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目录学著作举要
目录学复习资料

目录学复习资料目录学复习资料第一章书目:书目又称目录,它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P1)第二章1.《别录》和《七略》(1)我国第一部综合性提要目录:刘向历时19年而成的《别录》(2)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刘歆所著之《七略》,共分辑略、六艺略(以古书对象分)、诸子略(以思想系统分)、诗赋略(以体裁分)、兵书略(以作用分)、数术略(以职业分)、方技略(兼采体裁、作用)等部分,其中辑略为诸略之总要,实际类分图书的是其他六略。
(3)六艺略:六艺略是刘歆《七略》中的一略,讲儒家的经典文献具体细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4)刘向校书分四步:其一,广罗异本,相互补交其二,条别篇章,确定书名与篇名卷数或篇数其三,校勘脱文脱简,写成定本其四,提要钩玄,撰写叙录2.《中经新簿》(P36)《中经新簿》也称《晋中新簿》,是目前确知的我国第一部采用四部分类法的目录。
其类目如下: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诸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3.首次采用千字文分类的目录《文渊阁书目》,从千字至往字,凡20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共50厨。
(P41)4.《四库全书总目》(P42)《四库全书总目》以经史子集四部为纲,每部又分若干类,计经部十类、史部十五类、子部十四类、集部五类,形成一个四部、四十四类、六十六子目的比较符合当时图书情况和学术特点的分类体系。
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今书目分类的成就。
《总目》对传统类目有继承,增设了一些新的细类,如史部增设史评,收《史通》等著作;增设政书类收《通典》等著作;增设纪事本末收《通鉴纪事本末》等著作。
在类目排序上,也有思考,如儒、兵、法之后即为农、为医。
对于这些增设调整,《总目》在凡例、总序、小序乃至提要按语仲都有所论述。
历代书目举要(研)

历代重要书目一、官修书目1.刘向:《别录》二十卷,刘歆:《七略》七卷(《别录》存八篇)2.北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六十六卷(有钱东垣等辑释本)3.明代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二十卷4.明代孙能传、张萱等:《内阁藏书目录》八卷(体例较善)5.清沈初等:《浙江采辑遗书总录》(乾隆三十九年刻本,流传稀少)6.清于敏中、彭元瑞:《天禄琳琅书目》正编、后编(乾隆、嘉庆两个时期编成)7.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最实用、最权威,忽略版本)8.民国:《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37巨册,影印稿本)9.《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又有《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查现存图书)10.《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二、史志目录(用《二十种艺文志综合引得》检索)1.《汉书·艺文志》(据《七略》。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2.《隋书·经籍志》(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3.《旧唐书·经籍志》(据唐开元毋煚《古今书录》)4.《新唐书·艺文志》(纪开元藏书与一代著述)5.《宋史·艺文志》(陈乐素《宋史艺文志考证》)6.《明史·艺文志》(纪明代著述)7.《清史稿·艺文志》(王绍曾等《清史稿·艺文志拾遗》。
另有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李灵年等《清人别集总目》)8.《通志·艺文略》(纪百代之有无,广古今而无遗)、《文献通考·经籍考》(主要合晁、陈两家)、《玉海·艺文部》(多叙宋代文献)三、私家书目(用《古籍版本题记索引》检索)1.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现存第一部私家提要目录,袁本四卷,衢本二十卷)2.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偶载版本)3.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辑本,私家藏书目录规模第一次超过官修书目,达51180卷。
历代目录辞书简介

历代目录辞书简介
导读:历代目录辞书简介
目录学研究书目的编制、利用并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学问。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
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
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
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是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籍目录学

古籍目录学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古籍目录,是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参与校书,由刘歆编成的《七略》,已经佚失,基本内容保存在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七略》分类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共38小类。
《七略》不但建立的系统的图书分类法,还通过小序、大序叙述学术源流。
每书有提要,(叙述学术源流的)总序、大序、小序都收在辑略中。
《七略》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刘向刘歆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取其要”,编成《汉书艺文志》。
首创在正史中修《艺文志》,使《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成为史书的组成部分。
开创“史志目录”改动:将辑略拆散;把解题简化为小注;注明改动,保留原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封建社会典籍以经史子集为部类的四部分类法西晋秘书监荀勖编制《新簿》(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分甲、乙、丙、丁四部,性质相当于后世的经史子集,初创四部分类法。
把史书自经部析出,即丙部。
东晋著作郎李充将荀勖的经子史集次序易为经史子集,自此不可移易,史称“秘阁以为永制”“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南朝王俭《七志》(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沿袭《七略》,独创图谱志,并附道经、佛经于篇末。
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确定史部专立。
文集录之前或称诗赋、或称文翰,至此成定称。
《七录》的分类为后来走向正统的四部分类法提供重要的参考,起承上启下作用。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成于魏徵,反映南北朝及隋代图书著录情况,编纂依据为隋《正御书目录》。
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集部后附道经佛经,四大类后分四十小类,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隋书经籍志》将前代(南北朝)典籍的著录情况简化为注文,依其类别相同或相近,附于书目之后。
具有双重意义,有别于其他目录。
我国史志目录中,只有《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有小序。
唐代开元年间所编《群书四部录》宋代政府藏书目录:《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
常用古籍版本的目录

常用古籍版本的目录一、经典文献1.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 《老子》3. 《庄子》4. 《孙子兵法》5. 《韩非子》6. 《史记》7. 《资治通鉴》二、历史地理1. 《汉书》2. 《后汉书》3. 《三国志》4. 《晋书》5. 《宋书》6. 《南齐书》7. 《梁书》8. 《陈书》9. 《魏书》10. 《北齐书》11. 《周书》12. 《隋书》13. 《南史》14. 《北史》15. 《旧唐书》16. 《新唐书》17. 《旧五代史》18. 《新五代史》19. 《宋史》20. 《辽史》21. 《金史》22. 《元史》23. 《明史》24. 《清史稿》三、文学艺术1. 《楚辞》2. 《汉赋》3. 《唐诗三百首》4. 《宋词三百首》5. 《元曲三百首》6. 《明诗三百首》7. 《清诗三百首》8. 《红楼梦》9. 《西游记》10. 《三国演义》11. 《水浒传》12. 《聊斋志异》13. 《儒林外史》14. 《官场现形记》15. 《老残游记》16. 《孽海花》17. 《镜花缘》18. 《儿女英雄传》19. 《浮生六记》20. 《孽子》四、哲学宗教1. 《易经》2. 《道德经》3. 《南华经》4. 《黄帝内经》5. 《庄子》6. 《孟子》7. 《荀子》8. 《列子》9. 《鬼谷子》10. 《六祖坛经》11. 《心经》12. 《金刚经》13. 《法华经》14. 《阿弥陀经》15. 《华严经》16. 《圆觉经》17. 《楞伽经》18. 《维摩诘经》19. 《大般涅槃经》20. 《大乘起信论》五、科技医药1. 《黄帝内经》2. 《神农本草经》3. 《伤寒杂病论》4. 《千金翼方》5. 《千金要方》6. 《本草纲目》7. 《洗冤录》8. 《齐民要术》9. 《农政全书》10. 《天工开物》11. 《梦溪笔谈》12. 《营造法式》13. 《农书》14. 《农政全书》15. 《农桑辑要》16. 《农政全书》17. 《农政全书》18. 《农政全书》19. 《农政全书》20. 《农政全书》常用古籍版本的目录六、军事法律1. 《孙子兵法》2. 《吴子》3. 《司马法》4. 《六韬》5. 《尉缭子》6. 《三略》7. 《百战奇略》8. 《武经总要》9. 《纪效新书》10. 《练兵实纪》11. 《海国图志》13. 《武备志》14. 《读史方舆纪要》15. 《皇明经世文编》16. 《续文献通考》17. 《明史纪事本末》18. 《续通典》19. 《续通志》20. 《续通考》七、书画艺术1. 《历代名画记》2. 《画史》3. 《宣和画谱》4. 《画继》5. 《画史会要》6. 《图绘宝鉴》7. 《书谱》8. 《续书谱》9. 《书法正传》10. 《书法要录》11. 《法书要录》12. 《书断》13. 《书史》14. 《书品》16. 《书断》17. 《书史会要》18. 《书品》19. 《书史》20. 《书谱》八、诗词歌赋1. 《诗经》2. 《楚辞》3. 《汉赋》4. 《唐诗三百首》5. 《宋词三百首》6. 《元曲三百首》7. 《明诗三百首》8. 《清诗三百首》9. 《古诗源》10. 《乐府诗集》11. 《全唐诗》12. 《全宋词》13. 《全元曲》14. 《全明诗》15. 《全清词》16. 《全清诗》17. 《全唐诗》19. 《全元曲》20. 《全明诗》九、历史地理1. 《山海经》2. 《水经注》3. 《元和郡县志》4. 《太平寰宇记》5. 《舆地纪胜》6. 《方舆胜览》7. 《大清一统志》8. 《明一统志》9. 《元一统志》10. 《大元大一统志》11. 《大清一统志》12. 《大清一统志》13. 《大清一统志》14. 《大清一统志》15. 《大清一统志》16. 《大清一统志》17. 《大清一统志》18. 《大清一统志》19. 《大清一统志》20. 《大清一统志》十、杂家杂录1. 《淮南子》2. 《列子》3. 《博物志》4. 《搜神记》5. 《酉阳杂俎》6. 《梦溪笔谈》7. 《容斋随笔》8. 《随园诗话》9. 《浮生六记》10. 《陶庵梦忆》11. 《闲情偶寄》12. 《板桥杂记》13. 《影梅庵忆语》14. 《浮生六记》15. 《陶庵梦忆》16. 《闲情偶寄》17. 《板桥杂记》18. 《影梅庵忆语》19. 《浮生六记》20. 《陶庵梦忆》。
历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目录

历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目录中国历史上的文献丰富多样,从简单的史书记载,到复杂的资料整理,都有它自身独特的价值。
历代文献学要籍,作为历史文献中最具特色的一类,历来受到学者们重视,并且有着极其精彩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介绍历代文献学要籍的研究论著目录,以期做到研究全面、准确,以及更好地继承历史文献,把它传承下去。
自汉代以来,历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被搜集整理,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从唐宋至今,历代文献学的研究成果更是蓬勃发展,叫人耳目一新。
在研究历代文献学要籍的著作中,从古代到近代,它们都有着不同的特色,既有把古文献的内容都系统汇编的古代著作,也有利用古文献来探讨历史问题的近代著作,有着不同的含义与价值。
一、古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名称及其介绍1、《汉李绅〈文献选〉》:是刘向收集并审纂后所作的文献学鉴赏总集,也是学术界中认可的古文献学鉴赏文库,全书280卷,其中有大量传世文献。
2、《唐段成式〈文献选〉》:这是一部以古文献资料为素材的汇编,涉及时间从三国至宋代,全书分约50卷,记录了古代的历史文化,而且汇编的内容都是有研究价值的,为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材料。
3、《宋赵构〈文史通览〉》:是一部宋代汇编文献,以文献纪录当下朝政实情,分约200卷,汇编了北宋时期的文献资料,是宋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4、《明谢灵运〈文史拾遗〉》:此书以明代的经史文献为主,着眼古代文献,收录了许多今人难以考证的史料,是后来从事古文献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5、《清陆守中〈翰林学志〉》:是以钻研古文献为主要内容的一部经典著作,记载了宋元明清四朝文物文献,全书收录了大量宝贵的珍贵文献,可谓是一部文献学经典之作。
二、近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名称及其介绍1、《民国李毓秀〈文献学要籍述略〉》:是一部以历代文献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全书约200页,对古代文献作了系统的分析,为后世从事文献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民国萧绍洪〈文献学概考〉》:是一部以古文献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献学著作,全书约500页,其内容包括古代文献的分类、研究方法等,极具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中国历代流传的书籍数量之大,被后世称为“浩如烟海”。
面对浩瀚的书海,要想准确而有选择地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就要借助前人编定的图书目录。
学习目录学,对于一般自学和从事科研工作者,有极大的作用。
一、古籍和古籍目录学的开始最早的书,要算以竹木作为书写材料的简牍,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看,大约从殷商时期到公元三、四世纪,是从甲骨到简牍文化的时期,战国以来,简牍(dú)与缣(jiān)帛并用,东汉以后至魏晋是简牍和纸并用的时期。
以后纸的生产发展到普遍使用,代替了笨重的简牍和价格昂贵的缣帛。
古人的书都出自手写,遇到文字点画相似或声音相近的,很容易发生讹误。
加之一篇文章要用许多简写成,再用绳编在一起,一旦绳有断绝,便造成脱简或顺序的错乱。
所以古有错简、韦编三绝等词语。
汉成帝时,因书颇散亡,于是下令求书于天下,又诏令刘向校书,实际就是进行古籍整理工作。
刘向的校书工作包括广备异本,校定篇目,编排次序,校勘讹字脱简,然后写成正本,再撰写一篇书录。
《汉书·艺文志》序说刘向“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
录而奏之”。
刘向为每本书的叙录,原皆载在本书,同时又汇集各书的叙录,在本书之外别行,因称《别录》。
刘向之子刘歆继承刘向的校书事业,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要编成《七略》。
这两部辉煌的目录,是我国古籍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别略》和《七略》早巳失传,清代有好几位学者对这两书作了辑佚的工作。
刘向父子从事校书的功绩,使西汉以前的重要典籍得到系统的整理并以文字著录下来,对保存古代文献有筚路蓝缕之功。
二、古籍目录著作和目录学的发展历代的古籍目录著作,大体有三种类别: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
1.史志目录首创史志目录的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以后各代所修的“正史”(纪传体史书)撰有史志的,都包括“艺文志”(或称“经籍志”)。
这是一种特有的目录体制,重点在叙述当代学术源流,著录流传的文献资料。
历代目录学著作举要

历代目录学著作举要目录举要史志目录史志,主要指正史(纪传体史书)当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汉书·艺文志》最早,其后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其他正史缺少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据刘歆《七略》编成,记录西汉成帝至哀帝时的藏书面貌。
《隋书·经籍志》修于唐初,是"五代史"共同的经籍志("五代史"指《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隋书》)。
《隋书·经籍志》是根据《隋大业正御书目》等前代公藏书目编成的;《旧唐书·经籍志》,五代刘煦修,根据毋煚《古今书录》;《新唐书·艺文志》,宋欧阳修编,根据《唐开元四库书目》,又补充开元以后唐人的著作;《宋史·艺文志》修于元初,根据的是宋代官修历代国史的艺文志。
有些正史没有艺文志,或有志而不全,后代学者曾为之"补志"。
主要有:1. 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补入27部)2. 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3. 清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4. 清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5. 清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6. 清姚振宗《后汉艺文志》7. 清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8. 清侯康《补三国艺文志》9. 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10. 清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11. 清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12. 清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13. 清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14. 清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15. 近人聂崇岐《补宋书艺文志》16. 陈述《补南齐书艺文志》17. 清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18. 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19. 清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20. 清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21. 清黄虞稷、卢文弨《宋史艺文志补》22. 清王仁俊《西夏艺文志》23. 缪荃孙《辽艺文志》24. 黄任恒《补辽史艺文志》25. 清王仁俊《辽史艺文志补证》26. 清龚显曾《金艺文志补录》27. 清钱大昕《元史艺文志》28. 清黄虞稷、卢文弨《补辽金元艺文志》29. 清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辽金元)30. 武作成《清史稿艺文志补编》31. 王绍曾先生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除正史艺文志外,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门》、清《续通志·艺文略》、《清通志·艺文略》、清《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清文献通考·经籍考》、《清续文献通考·经籍考》,也应属于史志目录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目录学著作举要目录举要史志目录史志,主要指正史(纪传体史书)当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汉书·艺文志》最早,其后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其他正史缺少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据刘歆《七略》编成,记录西汉成帝至哀帝时的藏书面貌。
《隋书·经籍志》修于唐初,是"五代史"共同的经籍志("五代史"指《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隋书》)。
《隋书·经籍志》是根据《隋大业正御书目》等前代公藏书目编成的;《旧唐书·经籍志》,五代刘煦修,根据毋煚《古今书录》;《新唐书·艺文志》,宋欧阳修编,根据《唐开元四库书目》,又补充开元以后唐人的著作;《宋史·艺文志》修于元初,根据的是宋代官修历代国史的艺文志。
有些正史没有艺文志,或有志而不全,后代学者曾为之"补志"。
主要有:1. 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补入27部)2. 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3. 清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4. 清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5. 清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6. 清姚振宗《后汉艺文志》7. 清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8. 清侯康《补三国艺文志》9. 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10. 清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11. 清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12. 清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13. 清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14. 清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15. 近人聂崇岐《补宋书艺文志》16. 陈述《补南齐书艺文志》17. 清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18. 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19. 清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20. 清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21. 清黄虞稷、卢文弨《宋史艺文志补》22. 清王仁俊《西夏艺文志》23. 缪荃孙《辽艺文志》24. 黄任恒《补辽史艺文志》25. 清王仁俊《辽史艺文志补证》26. 清龚显曾《金艺文志补录》27. 清钱大昕《元史艺文志》28. 清黄虞稷、卢文弨《补辽金元艺文志》29. 清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辽金元)30. 武作成《清史稿艺文志补编》31. 王绍曾先生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除正史艺文志外,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门》、清《续通志·艺文略》、《清通志·艺文略》、清《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清文献通考·经籍考》、《清续文献通考·经籍考》,也应属于史志目录范围。
地方志中有《艺文志》或《经籍志》,有的是书目,有的是地方文献汇编。
属于书目的主要有:《山东通志·艺文志》、《安徽通志艺文稿考》、《湖北通志·艺文志》、孙诒让《温州经籍志》;又,查正史艺文志及补志,可利用哈佛燕京学社洪业、田继综、聂崇岐、李书春、马锡用合编的《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
既可从人名查,又可从书名查,很方便。
书前有聂崇岐序,详述艺文志之源流。
宋代公藏目录:1. 北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六十六卷,现存残本,清钱东垣等有《崇文总目辑释》,较通行。
2. 南宋陈骙等:《中兴馆阁书目》七十卷(佚);3. 张攀等:《续中兴馆阁书目》三十卷(佚),4. 近人赵士炜:《中兴馆阁书目辑考》五卷、《中兴馆阁续书目辑考》一卷。
明代公藏书目:1. 杨士奇:《文渊阁书目》二十卷;2. 张萱、孙能传:《内阁藏书目录》八卷;清代公藏书目:1. 于敏中等:《天禄琳琅书目》十卷;2. 彭元瑞等:《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二十卷;3.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4. 缪荃孙:《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5. 张允亮:《故宫善本书目》三卷;6. 江瀚《故宫普通书目》六卷;7. 陶湘《故宫殿本书库现存目》三卷;民国后公藏书目:1. 柳诒征等:《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四十四卷,《补编》十二卷;2. 赵万里《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四卷;3. 毛春翔《浙江省立图书馆善本书目甲编》四卷;4.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5.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6. 《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7. 《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8.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9. 《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书目录》;10. 《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简目初编》;11. 《四川省图书馆古籍目录》;12. 《福建省图书馆善本书目》;13. 毛春翔:《浙江图书馆特藏书目》(甲编、乙编、续编);14. 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15. 台湾《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16.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书目》;17.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18.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9. 《中国丛书综录》;20.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及《补编》(著录国立北平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五千余种);21. 《民国时期总书目》(著录1911年到1949年出版的中文图书124000余种。
所收系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三家所藏,每种书有简单说明,共分20大类,每类有索引)。
私藏目录1.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2.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3. 宋尤袤:《遂初堂书目》;4. 明朱睦W《万卷堂书目》;5. 明高儒:《百川书志》;6. 明晁瑮:《宝文堂书目》;7. 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8. 明赵用贤:《赵用贤书目》;9. 明赵琦美:《脉望馆书目》;10. 祁承澲:《澹生堂藏书目》;11. 清钱谦益:《绛云楼书目》;12. 清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13. 清钱曾:《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14. 清徐乾学:《传是楼书目》、《传是楼宋元本书目》;15. 清季振宜《季沧苇藏书目》;16. 清彭元瑞:《知圣道斋书目》;17. 清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18. 清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平津馆鉴藏书籍记》、《廉石居藏书记》;19. 清黄丕烈:《百宋一廛书录》、《求古居宋本书目》、《尧圃藏书题识》(缪荃孙等辑);20. 清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21. 清汪士钟《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22. 清杨绍和《楹书隅录》、《续编》;23. 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24. 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25. 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26. 清丁立中:《八千卷楼书目》;27. 清丁日昌:《持静斋书目》、《持静斋藏书纪要》(莫友芝撰);28. 清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叶昌炽撰);29. 清朱学勤:《结一庐书目》;30. 清缪荃孙《艺风堂藏书记》;31. 民国邓邦述:《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32. 民国蒋汝藻:《传书堂藏书志》(王国维撰);33. 民国叶德辉:《观古堂书目》、《郋园读书志》;34. 民国傅增湘:《双鉴楼善本书目》;35. 民国刘承干:《嘉业堂藏书志》(缪荃孙、董康、吴昌绶撰);36. 民国章钰:《四当斋藏书目》(顾廷龙撰);37. 民国潘明训:《宝礼堂宋本书录》(张元济撰);38. 民国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39. 民国李盛铎:《木犀轩书录》;40. 民国张钧衡《适园藏书志》(缪荃孙撰);专科目录一、经学目录1. 朱彝尊:《经义考》三百卷。
每书注存、佚、缺、未见。
全录原书序跋,以及有关各书的评述文献,并附按语;2. 翁方纲:《经义考补正》十二卷。
二、小学目录1. 谢启昆:《小学考》;2. 胡云玉:《雅学考》:3. 黎经诰:《许学考》。
以上诸书体例大体仿《经义考》。
三、史部目录1. 宋高似孙:《史略》;2. 清章学诚:《史籍考》(已佚);3. 谢国桢《晚明史籍考》、《清开国史料考》;4. 黄永年、贾宪保《唐史史料学》;5. 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6. 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7. 容媛:《金石书录目》;8. 日本长泽规矩也:《中国版本目录学书籍解题》。
四、子部目录1. 宋高似孙:《子略》2. 陆达节:《历代兵书目录》;3. 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4. 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5. 北京图书馆等:《中医图书联合目录》;6.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7. 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8. 丁福保、周云青:《四部总录艺术编》;五、集部书目1. 元钟嗣成:《录鬼簿》;2. 王国维:《曲录》;3. 黄文暘:《曲海总目提要》;4.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5.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6. 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7. 一粟(周绍良、朱南铣):《红楼梦书录》;8. 周采泉:《杜集书录》;9. 郑庆笃、焦裕银、张忠纲、冯建国合撰:《杜集书目提要》;10. 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11. 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12. 万曼:《唐集叙录》;13.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14.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15. 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文集总目》;六、特种目录(一)举要目录:张之洞《书目答问》(目前通行本为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二)丛书目录:1.清顾修:《汇刻书目》;2.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3.阳海清编:《中国丛书广录》4.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
(三)知见目录:1.清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经邵章增订为《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2.清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经傅增湘增订为《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四)经眼目录。
与知见目录不同,此类书在于全是亲眼所见。
主要有1.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2.孙殿起:《贩书偶记》、《贩书偶记续编》;3.雷梦水《古书经眼录》;4.严宝善:《贩书经眼录》;5.江澄波:《古刻名抄经眼录》;6.董康:《书舶庸谈》。
(五)禁毁目录:1.清姚觐元编、邓实增补、商务印书馆补遗:《清代禁毁书目》,收禁书3011种2. 孙殿起编:《清代禁书知见录》,收禁书1400余种(以上二种1957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合订一册);3.雷梦辰:《清代各省禁毁书目汇考》;(六)版本图录:1. 杨守敬《留真谱》;2.赵万里、冀淑英:《中国版刻图录》;3.瞿启甲:《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4.张允亮:《故宫善本书影初编》;5.陶湘:《涉园所见宋版书影》;6.顾廷龙、潘景郑:《明代版本图录》;7.昌彼得:《中央图书馆宋本图录》、《金元本图录》;8.吴哲夫:《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9.黄永年、贾二强:《清代版本图录》;10.黄裳:《清代版刻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