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草甸的气候与牧草产量
高寒干旱地区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自然因子主要位 I 、 壤 降水 、温度 、日照 、风吹 、 冰雹及牧草品质等等,南于在一定时期内样地土壤状 态 、牧 草 品质 基本保 持平衡 ,风 吹 、冰雹 等 自然 因素
2 监 测地点与方 法
7
共 和 县 位 于青 藏 高 原 东 北 部 ,地理 坐 标 为 9 。 8
4 一 0 。 2 ( 6 11 2 E) 和 3 。 2 ~ 6 5 ( , 5 7 3。 6 N)
在 自然地带上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草原和干旱荒漠
收稿 日期 :2 1— 9 1 0 0 — 3 1
数 2 0 ~ 0 ,全年总辐射量为 56 68 J m,年 0 28 h 6 0 8~ 2K / e 均 降水 量 3 14 31 1.- 2 . 1 mm,大部 分在 4 0 0mm以下 ,多 集中于6 9 - 月,年降水变率一般高达 2% 2%,年均 0 5 蒸 发量 1 5.~ 4 . 82 18 1 mm,年湿 润度 04 ~ . ,年 5 2 .1 05 2
均 风速 21 . ms .~2 /,年 均大 风 日数 l.~ 32 ,无绝 7 774 .d
对无霜期 。 1 草地 畜牧 业 生产概 况 . 2
因素 、 人为因素与牧草产量的关系作一量化分析 ,探
寻 主导制 约 因子 ,为合理 保护利 用草 地资 源 ,发展可
据 20 年对共 和县草场 、牲畜资 源调查 表 明 :天 06
22 天 然草地资 源动 态监 测 、载 畜量统 计及 数据 处理 .
共和县每年年初各类牲畜头数 ,再折算成羊单位进行 统计 ;数据处理是根据共和县 18 ~ 07 95 20 年草地动态 监测资料经分析 、选择整理与气象数据 ( 见图 1 ) 、2 进行 回归分 析 。
天祝高寒牧区草地生产潜力与载畜量平衡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天祝高寒牧区草地生产潜力与载畜量平衡发展的对策与措施作者:杨永萍来源:《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4年第10期摘要:天祝藏族自治县草地畜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本文通过对天祝高寒草地生产潜力及现实载畜状况分析,得出:天祝高寒草地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受降水因素制约;天祝高寒草地所能承载的最大理论载畜量为108.2×104只羊单位,适宜载畜量为97.1×104只羊单位,天祝高寒草地目前整体处于超载状态,超载量高达155.3×104只羊单位,超载率高达59.94 %;天祝高寒区各类型区草地生产潜力及载畜状况差异颇大,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长期落后的传统观念、分散单一的经营方式和对畜牧业经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天祝高原草地严重退化、草地畜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
据此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地、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推动天祝畜牧业产业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天祝高寒草地;载畜量;超载率;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4)10-0048-0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祝牧区人口激增,但牧民生产单一而封闭,没有替代收入来源,单纯利用天然草地放牧,靠天养畜。
广大牧民的认识还停留在“头数畜牧业”的观念上,以牲畜头数的多少来衡量家庭财富,以载畜量的高低来衡量草地生产力,由此导致草地严重超载、过牧。
人们长时间地违背草原可持续利用的科学规律,使草畜失衡的状况极为突出,成为导致草原退化、沙化和盐渍化的重要成因,进而影响到草地涵养水源、调节气体[1]、调节气候,以及导致土壤退化[2]、水土流失、碳汇丧失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巨大损失[3]。
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态安全与草地畜牧业的生产及可持续发展。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1997年数据,各种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土壤退化面积比例分别是:过度放牧34.5 %,森林破坏29.5 %,农业利用28.2 %,过度开发6.8 %,污染1.7 %。
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特征

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特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其边缘区由于高海拔、隆起的地形、极端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殊的高寒草甸植物群落。
以下将从植物物种组成、生态特征、适应策略等方面介绍其特征。
植物物种组成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丰富,有苔藓植物、草本植物、低矮灌木和乔木等,其中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构成。
典型的草本植物有藏婆芷(Potentilla fruticosa)、鸢尾属植物(Iris)、雪灯笼花(Primula)、紫花耳草(Oxytropis)等。
生态特征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昼夜温差大、风、雪等自然因素导致植物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
因此,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矮小的生长形态:草原的树木基本不超过两米,灌木也大都低矮。
草本植物的茎叶都比较短,且生长迅速,灌木平均高度仅为0.5-1.5米,草本植物平均高度仅为20-50厘米。
(2) 深根系统:高寒草甸植物根系深达50厘米至1米左右,有的植物根系甚至深达3米以上,这是适应高原气候的特殊策略,能够获取到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3) 植物被覆盖度高:高海拔区域草原的分布受降水影响,植被覆盖度极高,往往达到90%以上,种植物数量超过100种以上。
适应策略高寒草甸植物群落通过适应策略来适应极端的高原气候和环境:(1) 冬眠:冬季气温极低,高原动物会进行休眠保护自身。
(2) 抗寒性:植物无法进行正常光合作用,需要适应低温环境,以防止叶片冻死,具有较强的抗寒性。
(3) 减少水分的损失:寒冷干燥的环境,植物要减少蒸腾作用,根部更加发达以吸收更多水分。
总之,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具有丰富多样的物种组成和优良的生态特征,在适应恶劣环境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适应策略。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_贺有龙

4 251×104 公顷,占可利用草地的 32.69%。“黑土滩” 12.74%增加到 16.54% (见表 3),高寒草地的退化趋
退化草地的总面积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396.57×104 公 势仍然没有好转。
表 3 青藏高原退化草地的分布和面积
地点
可利用草地面积 (×104 hm)2
退化草地的面积 (×104 hm)2
关键词:草地退化;过度放牧;气候变暖;害虫破坏;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03(2008)11-0001-09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大约占中国土地面积 的 25%,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北部、 甘肃省南部。青藏高原的形成和进化影响了欧亚大陆 中低纬度的大气循环模式,促使了高原季风的形成, 并自第三纪以来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1]。青藏高原 的高寒草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放牧生态系统和最大 的草地系统之一,大约有 1.3 亿公顷的牧场和 7 000 万的家畜。
退化水平
地上生物量比例 (%)
盖度 (%)
优良牧草比例 (%)
土壤硬度 (kg·cm-)2
未退化草地
100
>85
>70
>4
轻度退化草地
70~85
70~85
50~70
3~4
中度退化草地
50~69.9
50~69.9
30~49.9
2~2.9
重度退化草地
<50
<50
<30
<2
在 20 世纪 90 年代青藏高原退化草地的总面积是 顷 增 加 到 90 年 代 的 703.19 ×104 公 顷 , 而 比 率 从
高寒草甸

高寒草甸1概述高寒草甸(Alpine meadow)是亚洲中部高山及青藏高原隆起之后所引起的寒冷、湿润气候的产物,指以寒冷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而形成的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林线以上、高山冰雪带以下的高山带草地,耐寒的多年生植物形成了一类特殊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北自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冻原带,南至南极附近的岛屿上均有草甸出现。
不过,典型的草甸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温带分布特别广泛。
草甸在中国主要散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类型多样,尤其是青藏高原上大面积的高寒草甸是中国植被的特点。
高寒草甸在中国以密丛短根茎地下芽蒿草属(Kobresia)植物建成的群落为主,是青藏高原和高山寒冷中湿气候的产物,是典型的高原地带性和山地垂直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高原东南缘高山以及祁连山、天山和帕米尔等亚洲中部高山,向东延伸到秦岭主峰太白山和小五台山,海拔3200-5200m(王秀红,傅小锋,2004)。
2气候气候因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的环境条件,同时对于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格局)、种类组成、发育节律、层片结构和群落的生物生产量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气温是地区热量高低的表述,热量条件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当光照、水分和养分条件基本满足时,温度往往成为植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长、发育、结构、生物生产力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驱动因素。
根据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可以看出,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殊异(戴加洗,1990)。
青藏高原上有三个相对温暖的地区,即柴达木盆地、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和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与三江谷地。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墨脱和察隅地区是热量最高的地区,而位于西藏东北部的昌都(海拔3240.7m)因纬度偏北,年平均气温7.6℃,最冷月平均气温-2.5℃,最热月平均气温16.3℃,极端最低气温-19.3℃,极端最高气温33.4℃。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人工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关系的研究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人工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关系的研究本文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三种常见禾本科牧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中华羊茅(Festuca.Sinensis)、羊茅(Festuca ovina)为材料,进行人工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
经三年的人工种植,测定和分析研究,得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1)多年生混播草地生长期长,比天然草地提前10天左右返青,与天然草地同步成熟枯黄。
(2)草地建成以后,单播草地在第三年开始减产(羊茅单播地例外),2种混播草地和3种混播草地在草地建植第二年和第三年连续高产,草地中的杂草丰富度和杂草生物量变化幅度小,其产量稳定性和种稳定性明显优于单播草地,3种混播草地又优于2种混播草地。
在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草地可以实现高产的目的,混播组合可以达到稳产的效果。
(3)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和羊茅在出苗期表现出竞争差异,形成初步的竞争格局,草地建植第二年,幼苗期形成的竞争格局不变,垂穗披碱草占优势。
草地建植第三年,羊茅较高的成株存活率增加了其竞争力。
(4)混播草地建植第二年,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垂穗披碱草/羊茅混播中,组分种由共享资源、种间无干扰,向着相互竞争的趋势发展;中华羊茅和羊茅混播,相互无干扰;3种物种的竞争等级为垂穗披碱草最强,中华羊茅次之,羊茅最差。
草地建植第三年,在混播组合中,组分种之间争夺资源,相互干扰,垂穗披碱草竞争力最强,羊茅第二,中华羊茅第三,物种的竞争等级发生了变化。
(5)施肥增强了人工草地群落中垂穗披碱草对水平空间的竞争力,中华羊茅和羊茅对垂直空间的竞争潜力增强,同时降低了草地中杂草生物量及丰富度,有效提高草地生产力的同时,维持了群落的稳定性。
(6)刈割降低了草地牧草的产草量,草地中的杂草生物量和杂草丰富度增加,草地的产量稳定性和组分种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在草地建植第一年,不能采取任何形式的利用,但是在建植第二年第三年可以对混播草地进行适度利用(一年刈割两次),适当提前第一次刈割的时间(如开花期),并缩短两次刈割的间隔,留茬以6cm较为适宜。
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要点探索

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要点探索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完善。
对于高寒区而言,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已经不能满足当地农民的生产需求,种植牧草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改善牧草的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成为了当前高寒区农业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牧草种植的基本要点出发,探讨高寒区牧草种植技术的关键要点,希望能够为广大农业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土壤条件分析在进行高寒区牧草种植前,首先需要对土壤进行充分的分析。
高寒区的土壤通常酸性较高,且冻融作用较大,因此在选择适合的牧草品种时需要考虑土壤的酸碱度、排水性以及有机质含量等因素。
一般来说,对于酸性较高的土壤,可以选择适应酸性土壤条件的牧草品种,如苜蓿、牛草等;对于排水性差的土壤,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良措施,以保证牧草的生长和产量。
二、牧草品种选择在高寒区进行牧草种植时,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牧草品种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高寒区牧草种类包括燕麦草、黑麦草、粗茅草、红䕊维草等。
这些牧草品种都具有对寒冷条件的适应性强,生长期长和产量高的特点。
在选择牧草品种时,还需要考虑其耐旱、耐寒、抗病虫害的能力,以保证牧草的生长和产量。
三、施肥技术在高寒区进行牧草种植时,合理的施肥技术可以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肥,以满足牧草生长的需要。
在施肥过程中,需要控制施肥的量和频率,避免施肥过量导致土壤酸碱度失衡或者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灌溉管理灌溉是保证牧草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高寒区,尤其是在冬春季节,因为土壤结冰或者熔化过程中,水分的保持十分困难。
需要采取合理的灌溉管理措施,保证牧草的生长需要。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滴灌、渗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以减少水分的浪费和提高灌溉效率。
五、病虫害防治在牧草种植的过程中,病虫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高寒区的气候条件往往对病虫害的发生有一定的限制,但也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病虫害的问题。
高寒牧区草原生物量与降水、温度的关系

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 , 青海湖流域南部, 介于东径
收稿 日期 :0 0 0 — 0 2 1- 9 3
料 , 南州农 牧局 牧 草生 长定位 监测 资料 , 原类 型为 海 草 高寒 草地 。4 ~8月为牧草生 长季节 , 牧草产 量是 8 月末 测 得 的每 公 倾 天 然 草 场 上 净 生 物 总量 阴干 后 的重 量
e c n e h oo y, 0 9。 4 2 8 3 6. n e a d T c n l g 2 0 1 9: 9 — 0
参 考 文献
[ ]云南农业地理》 1《 编写组 . 云南农业地理 [ . : M] 昆明 云南人 民出版社 ,
1 8I 9 .
[ Ngno i Mw l MaieC,t . c so fa l nm ie 9] o gn N T, aeM, py e I l ino ba i az 1 a nu l b
大, 干旱少雨 , 风大 沙多 , 日照充足 , 高海拔条件 制约 , 受
气温低 , 明显 四季之 分。全州 主要草地 类型有高 寒草 无 甸类 、 高寒干 草原类 、 山地 干草原 类 、 温性 荒漠草原类 和 低 平 地 草甸 类 ,分 别 占草 原 面 积 的 4 . 55 4%、. 8 2%、 3 4. 1 5%、. 1 3 7%和 1 2 是一个 以牧 为主 , 7 . %, 2 半农半 牧的
[] 2 袁福 锦 , 吴文荣 , 艾有林 , 云南 中亚热带禾本 科高产饲 草引种试 等.
验[ ] J. 草业与畜牧 ,06 5 :— . 20 ( )5 7
响[] J. 作物杂志 , 1 ( )10 13 2 0 3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