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2练习中图版必修2

合集下载

最新精选地理必修2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中图版拔高训练二十四

最新精选地理必修2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中图版拔高训练二十四

最新精选地理必修2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
型中图版拔高训练二十四
第1题【单选题】
法国地中海沿岸和我国新疆都出产葡萄,与下列因素最密切的是( )
A、盆地地形
B、充足的灌溉水源
C、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
D、气候条件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热量不足
B、地形崎岖
C、水源不足
D、土壤贫瘠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图示意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混合农业四种代表性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业结构及商品率情况。

读图,甲、乙、丙、丁四种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商品谷物农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近年来,河西走廊渐渐从我国商品粮基地名录中淡出,现为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

当地制种玉米生产苗期需水少,但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拔节抽穗阶段需水量大。

下图为我国玉米制种区分布图。

完成下列各题。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影响某地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很多,对其区位因素分析,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时可依据某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去分析。

具体总结如下:2.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分析的主导方向。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其主要是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所示:[误区点拨]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1)主要因素:指一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限制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判断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甘蔗种植分布、甜菜种植分布,其主导因素为气候;西北地区水源对农业影响最大,则限制因素为主导因素。

练习1下图是“甲、乙两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变迁图”。

读图,回答(1)~(2)题。

(1)这种土地利用变迁过程被称为( )A.专业化 B.集约化C.机械化 D.商业化(2)导致土地利用变迁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 )A.农业机械的发展B.新作物的引进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D.灌溉技术的提高答案(1)A (2)C解析本题组考查对地理事物变化过程分析理解的能力。

从图中可知甲、乙两地区农业土地利用越来越专业化,甲区逐渐成为水稻专业生产区,而乙区逐渐成为甘蔗生产基地,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是在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科技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区域农业特征基本相同的区域,具体分析如下:2.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与特点(1)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2)水稻种植业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2)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以小麦—绵羊混合生产为主,是现代混合农业的典范。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考点扫描: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主要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聚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

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

据此完成1~2题。

1. 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A.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B. 知名品牌的农产品C. 发达便捷的交通网D. 高精尖的技术水平2. 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A. 品牌更多,环境更优B. 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C. 产品更多,效益更高D. 投入更少,生产成品更低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针对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回答3~4题。

3. 该农业生产模式,将( )A. 因地制宜,减轻盐碱B. 降低区域整体海拔C. 减轻农民劳作负担D. 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4. 最适宜推广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地区是( )A. 三江平原B. 华北平原C. 长江中下游平原D. 珠江三角洲读某年我国某市技术密集型企业数量空间分布图,完成5~6题。

5. 该城市技术密集型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距市中心( )A. 0~8 km范围内B. 8~16 km范围内C. 56~72 km范围内D. 40~48 km范围内6. 距市中心8~16 km和48~64 km范围内的技术密集型企业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①交通、科技② 环境、地价③ 环境、原料④市场、劳动力A. ①和②B. ③和④C. ①和③D. ④和②天津城市新规划方案确定其城市性质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1)练习(无答案)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1)练习(无答案)中图版必修2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选择题1.影响昆明花卉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 气候B 地形C 土壤D 水源2.农民在不同年份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作物种植面积。

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主要是A、政策B、市场C、交通D、技术3.近些年来,北京市场上出现了品种繁多的水果,火龙果、葡萄柚、龙眼、提子等数不胜数,这是因为①北京自然条件改变②北京市场需求的变化③税收政策的变化④交通和冷藏条件的改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平谷区,历史上就以出产“北京贡桃’’而闻名。

这里有温和洁净的空气和特有的土质,近年来,平谷区还从国际市场的需要出发,引导果农科学施肥,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得到了有效控制,出口合格率达到了1 OO%。

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享有盛名。

根据资料回答4-5 题。

4.平谷生产出优质大桃最突出的自然条件是A、气候B、地形C、土壤D、科学技术5.使平谷大桃在市场上享有盛名的社会经济条件是A、特有的土壤B、科学技术C、市场需求D、便利的条件6.近年来,北京市场上出现了品种繁多的海南热带水果,这是因为①北京自然条件的改变②北京市场需求的变化③税收政策的变化④交通和冷藏条件的改变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张某承包了O.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

当地1月平均气温3℃。

完成7~8题7.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D.松嫩平原8.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澳大利亚南部气候温和,降水适宜,适合种植小麦和发展畜牧业。

读图回答问题9.图中阴影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商品谷物农业B、大牧场放牧业C、水稻种植业D、现代混合农业10.关于图中阴影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B、与城市市场和工业关系密切C、大牧场上牧牛与小麦种植混合D、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11.季风水田发展水稻种植业优势条件有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读图3,完成12~13题12.甲、乙地区分别适宜发展A.种植业、畜牧业 B.畜牧业、林业C.畜牧业、种植业 D.种植业、林业13.丙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其农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是A.农产品以水稻为主B.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C.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D.人多地少,机械化水平低14.塔里木盆地内的绿洲与海南岛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海拔 B.土壤C.水分 D.热量2004年世界首例旱地种植的杂交旱稻在上海诞生。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件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件中图版必修2
本单元知识一览
生产活动
地域联系
交通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通讯
商贸
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 什么是农业?农业部门是干什么的? •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什么? • 区位 比较澳大利亚的农业、泰国农业、青藏高原农业的特色 • 三地区农业不同选择的原因分析(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
• 小麦则是耐旱作物。
• 南米北面的区位因素--气候因素
举例说明影响农业区划的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 素
• 我国东耕西牧的区位因素
• 地形、气候
• 东南丘陵盛产茶叶,而山东丘陵盛产花生,原因是什么?
• 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的茶道爱好着把茶种带回日本栽 培,但效果不好。
•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例:1998年某省某县大葱获得丰收,丰产后的该县 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为此投资在电视上播出了 该县大葱的广告,该县成了全国大葱的集散地,价 格也一路上涨。后来,该县的大葱信息还上了互联 网。1999年该县大葱种植面积增加了10多万亩,出 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试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 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4、此种地域文化的范畴是单一要素
•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它将会是 • 1、不断发展的 • 2、绝对稳定不变的 • 3、一定阶段内相对稳定的 • 4、不断变化的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案 中图版必修2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结合案例学会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理解农业生产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条件(1)气候: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

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

(2)土壤:肥沃程度对农业的影响较大。

(3)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2.社会经济条件(1)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提高和广泛应用,使农产品直接靠近市场的必然性降低。

(3)农业生产技术: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

(4)政策:是各国政府用来调整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5)其他:劳动力、地价等。

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分类依据:环境条件、动植物种类、发展阶段与生产方式的不同组合。

2.分类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原始农业 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传统农业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地中海式农业(谷物、果品园艺业)现代农业 种植园农业、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业、大牧场畜牧业(1)原始迁移农业与传统旱作谷物农业原始迁移农业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分布 热带雨林地区 温带大陆东岸及亚热带干旱山地特点 “刀耕火种”自给自足式农业,耕地使用稳定与持续,历史悠久,精耕细作作物与家畜 —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棉花等;家畜主要有牛、羊、猪环境问题人口剧增时,出现严重的生态破坏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低洼地区:土壤盐渍化(2)现代混合农业①特点⎩⎪⎨⎪⎧以营利性生产为目的,重视规模与效益机械化程度高,和城市市场及工业关系密切②生产方式及优点我国广大农耕区在生产谷物的同时,也饲养猪、羊、兔以及各种家禽,但不属于现代混合农业,原因是饲养业只作为副业且规模小。

全国通用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时优化提分练中图版必修2(2

全国通用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时优化提分练中图版必修2(2

(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时优化提分练中图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时优化提分练中图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课时优化提分练中图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能力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北方城郊建有大面积的温室大棚,冬季市民餐桌上常有西红柿、黄瓜等夏季蔬菜。

据此完成第1~2题。

1.用“温室大棚"代替“南菜北运”的主要原因是( )A.价格因素B。

交通运输不便C。

消费者习惯变化D。

气候变化2.“温室大棚”能发展反季节蔬菜,引起变化的因素主要是()A。

水分 B.土壤 C.热量D。

光照解析:第1题,“南菜北运”说明了交通运输方便;“冬季市民餐桌上常有西红柿、黄瓜等夏季蔬菜”说明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并没有发生变化;“温室大棚"改变了大棚里的热量条件,但是改变不了气候;由题中“北方城郊建有大面积的温室大棚”知当地生产与外来运输相比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具有市场竞争力。

第2题,“温室大棚”利用保温效应的原理,改变了大棚里的热量条件,满足了西红柿、黄瓜等夏季蔬菜在冬季生长所需要的热量条件。

答案:1。

A 2。

C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

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B.水源C。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2)练习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2)练习中图版必修2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1.下列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A.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气候B.江西泰和县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C.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的“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市场D.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水源解析: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上,属热带季风气候,适合水稻生产。

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地处丘陵,受地形影响,发展立体农业。

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则主要受市场需求的影响。

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主要受交通运输的变化和农产品保鲜技术的发展的影响。

答案:D山东寿光蔬菜每年交易量约40亿吨,市场面向全国的大小城市甚至世界。

寿光种植的反季节蔬菜每年冬天供不应求。

据下图及所学知识完成2~3题。

2.寿光反季节蔬菜大棚生产技术主要得益于改善了下列区位因素中的( )A.热量 B.光照 C.地形 D.水源3.寿光蔬菜得以在全国的大小城市甚至世界市场销售,主要得益于(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过硬的产品质量C.便捷的交通运输 D.完善的市场体系解析:第2题,蔬菜大棚利用温室效应的原理,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第3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蔬菜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使生产地与市场分离。

答案:2.A 3.C(2013·汕头调研)枸杞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小乔木。

枸杞喜冷凉气候,耐寒力很强,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在干旱荒漠地仍能生长。

生产上为获高产,仍需保证水分供给,特别是花果期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枸杞种植状况分布图。

读图,完成4~6题。

4.宁夏枸杞的适宜种植区与不适宜区、次适宜区相比,其突出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A.热量条件 B.降水条件C.光照条件 D.水源条件5.图中适宜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①光照充足②降水丰富③地势低平④气温日较差大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6.图中适宜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治的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C.湿地破坏 D.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第4题,图示适宜区为宁夏平原,有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发展条件优越,又称“塞外江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1.下列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
A.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气候
B.江西泰和县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
C.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的“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市场
D.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水源
解析: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上,属热带季风气候,适合水稻生产。

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地处丘陵,受地形影响,发展立体农业。

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则主要受市场需求的影响。

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主要受交通运输的变化和农产品保鲜技术的发展的影响。

答案:D
山东寿光蔬菜每年交易量约40亿吨,市场面向全国的大小城市甚至世界。

寿光种植的反季节蔬菜每年冬天供不应求。

据下图及所学知识完成2~3题。

2.寿光反季节蔬菜大棚生产技术主要得益于改善了下列区位因素中的( )
A.热量 B.光照 C.地形 D.水源
3.寿光蔬菜得以在全国的大小城市甚至世界市场销售,主要得益于(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过硬的产品质量
C.便捷的交通运输 D.完善的市场体系
解析:第2题,蔬菜大棚利用温室效应的原理,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第3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蔬菜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使生产地与市场分离。

答案:2.A 3.C
(2013·汕头调研)枸杞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小乔木。

枸杞喜冷凉气候,耐寒力很强,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在干旱荒漠地仍能生长。

生产上为获高产,仍需保证水分供给,特别是花果期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枸杞种植状况分布图。

读图,完成4~6题。

4.宁夏枸杞的适宜种植区与不适宜区、次适宜区相比,其突出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
A.热量条件 B.降水条件
C.光照条件 D.水源条件
5.图中适宜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
①光照充足②降水丰富③地势低平④气温日较差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6.图中适宜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治的生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
C.湿地破坏 D.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第4题,图示适宜区为宁夏平原,有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发展条件优越,又称“塞外江南”。

第5题,该区属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该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不能说地势低平。

第6题,适宜区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光照强,蒸发旺盛,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会导致土壤盐碱化。

答案:4.D 5.C 6.B
7.下图是美国农业专业化地带图,图中甲、乙两专业化地带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混合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乳畜业
解析:图中的甲、乙两专业化地带分别生产玉米和小麦,位于中央大平原,地广人稀,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答案:B
(2013·黄冈检测)左图表示甲—己六种农业类型的经营特色,右图示意某种农业的活动模式。

读图,完成8~9题。

8.左图中甲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混合农业 B.大牧场畜牧业
C.现代旱作谷物农业 D.稻作农业
9.右图所示农业活动模式,与左图中哪一农业类型的经营特色一致( )
A.乙 B.丁 C.戊 D.己
解析:甲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的特征是:以作物为主、集约化生产和产品自给,属于稻作农业;右图为畜牧业,以初级加工为主,深加工很少,生产上属于粗放型,产品既有内销又有外销体现了商业化,与丁模式相符。

答案:8.D 9.B
图1表示“2000-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图2表示“2000-2010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

完成10~11 题。

10.2000-201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①耕地面积增加②政策支持③农业劳动力增加④科技支撑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能力,由图中耕地面积有下降的态势,但粮食产量除2003年可能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说明科技支撑和惠农政策的影响较大。

安徽粮食主要是冬小麦和水稻,冬小麦受劳动力因素影响较小,季风稻田种植业虽为劳动力密集型,但科技兴农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业劳动力的可能性不大。

答案:D
11.与2000年相比,2010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水源 B.市场 C.土壤 D.机械化
解析:蔬菜瓜果受市场影响大,其播种面积变化也大。

答案:B
12.读以下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

(2)图中字母所示的因素中,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是___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产品价格的是____________,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在地域上出现分离的是____________。

(用图中字母回答)
(3)简述影响下列各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珠江三角洲的双季稻种植:____________,河西走廊的粮食生产和南疆的棉花种植:____________,横断山区、五台山的立体农业:____________,上海城郊的乳牛、蔬菜、花卉业:____________,江南丘陵的茶树种植:____________,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____________。

解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

在自然因素中气候条件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社会经济条件中,市场的影响最大,市场的需求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理解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一国一地的农业发展条件。

严格地说,任何区域的任何农业生产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只有把影响农业的因素考虑周到,分析农业发展的条件才会具体全面,但是不同区域的不同农业生产类型受各种条件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因此必须学会抓住主导因素,如果不能抓住主导因素,就会产生答题主次不分,或用非主导因素代替主导因素的错误,导致答题失分。

答案:(1)热量地形土地交通运输市场
(2)A E D
(3)热量水源地形市场土地(土壤) 技术
13.读以下澳大利亚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和地形、气候类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澳大利亚的两类农业地域类型是:
A________,B________。

(2)A地区农业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地区农业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澳大利亚的地形和气候分布图分析:
①A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各是什么?
②B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4)为什么澳大利亚中西部几乎不能发展农业?
解析:本题考查澳大利亚农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特点,同时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的草原地区,从地形上看,地势平坦,从气候上看,大部分属于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由于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西侧,降水稀少,灌溉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B为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区,从地形上看,地势平坦且地广人稀,草原广布;从气候上看,热带草原气候区干湿季分明,夏季利于牧草的生长,加上这里地下水丰富,故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条件优越。

澳大利亚西部因为是极端干旱的沙漠气候而几乎无农业分布,澳大利亚的羊毛出口量居世界首位,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出口国之一。

答案:(1)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2)农场既种小麦又牧羊,形成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环境,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并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大规模经营、商品率高
(4)气候干旱,为热带沙漠气候,且无充足的灌溉水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