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之作品分析
贾平凹之作品分析

· 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1952年2 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 凤县棣花镇,是当代著名的 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 系。 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 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 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 编辑。
代表作品:《鬼城》 《二月杏》《废都》 《满月儿》《秦腔》 《古炉》
写作手法
• 隐喻
• 白描 • 俚语
评论概述
• 文学巨匠贾平凹 ——陕西文化网 • 此书将来会成为当代文学的精神符号和经 典。——季羡林
• 贾平凹小说的特色,就在一个“土”字,原汁原 味的乡村小说、乡土小说,正因为如此,我才爱 看他的小说。贾氏小说看得多了,就觉得自己好 像也成了贾平凹 笔下的一只陶罐、一个塤,不着 任何一丝彩色、素面朝天、原汁原味的泥巴作物, 很想把自己放回闲适和谐自然宁静的乡村里去。 又觉得自己几乎成了贾氏笔下的一 个农民,穿鸡 窝鞋,把鼻涕往板凳腿上抹,或者往布鞋后跟、 鞋帮上抹,上完茅厕,随便捡拾个土垡子揩屁股, 或者就在茅厕口的树干上蹭干净屁股。 ——余继聪《土得掉渣的贾平凹》(中国文学网)
总结
• 综上所述:对于贾平凹的研究涉及了其小 说的创作、叙事、内容、意象、人物形象、 题材、成因、序跋、后记等,涉及了其散 文,涉及了其本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 等,还涉及了其本人与其他作家的对比, 如莫言。
• 其中对其小说研究最多,《废都》、《高 兴》、《古炉》、《带灯》、《浮躁》、 《秦腔》等出现频率甚高 • 但对其中篇小说、自传体长篇和散文研究 较少,对比研究较少。 • 未涉及方向:贾平凹创作风格及成因,其 不同阶段作品的对比及其风格转变历程, 其作品在国内外的传播与接受的对比,其 作品中相似人物的对比(如《废都》中的 庄之蝶与其他几个文化名人的对比)。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
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他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
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
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
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
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
他们的脉搏和着山山水水的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他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
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的心灵的投射。
二、具有哲理意味,平淡中透漏着大道理极富情致和个性。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分析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情结

分析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情结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中写作风格独具特色的作家,纵览其三十余年的写作历史,深厚的乡土情结是贯穿其文学写作中极为重要的精神脉络。
一、贾平凹作品写作与乡土情结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当中为数不多的大家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具反叛特性的作家。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次发表著作至今,他的著作版本业已达三百余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他首次登上向往已久的文坛,那个时期的文学爱好者可以说是风华正茂,写作的小说大多以展现当时环境变革与实际变化为主要内容,例如《水》《清河上的婚事》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贾平凹创作的《满月儿》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荣誉,他也借此于我国文学界初露锋芒。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写作的《商州初录》代表其在写作当中跨上更高一级台阶,之后写作的“商州系列”更是在我国文学界带动了一股寻根文学的潮流。
随后的《鸡窝洼人家》与《腊月正月》数本著作中将农村经济体制之下的商州展现于人们面前,同时令其确定了自己要于现实主义写作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其创作的著作展现了极为浓烈的神秘主义气氛,这是源自其对人生、命运与现状的思索与重视。
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城市与农村间的距离逐渐扩大,浓郁风俗的农村文化吸引了他这样一位乡土作家的重视。
这个期间他写成《白夜》这部作品,描绘了一名乡下青年来到城里找寻精神家园之经历,表现了城乡间的冲突状态。
在之后其创作的《土门》则展现了于城市文明的笼罩之下,传统风俗坚定的守护自己的位置,同时也在不断地予以让步,直到最终消亡的历程。
作者对生长自己的土地的热爱和家乡人民的密切关注,以及在文学艺术道路上的持续追求都融汇于他创作的小说当中。
传统的乡土文学是作家凭借初生的记忆来描绘乡村的生活,作品里具有深厚的乡土氛围与当地的特色。
贾平凹就是凭借自身故乡来作为重要的写作背景,且将农民当作其描述的重要对象,从而为我们带来丰富而天然的乡土之美的享受。
二、作品当中乡土情结源自作者对家乡的怀念贾平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于陕西省的丹凤县金盆乡,这样一个青山绿水包围的小村庄,由于其地理环境特殊,古代就一直为秦楚文化的交织区域。
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

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贾平凹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希望大家喜欢!《带灯》是贾平凹现实主义小说的又一力作,集中表现乡土情怀。
《带灯》,贾平凹乡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乡镇女干部――“带灯”的视角与生活经历,为观众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农民对此的抵制与改变。
“带灯”,指萤火虫在黑暗中发出亮闪闪的光,以显示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和巨大影响。
贾平凹在此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以精准锐利的眼神直击农村现状,以敏锐准确的观察力映射农村社会管理的真实性,突出反映乡土中国向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历史剧变。
一、独特的女性角度贾平凹的乡土作品《带灯》采取文学史上极少应用的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写作方法,以女性角色――“带灯”作为主人公,从其视角出发,深入细致地观察她的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带灯”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贾平凹的思想和思考。
带灯,秦岭樱镇镇综合治理办主任,工作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不仅为患肺病的农民讨取赔偿,而且为失业人员积极联系工作;不仅为农民解决鸡毛蒜皮的繁琐小事,而且很懂得工作充分利用每个人的力量,不仅会利用曹老八的权威管理公会,而且懂得元黑眼与镇长的利益关系借抽水机;不仅机智地解决了组长的上访问题,而且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社会的矛盾现状。
但是,这终究不是女人的社会,她对安静生活的向往,她对自然的喜爱,她的小女生的情怀都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她的性格与整个官场背道而驰,她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她的性格是中庸的,她的思想是现代的,但这正是整个社会所鞭挞的。
贾平凹深入地挖掘人心,深入了解乡村生活,以女性的全新角度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二、真实的农村现状在《带灯》整部作品中,贾平凹对当下乡土中国农村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我们可以看到,《带灯》中,贾平凹对当代农民与基层干部的把握是极为精准的。
贾平凹作品《月迹》鉴赏

贾平凹作品:《月迹》鉴赏导语:《月迹》中,作者通过山村儿童追月迹的,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最后说明了童心创造力的高超。
贾平凹(1952-),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月刊编辑。
一代“鬼才”,下面让我们来鉴赏一下贾平凹的作品《月迹》。
《月迹》原文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乂什么都不觉得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岀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我们都高兴起来,乂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乂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
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
”奶奶说。
“什么树呢?”“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乐中悲解析

乐中悲解析一、引言《乐中悲》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当代社会人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哲思。
二、故事梗概《乐中悲》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经历的一系列不幸事件。
主人公老杨,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在一次意外受伤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在寻求解脱的过程中,他不断地遇到各种困境,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三、角色分析1.老杨:老杨是个普通劳动者,他忠诚善良,富有同情心。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公时,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努力寻求改变命运的方法。
2.老杨的妻子:她是个传统的家庭主妇,对丈夫充满关爱,默默承受着生活的压力。
她的早逝使老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无常。
3.朋友甲、乙: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朋友甲现实主义,看重物质生活,对老杨的人生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朋友乙则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离世让老杨更加珍惜生命。
四、主题探讨《乐中悲》以普通人的命运为线索,探讨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作品通过对老杨这一角色的刻画,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当下,勇敢面对困境,坚守自己的信仰。
五、结局解析故事的结局,老杨在经历种种磨难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开始关心身边的人,学会了感恩。
这个结局寓意着: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有希望和光明。
六、作品影响《乐中悲》自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
作品以其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深入剖析人性,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七、结语总之,《乐中悲》是一部具有极高可读性和实用性的作品。
它让我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作者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描绘,启发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学会坚持,珍惜生命,勇敢追求自己的信仰。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1. 引言1.1 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文化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文化是他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他通过小说描写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呈现了乡村生活的细腻和真实,将乡土文化中的人情味、风俗习惯、传统习俗等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
贾平凹的作品中往往充满了对于家乡、故土的眷恋和热爱,他试图通过作品来呼吁人们重视和珍惜乡土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乡土文化常常被赋予一种神秘的色彩和深厚的情感,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细致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思念。
贾平凹尤其擅长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来展现乡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他的小说中往往充满了对于家国情怀和生活哲理的揭示,引起了读者对乡土文化的深思和回味。
贾平凹通过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视角,使乡土文化在他的作品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2 小说《秦腔》的主题小说《秦腔》的主题主要围绕着中国乡土文化的流失展开。
贾平凹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表达了对乡土文化的关切和担忧。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秦岭深处一个叫“白鸽村”的小山村,展现了乡土文化逐渐消失的过程。
这个村庄原本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村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逐渐被摧毁。
《秦腔》一书在讲述乡土文化流失的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发展矛盾。
贾平凹通过小说中的反转和冲突,表达了对传统乡土文化的珍视和怀念。
小说中的人物在现代文明与传统乡土文化之间摇摆不定,他们的命运也受到了这种文化冲突的影响。
贾平凹通过《秦腔》这部小说,呈现了一个关于乡土文化流失的深刻思考,引起了读者对乡土文化保护和弘扬的思考与关注。
2. 正文2.1 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原因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自然化生:论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情节模式 黄世权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12-09-15 期刊
• 贾平凹小说神秘化现象探析 韩琳琅 商 洛学院学报 2010-10-20 期刊
2.小说题材研究
• 说家园乡情,谈国族身份:试论贾平凹乡土 小说 王一燕 当代作家评论 2003-0325 期刊
问题
• 1.对文中所描述的女性角色,印象最深的 哪一位?
主题意义
• 废:荒芜,衰败 • 《废都》的书名都有着明显的寓意。废都
西京是荒败了的皇城,是已经被取代了的 权力中心。在这种城市里,失去了令人神 往的威严与秩序,只有盲目混乱、空虚荒 芜的欲望。“废都”象征了秩序,权力和 文化的颓败。 • 从盛到衰的复合式人生历程
贾平凹
代表作品:《鬼城》 《二月杏》《废都》 《满月儿》《秦腔》 《古炉》
·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1952年2 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 凤县棣花镇,是当代著名的 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 系。 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 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 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 编辑。
• 以“废都”为检索词检索篇名共有 354 条 记录。
研究现状分析
小说研究
贾
平 凹
散文研究
研
究
现
贾平凹本身
状
其他研究
1.对贾平凹小说创作的研究
• 创作心态研究 • 创作中的问题意识 • 创作中的神秘主义色彩 • 创作视角
• 贾平凹创作中的文化焦虑 黄秀生 华东 师范大学 2006-09-01 硕士
1997年贾平凹凭《废都》获得法 国著名的费米娜文学奖。
被禁16年之后,《废都》2009年 再度出版,并与《浮躁》、《秦 腔》组成《贾平凹三部》。
主要内容
·《废都》以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当代 ·生活为背景,记叙“闲散文人”作家庄之 蝶、 ·书法家龚靖元、画家汪希眠及艺术家阮知 ·非“四大名人”的起居生活,展现了浓缩 的西京城形形色色“废都”景观。
庄之蝶
• 名利双收的高知识分子。
• 庄之蝶是一个表意符号,在某种程度上反 映了知识分子这一阶层崩溃过程。
人物分析
• 牛月清:庄之蝶之妻,是一位恪守传统道德 的东方淑女。
• 唐宛儿: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女性
• “西京奇闻”
隐晦的结尾
• 为何会出现汪希眠的老婆?
• 庄之蝶死了吗?
• 汪希眠的老婆为什么没有名字?
3.80年代中期以后,拓展与深化的崭新时 期。
4.90年代,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开始从对社 会政治、历史文化层面的关注转入生命本 体层面的思考与探求。
1.富有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2.吸收古典文学的特色,儒道佛思想的影响 3.语言风格:古朴、含蓄 4.叙事方式集合多种技巧
——《废都》
《废都》是贾平凹最著名的争议 小说,由于大量的性描写在国内 遭禁16年,却在外国赢得声誉,
——余继聪《土得掉渣的贾平凹》(中国文学网)
研究现状
• 1980开始,1980-1992年研究较少,自1993 年开始较多。
研究现状
• 在中国知网上以“贾平凹”为检索词检索 全文共有6,684 条记录。其中1980—1992 年共有784条记录,从2000—2014年共有 2946条记录。检索篇名共有1,910 条记录。
• 隐喻 • 白描 • 俚语
写作手法
评论概述
• 文学巨匠贾平凹 ——陕西文化网 • 此书将来会成为当代文学的精神符号和经
典。——季羡林
• 贾平凹小说的特色,就在一个“土”字,原汁原 味的乡村小说、乡土小说,正因为如此,我才爱 看他的小说。贾氏小说看得多了,就觉得自己好 像也成了贾平凹 笔下的一只陶罐、一个塤,不着 任何一丝彩色、素面朝天、原汁原味的泥巴作物, 很想把自己放回闲适和谐自然宁静的乡村里去。 又觉得自己几乎成了贾氏笔下的一 个农民,穿鸡 窝鞋,把鼻涕往板凳腿上抹,或者往布鞋后跟、 鞋帮上抹,上完茅厕,随便捡拾个土垡子揩屁股, 或者就在茅厕口的树干上蹭干净屁股。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 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1978年,贾平凹在创作中。
年轻期的贾平凹
·感情经历
贾平凹与前妻俊芳(右一)
贾平凹和夫人郭梅
·字画作品
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 《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 《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
• 民间立场及其价值诉求——贾平凹《古炉》 的一种解读 张继红 小说评论 201107-20 期刊
6.小说人物形象的研究
• 农民:贾平凹小说中农民人物形象研究 柴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01 硕士
• 女性:论贾平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康新慧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2013-01-30 期刊
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 《天狗》《黑氏》《饺子馆》《兵娃》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 《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
诗 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太阳路》等。
1.初期:追求“有自己声音” 《满月儿》、《果林里》
2.徘徊、蕴积期(1982—1984年) 《鬼城》、《二月杏》
4.小说意象研究
• 贾平凹长篇小说意象论 费团结 陕西理 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20 期刊
5.小说内容研究
• 贾平凹小说《秦腔》方言土语研究 李时 薇 首都师范大学 2008-05-15 硕士
• 论贾平凹小说《秦腔》语言的音乐性 李 扬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1-31 期刊
• 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家园意识 李伟 重庆 社会科学 2013-05-15 期刊
3.小说叙事的研究
论《带灯》及贾平凹中国式文学叙事 韩鲁 华 小说评论 •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色 费团结 陕 西师范大学 2005-04-01 硕士 • 回到生活原点的写作——贾平凹《秦腔》 的叙事形态 张学昕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25 期刊 • 贾平凹的乡土叙事——长安文化视域下的 长篇小说考察 鲁晓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5-01 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