符合商品的第二个条件(交换),因而不是商品。
例讲:空气、阳光、海水、赠送的礼品等是不是商品?结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自然物品,虽然有一定的用处,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用于交换,不是商品。
赠送的物品,虽然是劳动产品,也有用处,但不是用于交换,也不是商品。
商品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共37张PPT)

(
特
点
公式
其
他
1
) 第一阶段 偶然的物物交换(一种商 商品-商品 由于个人需求不同以及地域等限制,物物交换存在
从
品的价值偶然通过另一种
相当大的困难
商
商品表现出来)
品 交 换 的
第二阶段 扩大的物物交换(一种商 品的价值经常性地通过多 种商品表现出来)
商品-商品
阶 第三阶段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 商品-一般 一般等价物可以与一切商品相交换,可以表现其他
能
货币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易”“一手交钱,一手交
摆脱物物交换的困难,给商 货”等
品交换带来极大便利
贮藏手段 贮藏财富
其
他 支付手段 清偿或支付债务、税款、利
职
息、工资等
能
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
“保存”“退出流通领域”等
“赊销赊购”“还债”“地 租”“存、贷款利息”“税 款”“工资”等 “购买外国货”“国际支 付”“国际结算”等
例 1
抗灾救灾过程中,免费发给群众的救灾物资。()
A.商品,因为这些物资是劳动产品 B.是商品,因为这些物资能满足抗灾需要 C.不是商品,因为这些物资没有用于交换 D.不是商品,因为这些物资是普通物品
二、比较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
价
值
含义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A.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C.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D.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阅读郑板桥的《渔家》:“卖得鲜鱼百二钱, 籴粮炊饭放归船。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 边。”(籴:买)据此回答5-6题。
《揭开神秘的面纱》教案

揭开神秘的面纱要点制订研究计划,并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查阅资料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关月球的相关知识;(2)训练和培养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并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探究过程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和观看音像材料,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和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艰辛,学习不怕曲折的精神,呵护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培养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学习过程(1)引入活动单元页是一个“招聘启事”及卡通的对话图,并设计了“我们去报名”的连环画,旨在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入活动。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看连环画,也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引入教学(或者观看素材提供的游戏招聘启事,动态引入教学)。
(2)提出问题学生对月球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时先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了解,其中可能有美好的传说,有大胆的幻想,有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等,这些是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的重要前提和重要资源。
围绕月球提问题是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步骤,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将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进行交流。
(3)计划与组织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指导和训练学生对作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本课是落实这一目标的第一训练点。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研究相同问题的学生主动结合成小组,并制订书面研究计划,然后分组展示和交流研究计划。
接下来着力对组员作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教学方式可以是讨论,可以是送给他人一句话,并引导学生总结怎样评估和选择研究计划,教材在竖栏内对怎样评估与选择进行了适当引导,这都是为了细化培养的过程。
(4)分组探究,集体分享本单元的设计和编写尝试以小组学习的教学形式展开和呈现。
在对研究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大家的建议完善和修正我们的研究计划,选择最佳研究计划分组展开探究活动,然后集体交流和分享各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高一政治必修一同步课件第1课第1课时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Image
第十六页,共16页。
4.误区四:货币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意 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解析: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够与一 切商品相交换,但并非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 量越多越好。因为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 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其流通规律 用公式(gōngshì)表示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 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栏栏目目链链接接
第九页,共16页。
栏栏目目链链接接Leabharlann 精讲 阐释第十页,共16页。
应用 (yìng yòng)
示例
3.201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保持适度流 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这意味 着今后央行货币供应既不会大开闸门放水,也不会紧缩 以致(yǐzhì)闹“钱荒”。保持货币的适度流动性( )
第七页,共16页。
栏目链接
用(yìngyòng) 示例 解析(jiě xī):领取4 000元工资体现支付手段,标价800元 体现价值尺度,最终以500元成交,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体现流通手段,C项入选。A、B、D三项与材料不对应,排除。 答案:C
第八页,共16页。
精讲 阐释
三、通货膨胀(tōnghuò péngzhàng) PK 通货紧 缩
是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故D项不合
题意,不能入选;A项中的表述过于绝对,故不能入选;“保
持货币的适度流动性”与银行利润之间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
不能入选。
答案:B
栏目链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价值尺度
C贮藏手段
B 流通手段
D 支付手段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表明(多选)
A流通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已不再是商品
B货币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C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D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
4.去年印度洋海啸,中国政府为受灾国提供 了大量的紧急救援物资.对这部分“紧急救 援物资”的认识,正确的是“紧急救援物资” A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B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 C是商品 D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 5.商店里的一枝钢笔标价6元,这里货币执 行的职能是
4、货币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
金银条块
金属铸币
纸币
电子货币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合作探究: 从文字的表述中,你能看出二者的区别吗? 怎样解决这两大问题?
5、货币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
金银条块
金属铸币 纸币
电子货币
1小张在商店里购买一件打折商品,原 标价为人民币50元,实际支付40元,在 这购买活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2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时会出现通货 紧缩现象。一般来说,在通货紧缩期间 A、收入上升 B、市场扩张 C、失业增加 D、生产投资增加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的含义:P4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P5(提醒:该点要识记)
P4
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商品与货币的联系
(2)货币的产生:
物物交换
边学边悟:P5
一般等价物货币源自(3)货币的含义:商品、固定的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注:一般等价物的含义 P5 提醒——第(3) 、 (4)两点要记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①含义②价格
看P6上图回答问题
(2)流通手段: ① 含义②商品流通
情景模拟:假如你是一家文具店的老板,在听完专家 关于商品流通的专题报告后,在商品流通环节你将如 何改善你的经营?
边学边悟: P6方框的问题
(3)货币的其余职能:
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 支付手段——延期或提前 世界货币——国与国之间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