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诗想象时空结构所体现的含蓄美
有关听风的七律诗词

有关听风的七律诗词摘要:一、引言:介绍听风的七律诗词二、听风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风的声音2.特点:自然、和谐、美妙三、七律诗词的历史及特点1.历史:起源于唐代2.特点:严谨、工整、韵律优美四、听风的七律诗词赏析1.诗人及作品简介2.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五、结论:听风的七律诗词的价值和影响正文:一、引言听风的七律诗词,是一种以风的声音为主题,采用七律这种严谨、工整、韵律优美的诗体形式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风的声音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对自然、和谐、美妙生活的向往和感慨。
本文将对听风的七律诗词进行分析和赏析,以期对这类诗词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听风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风的声音风,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它是空气流动所产生的。
在诗词中,风的声音常常被描绘成轻柔、悠扬、清新的声音,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2.特点:自然、和谐、美妙风的声音具有自然、和谐、美妙的特点。
首先,它是自然界的产物,没有雕琢和修饰,代表着一种纯真和真实。
其次,风的声音往往与大自然的其他声音相映成趣,形成和谐美妙的交响曲。
最后,风的声音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三、七律诗词的历史及特点1.历史:起源于唐代七律诗词,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具有严谨格律、工整结构和优美韵律的诗词形式。
它要求诗人在字数、句式、押韵等方面做到严谨、工整,以体现韵律的美感。
2.特点:严谨、工整、韵律优美七律诗词具有严谨、工整、韵律优美的特点。
严谨的格律要求诗人在遣词造句、表达情感上下功夫,以达到字字珠玑、句句精美的效果。
工整的结构使得诗词在布局和构思上要有高度的统一和协调。
韵律优美则是七律诗词最显著的特点,它要求诗人在押韵、节奏等方面做到和谐、自然,以体现诗词的音韵美。
四、听风的七律诗词赏析1.诗人及作品简介在众多听风的七律诗词中,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作品堪称佳作。
这些诗人在作品中,以风的声音为主题,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他们对自然、和谐、美妙生活的向往和感慨。
谈古代诗歌中的空间描写技法美

谈古代诗歌中的空间描写技法美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评语,不仅说明了王维诗歌的特点,同时也总结了诗歌创作的经验,昭⽰了诗情和画意交融的可能性。
然⽽,诗歌所描写的空间,与绘画有所不同,诗歌是以语⾔⽂字作为物质⼿段的,体现各种各样的空间感,它不像绘画与雕塑具有可视性、想象性。
所以,诗歌空间描写,表现⽅法更显得空灵蕴藉,灵活多变。
诗歌是运⽤语⾔⽂字表现空间的。
那么,在诗歌中,空间描写的⽅法是怎样的?为此,选择要点以说明。
⼀、运⽤对偶⼿法表现空间感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对偶⼿法是使⽤得特别多的⼀种修辞⼿法,也是⼀种不可少的表现⽅式。
在中国古代中,对偶⼿法表现出更为重要的意义。
就律诗⽽⾔,⼀共⼋句,就有四句形成对偶,也就是第⼆联和第三联要求对偶。
也就是说,律诗更好地发挥了对仗的技巧。
根据对偶的结构和意义的特点,重在⼀个“对”字上。
正如传统的《对仗歌诀》所说的:“中对外,先对后,树下对花前。
⽟⽵对⾦屋,叠嶂对平川。
”从这些先对的语句中,就⾃然把诗歌的空间表现出来了。
如,王维的《⼭居秋暝》。
全诗如下:空⼭新⾬后,天⽓晚来秋。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喧归浣⼥,莲动下渔⾈。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
诗歌的第⼆联“明⽉松间照,清泉⽯上流”,第⼀句写天上的明⽉,⽉光洒在松树林上,在稀疏的松树间,透过空隙,照在松林⾥,由天⽽地,空间很是开阔。
⽽第⼆句明显写地上,⾬后的⼩溪,溪⽔上涨了,清清的⼭泉,哗哗啦啦从⼩溪⽯上流过。
这⼀联,由天到地,由“明⽉”到“清泉”,意象明确,空间明确,意境也就开阔。
这就是对偶所起到的审美作⽤。
⼆、通过意象组合描绘空间感利⽤意象的巧妙组合来构成特殊的意境。
在诗歌中,有些诗句,既⾮写实的平平叙述,⼜⾮牵强附会的⽐喻,⽽是采⽤⼀些事物的意象的组合来表现⼀种感情境界。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诗如下:枯藤⽼树昏鸦,⼩桥流⽔⼈家,古道西风瘦马。
⼣阳西下,断肠⼈在天涯。
在这⾸诗歌中,审美空间是由诗⼈的视⾓所见⽽形成的,也就是诗⼈采⽤了所见事物加以排列造成空间的转换⽽形成的。
古典诗词中的时空交错艺术

古典诗词中的时空交错艺术诗艺花蹊古典诗词中的时空交错艺术古典诗词在处理时空变化的艺术手法,往往是同时存在或交错进行的,一首诗中既有时间的延展、凝聚或变形,又有空间的扩展或浓缩,两者或先后、或并行,或交错进行,形成特色的艺术魅力。
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换、时空的交融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扩大了诗歌的内蕴。
可以说,以时间和空间为基点,厘清诗歌的层次,解读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人、事、景,是读懂诗歌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也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采取的艺术手法,既有空间变化也有时间变化。
从时间转换来说,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从空间转换来说,是“巴山——西窗——巴山”的回环转换。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王安石《萧然》萧萧三月闭柴荆(时),绿叶荫荫忽满城(空)。
自是老来游兴少(时),春风何处不堪行(空)。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再次罢相后,隐居金陵钟山时所作。
此时,他在江宁府和钟山之间筑了一座半山堂,读书诵诗、谈禅出游,也不废著述。
这首诗吟咏了他在暮春时节的感受。
首句是时间,第二句是空间,第三句再是时间,第四句又是空间,呈现很整齐的对应关系。
从空间来看,极力渲染春色之浓、之美;但从时间来看,又着意强调意兴阑珊、闭门独坐,与时间上的春色之浓、之美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反映了诗人虽然虽然过着隐居生活,但依然关心国事,对新法推行遇阻无法释怀的复杂感情。
杜甫《洞房》洞房(空)佩环冷(时),玉殿(空)起秋风(时)。
秦地(空)应新月(时),龙池(空)满旧宫(时)。
系舟(空)今夜远(时),清漏(空)往时同(时)。
万里关山北(空),园陵(空)白露中(时)。
风叶圣陶诗歌赏析

风叶圣陶诗歌赏析风叶圣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清新、含蓄、深沉而著称,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而闻名,被誉为“诗中之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风叶圣陶的诗歌。
风叶圣陶的诗歌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例如《采莲曲》中写道,“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这首诗以其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令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除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风叶圣陶的诗歌中还常常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对人生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的理解。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令人感受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情和对生活的感慨。
风叶圣陶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他的诗歌既有清新自然的风格,又有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诗中之诗”,深受后人喜爱。
风叶圣陶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被誉为“诗中之诗”。
他的诗歌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常常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同时,他的诗作中还常常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人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的理解。
风叶圣陶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而著称,深受后人喜爱。
总的来说,风叶圣陶的诗歌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还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的理解。
古典诗词中风意象解说

古典诗词中风意象解说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风意象在古诗词中表达作者情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表情达意,形成了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
意象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表现物,很好的满足了这一需要。
意象的表意性,暗示性,让形象更丰富、立体。
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积淀中,一些意象被古代诗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具有固定的表意表情作用。
风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不同的风——“东风”“南风”“西风”“北风”,在古诗中有不同的意蕴。
结合中国古代诗歌中风和季节的联系,以熟悉的诗句为例,讲解东西南北风不同意象的内涵。
在古诗词中,东风、西风、南风、北风,是带有季节性的,可以把诗词里的风简单对应为东风――春风,西风―秋风,北风―冬风,南风―春末夏初的风。
一、东风东风方旭日东升,为一日之始,预示着生机活力,古代诗词们往往借东风表达温暖、和煦、热闹、喜庆、欢乐之情,东风往往和春天联系在一起,变成了春风的代名词。
(1)东风常含有生机勃勃之意和喜春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古诗中的东风常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使用:(2)反衬“伤逝”之情,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诗人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了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3)渲染离别情绪,如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感情深挚‘委婉缠绵、咏叹忠贞爱情。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写出了抒情者的心境。
解读诗歌含蓄之美

解读诗歌含蓄之美公共基础部张文英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历史悠久。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浩如烟海的、富有民族性精华古典诗词作品,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也在广泛流传,表现出新的生命力,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古典诗词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一)日常生活中:打开电视,翻开报纸,主持人大赛,青歌赛。
学诗就是学历史,学历史就是学人生,“诗”这座殿堂展示了各个朝代的风俗、民情。
学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
读诗还能提高我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才看得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能够引发人们的同感。
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家书抵万金”,如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提高我们的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言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二)旅游:岳阳楼对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待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悌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及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4个知识)(三)流行歌词:《包青天》的主题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风似漂流.毛宁;《涛声依旧》:化用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中国诗词的美

中国诗词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 意境美:中国诗词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意象的组合
和构建,创造出独特的审美空间。
诗词中的意境可以是阳刚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的壮丽景象,也
可以是阴柔的,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描绘的清新脱俗。
2. 语言美:中国诗词的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富有表
现力。
通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独特的
语言风格,诗词可以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3. 形式美:中国诗词具有独特的形式美。
从句式、韵律、平仄等方面来看,诗词具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要求,这种形
式美使得诗词在朗读和吟诵时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 含蓄与朦胧:中国诗词强调含蓄和朦胧,通过暗示和
隐喻等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这
种含蓄和朦胧使得诗词更加耐人寻味,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5. 历史与文化:中国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
史故事、文化传统、人生哲理等元素,这些元素使得诗词具
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诗词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含蓄与朦胧以及历史与文化等。
这些元素共同
构成了中国诗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风》观课有感

《风》这首小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诗歌以儿童的视角去观察、描写生活中的微风,让学生初步感受风的特性,受到美的熏陶。
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课如其人,活泼、美丽、亲切、自然。
表现以下特点:一、课堂诗意流淌,诗意浓浓,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非常好,板块合理,环节清晰。
谜语激趣,引入课题,配以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课内探究张老师设置了三个活动:读一读,认一认;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巩固提升,拓展延伸。
问题设置有梯度,活动设置有层次,学生合作学习分工明确,教师朗读指导到位。
拓展延伸,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的想,尽兴的读,舒畅的说。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在这节课中,张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老师柔美深情的范读,激发学生读的欲望。
学生加动作朗诵,直观形象,更是在不知不觉中沉浸于课文所表现的情感氛围之中,自不过然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重视语言积累使用丰富语言积累和使用,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张老师利用动作让学生理解“颤动”,并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进而延伸让学生用“颤动”说话。
在课文拓展时,学生通过反复读,自不过然就能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张老师设置了仿写环节,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但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使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水平。
建议:写字教学的指导蜻蜓点水。
总来说之,《风》这首小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诗歌以儿童的视角去观察、描写生活中的微风,让学生初步感受风的特性,受到美的熏陶。
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课如其人,活泼、美丽、亲切、自然。
表现以下特点:一、课堂诗意流淌,诗意浓浓,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诗想象时空结构所体现的含蓄美
【摘要】《诗经·国风》中有些诗用想象的时空结构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特别的美感——含蓄。
比如固定的想象空间、转换的想象空间、虚拟未来等。
它们运用虚和实来体现含蓄美,对后世诗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国风;想象;时空结构;虚和实;含蓄美
含蓄美是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司空图《诗品》之十一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来描述含蓄美。
《白石说诗》说:“语贵含蓄。
含蓄就是作者要表达主题而不直接说出,用某种方式烘托出来,使之蓄而不露,意在言外。
《诗经》以比兴垂范后世,但是除用比兴手法营造含蓄美外,想象的时间空间转换也能让诗含不尽之意,使读者受其引发产生想象联想,尽得文字之外的风流,起到“语不涉己,不堪风流”的审美效果。
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
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
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诗经》确立了最早的想象时空模式,对后世诗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时空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论述的更加清晰,本文试图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出发把想象空间分成固定的想象空间和转移的想象空间,想象时间主要介绍虚拟未来。
1.想象空间
第一,固定的想象空间。
这种方式主要是在同一个时间不同空间,以我想他人。
《诗经·周南·卷耳》写怀人之思。
卷耳易采为什么总采不满一筐呢,第三句点明是因为在远方的那个人,这一句看似直白实含“象外之象”它统领了后三章。
这位妇人把筐放在路上开始了她的凝神想象。
她似乎看到丈夫登山的疲惫,因思念她借酒消愁的情态,仆人和马的困顿。
朱守亮《诗经评释》云;“思愁苦,情恍惚,意含蓄,缠绵无尽也。
”此诗因为这种想象的运用一直被称为“古今闺思之祖”[1](P44)。
《魏风·陟岵》也是采用此手法,是诗每章首两句写自己登高怀远想家人,末四句皆想象家人在想自己。
不过与《卷耳》相比它的想象对象是不断转移的。
若从正面着手写自己思家之深,纵千言万语岂能道尽?在父曰、母曰、兄曰得话语中回响着多少嘱托,多少慈爱,多少关怀,多少担忧,千百年来让人读之涕泪长垂。
此处空间的转换达到了“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1](P921)的效果。
这种被有些学者称为“诗从对面飞来”的手法对后世诗词影响很大。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自己思念兄弟却想象兄弟在插茱萸时发现他不在而思念他。
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州。
”也是从对方入手写自己的思念,在荡漾的想象空间中对方思己越深,己思对方就越浓烈。
诗人们虽然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思念,客思念已在言外,在读者的感受中。
第二,转换的想象空间,也即想象中的想象。
和固定的时间、空间相比它更灵动,能容纳更多的感情。
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唐人少年行云:‘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杨。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猎入建章。
’想见少妇遥望之情,以自矜得意,此善于取影者也。
”又举《小雅·出车》认为其是“影中取影,曲尽人情之极致也”[2](P4)其实《豳风·东山》在“影中取影”方面比《小雅·出车》更胜一筹。
《东山》四章,每章前两句为叠句,二、三、四章第五至第十句都是想象。
第三章实是影中取影的典范。
诗从第二章思念家园到第三章思念屋里的人,他想妻子也在盼望他的归来,就打扫房子,堵住老鼠洞。
战争胜利了,征人要归家了,可“我”的丈夫能安全的回来吗?这种入情入理的想象没表夫妻之情深,社会现状之艰恶,而夫妻情深和现实的战乱已入读者眼中心中。
实是达到了“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效果。
杜甫《月夜》学此,李商隐《巴山夜雨》也源于此。
2.想象时间的转移——虚拟未来
无论是固定的想象空间,还是转移的想象空间,都是悬想彼岸。
还有一种想象是诗人对未来的虚拟,风诗中,抒写男女悲欢的作品运用这种方式造成抒情曲折含蓄是屡见不鲜的。
《唐风·葛生》中“归于其居”“归于妻室”空间意象的大城市以“百岁之后”为前提的,全诗没有露一“思”字,然而却句句情挚,深长缠绵,使人和他一起感受他在世间独自熬过漫长岁月的孤苦。
《周南·关雎》诗人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游哉,辗转反侧”的怅惘中虚拟了“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欢乐场景,也是用幻想境界生动的描述他的相思之苦。
这种想象把急于和爱恋女子一起生活的愿望描写的极为贴切,想象大胆而又合于情思合于礼仪。
真是“含不尽之情,宛转悠扬,方得温柔敦厚之遗旨耳”[3](P21)《郑风·丰》、《齐风·甫田》也是描写虚拟未来比较优秀的作品。
《丰》写一位女子深悔因为矜持而失去意中人的机会。
后两章悔极而生遐想,想象自己盛妆等待心上人的迎娶,这个与现实相对的场景是否能实现,诗中没有交代,但女子浓烈的感情在读者的心领神会中余味悠长。
《甫田》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第三章传神之笔,想象丈夫某天突然归来,看见离家还扎着两角的稚子,已长成可以加冠的青年——“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这一自我对未来的虚拟把对思夫盼夫的心推倒了极致,被有些学者称为“奇文妙义”。
在对未来的虚拟中,所追求的事物似乎越来越远了“诗贵远不贵近”。
虚拟未来也能在飘渺的情思中给人以悠远的回味。
想象的时空转换是如何造成这种含而不露,隐而不发的美呢,因为不论是时间的转换还是空间的转换,都能给诗带来实境和虚境结合的氛围。
诗论家大都强调诗歌创作的虚实结合,如谢榛就提出过写诗“妙在虚实”[4](P1151)的主张。
“风诗虚实艺术的运用,虽然没有后代优秀诗人那样出神入化,但这些无名诗人凭借着自身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了虚实结合(虚实转化)的方法,创作出了诗意浓郁的杰作。
”[5](P73)虚实结合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去感受诗人没有直接透露的感情。
想象空间时间的转换在宋词中发展到了极致。
柳永开其端,周邦彦扬其波。
周邦彦的词在时空结构上体现的是一种跳跃性的回环往复结构。
过去,现在,未来,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
正是这样千折百回的想象转换铸就了他“词
中老杜”的美名。
诗贵含蓄,词也如此。
想象时间空间的转换是比兴之外,中国诗词的大功臣。
【参考文献】
[1]张树波编著.国风集说[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2][清]王夫之等纂.清诗话[C]姜斋诗话[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唐]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下)[C].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潘啸龙,蒋立甫.诗骚学与艺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程俊英、蒋见元著译.诗经[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0.。